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南唐诗史

南唐诗史

作者:孙华娟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04-01
开本: 16开 页数: 322
本类榜单:文学销量榜
中 图 价:¥63.4(7.2折) 定价  ¥8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南唐诗史 版权信息

  • ISBN:9787520339667
  • 条形码:9787520339667 ; 978-7-5203-3966-7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南唐诗史 本书特色

本书以历时性的观照为主,对杨吴和南唐诗进行分时段研究,其中又以南唐时期和宋初为重点;就研究对象的文学品种而言,侧重于诗,词在这一阶段的兴起并非本书的主要研究对象,但将作为背景来考虑。虽然本书以南唐诗为主要研究对象,但对南唐士风及文学艺术也作了一定整体考察,主要动机是为了厘清当时诗歌所生发的完整文化背景,因为南唐诗歌和这个背景密不可分。

南唐诗史 内容简介

  《南唐诗史》一书致力于诗史的钩沉,以南唐三朝境内不同地域诗坛和诗人群体的兴衰起落为焦点,详考其发展演变过程,力求恢复作为五代十国诗歌重镇的南唐诗坛的原貌,从而将南唐诗这一唐宋诗转型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缕述清楚。《南唐诗史》不但对南唐重要诗人如李建勋、李中、徐铉、郑文宝等人的诗歌加以详尽论列,也着重还原了由南唐人宋的诗人群之创作实绩及其诗学典范和观念的承传本末,理清了南唐诗对宋初诗坛无可替代的作用和影响。同时,对于南唐诗所赖以生发的南唐文化,也试图剖析其特质,厘清其渊源,诸如其博学之风和好尚“清贵”的艺术趣味对诗歌的影响、南唐宗室的文艺传统及宋初文化格局中南唐形象的多歧等现象和问题的发现与解答,都是这一努力的体现。

南唐诗史 目录

绪论 研究对象及研究现状

**章 李鼻时代杨吴及南唐的诗歌与文化
**节 李昪与金陵、庐山两个诗坛的形成
一 延士与赋诗
二 图籍的汇聚及其对诗坛的影响
三 庐山国学的设立及其对后期庐山诗坛的影响
第二节 金陵诗坛的初建及其重要诗人
一 金陵诗坛的形成与发展
二 早期金陵诗坛的代表诗人李建勋
三 金陵新诗风的代表成彦雄及其《柳枝辞》

第二章 中主时期南唐诗歌及其文化背景
**节 李璟时代南唐文化概况
一 李璟时代南唐的文治及其影响
二 南唐文化特质的初步形成
第二节 金陵诗坛的壮大与成熟
一 金陵诗坛的壮大
二 新诗风的成熟
第三节 徐铉在中主时期的诗歌创作及理论
一 中主时期徐铉的诗歌
二 徐铉的诗学观及其背景
第四节 庐山诗坛
一 庐山诗坛的构成I
二 李中:从庐山国学到踏上仕途与遭遇战乱

第三章 后主时代的文化与诗歌
**节 李煜时代南唐文化特质
一 奉佛与习儒
二 著述之风与好尚博学
三 清贵艺术趣味的形成
第二节 “可怜清味属侬家”——南唐王室李氏家族文艺传统的回顾及评价
一 南唐宗室的文艺传统
二 后主李煜的诗文
第三节 后主时代的诗坛
一 金陵的诗僧
二 金陵的新老诗人

第四章 宋初南唐文化与诗歌的余波
**节 宋初文化格局中的南唐形象
一 五代宋初北方的文化状况及宋初人对南唐文化的矛盾态度
二 宋人笔下的南唐形象
第二节 南唐诗在宋初的影响
一 杨亿对宋初诗坛的总结
二 徐铉与宋初的白体诗风
三 郑文宝及其对杜诗的整理和取法
四 宋初诗风受诸南唐的其他影响

结语
附录一 唐末及五代初期九华地区诗人群体考察
一 九华地区诗人群的形成
二 九华诗人群的诗歌创作
三 三种诗风的成因
四 与其他诗人的交往及对杨吴、南唐诗坛的影响
附录二 隋唐曲《杨柳枝》源流再探索
一 中晚唐七绝体《杨柳枝》新声
二 晚唐齐、杂言《杨柳枝》歌辞
三 南唐与宋代《杨柳枝》辞体式分析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南唐诗史 节选

