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2018-中国主持传播研究

2018-中国主持传播研究

作者:高贵武
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10-01
开本: 16开 页数: 247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37.4(5.5折) 定价  ¥6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2018-中国主持传播研究 版权信息

2018-中国主持传播研究 内容简介

  2017年12月23日,来自全国近70家高校、媒体、研究机构的160余名专家、学者、硕博士研究生齐聚北京,共同参与了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与广西艺术学院影视与传媒学院主办的首届中国主持传播论坛,围绕“融媒体时代的主持传播”这一核心命题展开讨论。一天的会议议程紧凑而充实,与会者带着满满的学术热忱而来,亦带着浓浓的理论启示而归,也许这正为后来这本集刊的诞生埋下了一颗希望的种子。  论坛结束后,本次论坛协办单位之一——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提出建议,“主持传播”在当下具有鲜明的研究价值和学术延展性,故希望论坛以集刊的形式将学术成果固化下来并传播开去。好意我们自然心领,但对于出版集刊的态度却是审慎的:一是有无可持续的研究命题,二是有无充足的研究稿源,三是有无学术造诣深厚且热心学术公益的“把关人”,四是集刊若固定下来后出版经费从何而来……这些问题能否解决,直接决定着集刊能否顺利启程和可持续发展。经过深入思量和反复讨论,决定接受出版社建议以论坛的名义出版集刊,并依据论坛定名为《中国主持传播研究》。  主持传播研究的发端可追溯到20世纪初,随着广播电视媒介的诞生以及广播电视媒介中播音主持工作的勃兴,以新闻播音,节目主持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成果相继问世。主持传播研究初期的成果主要是对播音主持的语言表达和主持风格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曾涌现出了《中国播音学》《朗读学》《主持人的语言艺术》《节目主持人通论》《节目主持语用学》等一大批优秀成果,为主持传播研究打下了重要的理论基础。进入21世纪以后,在前人已有的研究基础上,《解析主持传播》《艺术的新视野——传播学视野中的主持艺术》《节目主持人传播》等著作相继出版,正式开启了国内以传播学视角研究广播‘电视节目主持实践的新篇章,“主持传播”的概念也应运而生。此后,国内各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硕士、博士研究生不断创新研究思路,扩展研究格局,助推了主持传播研究的不断发展,这客观上也是《中国主持传播研究》得以出版的内在动因。诚然,较之其他新闻传播类集刊,《中国主持传播研究》的切口不大,主要以视听媒介中主持传播的历史、理论与实践为研究核心,并合理延展研究路径,将社会发展中的其他主持传播现象囊括进研究视野中,努力推进在传播学、社会学、广播电视学、播音学、语言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基础上构建主持传播学理论话语体系的发展进程。尤其是融媒体时代的到来,进一步消解了传统主持传播研究的壁垒,在凸显用户体验、社交与算法的新技术语境下,主持传播在全媒体空间衍生出更多的“研究变体”,是机遇还是挑战?想来两者应兼而有之。机遇是研究样本更加丰富,因而在学理层面的探究也显得更有意义和价值。而挑战则是研究者的理论涵养与研究逻辑是否准备充分,这直接决定了未来主持传播学的透视效果和拓展理路。主持传播是传播学领域中的新支脉,如若能“一滴水折射阳光”,便达成了我们在起步阶段略显不安与惶恐,但却真挚且朴素的初心。

2018-中国主持传播研究 目录

网络·主播:融媒体时代的主持传播
认识和把握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推进播音主持事业发展
生还是死:技术变革视野下的主持传播
互联网思维下的播音主持人才培养探究
“I”时代的广播和主持人猜想
当代语言传播的语境、理念与焦点
《张颂学术年谱》前言

主持传播研究
“以声立台”“不止于声”
——论新媒体环境下如何深挖声音价值,再塑广播辉煌
主持人传播中节目的体裁结构解析
跨媒体传播的创新、不足与思考
——以央视《中国舆论场》为例
融媒体背景下的主持传播与母语安全

新媒体主持传播研究
播音主持在互联网时代的“变”与“不变”
——从朋友圈、网评新作品看播音主持融媒体创作的新变化
狂欢的代价:网络直播的伦理困境研究
——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视域
融媒时代类型化广播模式与主持人的互动关系

播音主持学科研究
培育现代传播能力
——用科学发展观看播音主持学科建设
中国播音学学科发展的历史启示
——《张颂学术年谱》读后
新媒体时代的中国新闻主播培养研究
“一带一路”倡议下,对云南双语播音人才培养的思考

播音主持教学研究
融媒体时代播音主持教学法的创新
——以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为例
融媒时代的播音主持人才培养:历史、现状与未来
泛媒体化时代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变革路径
“网络直播平台”在播音主持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播音主持艺术研究
从萌芽、附属、专业化到回归超越
——域外审视和历时视野下的“主持”初探
网络综艺节目主持人的人才培养路径与实际操作
新媒体时代涉农广播节目播音主持创作策略研究

