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2024个人购书报告 2024中图网年度报告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重新认识课堂

重新认识课堂

作者:贲友林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05-01
开本: 16开 页数: 209
中 图 价:¥36.4(7.3折) 定价  ¥49.8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买过本商品的人还买了

重新认识课堂 版权信息

  • ISBN:9787519118495
  • 条形码:9787519118495 ; 978-7-5191-1849-5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重新认识课堂 本书特色

★友林在课堂上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者,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的一切都围绕学生的学习展开。他们学校有两句话:人人都是学习者,个个都是小老师。友林将这两句话在课堂里演绎得如此真切、如此生动、如此深刻。 ——成尚荣,国家督学,原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 ★合格教师*鲜明的职业特征,在于善于学习,始终有问题意识。像贲友林那样一直浸润在课堂中的教师很多,但能像他那样有精神寄托,始终在探索和反思的,也许并不多。教师只有独立思考,才会有充沛的职业生命力。读贲友林老师的这本书,我能深刻地认识到,课堂是孕育思想和智慧的大地。 ——吴非,特级教师,杂文家 ★读贲友林老师的《重新认识课堂》,我认识到:课堂是儿童生活的地方,生活需要真实与具体;课堂是儿童学习的地方,学习需要助力与引领;课堂是儿童交流的地方,交流需要真诚与技巧;课堂是儿童成长的地方,成长需要真爱与陪伴。 ——吴正宪,特级教师,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一直坚持带班上课的贲友林老师,以他的使命、情怀和独具慧眼,发现课堂中的一串串常识。这些常识,源于实践与思想,让我们发现课堂中明亮的那一方;这些常识,真实而温暖,质朴而生动,鲜活而深刻;这些常识,因为我们不常思而变得不识。 ——华应龙,特级教师,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

重新认识课堂 内容简介

 《重新认识课堂》精选了特级教师贲友林的50余篇文章,集中展现了作者对学校改革的核心——课堂的深刻反思和切实感悟。作者从教学基本问题出发,结合真实的教育故事、案例,对导入、提问、板书、总结、留疑等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学生的课堂学习,教师观课评课等,均进行了细致、深入的剖析,并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作者关于“课堂”的所有实践和思考都指向一个核心——人,探讨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者,如何让学生的学习在课堂里真正发生。

