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2024个人购书报告 2024中图网年度报告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三国志

出版社: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09-01
开本: 27cm 页数: 3册(1354页)
本类榜单:历史销量榜
中 图 价:¥205.9(7.2折) 定价  ¥286.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买过本商品的人还买了

三国志 版权信息

  • ISBN:9787534871887
  • 条形码:9787534871887 ; 978-7-5348-7188-7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三国志 本书特色

简体横排,疏朗大方;布面精装,庄重典雅;品鉴经典,修身治世。博采众长,删繁补略;订伪考异,鸿篇巨制;文采斐然,妙笔生花。

三国志 内容简介

  《三国志》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代的断代史,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中评价优选的“前四史”之一。《三国志》不仅是一部史学巨著,更是一部文学巨著。陈寿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以简练、优美的语言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幅三国人物肖像图。人物塑造得很好生动,可读性极高。 《三国志》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六十年的历史。《三国志》包括《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卷,是一部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

三国志 目录

三国志卷一 魏书一武帝纪**

三国志卷二 魏书二文帝纪第二

三国志卷三 魏书三明帝纪第三

三国志卷四 魏书四三少帝纪第四

三国志卷五 魏书五后妃传第五

三国志卷六 魏书六董二袁刘传第六

三国志卷七 魏书七吕布张邈臧洪传第七

三国志卷八 魏书八二公孙陶四张传第八

三国志卷九 魏书九诸夏侯曹传第九

三国志卷十 魏书十荀彧荀攸贾诩传第十

三国志卷十一 魏书十一袁张凉国田王邴管传第十一

三国志卷十二 魏书十二崔毛徐何邢鲍司马传第十二

三国志卷十三 魏书十三钟繇华歆王朗传第十三

三国志卷十四 魏书十四程郭董刘蒋刘传第十四

三国志卷十五 魏书十五刘司马梁张温贾传第十五

三国志卷十六 魏书十六任苏杜郑仓传第十六

三国志卷十七 魏书十七张乐于张徐传第十七

三国志卷十八 魏书十八二李臧文吕许典二庞阎传第十八

三国志卷十九 魏书十九任城陈萧王传第十九

三国志卷二十 魏书二十武文世王公传第二十

三国志卷二十一 魏书二十一王卫二刘傅传第二十一

三国志卷二十二 魏书二十二桓二陈徐卫卢传第二十二

三国志卷二十三 魏书二十三和常杨杜赵裴传第二十三

三国志卷二十四 魏书二十四韩崔高孙王传第二十四

三国志卷二十五 魏书二十五辛毗杨阜高堂隆传第二十五

三国志卷二十六 魏书二十六满田牵郭传第二十六

三国志卷二十七 魏书二十七徐胡二王传第二十七

三国志卷二十八 魏书二十八王毌丘诸葛邓钟传第二十八

三国志卷二十九 魏书二十九方技传第二十九

三国志卷三十 魏书三十乌丸鲜卑东夷传第三十

三国志卷三十一 蜀书一刘二牧传**

三国志卷三十二 蜀书二先主传第二

三国志卷三十三 蜀书三后主传第三

