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盲袋,以书为“药”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蓝色东欧赫贝特诗集(全2册)

蓝色东欧赫贝特诗集(全2册)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05-01
开本: 32开 页数: 904
本类榜单:文学销量榜
中 图 价:¥93.8(6.8折) 定价  ¥13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蓝色东欧赫贝特诗集(全2册) 版权信息

  • ISBN:9787536086623
  • 条形码:9787536086623 ; 978-7-5360-8662-3
  • 装帧:精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蓝色东欧赫贝特诗集(全2册) 本书特色

赫贝特曾是诺贝尔文学奖重要候选人。在米沃什等人的译介下,赫贝特成为全世界受欢迎的当代诗人之一,被誉为“欧洲文明遗产的继承人”“具有古典头脑的诗人”“一个时代的见证”。

赫贝特在国内亦拥有大量拥趸,众多著名诗人、翻译家撰文推介或翻译其诗歌,并呼吁渴求赫贝特诗歌全集中文译本的出版问世。

本书由赫贝特版权持有人指定译者、波兰语翻译家赵刚翻译,是国内首次如此齐全地从原文译介和出版赫贝特的诗歌,将立体呈现赫贝特毕生诗歌创作的原貌。

蓝色东欧赫贝特诗集(全2册) 内容简介

波兰很杰出的新古典主义诗人、“欧洲文明遗产的继承人”兹比格涅夫·赫是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英语国家很受欢迎的当代诗人之一。他的诗歌蕴藏着二十世纪的苦难,饱含深情与幽默,被誉为 “一个时代的见证”。本书是靠前抢先发售如此齐全地从原文译介和出版赫的诗歌,由赫版权持有人指定译者、波兰语很好不错翻译家赵刚翻译,将立体呈现赫毕生诗歌创作的原貌。

