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野菊花
-
>
我的父亲母亲 - 民国大家笔下的父母
-
>
吴宓日记续编.第7册.1965-1966
-
>
吴宓日记续编.第4册:1959-1960
-
>
吴宓日记续编.第3册:1957-1958
-
>
吴宓日记续编.第2册:1954-1956
-
>
吴宓日记续编.第1册:1949-1953
广安纪事 版权信息
- ISBN:9787546421032
- 条形码:9787546421032 ; 978-7-5464-2103-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广安纪事 本书特色
本书为散文随笔集,是作者近年来在报刊发表的历史文化散文随笔合集。作者以广安风土人情与历史人物故事为书写内容,生动地表现了千百年来发生在这块川东大地上的历史、文化现象,再现了这块热土上人们的喜怒哀乐,具有丰富厚重的文化内涵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本书是作者2012年推出的文化散文《沉吟渠江》一书的姊妹篇。
广安纪事 内容简介
本书为散文随笔集, 是作者近年来在报刊发表的历史文化散文随笔合集。作者以广安风土人情与历史人物故事为书写内容, 生动地表现了千百年来发生在这块川东大地上的历史、文化现象, 再现了这块热土上人们的喜怒哀乐, 具有丰富厚重的文化内涵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本书是作者2012年推出的文化散文《沉吟渠江》一书的姊妹篇。
广安纪事 目录
挥泪送小平——广安一中师生悼念小平纪实
“思进桥”的故事
广安笔架山探秘
安居城访古
金戈铁马走大良
凛然千秋钓鱼城
硝烟弥漫虎啸城
鹅滩——宋元时期的古战场
沿口怀古
桂兴记忆
汗石湾里忆德完
余步云——肖溪一个家族的心头之憾
郑人庆——一位湮没于历史尘埃中的广安人
大清广东水师提督李准的广安生涯
广安姜氏家族二十余名女眷的悲怆故事
广安紫金精舍史话
辛亥广安纪事
蒲洵传略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蒲殿俊
广安近代三女杰之蒲振声
广安近代三女杰之张平江
广安近代三女杰之郑德音
胡伦的广安岁月
她抄收的一则电讯让延安沸腾起来
杨森和他的国民陆军第20军在抗日战争中
周之再,两次远征缅甸的广安籍抗日将军
《壮士出川》背后的真实历史故事
不堪回首的日军广安大空袭
尹子勤其人其事
白驹,一个随历史远去的模糊背影
休将成败论英雄——郑启和先生事略
绿林英雄龚贯一轶事
“数学泰斗”何鲁先生事略
丰中铁先生小记
东方之子邱中建
忆继新
曾正源逸事
乡土画家邓飞凡
胡放其人
苏轼广安游历考辨
广土清风自有源——读广安史志札记
世人何必尚纷争——广安市邻水县凉山乡《让水》摩崖石刻解读
就代市钟鼓楼答《新报》记者问
广安纪事 节选
《广安纪事》: 1918年春,位于翠屏山下渠河之滨的广安中学校园里,出现了一位个子矮小的少年,稚气的脸上一双大眼,透出哲人般的敏锐目光——他,就是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的世纪伟人邓小平。 小平同志1904年8月22日出生于川北道广安州望溪乡姚坪里(今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协兴镇牌坊村)。幼年时的小平名叫邓先圣,因私塾先生认为“先圣”一名对圣人不敬,改名邓希贤。希贤天真活泼,聪敏好学。1909年,进入私塾读书,后入协兴北山小学堂、广安县立高等小学堂学习,1918年,14岁的邓小平考入广安县立中学。 广安县立中学创办于1912年。辛亥革命前,广安的教育不很兴盛,尽管广安文化在蜀中各县向不落后,但却无一正规中学。史料记载,“当时士子升学者必往顺庆(今南充市)或远赴成都,富者不便,贫者竟无深造之权利,无不病之。”此时,留学于日本弘文师范学校的王宣彝先生学成归国,与成都高等师范学堂毕业、曾任四川省参议员的曾正源先生一道,顺应历史潮流,遵从乡人之命,推行新学,发展桑梓教育。 王宣彝,名制,晚年别号近农,1881年生,广安县城人。虽为清末秀才,却不沉醉于古旧之中,他目睹清廷腐败,丧权辱国,乃愤然东渡日本,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之道,并在日本加入孙中山同盟会。归国后,欲从教育谋根本大计,志在救国图强。 曾正源,字本立,1885年生,广安石笋乡人,清末举人。1905年,获准保送至成都高等师范学堂读书。毕业后,任四川省参议会议员,因不满清王朝四川总督赵尔丰迫害,面对列强侵略,国难当头,朝廷昏庸,自恨力薄不能救国,遂弃官回乡办教育,提倡新学。希望通过教育,培养爱国人才,共赴国难,富民强国。 王、曾二人积极筹集经费,于1912年在县城紫金山玉皇观原紫金书院旧址,创办了广安历史上**所中学——广安州立中学堂,学制四年,俗称旧制中学。在广安中学的创办中,时任大汉蜀北军政府主持事务的副都督张雅南,将川北宣慰使张澜拨给用于撤销军政府的人员资遣费四万两库银,拿出了一半作为修建广安中学校舍之用,使得学校顺利创办。1913年2月,广安改州为县,学校更名为“广安县立中学”,人称广安中学,并于同年迁县城考棚。这年,张澜巡按至广安,从县人之请,拨库银万两,改建位于县城云顶山州坡的州署衙门后半部房屋为校舍。“越年(1914年)修缮竣事”,学校全部移入。