三国志卷三十四 蜀书四二主妃子传第四

三国志卷三十五 蜀书五诸葛亮传第五

三国志卷三十六 蜀书六关张马黄赵传第六

三国志卷三十七 蜀书七庞统法正传第七

三国志卷三十八 蜀书八许麋孙简伊秦传第八

三国志卷三十九 蜀书九董刘马陈董吕传第九

三国志卷四十 蜀书十刘彭廖李刘魏杨传第十

三国志卷四十一 蜀书十一霍王向张杨费传第十一

三国志卷四十二 蜀书十二杜周杜许孟来尹李谯郤传第十二

三国志卷四十三 蜀书十三黄李吕马王张传第十三

三国志卷四十四 蜀书十四蒋琬费祎姜维传第十四

三国志卷四十五 蜀书十五邓张宗杨传第十五

三国志卷四十六 吴书一孙破虏讨逆传**

三国志卷四十七 吴书二吴主传第二

三国志卷四十八 吴书三三嗣主传第三

三国志卷四十九 吴书四刘繇太史慈士燮传第四

三国志卷五十 吴书五妃嫔传第五

三国志卷五十一 吴书六宗室传第六

三国志卷五十二 吴书七张顾诸葛步传第七

三国志卷五十三 吴书八张严程阚薛传第八

三国志卷五十四 吴书九周瑜鲁肃吕蒙传第九

三国志卷五十五 吴书十程黄韩蒋周陈董甘淩徐潘丁传第十

三国志卷五十六 吴书十一朱治朱然吕范朱桓传第十一

三国志卷五十七 吴书十二虞陆张骆陆吾朱传第十二

三国志卷五十八 吴书十三陆逊传第十三

三国志卷五十九 吴书十四吴主五子传第十四

三国志卷六十 吴书十五贺全吕周钟离传第十五

三国志卷六十一 吴书十六潘濬陆凯传第十六

三国志卷六十二 吴书十七是仪胡综传第十七

三国志卷六十三 吴书十八吴范刘惇赵达传第十八

三国志卷六十四 吴书十九诸葛滕二孙濮阳传第十九

三国志卷六十五 吴书二十王楼贺韦华传第二十

上三国志注表


展开全部

三国志 节选

  魏书一 武帝纪**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曹瞒传》曰:太祖一名吉利,小字阿瞒。王沈《魏书》曰:其先出于黄帝。当高阳世,陆终之子曰安,是为曹姓。周武王克殷,存先世之后,封曹侠于邾。春秋之世,与于盟会,逮至战国,为楚所灭。子孙分流,或家于沛。汉高祖之起,曹参以功封平阳侯,世袭爵土,绝而复绍,至今适嗣国于容城。)桓帝世,曹腾为中常侍大长秋,封费亭侯。(司马彪《续汉书》曰:腾父节,字元伟,素以仁厚称。邻人有亡豕者,与节豕相类,诣门认之,节不与争。后所亡豕自还其家,豕主人大惭,送所认豕,并辞谢节,节笑而受之。由是乡党贵叹焉。长子伯兴,次子仲兴,次子叔兴。腾字季兴,少除黄门从官。永宁元年,邓太后诏黄门令选中黄门从官年少温谨者配皇太子书,腾应其选。太子特亲爱腾,饮食赏赐与众有异。顺帝即位,为小黄门,迁至中常侍大长秋。在省闼三十余年,历事四帝,未尝有过。好进达贤能,终无所毁伤。其所称荐,若陈留虞放、边韶、南阳延固、张温、弘农张奂、颍川堂溪典等,皆致位公卿,而不伐其善。蜀郡太守因计吏修敬于腾,益州刺史种暠于函谷关搜得其笺,上太守,并奏腾内臣外交,所不当为,请免官治罪。帝曰:“笺自外来,腾书不出,非其罪也。”乃寝暠奏。腾不以介意,常称叹暠,以为暠得事上之节。暠后为司徒,语人曰:“今日为公,乃曹常侍恩也。”腾之行事,皆此类也。桓帝即位,以腾先帝旧臣,忠孝彰著,封费亭侯,加位特进。太和三年,追尊腾曰高皇帝。)养子嵩嗣,官至太尉,莫能审其生出本末。(《续汉书》曰:嵩字巨高,质性敦慎,所在忠孝。为司隶校尉,灵帝擢拜大司农、大鸿胪,代崔烈为太尉。黄初元年,追尊嵩曰太皇帝。吴人作《曹瞒传》及郭颁《世语》并云:嵩,夏侯氏之子,夏侯惇之叔父。太祖于惇为从父兄弟。)嵩生太祖。 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曹瞒传》云:太祖少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其叔父数言之于嵩。太祖患之,后逢叔父于路,乃阳败面㖞口;叔父怪而问其故,太祖曰:“卒中恶风。”叔父以告嵩。嵩惊愕,呼太祖,太祖口貌如故。嵩问曰:“叔父言汝中风,已差乎?”