蓝色东欧赫贝特诗集(全2册)蓝色东欧赫贝特诗集(全2册) 前言

 冷峻辞藻下燃烧的道德火焰(中译本前言一)
  赵刚
  二○一八年九月二十六日至二十七日,在法国里尔大学召开了一次名为“兹比格涅夫·赫贝特——天赋之诗”的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波兰、英国、瑞士、加拿大和法国本地的专家、学者会聚一堂,交流各自的翻译和研究心得,以此向二十世纪波兰*伟大的诗人之一——兹比格涅夫·赫贝特致敬。这也是二○一八年为纪念这位伟大诗人逝世二十周年,在全球范围内举行的一系列纪念活动之一。在法国这样一个文学大国,隆重举行纪念一位当代波兰诗人的国际会议,足见法国人对赫贝特的尊重与推崇。
  我作为赫贝特作品的中文译者,也是唯一的中国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并宣读了论文。会议的发起者布理吉蒂·高迪埃是里尔大学教授,长期从事赫贝特作品的法文翻译和研究。我们相识于二○一六年,那时,在波兰举行的一次会议期间,我们曾一同接受一家波兰电视台的专访,采访的主题就是赫贝特。
  里尔会议结束当晚,高迪埃教授邀请部分与会学者到里尔老城的一家餐馆小聚。仲秋时节,里尔的夜晚已略感凉意。在餐厅门口的街边,临时拼成的一溜长桌,几把简单的木椅,一人一杯本地酿造的扎啤,话题扯开,天南地北,但文学、波兰、赫贝特,无疑是那晚畅谈的高频词。某一个瞬间,突然有一种恍若隔世之感:一些来自世界不同角落、曾经彼此毫不相干的人,在这样一个秋天的夜晚,坐在一个法国城市的街边,谈论着一位波兰诗人的种种,多少冥冥之中的偶然性彼此交结、碰撞,才会导致这一刻的到来。不禁令人感慨于人世难以言说的奇妙。
  而就我个人而言,若非当年一念之差选择波兰语作为自己的大学专业,那么如今,什么赫贝特、波兰文学,这一切则不仅与我毫不相干,而且必定是闻所未闻,形同陌路的了。然而此刻回想,能被无数的偶然推至这个法国街头的夜晚,我心怀感念。因为正是这些偶然,使我成为国人中少数能够用赫贝特思考和创作时所使用的语言,直接去触摸诗人的思想和心灵,与诗人进行跨国界、跨时空、跨文化对话的人之一。更幸运的是,我能成为赫贝特诗歌的中文译者,将这位诗人的作品介绍给中国读者。这就不仅是一份幸运,而更是一份荣誉和一种责任。
  其实,我始终认为,翻译外国文学经典着作是一种机缘,对每一位翻译者来说都是一件幸事,也是一件难事。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大师,有自己的经典着作,分别代表这个民族在语言、文化和思想层面的*高成就。而译者在本民族语言掌握程度、知识广度、思想深度等方面,都未必能达到原作者在其文化圈中所处的地位。这就形成一种不对等的状态,一种巨大的落差,需要译者以自身不懈的努力,去努力弥合这道落差。遗憾的是,这种努力未必总能成功。
  翻译赫贝特的诗始于二○○八年,那一年是赫贝特逝世十周年,被波兰议会确定为“赫贝特年”。为此,北京外国语大学与波兰驻华使馆合作,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举办了一次“赫贝特诗歌之夜”的活动。为准备这次活动,我翻译了二十余首赫贝特的诗,供学生们阅读。我与赫贝特的对话也就此开始。而这场对话一谈就是十年。其间,我曾在《当代国际诗坛》和《花城》等书刊上陆续发表翻译过的一些赫贝特的诗;我翻译的赫贝特散文集《海上迷宫》也连同易丽君、张振辉先生翻译的《带马嚼子的静物画》和《花园里的野蛮人》一起,被花城出版社纳入“蓝色东欧”译丛出版。如今,在诗人逝世二十周年之际,《赫贝特诗集》的中文版即将付梓,令人倍感欣慰。但我相信,我与赫贝特的十年对话,不会就此结束。
  赫贝特是二十世纪后半叶波兰*杰出的几位诗人之一,曾经被认为是*有希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波兰文学家之一,也是在当今波兰不同社会阶层中影响*为广泛的诗人之一。二○一六年十月,波兰副总理兼波兰科学与高等教育部长雅罗斯瓦夫·戈文先生访华期间,听说我正在翻译赫贝特的诗集,立刻说自己是赫贝特诗歌的爱好者和忠实读者,非常高兴中国将翻译出版赫贝特的诗。在访华结束后不久,副总理先生还专门托人转交给我两本新出版的赫贝特作品集,令我倍受感动。而在平时的交往中,几乎每个波兰人在提到赫贝特时,也都仿佛说到了自己的导师、自己的偶像般肃然起敬。那么,这到底是怎样一位诗人?
