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野菊花
-
>
我的父亲母亲 - 民国大家笔下的父母
-
>
吴宓日记续编.第7册.1965-1966
-
>
吴宓日记续编.第4册:1959-1960
-
>
吴宓日记续编.第3册:1957-1958
-
>
吴宓日记续编.第2册:1954-1956
-
>
吴宓日记续编.第1册:1949-1953
故都·故乡·故人 版权信息
- ISBN:9787305213090
- 条形码:9787305213090 ; 978-7-305-21309-0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故都·故乡·故人 本书特色
《故都故乡故人》善于从历史的缝隙里钩沉出具有文化意义的事件,让人遐思万千。其中“故乡情怀”篇是一个居住在十朝故都多年的游子乡愁的深刻眷恋,那里面浓浓的乡情充满着作者所倾注的全部情感与惆怅。其风俗画、风景画和风情画的写意和写实,甚至就是一篇篇小说素材的浓缩。读者能从这风景和人物事件的背后,体味到作者良苦的用心。
故都·故乡·故人 内容简介
本书汇集作者30余年间在《光明日报》《新华日报》《今晚报》《扬子晚报》《南京日报》《宝鸡日报》《无锡日报》等媒体发表的散文随笔200余篇, 文章涉及“南大记忆”“故乡情怀”“金陵故事”“人生百味”“美丽山水”等几个部分, 全部为作者对人生充满正能量的观察、体悟和思考。
故都·故乡·故人 目录
我的业余写作
南大记忆
七十五年前南大西迁中的那些事
罗家伦的建校梦
李瑞清:嚼得菜根,做得大事
郭影秋的“榱木”精神
南京精神与“南大之魂”
《挑耳图》(《勘书图》)
邓瑞教授
兰园八号
怀念吴世民老师
不能忘却的细节
任东来教授驾鹤西去
怀念蒋克老师
美丽晚霞
张竹明老师
听魏老师唠嗑
感受甲子之聚
徐新教授
老普
经典记忆
三十年的聚会
为师之尊
想起那次同学聚会
那朵盛开的小菊花
听李肇星演讲
校园恶作剧
远去的筒子楼
校外户
寻找重心
那个理发师
马山“小黑炭”
呵护春天的人们
五月石榴红
酷夏绿荫
南大之绿
走进秋天
深秋的银杏
南大校园那丛蜡梅
警惕心中的魔鬼
快乐的源泉
幸福着你的幸福
金陵故事
贡岳两姓缘何不通婚
南京的遗族学校
南京的法桐树
紫金草
香樟树
桂花飘香
路过鸡笼山
梅雨
一场秋雨
偶然的收获
邂逅“Chip”
大宋
选择
**堂课
Bruce长大了
我与儿子
“中国功夫”
珍藏童年
银婚纪念
庭院有花
我的蔷薇
我与《雨花石》
寻找阳光
穿过暴雨
雨之交响
冬之韵律
被遗忘的蜡烛
花前拾语
面对乞丐
平凡的感动
你还年轻
那条小鱼
你是谁的后人
小鸟的愤怒
早春之悟
中伏天的清凉
至善无私
诚信问题
那一声吆喝
牵挂
撤诉
邻居
老吕与老姜
肖像
一棵蔷薇的繁衍
太太养花
太太养草
收线
学车记
我爱南京
背靠“泰山”关爱情深
妈哭了
那只斑鸠
太太的菜园子
故乡情怀
故乡的杏
崩崩上
山野上的李子林
串棍
童年的涝池
祖父买给我的**支钢笔
我的小学老师
背馍上学
高考故事
卖牛
我们弟兄三个
恩师
西道明月
笛音悠长
四月槐花香
榆钱甜,槐花香
拐枣
紫花苜蓿
家乡的味道
学做臊子面
岐山臊子面
岐山老豆腐
关中浆水面
关中的水
关中乡下的年昧儿
年夜饭
过年
过年待客
心随父母过新年
有点想家
远方的游子,哪个不想家
父亲的田园生活
陪爹看秦腔
母亲的织布机
给爹娘过个生日
父亲的好日子
几句口诀,几多关爱
妈的眼泪,娘亲的呼唤
母亲的梦
盖幢楼房给爹和娘
六弟
挑灯笼照舅
难忘《三滴血》
难忘露天电影
回乡偶记
“开火车”
那些人那些事
天南海北一家亲
老井
哑巴黄黄
夏收记忆
指甲花
锁关
霜
踏胡基
踏墙
生态涝池
村口,那棵消失的土槐
一位文化守望者的担当
生活百味
“朋友”的电话
算命的把戏
终于摘掉“校外户”的帽子
车过汊河
卖花的老人
阿民卖房
老屋卖给咱自家人
花伞下的小姑娘
“古代的事情”
“校长找我有事”
老石
老马
玉女的故事
青春的浪漫
美体效果
小马笑了
想找朱生堂
找到朱生堂
精彩的生活
“俏色玉”
你心里是否装有别人
“别把脑袋吃下去”
不闯红灯的理由
不了了之
面具
感谢“仇人”
世上没有陌生人
熟悉朋友的机会
别把梯子放错了墙
三条小金鱼
一张餐券
一把钥匙
上哪找工作
在西行的列车上
*棒的自己
习惯的魅力
生日感悟
生日联想
百读不厌
一匹瘦红马的影子
走近自然
人文山水
雾西湖
荷
皋兰山
月亮山
鸣沙山
枯枝牡丹
拜访屯堡
泛舟瘦西湖
香格里拉
西山雨
云南的蓝天白云
蓝天观云
苗寨对歌
松鼠和鸽子
走近圣彼得堡
夜游涅瓦河
与两颗石子儿一起沉思
故都·故乡·故人 节选