太祖曰:“初不中风,但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嵩乃疑焉。自后叔父有所告,嵩终不复信,太祖于是益得肆意矣。)唯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魏书》曰:太尉桥玄,世名知人,睹太祖而异之,曰:“吾见天下名士多矣,未有若君者也!君善自持。吾老矣!愿以妻子为托。”由是名声益重。《续汉书》曰:玄字公祖,严明有才略,长于人物。张璠《汉纪》曰:玄历位中外,以刚断称,谦俭下士,不以王爵私亲。光和中为太尉,以久病策罢,拜太中大夫,卒,家贫乏产业,枢无所殡。当世以此称为名臣。《世语》曰:玄谓太祖曰:“君未有名,可交许子将。”太祖乃造子将,子将纳焉,由是知名。孙盛《异同杂语》云:太祖尝私入中常侍张让室,让觉之。乃舞手戟于庭,逾垣而出。才武绝人,莫之能害。博览群书,特好兵法,抄集诸家兵法,名曰《接要》。又注《孙武》十三篇,皆传于世。尝问许子将:“我何如人?”子将不答。固问之,子将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太祖大笑。)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曹瞒传》曰:太祖初入尉廨,缮治四门。造五色棒,县门左右各十余枚,有犯禁者,不避豪强,皆棒杀之。后数月,灵帝爱幸小黄门蹇硕叔父夜行,即杀之。京师敛迹,莫敢犯者。近习宠臣咸疾之,然不能伤,于是共称荐之,故迁为顿丘令。)征拜议郎。(《魏书》曰:太祖从妹夫强侯宋奇被诛,从坐免官。后以能明古学,复征拜议郎。先是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谋诛阉官,反为所害。太祖上书陈武等正直而见陷害,奸邪盈朝,善人壅塞,其言甚切;灵帝不能用。是后诏书敕三府:举奏州县政理无效,民为作谣言者免罢之。三公倾邪,皆希世见用,货赂并行。强者为怨,不见举奏,弱者守道,多被陷毁。太祖疾之。是岁以灾异博问得失,因此复上书切谏,说三公所举奏专回避贵戚之意。奏上,天子感寤,以示三府,责让之,诸以谣言征者皆拜议郎。是后政教日乱,豪猾益炽,多所摧毁;太祖知不可匡正,遂不复献言。) 光和末,黄巾起。拜骑都尉,讨颍川贼。迁为济南相,国有十余县,长吏多阿附贵戚,赃污狼藉。于是奏免其八;禁断淫祀,奸宄逃窜,郡界肃然。(《魏书》曰:长吏受取贪饕,依倚贵势,历前相不见举闻,太祖至,咸皆举免,小大震怖,奸宄遁逃,窜入他郡。政教大行,一郡清平。初,城阳景王刘章以有功于汉,故其国为立祠,青州诸郡转相仿效,济南尤盛,至六百余祠。贾人或假二千石舆服导从作倡乐,奢侈日甚,民坐贫穷,历世长吏无敢禁绝者。太祖到,皆毁坏祠屋,止绝官吏民不得祠祀。及至秉政,遂除奸邪鬼神之事,世之淫祀由此遂绝。)久之,征还为东郡太守;不就,称疾归乡里。(《魏书》曰:于是权臣专朝,贵戚横姿。太祖不能违道取容,数数干忤,恐为家祸,遂乞留宿卫。拜议郎,常托疾病,辄告归乡里;筑室城外,春夏习读书传,秋冬弋猎,以自娱乐。)顷之,冀州刺史王芬、南阳许攸、沛国周旌等连结豪杰,谋废灵帝,立合肥侯,以告太祖。太祖拒之。芬等遂败。(司马彪《九州春秋》曰:于是陈蕃子逸与术士平原襄楷会于芬坐,楷曰:“天文不利宦者,黄门、常侍〔贵〕真族灭矣。”逸喜。芬曰:“若然者,芬愿驱除。”于是与攸等结谋。灵帝欲北巡河间旧宅,芬等谋因此作难,上书言黑山贼攻劫郡县,求得起兵。会北方有赤气,东西竟天,太史上言“当有阴谋,不宜北行”,帝乃止。敕芬罢兵,俄而征之。芬惧,自杀。《魏书》载太祖拒芬辞曰:“夫废立之事,天下之至不祥也。古人有权成败、计轻重而行之者,伊尹、霍光是也。伊尹怀至忠之诚,据宰臣之势,处官司之上,故进退废置,计从事立。及至霍光受托国之任,藉宗臣之位,内因太后秉政之重,外有群卿同欲之势,昌邑即位日浅,未有贵宠,朝乏谠臣,议出密近,故计行如转圜,事成如摧朽。今诸君徒见曩者之易,未睹当今之难。诸君自度,结众连党,何若七国?合肥之贵,孰若吴、楚?而造作非常,欲望必克,不亦危乎!”)