  二
  一九二四年十月二十九日,赫贝特出生于利沃夫城。今天的利沃夫是乌克兰西部一座重要城市,是西乌克兰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中心。然而在历史上,从一三八七年到一七七二年将近四百年的时间里,这座城市曾长期由波兰管辖。一七七二年,波兰**次被俄罗斯、奥地利和普鲁士瓜分,利沃夫被划归奥地利,成为奥匈帝国属下加利西亚地区的首府,但同时仍是波兰科学、教育和文化的中心。一九一八年**次世界大战结束,波兰重获独立。利沃夫成为波兰与刚刚宣布独立的西乌克兰人民共和国之间领土争端的焦点之一。经过反复争夺,一九二○年波兰终于恢复了对利沃夫地区的统治。利沃夫也迅速发展为波兰第三大城市和第二大科学文化中心。一九三九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利沃夫先是被苏军占领,之后被德军占领,然后又被苏军占领。直至“二战”结束,根据《雅尔塔协定》,利沃夫成为苏联的一部分,大批的波兰居民被迁往波兰西部从德国获得的土地上。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苏联解体、乌克兰独立,利沃夫成为乌克兰西部的重要城市。这座城市动荡曲折的历史,折射出整个东欧地区各民族在大国角力的背景下,遭受的深重苦难和独有的碎片化的历史叙事。而这一切对于像赫贝特这样具有强烈历史意识的诗人来说,无疑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赫贝特的家族来自英国,他诗歌中那种盎格鲁-撒克逊式的矜持大概与其身上英国人的血脉不无关联。然而终其一生,赫贝特始终把波兰看作自己唯一的祖国。赫贝特的父亲名叫博莱斯瓦夫,在“一战”期间曾随毕苏茨基将军领导的波兰军团作战。博莱斯瓦夫的母亲,也就是赫贝特的祖母是亚美尼亚人。关于祖母和她的亚美尼亚血统,诗人曾在一篇题为《奶奶》的诗中有所提及。
  “二战”爆发前,赫贝特开始在利沃夫的一所国立中学就读,接受了比较传统的基础教育。但好景不长,战火开始蹂躏这片饱经风霜的土地。这在十几岁的赫贝特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二战”期间,赫贝特一边在地下学校坚持学习,一边参加了波兰流亡政府领导的地下抵抗组织——国家军。关于那段经历,诗人在题为《生平》的诗中写道:
  校工拿着大铃铛跑出来
  大张着嘴巴
  摇响了火灾的警铃
  画面彻底颠覆
  ……
  一些全副武装的男人
  跑进男孩们玩耍的庭院
  大搜捕开始
  有些人成功逃脱
  逃进森林里
  继续做着游戏
  扮演军警和匪徒
  在利沃夫被德国人占领期间,赫贝特一边学习,一边从事各种工作,其中包括在鲁道夫·维格尔教授生产斑疹伤寒疫苗的研究所里做健康跳蚤的人体宿主,在五金商店里做售货员,等等。一九四三年,赫贝特在地下学校完成了中学课程,并通过了毕业会考。之后,他开始在“地下大学”——杨·卡吉米日大学攻读波兰语言文学专业。
  一九四四年三月底,在苏军即将攻入利沃夫前,赫贝特离开故乡,前往位于波兰南部的克拉科夫,并很快与当地的地下抵抗组织——国家军取得了联系,继续参加反纳粹的活动。克拉科夫是波兰古都,人文荟萃之地。在那里,他一边在经贸学院学习经济,一边去雅盖隆大学和美术学院听课。一九四七年,赫贝特获得了经贸学院的文凭,随后前往位于波兰中部的托伦,在当地的哥白尼大学攻读法律专业。一九四九年,赫贝特获得了托伦哥白尼大学的法学硕士学位。同年,他被托伦哥白尼大学哲学系接收为二年级学生。在哲学系,他碰到了一位后来对他影响深远的老师——亨利克·艾尔赞贝格教授。亨利克·艾尔赞贝格教授为人正直、学识渊博,主要从事伦理学、美学和哲学史研究,同时还专注于格言警句的研究。他在价值论方面的研究独树一帜,对“价值”的概念、“善”与“美”的区别都有过很深刻的论述。此外,他对古罗马皇帝兼作家、哲学家马可·奥勒留的研究也颇有建树。这些在赫贝特后来的诗歌和散文创作中,都留下了显着的印记。赫贝特晚年曾专门作过一首题为《致亨利克·艾尔赞贝格百年诞辰》的诗,纪念这位影响自己一生的导师。