口语传播研究
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口语传播效果探究
——以《朗读者》为例
融媒时代主持传播社交化创作新样态研究
从《还看今朝》看全媒体语境下播音员主持人口语传播特色
语境、路径与价值回归
——中国主持传播论坛(2017)会议综述
展开全部

2018-中国主持传播研究 节选

  《中国主持传播研究2018》:  主持传播,即以主持人、出镜记者等人格化传播者作为传播主体的传播,其实是一种实现了大众传播主体的人格化,并在传播过程中体现人际性特点的大众传播方式,其中的人格化、人际性及大众传播是构成主持传播的关键,亦是主持传播的特点和优势所在。因为这个特点,主持传播在大众传播之中常常以播音主持以及出镜记者报道等人格化的方式存在。作为大众传播中的一种独特样式,主持传播虽承担着重要的大众传播功能,但也因其在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之间架起了衔接的桥梁,使大众传播成为一种类人际(或拟态人际)传播而被称为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结晶,主持传播也因此顺应了大众传播的人际化发展潮流。  在人类传播的历史发展长河中,主持传播并非一开始就存在,而是伴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成熟而逐渐衍生出来的。只有当大众传播技术能够将传播主体的声音和图像鲜活地展现在受众面前,形成一种类似人际传播的传播情境之后,主持传播才能够出现并显示其对大众传播的革命性价值。纵观历史,人类的传播大致经历了面对面的口耳传播、跨时空的文字传播、线性的电子传播和互联互通的网络传播等几个阶段。在口耳传播时代,因为受制于技术,人类传播大多只能在人与人的面对面之间进行,属于真正意义上的人际传播,也是由于技术限制,彼时大众传播尚无从谈起。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特别是造纸和印刷技术的变革,使人类传播打破了只能进行人际传播的限制,传播可以借助印刷在纸张上的文字等符号在更广泛的时空进行,这种传播显然使人类的传播能力大大增强,人类社会进入了真正的大众传播时代。  人类传播自大众传播诞生至今,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大致又经历了印刷媒介、电子媒介和网络新媒介等几个阶段。在印刷媒介时代,虽然由于造纸技术和印刷技术的突破开启了真正的大众传播时代,使人类传播突破了时间和地域的局限,但跨越时空及受众量的剧增也使大众传播一开始便丧失了人类传播原有的面对面的人际传播的亲近性,抽象的文字和图片虽然不影响信息的准确抵达,但却隔断了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直接交流的情感链接,使人类被迫告别了在传播中早已被他们所习惯和熟悉的人际性和互动性。  进入电子媒介时代,由于传播技术的发展,特别是通过无线电收发装置对人类声音和图像的远距离传送,使得身处遥远异地的受者能够再次与传者见面,广播媒介通过声音的记录和传送技术,使受者可以对传者“闻其声”,电视媒介则可以通过动态影像记录和传送的技术,使受者对传者“见其人”,“闻其声”“见其人”不仅使大众传播重新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人格化,更使受者与传者在人类进入大众传播时代后被隔断的人际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回归,而正是有了这样的技术基础,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结晶——以主持人为代表的主持传播才得以出现。电子新闻采集设备的传播优势,使之很快在全美国、全世界推广普及,并进而与电脑、控制技术等相结合,使电视传播手段日臻完善,这就为节目主持人这一传播形式的诞生发展提供了物质保证。从此,在大众媒介传播过程中,因为主持传播的存在,媒介与受众之间的距离被大大缩短,信息传播的范围和深度得到了大大拓宽。  而到了当下的互联网媒介时代,全媒体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即时互动技术的发展,更是让大众传播中的人际性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网络世界,受者不仅能对传者“闻其声”“见其人”,传者同样能对受者“闻其声”“见其人”。通过网络,传者和受者之间还可以随时互动、即时反馈,克服了电子媒介时代受者对于传者只有“闻其声”“见其人”而不能即时互动的局限,可谓将大众传播的人际性再次推向了新的高度。  考察大众传播的历史不难发现,整个大众传播的历史在某种意义上其实就是一个随着技术进步不断加入和接近人际传播的过程,而其中*具代表性的主持传播正是这一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产物。  综上所述,主持传播是一种实现了传播主体的人格化,并在传播过程中体现人际性特点的大众传播方式,其中的人格化、人际性及大众传播是构成主持传播的关键,亦是主持传播的特点和优势所在。而从主持传播本身的发展来看,其特点和优势的体现同样离不开技术的支持,技术变革甚至成了主持传播不断发展和进化的重要支撑。  ……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