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不再提示
关闭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床经典读本(辑)(第二版)脾胃论(第2版)/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床经典读本

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床经典读本(辑)(第二版)脾胃论(第2版)/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床经典读本

出版社: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07-01
开本: 大32开 页数: 104
读者评分:5分2条评论
本类榜单:医学销量榜
中 图 价:¥8.6(7.2折) 定价  ¥12.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床经典读本(辑)(第二版)脾胃论(第2版)/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床经典读本 版权信息

  • ISBN:9787506799232
  • 条形码:9787506799232 ; 978-7-5067-9923-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床经典读本(辑)(第二版)脾胃论(第2版)/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床经典读本 内容简介

《脾胃论》,金·李杲著。李杲,字明之,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晚年自号东垣老人,他是中国医学目前“金元四大家”之一,是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人,他的学术理论强调脾胃在人身的重要作用,因为在五行当中,脾胃属于中央土,因此他的学说也被称作“补土派”。《脾胃论》成书于l249年,为其晚年作品,是其代表作之一。全书分上、中、下三卷,上卷阐述了脾胃生理特性,病理变化,及在发病学上的认识意义,宗《内经》、《难经》之旨而发挥之,并附升阳益胃汤等诸方,论述各证治疗之法,是本书的基础部分;中卷就气运衰旺、饮食劳倦、热中证等专题作进一步阐释,说明“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之后,各种病证的证治原则,并阐述补中益气汤、调中益气汤等补脾胃诸方的主治应用、加减配伍;下卷着重论述脾胃虚损与其他脏腑、九窍的关系,以及治疗饮食伤脾等证诸方、有关治验。《脾胃论》成书后,受到后世医家的大力推崇,尤其在内伤脾胃方面的诸多阐发,其创制的诸多名方,施用于临床,疗效显著,如补中益气汤、升阳散火汤、益气活血汤、升阳除湿汤等。

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床经典读本(辑)(第二版)脾胃论(第2版)/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床经典读本 目录

卷上
脾胃虚实传变论
脏气法时升降浮沉补泻之图
脾胃胜衰论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肺之脾胃虚论
升阳益胃汤
君臣佐使法
分经随病制方
通气防风汤
羌活胜湿汤
用药宜禁论
仲景引《内经》所说脾胃

卷中
气运衰旺图说
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
补中益气汤
脾胃虚弱随时为病随病制方
黄芪人参汤
除风湿羌活汤
调中益气汤
长夏湿热胃困尤甚用清暑益气汤论
清暑益气汤
随时加减用药法
肠游下血论
凉血地黄汤
升阳除湿防风汤
脾胃虚不可妄用吐药论
安养心神调治脾胃论
凡治病当问其所便
胃气下溜五脏气皆乱其为病互相出见论
阴病治阳阳病治阴
三焦元气衰旺

卷下
大肠小肠五脏皆属于胃胃虚则俱病论
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
胃虚脏腑经络皆无所受气而俱病论
胃虚元气不足诸病所生论
忽肥忽瘦论
天地阴阳生杀之理在升降浮沉之间论
阴阳寿天论
五脏之气交变论
阴阳升降论
调理脾胃治验治法用药若不明升降浮沉差互反损论
清神益气汤
半夏白术天麻汤
人参芍药汤
麻黄人参芍药汤
升阳散火汤
安胃汤
清胃散
清阳汤
胃风汤
阳明病湿胜白汗论
调卫汤
湿热成痿肺金受邪论
清燥汤
助阳和血补气汤
升阳汤
升阳除湿汤
益胃汤
生姜和中汤
强胃汤
温胃汤
和中丸
藿香安胃散
异功散
饮食伤脾论
五苓散
论饮酒过伤
葛花解酲汤
枳术丸
橘皮枳术丸
半夏枳术丸
木香干姜枳术丸
木香人参生姜枳术丸
和中丸
交泰丸
三棱消积丸
备急丸
神保丸
雄黄圣饼子
蠲饮枳实丸
感应丸
神应丸
白术安胃散
圣饼子
当归和血散
诃梨勒丸
脾胃损在调饮食适寒温
胃风汤
三黄丸
白术散
加减平胃散
散滞气汤
通幽汤
润肠丸
导气除燥汤
丁香茱萸汤
草豆蔻丸
神圣复气汤
脾胃将理法
摄养
远欲
省言箴