金城边章、韩遂杀刺史郡守以叛,众十余万,天下骚动。征太祖为典军校尉。会灵帝崩,太子即位,太后临朝。大将军何进与袁绍谋诛宦官,太后不听。进乃召董卓,欲以胁太后,(《魏书》曰:太祖闻而笑之曰:“阉竖之官,古今宜有,但世主不当假之权宠,使至于此。既治其罪,当诛元恶,一狱吏足矣,何必纷纷召外将乎?欲尽诛之,事必宣露,吾见其败也。”)卓未至而进见杀。卓到,废帝为弘农王而立献帝,京都大乱。卓表太祖为骁骑校尉,欲与计事。太祖乃变易姓名,间行东归。(《魏书》曰:太祖以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世语》曰: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孙盛《杂记》曰: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出关,过中牟,为亭长所疑,执诣县,邑中或窃识之,为请得解。(《世语》曰:中牟疑是亡人,见拘于县。时掾亦已被卓书;唯功曹心知是太祖,以世方乱,不宜拘天下雄俊,因白令释之。)卓遂杀太后及弘农王。太祖至陈留,散家财,合义兵,将以诛卓。冬十二月,始起兵于己吾,(《世语》曰:陈留孝廉卫兹以家财资太祖,使起兵,众有五千人。)是岁中平六年也。 初平元年春正月,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英雄记》曰:馥字文节,颍川人。为御史中丞。董卓举为冀州牧。于时冀州民人殷盛,兵粮优足。袁绍之在勃海,馥恐其兴兵,遣数部从事守之,不得动摇。东郡太守桥瑁诈作京师三公移书与州郡,陈卓罪恶,云见逼迫,无以自救,企望义兵,解国患难。馥得移,请诸从事问曰:“今当助袁氏邪,助董卓邪?”治中从事刘子惠曰:“今兴兵为国,何谓袁、董!”馥自知言短而有惭色。子惠复言:“兵者凶事,不可为首;今宜往视他州,有发动者,然后和之。冀州于他州不为弱也,他人功未有在冀州之右者也。”馥然之。馥乃作书与绍,道卓之恶,听其举兵。)豫州刺史孔伷、(《英雄记》曰:伷字公绪,陈留人。张璠《汉纪》载郑泰说卓云:“孔公绪能清谈高论,嘘枯吹生。”)兖州刺史刘岱、(岱,刘繇之兄,事见《吴志》。)河内太守王匡、(《英雄记》曰:匡字公节,泰山人。轻财好施,以任侠闻。辟大将军何进府进符使,匡于徐州发强弩五百西诣京师。会进败,匡还乡里。起家,拜河内太守。谢承《后汉书》曰:匡少与蔡邕善。其年为卓军所败,走还泰山,收集劲勇得数千人,欲与张邈合。匡先杀执金吾胡母班。班亲属不胜愤怒,与太祖并势,共杀匡。)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英雄记》曰:瑁字元伟,玄族子。先为兖州刺史,甚有威惠。)山阳太守袁遗、(遗字伯业,绍从兄。为长安令。河间张超尝荐遗于太尉朱俊,称遗“有冠世之懿,干时之量。其忠允亮直,固天所纵;若乃包罗载籍,管综百氏,登高能赋,睹物知名,求之今日,邈焉靡俦”。事在《超集》。《英雄记》曰:绍后用遗为扬州刺史,为袁术所败。太祖称“长大而能勤学者,惟吾与袁伯业耳”。语在文帝《典论》。)济北相鲍信(信事见子勋传。)同时俱起兵,众各数万,推绍为盟主。太祖行奋武将军。二月,卓闻兵起,乃徙天子都长安。卓留屯洛阳,遂焚宫室。是时绍屯河内,邈、岱、瑁、遗屯酸枣,术屯南阳,伷屯颍川,馥在邺。卓兵强,绍等莫敢先进。太祖曰:“举义兵以诛暴乱,大众已合,诸君何疑?向使董卓闻山东兵起,倚王室之重,据二周之险,东向以临天下,虽以无道行之,犹足为患;今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不知所归,此天亡之时也。一战而天下定矣,不可失也。”遂引兵西,将据成皋。邈遣将卫兹分兵随太祖。到荣阳汴水,遇卓将徐荣,与战不利,士卒死伤甚多。太祖为流矢所中,所乘马被创,从弟洪以马与太祖,得夜遁去。荣见太祖所将兵少,力战尽日,谓酸枣未易攻也,亦引兵还。 太祖到酸枣,诸军兵十余万,日置酒高会,不图进取。