  假如没有遇见你,我会成为什么人——我的导师,亨利克
  这是我**次对您直呼其名
  带着归属于那些高大身影的虔诚与尊敬
  可能终其一生,我都是个可笑的男生
  总是在寻找
  拘谨寡言、自惭形秽
  懵懵懂懂
  我们生活的时代,的确只是痴人说梦
  充满了喧闹和暴行
  你严厉的平和、细腻的力量
  教会我如何苟活于世,像一块会思想的石头
  坚韧冷漠又不乏柔情
  根据《雅尔塔协定》,波兰东部大片地区在战后让给苏联,而德国向波兰割让其东部领土。大批原本生活在波兰东部地区的人民,被迫迁往波兰西部的新获土地。一九四六年,赫贝特的父母就是随着这批移民从利沃夫迁到了波兰北部海滨城市索波特。一九四八年,赫贝特来到索波特与父母团聚。在此期间,他做过各种各样的工作,包括在格丁尼亚波兰国家银行工作,编辑《商业概览》,在波兰文学家联合会格但斯克分会办公室工作等。
  一九四九年,赫贝特离开父母所在的索波特,回到托伦一边学习,一边工作。一九五一年秋,他来到了波兰首都华沙,在华沙大学继续攻读哲学专业。赫贝特复杂的学习经历,在今天看来几乎是不可想象的,这一方面由于战争及战后相对混乱的教育现状造成,另一方面也源于赫贝特本人广泛的学术兴趣和对知识本能的追求。哲学、伦理学、美学、艺术学、语文学、经济学、法学,所有这些学科叠加在一个人头上,必定产生了某种复杂的化学反应,再加上天赋的诗才,从而造就了赫贝特这样一位独具魅力的诗人。
  战后初期的华沙仍然是百废待兴。由于战争的破坏,居民住房十分紧张。在华沙*初的几年,赫贝特的生活境况十分窘迫。他尝试以写作为生,但主要写一些剧评、音乐评论、展览报道等,发表在一些不见容于当局的比较小众的刊物上。随着这些刊物被一一关闭,他的生活愈加困难。他只能与很多人合住在一间地下室里,尝试从事各种工作,甚至一度不得不以卖血为生。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风云变幻的一九五六年。
  一九五六年,他的**部诗集《光弦》出版,立刻声名鹊起。这也使得赫贝特跻身于维·希姆博尔斯卡、塔·鲁热维奇、塔·诺瓦克等人所构成的波兰“56代诗人”之列。这一批诗人是在波兰政治生活解冻的大背景下产生的,即所谓的“当代派”,对整个二十世纪后半叶的波兰文学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文学上的成功给赫贝特带来了生活条件的改善。一九五七年,他从波兰文学家联合会获得了一处很小的房子,而文联提供给他的一百美元奖学金,使他实现了**次出国旅行。
  一方面出于对地中海文明的痴迷,另一方面出于对波兰国内灰暗现实的厌烦,赫贝特将旅行变成了自己的一种生活状态和生活方式。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开始,赫贝特就不断穿行于波兰与欧美各国之间。这些旅行不仅为他的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也不断提供给他新的视角,激发他新的思考。
  但有意思的是,与米沃什不同,赫贝特从未真正决心移居国外,而只是满足于不断开始新的旅行。实际上,从今天的角度看,赫贝特的旅行往往是真正意义上的“穷游”。他旅行所需经费的来源非常有限,常常是获奖的奖金,或者参加诗会的酬劳等临时性收入。然而,旅行让他能够近距离接触外部世界,深入体验欧洲古代文明和当代西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九五八年至一九五九年,赫贝特先后造访了奥地利、法国、英国和意大利,旅行时间长达一年以上。一九六三年秋,他再度前往英国,十二月转往巴黎。次年一月在巴黎波兰图书馆领受了科希切尔斯基奖。一九六四年夏,他在意大利和希腊度过了两个月的时光,之后转道法国回国。次年,他成为《诗歌》编辑部的成员。

