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
>
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
-
>
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
>
中国的民主
-
>
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年实录(套装共10册)
-
>
新书)社会主义发展简史(大字本)
生态建设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浙江的实践 版权信息
- ISBN:9787520338264
- 条形码:9787520338264 ; 978-7-5203-3826-4
- 装帧:一般轻型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生态建设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浙江的实践 内容简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浙江的实践·生态建设篇》按照理念篇、实践篇、经验篇的逻辑顺序编撰而成。其中,**章为理念篇,从生态文明形态、可持续发展观和生态文明创新理念等三个方面,为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提供理论支持。第二、三、四章为实践篇,分别从三个方面,即生态战略与生态制度建设、生态经济与生态文化、生态环境与生态人居建设,阐述浙江生态文明建设的举措及其成效。第五章为经验篇,也从三个角度,即多元主体共治:政府、企业、社会共治的协同治理;多重领域共赢:环境、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多项机制保障:教育、法治、政策、技术、体制协同运作,对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和提炼。
生态建设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浙江的实践 目录
**章 生态文明与生态文明建设
**节 生态文明:一种永续发展的文明形态
一 生态文明的提出
二 生态文明的内涵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发展的新形式
一 发展观念的“生态学转向
二 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
三 可持续发展观的意义
第三节 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实践
一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
二 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进展
三 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创新之处
四 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范例:美丽浙江建设
实践篇
第二章 生态战略与生态制度建设
**节 纲领与战略:“两山论”与“两只鸟论
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二 “凤凰涅槃”与“腾笼换鸟
第二节 思路与历程:从“绿色浙江”到“美丽浙江
一 从“绿色浙江”到“美丽浙江”的发展历程
二 从“绿色浙江”到“美丽浙江”建设的战略内容
三 从“绿色浙江”到“美丽浙江”建设的成效与启示
第三节 生态制度与规划: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浙江样本
一 浙江省生态文明体制的建构
二 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
第三章 生态经济与生态文化
**节 生态经济在浙江的发展
一 大力发展绿色经济
二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三 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第二节 生态文化在浙江的发展
一 古代中国的生态文化及浙江因素
二 当代浙江生态文化
第四章 生态环境与生态人居建设
**节 纲领与战略: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
一 浙江省生态建设的有利条件
二 浙江省生态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
三 浙江省生态建设的意义
第二节 思路与历程: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人居
一 以治水为核心的生态环境建设:从“811”行动到“五水共治”战略
二 创造绿色家园:美丽乡村建设
三 打造绿色产业:特色小镇建设
第三节 成效与范例:五水共治、美丽乡村与特色小镇
一 “五水共治”战略的成效与范例
二 “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效与范例
三 “特色小镇”建设的成效与范例
经验篇
第五章 生态文明建设的“浙江经验
**节 多元主体共治:政府、企业、社会共治的协同治理
一 政府主导
二 市场驱动
三 公众参与
第二节 多重领域共赢:环境、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一 环境与经济相协调
二 环境与社会相协调
三 经济与社会相协调
第三节 多项机制保障:教育、法治、政策、技术、体制协同运作
一 教育先导
二 法治保障
三 政策支持
四 技术支撑
五 体制保证
参考文献
