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心灵元气社
-
>
县中的孩子 中国县域教育生态
-
>
(精)人类的明天(八品)
-
>
厌女(增订本)
-
>
这样学习才高效/杨慧琴
-
>
心理学经典文丛:女性心理学
-
>
中国文化5000年
学校创业教育30年-基本理论与主体转换 版权信息
- ISBN:9787520338158
- 条形码:9787520338158 ; 978-7-5203-3815-8
- 装帧:一般轻型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学校创业教育30年-基本理论与主体转换 内容简介
《学校创业教育30年:基本理论与主体转换》主要回顾了近30年来我国创业教育研究的理论线索和实践脉络,并结合国内外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讨了我国学校创业教育基本理论与实践问题的若干方面。 《学校创业教育30年:基本理论与主体转换》力求萃取近30年来相关研究领域的理论精华,以期推动“创业教育学”的学科发展。 《学校创业教育30年:基本理论与主体转换》分析了我国创业教育发展的阶段特征,探讨了学校创业教育的生态模式、支持系统、师资培养等问题,着重研究了教师创业在学校创业教育体系中的独特作用、基本理路和实践取向。
学校创业教育30年-基本理论与主体转换 目录
一 本研究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
二 本研究的主要成果内容、研究方法、创新之处
**部分 我国学校创业教育基本理论研究描述
**章 从谋生到素质:我国学校创业教育概念内涵的演变
**节 “梳”与“理”:创业教育概念演进脉络“素描”
第二节 “争”与“议”:创业教育概念阐释中的“分”
第三节 “辨”与“构建”:创业教育概念理解之“合”
第二章 从学生到教师:我国学校创业教育主体的突破
**节 教师的“身份”问题与教师创业的身份合法性基础
第二节 在学生与教师之间:我国学校创业教育政策的冷热转换
第三章 我国学校创业教育的文化发展逻辑:排斥一接纳一融合
**节 大学精神视野中的大学目标和学生职业目标、创业教育目标之间的关系分析
第二节 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中大学目标与职业目标的关系及趋势
第三节 我国大学目标与职业目标结合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 大学目标与职业目标整合的可能路径
第五节 本章结语
第四章 我国学校创业教育的政策选择逻辑:草根一精英一大众
**节 历史演进视野中我国学校创业教育的发展形态
第二节 现阶段我国学校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三节 完善我国学校创业教育的路径选择
第五章 我国学校创业教育的制度建设逻辑:大中小学衔接
**节 大中小学创业教育衔接的理念、问题与思路…
第二节 大中小学一体化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的大学创业教育发展思路
……
第二部分 教师作为创业行为主体的理论与实践
第三部分 创业教育学学科发展框架与认识基础
参考文献
后记
学校创业教育30年-基本理论与主体转换 节选
《学校创业教育30年:基本理论与主体转换》: 一 教师创业理论研究的现状与问题 201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在职创业、离岗创业。我国各高校也相继出台了鼓励高校教师创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从当前来看,高校教师参与创业促进产学研结合,政府的政策支持是充足的,但高校教师参与创业的具体机制机理则需要进一步梳理和探究,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促进高校教师参与创新创业的制度生态。教师创业教育需要进一步梳理的问题包括下列方面:其一,在已有法规、政策、理论的基础之上,研究教师创业的动机、条件、影响因素、合作方式和具体收益等。其二,澄清大学教师参与创业的身份及相应的管理方式问题。通过大学精神和大学目标的视角就“教师作为创业者”引起的角色冲突进行理论探讨和制度调适,为政府和高校管理教师的创业活动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和操作方案。其三,在“政府一高校一社会”的三维框架内探讨进一步优化高校教师创业的制度生态的具体路径,以及激发教师创业的动机、提升教师创业能力的具体策略。尽管目前政府、社会、高校对教师从事创业活动具有一致性认同,但是三者之间的协调机制需要进一步探索,特别是社会、企业方面如何为高校教师创业提供必要的支持平台问题亟待解决。 高校教师参与创业的理论探讨是产学研合作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政府鼓励高校教师创业政策的实践理论化。产学研合作的相关理论,比如“知识生产模式”(Gibbons,1994)、“学术资本主义”(Slaughter和Leslie.1997)、“后学院科学”(Ziman,2002)、“三螺旋理论”和“创业型大学理论”(Etzkowitz和Leydesdorff)等,均为教师参与创业的策略、途径、方式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但是,直接用产学研合作的相关理论表述去指导高校教师的创业活动仍然有诸多不足,也需要从微观层面聚焦高校教师创业问题,探索高校教师参与创业活动的具体机理,并在微观分析的基础上完善相应的制度生态: **,由于既有理论主要是宏观尺度的探究,“这样的宏观视角容易掩盖掉学术科学工作内部的多样性和活泼性,特别是教师在其中的战略角色,因为正是教师的态度和行动诠释和塑造了大学和产业间的关系”。而且,教师参与创业活动具有丰富的动态性和多样性,比以大学为行为整体研究产学合作具有更大的复杂性。例如,不同的年龄、性别、研究能力、研究资金、学科、所属院系对教师参与创业的态度、教师具体创业行为的选择以及带来的利益都是有差异的。这些微观层面的极为生动的复杂性是产学研层面理论的宏大叙述和概念所无法解释的。正如,纯粹地探究学生创业教育无法诠释高校的产学研结合一样,纯粹大学功能层面的分析也无法诠释大学的创业活动,需要在大学功能、教师创业、学生创业这一三位一体的结构中理解当代大学的精神及大学功能的实现。因此,需要在高校产学研理论叙述的背景下,以“教师创业行为和影响因素”为线索,探究大学的创业活动和创业教育。 第二,西方大学自启蒙时代以来,沿袭了理性大学、研究型大学和创业型大学的发展路线。但在这个过程中,始终伴随着“自由教育”理想、“专业教育”理想和“职业教育”理想的冲突,具体体现为“专业化教育”和“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之间的争论、“教学与科研”关系的争论以及“专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关系的争论等。这些争论映射了大学内部的复杂关系以及大学的多重使命。这一系列论争也为“大学教师作为创业者”框定了一系列边界,大学教师在参与创业活动的过程中,如何平衡大学教师的各种角色,以及促进这些角色之间的良性互动,需要进行理论上的阐释。另外,教师是大学的重要主体之一,如果忽略这个重要主体的活动去谈产学研结合、去谈大学的创业活动和创业教育显然不能解决很多问题。在整个大学的运转过程中,学生仍然是相对被动的群体,学生的发展要受教师能力结构的制约,而大学的一切运转*终也要落实到教师的行为之中。 ……
学校创业教育30年-基本理论与主体转换 作者简介
张务农,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研究生,省社科规划项目通讯评审专家,2014年度河南大学优秀青年教师资助对象。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创新创业教育、技术伦理、高等教育等。近五年来,主持完成省级科研项目3项,省级教改项目3项。主持完成省高校人文社科项目2项、校级教改项目2项。参与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4项。在《教育发展研究》、《课程·教材?教法》《中国教育学刊》《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教育研究与实验》《中国远程教育》《东南学术》等期刊独立发表多篇论文,其中CSSCI期刊论文16篇、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论文4篇,其中一篇论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