重新认识课堂重新认识课堂 前言

 友林告诉我,近几年,他每年都要出一本书,而每本书后记的题目都是“一路走来”。题目挺有意思的,挺有“嚼头”的。
  一路走来,意味着路只有起点而没有终点,永远向前,永不停步。这是一种理念,而且这种理念已成了友林的信念,这种信念已化为永远向前的行动。当然,这也是一种意志、毅力,一种奋斗精神。读后记,读整本书,似乎看到了一个身影,那么坚定,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这样的品质,让友林走到了一个新境界。
  一路走来,意味着走向成功。成功只能自己定义。一路走来的人,一路向前的人,才可能收获成功。一如尼采所言,我们新的荣耀不在所来之处,而在将要前往的地方。友林友情提醒我们,以往的成功只能说明过去,而将要前往的地方才会有新的成功在等待我们。友林是用自己的脚步、自己的刻苦去定义成功的。他的脚下有尺度,有价值力量的支撑。
  一路走来,意味着已走了一程又一程,已有了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但是友林深知,路上的一个个里程碑,从来没少一个,从来没跳过一个,一个个里程碑串起的是成功之路、探究体验之旅。武术界有句古话,说得特精辟:“初学三年,天下去得;再学三年,寸步难行。”何意?是越学越难,是越学越有新的挑战,如黑格尔所言,“熟知并非真知”。也许,前三年获得的是熟知,而后三年获得的是真知。还可以这么去理解,熟知只是初步,但有人以为初步就是全部,而只有真知才能真正有突破、有新的超越,否则寸步难行。课堂不正是这样的吗?至此,对那句“三年站稳讲台”的话,还得反思。于是,友林提出“重新认识课堂”。友林不知道走过多少个“三年”了,但他仍然一路走来。“重新认识课堂”正是友林的真知。
  一路走来,意味着理性的提升。对理性大家有多种理解和解释,我很认同哲学上对理性的理解:它是思想的结晶,是对问题的根本理解。数学是非常理性的,数学教学需要帮助学生进行理性思考,提升其理性水平。中国传统文化给理性以热烈而真诚的情感关怀,传统文化要求教师以美的方式开展数学教学,教会学生逻辑思维、抽象思维、空间想象、模型建构等,让数学课堂有温度,让思维有美丽陪伴。梁漱溟先生有句话说得非常精彩,“中国人的理性,就是多‘而有情’三个字”。友林的数学课堂向来就有这三个字。假若你把书的目录从头至尾看一遍,做个适当的梳理,你一定会真切地感受到友林的数学课堂总是“理性而有情”的;假若你把全书读完,还会更深切地体认到友林对学生、对课堂的“有情”。友林的数学课堂是美好的。
  一路走来,这回友林走到了一个新境界:重新认识课堂。我们也许会说,谁还不认识课堂啊!我们每天“泡”在课堂里,怎能不认识而感到陌生呢?其实不然。用法国哲学家莫兰的话来说,教学中常常有“黑洞”存在,比如知识传授中就有七个“黑洞”。“黑洞”是怎么产生的?莫兰指出,它来自对基本问题的忽略和错误理解。友林也有这样的提问,他说:“一路走来,我们又是如何认识课堂的呢?为何面对课堂常识,我们常常不识?是什么蒙蔽了我们的双眼?为什么我们在课堂中实践但失却了自己的思考?”他还说,“重新认识课堂,不能停滞于发现课堂中的问题,也不是懊悔自己课堂的不足,而是以积极的态度,在批判中建设,敞开胸怀面向未来”,洞见课堂,“原来如此”,“原来并非如此”。说得真好!

重新认识课堂 目录

成尚荣序 和学生一起在课堂中一路走来

**辑 课堂的样子
课堂的样子
上课,你“听讲”了吗
上课,你会“不讲”吗
教师提问之后
答问对象的选择,有“潜规则”吗
学生回答问题之后
比“同意”更重要的
别让举手成为摆设
“谁能帮帮他?”
在“学生的问题”中相遇
让疑问自然流淌
课尾留疑之后……

第二辑 课堂无小事
试教,能否叫停
“前测”是把双刃剑
如此导入为哪般
“课堂总结”要总结
不该忘却的板书
技术,莫让教师更忙碌
从教具到学具
老师,你看其他学科的教科书吗
教师的“谎言”
“出错了!”
“视而不见”与“不依不饶”
“到位”与“越位”
说说鼓掌这件事
……