索引
展开全部

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床经典读本(辑)(第二版)脾胃论(第2版)/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床经典读本 节选

  《脾胃论(第2版)/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床经典读本》:  胃中元气盛,则能食而不伤,过时而不饥。脾胃俱旺,则能食而肥。脾胃俱虚,则不能食而瘦。或少食而肥,虽肥而四肢不举,盖脾实而邪气盛也。又有善食而瘦者,胃伏火邪于气分则能食。脾虚则肌肉削,即食?也。叔和云:多食亦肌虚,此之谓也。  夫饮食不节则胃病,胃病则气短,精神少而生大热,有时而显火上行,独燎其面。《黄帝针经》云:面热者足阳明病。胃既病,则脾无所禀受。脾为死阴,不主时也,故亦从而病焉。  形体劳役则脾病,病脾则怠惰嗜卧,四肢不收,大便泄泻。脾既病,则其胃不能独行津液,故亦从而病焉。  大抵脾胃虚弱,阳气不能生长,是春夏之令不行,五脏之气不生。脾病则下流乘肾,土克水则乏之无力,是为骨蚀。令人骨髓空虚,足不能履地,是阴气重叠,此阴盛阳虚之证。大法云:汗之则愈,下之则死。若用辛甘之药滋胃,当升当浮,使生长之气旺。言其汗者,非正发汗也,为助阳也。  夫胃病其脉缓,脾病其脉迟,且其人当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若火乘土位,其脉洪缓,更有身热、心中不便之证。此阳气衰弱不能生发,不当于五脏中用药法治之,当从《藏气法时论》中升降浮沉补泻法用药耳。  如脉缓,病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或大便泄泻,此湿胜,从平胃散。若脉弦,气弱自汗,四肢发热,或大便泄泻,或皮毛枯槁、发脱落,从黄芪建中汤。脉虚而血弱,于四物汤中摘一味或二味,以本显证中加之。或真气虚弱,及气短脉弱,从四君子汤。或渴,或小便闭涩,赤黄多少,从五苓散去桂,摘一二味加正药中。以上五药,当于本证中随所兼见证加减。  假令表虚自汗,春夏加黄芪,秋冬加桂。如腹中急缩,或脉弦,加防风;急甚加甘草;腹中窄狭,或气短者亦加之;腹满、气不转者勿加;虽气不转,而脾胃中气不和者勿去,但加厚朴以破滞气,然亦不可多用,于甘草五分中加一分可也。腹中夯闷,此非腹胀,乃散而不收,可加芍药收之。如肺气短促,或不足者,加人参、白芍药。中焦用白芍药,则脾中升阳,使肝胆之邪不敢犯也。腹中窄狭及缩急者去之,及诸酸涩药亦不可用。腹中痛者加甘草、白芍药,稼穑作甘,甘者己也。曲直作酸,酸者甲也。甲己化土,此仲景妙法也。腹痛兼发热加黄芩,恶寒或腹中觉寒加桂。怠惰嗜卧有湿,胃虚不能食,或沉困,或泄泻,加苍术。自汗加白术。小便不利加茯苓,渴亦加之。气弱者加白茯苓、人参。气盛者加赤茯苓、缩砂仁。气复不能转运有热者,微加黄连,心烦乱亦加之。小便少者加猪苓、泽泻。汗多、津液竭于上,勿加之,是津液还人胃中,欲自行也。不渴而小便②闭塞不通,加炒黄柏、知母。小便涩者加炒滑石,小便淋涩者加泽泻。且五苓散治渴而小便不利,无恶寒者不得用桂。  ……

商品评论(2条)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