太祖责让之,因为谋曰:“诸君听吾计,使勃海引河内之众临孟津,酸枣诸将守成皋,据敖仓,塞辕、太谷,全制其险;使袁将军率南阳之军军丹、析,入武关,以震三辅:皆高垒深壁,勿与战,益为疑兵,示天下形势,以顺诛逆,可立定也。今兵以义动,持疑而不进,失天下之望,窃为诸君耻之!”邈等不能用。太祖兵少,乃与夏侯惇等诣扬州募兵,刺史陈温、丹杨太守周昕与兵四千余人。还到龙亢,士卒多叛。(《魏书》曰:兵谋叛,夜烧太祖帐,太祖手剑杀数十人,余皆披靡,乃得出营;其不叛者五百余人。)至铚、建平,复收兵得千余人,进屯河内。刘岱与桥瑁相恶,岱杀瑁,以王肱领东郡太守。袁绍与韩馥谋立幽州牧刘虞为帝,太祖拒之。(《魏书》载太祖答绍曰:“董卓之罪,暴于四海,吾等合大众、兴义兵而远近莫不响应,此以义动故也。今幼主微弱,制于奸臣,未有昌邑亡国之衅,而一旦改易,天下其孰安之?诸君北面,我自西向。”)绍又尝得一玉印,于太祖坐中举向其肘,太祖由是笑而恶焉。(《魏书》曰:太祖大笑曰:“吾不听汝也。”绍复使人说太祖曰:“今袁公势盛兵强,二子已长,天下群英,孰逾于此?”太祖不应。由是益不直绍,图诛灭之。) 二年春,绍、馥遂立虞为帝,虞终不敢当。夏四月,卓还长安。秋七月,袁绍胁韩馥,取冀州。黑山贼于毒、白绕、眭固等十余万众略魏郡、东郡,(眭,申随反。)王肱不能御,太祖引兵入东郡,击白绕于濮阳,破之。袁绍因表太祖为东郡太守,治东武阳。 三年春,太祖军顿丘,毒等攻东武阳。太祖乃引兵西入山,攻毒等本屯。(《魏书》曰:诸将皆以为当还自救。太祖曰:“孙膑救赵而攻魏,耿弇欲走西安攻临菑。使贼闻我西而还,武阳自解也;不还,我能败其本屯,虏不能拔武阳必矣。”遂乃行。)毒闻之,弃武阳还。太祖要击眭固,又击匈奴於夫罗于内黄,皆大破之。(《魏书》曰:於夫罗者,南单于子也。中平中,发匈奴兵,於夫罗率以助汉。会本国反,杀南单于,於夫罗遂将其众留中国。因天下挠乱,与西河白波贼合,破太原、河内,抄略诸郡为寇。)夏四月,司徒王允与吕布共杀卓。卓将李傕、郭汜等杀允攻布,布败,东出武关。傕等擅朝政。青州黄巾众百万入兖州,杀任城相郑遂,转入东平。刘岱欲击之,鲍信谏曰:“今贼众百万,百姓皆震恐,士卒无斗志,不可敌也。观贼众群辈相随,军无辎重,唯以钞略为资,今不若畜士众之力,先为固守。彼欲战不得,攻又不能,其势必离散,后选精锐,据其要害击之,可破也。”岱不从,遂与战,果为所杀。(《世语》曰:岱既死,陈宫谓太祖曰:“州今无主,而王命断绝,宫请说州中,明府寻往牧之,资之以收天下,此霸王之业也。”宫说别驾、治中曰:“今天下分裂而州无主;曹东郡,命世之才也,若迎以牧州,必宁生民。”鲍信等亦谓之然。)信乃与州吏万潜等至东郡迎太祖领兖州牧。遂进兵击黄巾于寿张东。信力战斗死,仅而破之。(《魏书》曰:太祖将步骑千余人,行视战地,卒抵贼营,战不利,死者数百人,引还。贼寻前进。黄巾为贼久,数乘胜,兵皆精悍。太祖旧兵少,新兵不习练,举军皆惧。太祖披甲婴胄,亲巡将士,明劝赏罚,众乃复奋,承间讨击,贼稍折退。贼乃移书太祖曰:“昔在济南,毁坏神坛,其道乃与中黄太乙同,似若知道,今更迷惑。汉行已尽,黄家当立。天之大运,非君才力所能存也。”太祖见檄书,呵骂之,数开示降路;遂设奇伏,昼夜会战,战辄禽获,贼乃退走。)购求信丧不得,众乃刻木如信形状,祭而哭焉。追黄巾至济北。乞降。冬,受降卒三十余万,男女百余万口,收其精锐者,号为青州兵。袁术与绍有隙,术求援于公孙瓒,瓒使刘备屯高唐,单经屯平原,陶谦屯发干,以逼绍。太祖与绍会击,皆破之。

三国志 作者简介

陈寿(233-297),字承祚,西晋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他是西晋史学家、文学家。陈寿起初在蜀汉任观阁令史,但是蜀汉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逢迎。陈寿不愿屈从黄皓,故而在蜀国一直郁郁不得志。西晋灭蜀后,陈寿历任著作郎、治书侍御史等职。280年,西晋灭东吴,统一全国,陈寿便开始撰写《三国志》。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