第三辑 课堂的另一种解读
第四辑 关注学生的课堂学习
第五辑 观课之思
后记 一路走来
展开全部

重新认识课堂 节选

《重新认识课堂》: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经过思考后纷纷举手,教师指定其中一名学生发言,这样的场景比比皆是。
  指定学生发言,是一种常态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那么,为什么教师指定的是这名学生而不是那名学生?教师对答问对象的选择,是基于什么考虑的呢?
  就此问题,我采访了30多位各个学科的教师,其中,有走上讲台才一年的青年教师,也有教龄接近40年的老教师。通过访谈得知,他们在指定学生发言时,一般基于以下考虑:**,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作答。比较简单的问题,选择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作答;比较难的问题,选择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作答。第二,对少数内向、不爱主动发言的学生,通过指定发言,让他们参与课堂活动。第三,对注意力不够集中的学生,通过指定发言,起到督促、提醒的作用。看来,教师指定学生发言,是遵循了一定的规则的。当然,这样的规则,是每位教师“自定义”的,但又有一些相同的地方。这好似一种“潜规则”,大家平时并没有明说,但心知肚明。那学生是否认同教师的这些规则呢?
  我想起了一段教学经历。当时我带的是六年级的一个班。一天放学后,我收到学生焦芙蓉发给我的短信。**条短信的内容是:“贲老师,为什么上课的时候不请我发言?!明明郑嫣然没举手,你却请她发言。你深深地伤害了我幼小的心灵。”(“你深深地伤害了我幼小的心灵”这句话,在当时的班上是有“典故”的,这是一名男生的口头禅。)过了一会儿,又收到焦芙蓉发给我的第二条短信:“为什么你一而再,再而三这样?!机会是争取来的,为什么我争取了,你也不给我机会?!”每条短信后面都附了4个“哭脸”。我回复了短信,并约好第二天与她交流。
  第二天,焦芙蓉毫不留情地指出:我在课堂上对她的举手熟视无睹,那些不举手的同学反而常常有发言的机会。我向她解释为何在课上常常不请她发言:她很优秀,于是老师把更多的发言机会给了学习困难一些的学生。
  焦芙蓉所说的的确是事实。我在课堂上,对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特别“照顾”,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发言机会,而学习优秀的学生常常被“冷落”,其所得到的发言机会要少一些。学习优秀的学生的发言,往往由于其所思所想与其他学生(尤其是学习困难学生)的差距过大而难以被他们所理解,所以,教师常常把学习优秀的学生的发言要求搁置一边。差异是一种教学资源,但过大的差异,也许难以成为教学资源。我知道,焦芙蓉讲完之后,班上大多数学生可能都云里雾里,只有她自己清清楚楚。于是,我只能一次又一次“粗暴”地无视她发言的要求,“剥夺”她言说的机会。
  尽管我的想法有一定的合理性,我也向焦芙蓉做了解释,但焦芙蓉未全部认可、接纳我的“规则”。交流结束后,焦芙蓉依然嘟囔着“不公平”。
  教师指定学生发言,照顾学习困难的学生是有必要的。但对像焦芙蓉这样得不到发言机会的学生而言,这也是一种“伤害”。怎么办?我和学生商定了新的规则:在课堂上,如果有一些想法未能表达出来,下课后可以直接对老师说,也可以以书面形式告诉老师。这也算“课内不足课外补”吧。
  ……

重新认识课堂 相关资料

  ★友林在课堂上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者,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的一切都围绕学生的学习展开。他们学校有两句话:人人都是学习者,个个都是小老师。友林将这两句话在课堂里演绎得如此真切、如此生动、如此深刻。
  ——成尚荣,国家督学,原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
  
  ★合格教师*鲜明的职业特征,在于善于学习,始终有问题意识。像贲友林那样一直浸润在课堂中的教师很多,但能像他那样有精神寄托,始终在探索和反思的,也许并不多。教师只有独立思考,才会有充沛的职业生命力。读贲友林老师的这本书,我能深刻地认识到,课堂是孕育思想和智慧的大地。
  ——吴非,特级教师,杂文家
  
  ★读贲友林老师的《重新认识课堂》,我认识到:课堂是儿童生活的地方,生活需要真实与具体;课堂是儿童学习的地方,学习需要助力与引领;课堂是儿童交流的地方,交流需要真诚与技巧;课堂是儿童成长的地方,成长需要真爱与陪伴。
  ——吴正宪,特级教师,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一直坚持带班上课的贲友林老师,以他的使命、情怀和独具慧眼,发现课堂中的一串串常识。这些常识,源于实践与思想,让我们发现课堂中明亮的那一方;这些常识,真实而温暖,质朴而生动,鲜活而深刻;这些常识,因为我们不常思而变得不识。
  ——华应龙,特级教师,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

重新认识课堂 作者简介

  贲友林,特级教师,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第三届“全人教育奖”提名奖获得者,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编写组成员,现任教于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曾获全国小学数学优化课堂教学第五届观摩课评比一等奖。著有《此岸与彼岸》《此岸与彼岸2》《现场与背后》《贲友林与学为中心数学课堂》《寻变:贲友林的“学为中心”数学课》等。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