张澜先生的资助,为初创的 广安中学之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而王宣彝先生等在学校“草创之际,贡献甚巨,威望颇高”,他接受和宣传孙中山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为人正直,不图名利,胸襟开阔,疾恶如仇,对后来广安中学良好校风的形成不无影响。 小平同志考入广安中学时,学校已由考棚迁往州署,校长为郑咏菊。在这所离协兴场不远的县城新式中学里,小平过着集体寄宿制生活,只有周末才能踏上回家的乡间青石小道。进入广安中学,小平被分在第十班。同班同学中有胡明德(后改名胡伦)、邓绍圣、刘怀宝、庹俊恩等。其中胡伦是从当时的顺庆联合中学转学到广安中学的,他于1921年在法国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于中国人民解放事业,曾担任过党政军重要职务,1977年在重庆逝世。 小平虽然个子矮小,但成绩却优异。一手毛笔字,刚劲有力,这从小平后来的手迹中可以得到印证。小平的同学周石广回忆说,小平的座位在**排靠中,平时不太多话,但出言则很幽默,且关心国事,深得同学喜爱。小平在广安中学就读时,学校已开设了修身、国文、英文、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化学、博物等课程。他对每门学科都十分认真,尤偏爱文科,考试成绩都是优秀。在当时的广安中学,有一位叫彭健修的教师,系盐亭县人,毕业于四川省优级师范学堂。彭老师教学有方,很得学生欢迎。小平在广安中学时特别喜欢听他讲历史课,经常向他借书阅读,提问解惑。 小平与同学相处很融洽。同班同学中有一位家住观塘乡的罗光煦,比小平大两岁,与小平很要好。他们读同一个班,住同一个寝室,还睡同一张上下铺的木床。小平睡上铺,罗光煦就睡下铺,两人情同手足。罗光煦曾这样回忆当年的情形说,小平在学校时,个头比较矮,长得白白的,胖乎乎的,走起路来蹦蹦跳跳,很可爱。那时县立中学开设了英语课,英语里面有一个单词叫“boy”,意思是“男孩”,大家觉得小平那模样很可爱,就是一个小男孩,便用“boy”给他取了一个外号,叫他“邓boy”。大家都这样叫,很亲切。 小平对时局很感兴趣。据当年与小平同志一道在广安中学学习的老人回忆,在广安中学读书期间,他常参加学校的一些进步活动。1918年,监学陆晓东等人在校专横跋扈,恣意给学生挂牌记过,引起学生公愤。学生砸烂告示牌,轰打监学等人,并挂牌开除监学。县知事派守备军一连包围学校,弹压学生。学生整队冲出校门,罢课一月之久,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邓小平参加了这场斗争,在斗争中感受到了集体的力量。在广安中学读书的这段时间,他开始从当时国内发生的许多重大事件中思索着自己要走的人生道路。 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高扬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向传统的封建礼教、迷信和八股文宣战,展开了全面的毫不妥协的斗争,在广大青少年学生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相对北京、上海这样的都城商埠来讲,广安虽地域偏僻,但因靠近重庆,水路通达,《新青年》等进步声音和思想也常传播到这里来。列强对中国的压迫,社会的腐败落后,都是当时师生中经常讨论的热点话题。加之一些具有爱国思想教师的教育,也对广安中学学生产生了良好的影响。不少学生都在思考中国向何处去;少年小平与同班同学胡伦等也常在一起探讨人生,共话抱负。他们的志向是要做一名新青年,即在生理上身体健康活泼,精神上消除做官发财的想,学习掌握一门本领,创造自身的幸福。陈独秀先生的“内图个性之发展,外图贡献于其群”成为广安中学学生共同奋斗的目标。 ……
广安纪事 作者简介
邱秋,渠江秋歌,男,汉族,1957年10月生,四川广安人。长期从事教育工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第八届主席团委员、广安市文联副主席、广安市作家协会主席。 主要作品有广播连续剧《少年邓小平》、影视文学剧本《渠江之子》、传记《不朽的忠诚》、散文随笔集《沉吟渠江》《广安纪事》等。 广播剧《少年邓小平》获2004年中国广播剧研究会专家奖(连续剧)金奖、2004年上海市广播电视奖“广播剧”一等奖、四川省第26届广播电视节目政府奖广播剧类连续剧特别奖、四川省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奖;散文《华山上的四川挑夫》获2004年“四川省新闻奖”一等奖、“四川省报纸副刊好作品”一等奖:散文《月色在心》获第三届四川散文优秀奖。”
- >
姑妈的宝刀
姑妈的宝刀
¥9.0¥30.0 - >
新文学天穹两巨星--鲁迅与胡适/红烛学术丛书(红烛学术丛书)
新文学天穹两巨星--鲁迅与胡适/红烛学术丛书(红烛学术丛书)
¥9.9¥23.0 - >
企鹅口袋书系列·伟大的思想20:论自然选择(英汉双语)
企鹅口袋书系列·伟大的思想20:论自然选择(英汉双语)
¥6.3¥14.0 - >
朝闻道
朝闻道
¥8.8¥23.8 - >
巴金-再思录
巴金-再思录
¥14.7¥46.0 - >
我从未如此眷恋人间
我从未如此眷恋人间
¥32.4¥49.8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有舍有得是人生
¥17.1¥45.0 - >
中国人在乌苏里边疆区:历史与人类学概述
中国人在乌苏里边疆区:历史与人类学概述
¥35.5¥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