《故都故乡故人》: 邓瑞教授 到校报工作后,25年前曾给我们教过历史课的邓瑞教授,成了我经常联系的作者之一。邓瑞教授已年过70。 以前读大学时,对邓瑞教授印象并不很深,这可能与他的性格有关。先生为人和善,没有师长的架子,他认识的人,只要在路上遇见,他就会远远站住,面带微笑,与你打招呼,显得十分谦恭;授课时,先生右手握着左手于胸前,面带微笑,声音极轻。先生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曾是北京大学的教授。 一天上午,十月的阳光透过斗鸡闸前百年雪松的枝干,将浓浓的秋意泻到我三楼的办公桌上。我正在筛选副刊可用的稿子,邓瑞教授微笑着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一个信封,说:“孙主编,我写了一篇小稿,请你批评指正。”我忙招呼先生入座,并为先生泡茶,一面说:“邓老师,您是史学家,能给校报赐稿,是我们的荣幸,哪里还敢‘批评指正’?”先生说:“你现在是成手,不要客气。”我知道先生不是虚意恭维,就接过稿子。题目是《秦桧二事》。先生说:“近读清万斯同《石园文集》,知道,秦桧为讨好金人,谋和,撤韩世忠、张俊、岳飞三大元帅的兵权,心腹王次翁起了很大的作用。另外,我注意到秦桧有一句诗,就是薛季宣《雁荡山赋》注中提到的‘欲了世缘何日了’,《全宋诗》里居然漏收这一句,是很珍贵的史料。”以前校报上常用邓瑞教授的文章,文章多有发掘,极具价值。因此,我请先生多多赐稿。 《秦桧二事》登出后不几天,编辑部收到一位同学的《读报小言》,对邓文所言“这记载当为野史,但可证明秦桧也会写诗”之语发表个人观点,认为科举考试始于隋朝,文官制度行于宋,文学尤其是诗歌创作是过去文人近乎本能的反应,秦桧又中过进士,尽管后人唾弃其为人,因而其作品流传很少,但其会写诗却是可以肯定的。文章引经据典,行文干练,算得上佳作。 用不用呢?出于倡导学术争鸣的考虑,我准备用,但希望邓瑞教授能对此再发表一点个人的看法,一并用。先生为人谦和,但学问严谨,后生有此评述,我怕先生不悦,但没有想到邓瑞教授看过文章后,很快写出自己的“表白”,措辞委婉,对这位同学的才华表示赞赏、呵护,对自己写这篇文章的出发点做了必要说明。邓瑞教授对待学术争鸣的态度,堪称楷模。后来这位同学到编辑部领取稿费,对我说:“没有想到邓老师的人品文品这样好。有机会,我一定去拜访邓老师。” (《金陵晚报》雨花石2005年11月21日) 兰园八号 到办公室刚坐下,一位白发老人叩门而人,是吴世民老师,南京大学历史系国际关系学科的前辈。吴老师已是88岁高龄,无子女,爱人在无锡,他要去无锡定居,把房子卖了,将书捐给系里。吴老师说,找书记有两件事:一是我去无锡后,看病还得回学校报销,给校医院打的报告需要你签字;二是房子卖了,南京没有地方落户,无锡落户口可能也会遇到麻烦。 我说,能不能回学校做集体户口?吴老师说,是啊,我在南大学习工作了66年,想到户口没了,眼泪就会掉下来。吴老师苍白的脸上依旧挂着微笑,但眼睛有点潮湿,这在饱经沧桑的老者脸上是难得一见的。我给离退休工作处王处长打电话。王处长说,我与派出所沟通过,派出所说,户口必须跟着房子走,实在没办法。吴老师失望地说,我找过王处长,他说过没有办法。 他见我的电脑开着,笑问,《兰园八号》的点击量现在是多少? 《兰园八号》?哦,那是吴老师的文章,发在系版文化生活的子栏目“紫藤苑”上。 我很快找到《兰园八号》,点击量是481。吴老师高兴得像个孩子:都481了?我出门的时候才463!我又找到吴老师的另外两篇文章,点击量都在1300以上,吴老师又是一番惊讶、激动。他有点不好意思地说,经常留意系里的网页,自己的文章有人看,就很高兴。 ……
故都·故乡·故人 作者简介
孙江林,1959年5月生,陕西岐山人,汉族,1979年入南京大学历史系读书,1983年毕业留校工作至今。先后在南京大学人事处、学生处、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南京大学报》编辑部工作,2007年7月至今,任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党委书记。曾兼职《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特约记者,《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编委,《中国教育报》“招生考试就业”周刊顾问。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业余喜欢写作,创作并发表散文、小说等250余篇。
- >
中国人在乌苏里边疆区:历史与人类学概述
中国人在乌苏里边疆区:历史与人类学概述
¥20.6¥48.0 - >
罗曼·罗兰读书随笔-精装
罗曼·罗兰读书随笔-精装
¥17.4¥58.0 - >
【精装绘本】画给孩子的中国神话
【精装绘本】画给孩子的中国神话
¥17.6¥55.0 - >
推拿
推拿
¥12.2¥32.0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实旅程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实旅程
¥30.5¥35.0 - >
人文阅读与收藏·良友文学丛书:一天的工作
人文阅读与收藏·良友文学丛书:一天的工作
¥14.7¥45.8 - >
山海经
山海经
¥20.4¥68.0 - >
月亮虎
月亮虎
¥20.2¥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