  《南唐诗史》:  就规模来看,保大年间的这三次唱和的参加人数皆比升元年间的唱和人数要多;从唱和的内容上看,升元年间还主要是局限于祝贺官职升迁、咏物等较为狭小平庸的题材,但保大年间的这几次唱和出现了一些之前南唐诗中较少见的内容,即言志成分的增加以及现实内容的加入,尤其是后两次唱和。保大七年以前,南唐刚取得了一些对闽战争的胜利,李璟还曾意欲趁契丹灭晋之机出兵中原,说明南唐此时还处在国力较为强盛的阶段,各种危机尚未出现,因此在保大七年的春雪唱和诗中,如“岂但小臣添兴咏,狂歌醉舞一千家”、“严徐幸待金门诏,愿布尧年贺万家”等,还有一种点缀升平的意味。保大九年送锺蓓往扬州为东都少尹的唱和虽然只是较为寻常的分题咏物赠别之作,但由于诗人们此时尚未觉察到即将到来的危机,锺蓓诗中甚至出现了“有意图功业,无心忆薜萝”这样昂扬奋发的句子。尽管这种建立功业之想对于此时的南唐来说显得过于乐观,因为当时虽然刚刚灭楚,但对湖南的统治并不稳固,同时北方的后周已经建立。在南唐表面的强大和胜利背后,隐伏着巨大的危机,南唐君臣却对此毫无觉察,依然沉浸在胜利的欣喜中,甚至还耀兵淮上,不无征伐后周的企图。尽管这种建功立业的志愿缺乏深谋远虑、对现实估计得过于乐观,但从另一方面看,却也体现了当时南唐的凝聚力和士气的振奋,诗歌中也因此恢复了一些较昂扬的言志主题。这对于南唐士风是一种可贵的新气象,不同于升元年间李建勋等人体现出的苟保富贵的心态。在保大九年的唱和诗中,即便那些没有直接表述建功立业志愿的作品,也有部分诗作通过比兴来托物言志,如徐铉咏石“翠色辞文陛,清声出泗滨”,孙岘咏竹“万物中萧洒,修篁独逸群。贞姿曾冒雪,高节欲凌云”,谢仲宣赋松“若保岁寒在,何妨霜雪重”。保大十四年的送别锺蓓之作,则加进了更多现实的因素,这次唱和是在南唐刚刚收复了被后周占领的扬、舒、蕲、光、和、滁数州之后不久。乔匡舜、萧或、陈元裕三人的诗显得较为泛化,用之多数离别场合皆可,没有特定的时地人及特别的情感体验,显得较为缺少个性。徐氏兄弟、锺蓓诗则反映了当时特定情势下的离别之情和各自的心绪、个性,并非普泛的离别之作可比。  比较这三组唱和诗,可以发现诗艺的发展是较为明显的:保大七年的春雪诗唱和虽然以李璟诗和徐铉诗较优胜,但总体而言,四首诗作都主要使用白描手法,各诗体现出的个性也不甚分明。这种情况可能与当时南唐诗坛擅长七律的作者不多有关,但更直接的原因可能在于,作为限时完成的同题、同体、同韵的唱和诗,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皆受到严格限制。一般而言,诗歌所受形式上的限制越多、越具体,作者个人情意的发抒就越不自由,虽然不排除才气超迈者因难见巧的可能,但大多数作者会即便本有自发的诗情、也会因此较难获得全面的表现。所以我们往往看到,在参与唱和者的诗歌水平接近的前提下,由于体裁、韵脚已经多由原唱之作限定,和作的水准大多低于原唱的水准。这也是为何春雪诗唱和中李璟的七律相对更优秀一些。  到了保大九年的送别之作,就显示出较多的作者个人志意的发抒,但有意寓托的痕迹较为明显,所体现的作者个性相对有限。另外,此次赋诗是分题、限体而不限韵,各拈一题作一首五律送别诗,唱和的形式条件放宽了,为抒情写意带来了更多的自由。这种较宽松的创作自由,应当也与徐铉徐锴等人注重自然、天然、质先于文的文学主张有关。在没有超绝才气和精苦思力的情况下,放宽形式的限制,作者可以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如何更好地表现情意上。我们看到,在保大十四年再次赋诗送别锺蓓时,他们依旧采用了这种分题、限体而不限韵的规则,显然,保大九年那次唱和较为成功的先例可能给了他们不小的鼓励。保大十四年的分题赋诗较前次有了更大的进步,至少这次的寄兴托寓不再是一般化、类型化、可用于大多数送别场合的,而是将南唐时势自然地融入自己的情绪和诗歌中,部分成功之作的艺术水准也就较前次为高。其中,徐铉诗提到“世乱方多事”,将世乱与年加的忧愁打并作一起,引入诗题中的“酒”;徐锴诗开篇“瓜步妖氛灭,昆岗草树清”则进一步申明南唐刚获得的胜利,将气氛的清明与作为所咏主题的“远山”相关合;但*成功的作品则是锺蓓本人的留别之诗《得新鸿别诸同志》。锺蓓此诗将离恨寓入对题面新鸿的描绘中,残秋孤鸿的惊惧正与自己此番只身赴新收复的扬州上任、前途未卜的忐忑切合。  ……

南唐诗史 作者简介

  孙华娟,女,文学博士,现就职于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发表过《隋唐曲(杨柳枝)源流再探索》《说“触类”》《衣饰与求女——(离骚)新探》等论文,出版有《中国古代诗歌研究论辩》《心香寄远——书信选注》等著作。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