生态建设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浙江的实践 节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浙江的实践·生态建设篇》: 一 发展观念的“生态学转向” 社会发展观本身也是不断发展的。将社会发展观置于生态哲学视域中加以考察,我们不难发现,在发展观念上,人类经历了一个从经济增长观到生态发展观的转变。 发展*初被等同于经济增长。许多国家为了摆脱二战后面临的严重危机和物质匮乏,出现了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发展浪潮,表现为对国民生产总值和经济高速增长的热烈追求。这种占主流范式的发展主义,把发展看作遵循欧美型的工业化道路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按照这种观点,发展就是以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为强大动力,以GNP的增长率为主要衡量标准,以工业增长为根本途径,以生产过程的空间密度集结和物质消费的*大化为基本手段,来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城市规模的扩大、综合国力的提高以及消除城乡之间、贫富之间的二元对立。有人把这种发展观概括为“发展=经济”。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这种“唯经济主义”的发展观遇到了多方面的挑战: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失衡、分配不公、两极分化、社会腐败、政治动荡、文化失落等一系列自然一社会问题。具体地说,发展主义的实践不仅造成了第三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二元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立的二元性等弊端,而且加剧了人类奴役和榨取自然.导致人与自然的尖锐对立。从某种意义上说,当前人类发展所遇到的生态危机,就是传统发展观的危机。国际社会称这种现象为“有增长无发展”“恶的增长”,因此引起了人们的普遍怀疑和抨击。人们发现,社会落后是由多种因素如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价值观念、文化传统等相互综合作用的结果,单纯的经济增长不等于社会发展,它还要求社会非经济因素相应的发展和支撑,发展意味着全面的社会变革。于是,一种新的综合发展观便应运而生。所谓综合发展观,就是把发展看作以民族、历史、文化、环境、资源等条件为基础,包括经济增长、政治民主、科技水平提高、文化观念更新、自然生态协调平衡等多方面因素在内的综合发展过程。“发展=经济+社会”,其核心内容是经济增长和社会文明的相互协调、同步发展,是一种多样的文化进步。 但是,无论是经济增长观还是综合发展观都没有凸显生态自然在社会发展中的优先地位和基础作用,没有将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的繁荣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更没有将生态矛盾、生态危机看作当代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人类生存、发展的*大威胁。简言之,传统发展观没有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学”转向。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看来,当代资本主义尽管用高生产和高消费延缓了资本主义的寿命,但由于过度生产与过度消费而引起的生态危机、生态矛盾(即资本主义无限扩大的生产能力和消费需求与生态环境资源有限承载能力和供给能力之间的矛盾)已成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并扩展为全球性问题。在这种情势下,生态发展观的呼声越来越高,所谓“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观”要求实现发展的生态学转向。 所谓“生态发展观”,是指人类社会的发展符合生态规律,经济社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良性循环、协调发展,从而使社会发展真正植根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之中。生态发展观实质上就是可持续发展观。其基本要点在于:(1)生态发展观坚持社会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的“一体化发展”。坚持从自然生态圈整体运行规律的宏观视野来审视人类社会发展问题,认为生态环境是人类发展的基础和依托,社会发展有赖于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稳定,倡导人类在促进生物圈稳定与繁荣的基础上改造和利用自然,在尊重和保护自然的前提下谋求人类的发展与进步。(2)生态发展观坚持社会发展与地球生物圈的承载能力相适应的“适度发展”。这种适度发展,包括适度的经济发展、可控的人口增长、合理的消费需求、生态化的科技创新等,使经济社会发展控制在地球生物圈的承载能力和良好的生态潜力的范围内。(3)生态发展观坚持人的解放与自然的解放相统一的“全面发展”。如果说人的解放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高表现,那么,自然的解放则是人的解放的现实基础和前提条件。它要求实现经济合理性、生态合理性、社会合理性三者内在统一的价值取向。 ……
生态建设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浙江的实践 作者简介
周志山,浙江兰溪人,哲学博士。现任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当代性、社会理论与实践美学的研究。主持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2项,主持厅局级课题4项,参与教育部、省规划课题多项。出版学术著作1部,教材、编著、合著5部。在《社会科学战线》等国内重要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专著获浙江省教育厅高校科研成果二等奖,论文获广东省委宣传部三等奖。
- >
月亮虎
月亮虎
¥14.4¥48.0 - >
龙榆生:词曲概论/大家小书
龙榆生:词曲概论/大家小书
¥13.0¥24.0 - >
我从未如此眷恋人间
我从未如此眷恋人间
¥24.4¥49.8 - >
新文学天穹两巨星--鲁迅与胡适/红烛学术丛书(红烛学术丛书)
新文学天穹两巨星--鲁迅与胡适/红烛学术丛书(红烛学术丛书)
¥9.9¥23.0 - >
推拿
推拿
¥12.2¥32.0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学名著典藏-全译本
伊索寓言-世界文学名著典藏-全译本
¥9.3¥19.0 - >
唐代进士录
唐代进士录
¥25.5¥39.8 - >
莉莉和章鱼
莉莉和章鱼
¥13.4¥42.0
-
佞幸-中国宦官与中国政治
¥41.6¥58 -
中国科举文化
¥21.8¥68 -
变局:七千人大会始末
¥31.6¥68 -
温家宝谈教育
¥21.7¥69 -
寺院与官府-明清五台山的行政系统与地方社会
¥16.1¥37 -
皇帝治下的中国八品
¥1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