蓝色东欧赫贝特诗集(全2册) 目录

记忆,阅读,另一种目光(总序) / 高兴

冷峻辞藻下燃烧的道德火焰(中译本前言一)/ 赵刚

灵魂的纤维和灵魂的软骨(中译本前言二)/ 赛熙军

光弦(1956)

赫尔墨斯、狗和星星(1957)

客体研究(1961)

文字(1969)

科吉托先生(1974)

《来自围城的报告》及其他诗(1983)

离别的挽歌(1990)

罗维戈(1992)

风暴尾声(1998)
展开全部

蓝色东欧赫贝特诗集(全2册) 节选

科吉托先生分辨人声与天籁

那些世界的演说不知疲倦

我可以把这一切从头重复一遍

拿着从鹅和荷马那里继承来的笔

拿着小型长矛

直面各种自然力

我可以把这一切从头重复一遍

手臂将败给高山

嗓子胜不过山泉

我喊不过沙粒

无法用比喻的唾液

把眼睛与星辰

与石头旁边的耳朵相连

我无法从种子的沉默中

带走寂静

而我收集了那么多词语排成一线

一条比所有掌纹更长的线

一条比命运更长的线

一条通向天外

不断绽放的线

如终极之线的勇气般笔直

但这也不过是地平线的一小段

花的惊雷、草的演讲、云的演说,都还在持续上演

树木合唱团低声吟唱,岩石平静地燃起火焰

大海熄灭落日,白天吞噬黑暗,而当风声渐息

新的光芒冉冉升起

而晨雾正举起岛屿的盾牌

科吉托先生与想象



科吉托先生从不相信

想象力的伎俩

阿尔卑斯山顶的钢琴

为他演奏的音乐会荒腔走板

他从不欣赏迷宫

斯芬克司让他索然无味

他住的房子没有地下室

没有镜子和辩证法

纠缠不清的绘画密林

不是他的祖国

他很少凭借比喻的翅膀

飞上天空

然后像伊卡洛斯那样坠落

回到“伟大母亲”的怀抱

他尊崇同义反复

翻译是

用概念解释概念

即飞鸟是飞鸟

奴役是奴役

刀子是刀子

死去是死去

他热爱

平坦的地平线

直线

大地的引力



科吉托先生将被归为

少数派一类

他会坦然接受

未来文字研究者的判决

他把想象力用到

全然不同的目的

他要把它

变成同情的工具

他渴望彻底理解

——帕斯卡的静夜之思

——钻石的本性

——先知们的感伤

——阿喀琉斯的愤怒

——屠夫们的疯狂

——玛丽·斯图亚特的梦

——尼安德特人的恐惧

——*后的阿兹特克人的绝望

——尼采漫长的死亡

——拉斯科画家的欢畅

——橡树的生长与凋零

——罗马的崛起与衰亡

因此让死者复生

坚守约定

科吉托先生的想象

做着钟摆运动

运转精确无误

从痛苦到痛苦

那里没有位置

留给诗歌的焰火

他想对不确定的明确

保持忠诚

……

蓝色东欧赫贝特诗集(全2册) 作者简介

兹比格涅夫·赫贝特 Zbigniew Herbert 一九二四年十月二十九日出生于利沃夫,一九九八年七月二十八日在华沙去世。波兰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剧作家。赫贝特的创作题材广泛,既涉及欧洲古典文明的内容,也涉及对“二战”灾难的反思,更有对“二战”后波兰社会的批判与反抗。其创作的“科吉托先生”系列诗歌社会反响巨大。赫贝特本人曾获得波兰白鹰勋章以及二十余个文学奖项,他的作品被翻译成世界近四十种语言出版。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开始,赫贝特曾是诺贝尔文学奖的重要候选人之一。

译者:赵刚,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院长、波兰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波兰语教学以及波兰文学、历史、文化等。主要著作有:《波兰文学中的自然与自然观》、《二十世纪中东欧文学史》(波兰部分);译著有《通向太阳的跑道》、《索拉里斯星》、《肖邦故乡——波兰》、《微光》(合译)、《海上迷宫》、《巴卡卡伊大街》(合译)、《面向大河》等;编有《祀与戎——欧洲反法西斯诗歌选集》。目前担任《欧洲语言文化研究》主编、《中东欧国家发展报告》主编。二〇一〇年荣获波兰文化与民族遗产部颁发的波兰文化功勋奖章,二〇一八年获波兰艺术之光文化功勋奖章。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