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野菊花
-
>
我的父亲母亲 - 民国大家笔下的父母
-
>
吴宓日记续编.第7册.1965-1966
-
>
吴宓日记续编.第4册:1959-1960
-
>
吴宓日记续编.第3册:1957-1958
-
>
吴宓日记续编.第2册:1954-1956
-
>
吴宓日记续编.第1册:1949-1953
上海市纪念改革开放40年研究丛书中国收入分配改革40年:经验.理论与展望
¥71.5¥98.0名画在左科学在右
¥40.1¥68.0中国历代名著全译丛书(修订版):水经注全译(上下)
¥45.8¥158.0
阅读的烦恼 版权信息
- ISBN:9787539994925
- 条形码:9787539994925 ; 978-7-5399-9492-5
- 装帧:一般轻型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阅读的烦恼 本书特色
著名作家张炜的*新散文集,张炜的散文充满智性的光彩,拥有自然淳朴儒雅睿智的风格张炜:“阅读不一定就是幸福,会读才能体味文学之幸福。”跟随张炜再一次走进光辉灿烂的文学经典之后,领略大师风范,经典魅力。 明天的笔书籍让人不安分,让人沉静,让人幻想,让人痴迷地向往未知……我读了很多杂书,其中有不少文学作品,也有很多的“禁书”。在那个混乱的年头,我的中学生活过得并不愉快,但因为有了这些书,就使我心中常常充满了各种的憧憬和希望。 我用一支笔涂抹起来,写着自己的激动和感想、各种各样的梦幻。我于是懂得了没有的可以在编织中获得满足,希望可以平展展地、活蹦鲜跳地摆放在纸上。我觉得这一切是那么有趣。我因为课余时间做着这些事情,就常常有一种难以言传的兴奋和感动。这种兴奋和感动是属于自己的,我想周围的伙伴大概是没有的吧。也许就因为这个,一种窃窃的、夹带着某种私心的骄傲与得意,在胸间鼓涨着。我不断地写,一个内在的、只有自己才明了和洞彻的、绚丽灿烂的世界不断扩大。它使我非常满足,使我在现实的时光里能够忍受了,使我得到了真正的补偿。这种活动进行了很久很久,一个概念才在心中明晰起来:这就是“写作”。 有时我脑子里也涌出一些扫兴的念头。因为那个年代里让人绝望的事情太多了,无论对于一个大人或是儿童,都足够残酷无情。我想我们毕业以后,都要各自忙自己的事情,要像大人们那样“过日子”了。我隐隐地感到,将来,只是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什么来催逼我。到了这一天,我会扔掉笔杆——这当然是被迫的。生活可不轻松,它会逼迫我将今天钟爱的笔,扔到明天的一个角落里,让它在那儿静静地蒙上一层灰尘。这真可怕。 不过我不会甘心的。我想,明天,我也轻易不会告别这样一支笔。也许沉重的劳动会把我的手指磨得僵硬,但手中的笔却不会松脱到地上。我还那么年轻,生活才刚刚开始,明天一定会更多地使用手中的笔。 当然,我那时候完全知道用笔的危险性、它的艰难与不测,况且以笔为生的人在这个世界上毕竟是极少数。可我将来无论做什么都离不开笔啊。我可以用笔给朋友写信,和远方的人交谈我的痛苦与欢乐;我可以用笔写日记,记录我的生活;如果有谁严重危害了我们,也可以用笔去控告……或许日子真的太累太累,再也没有时间去拾起它了。那时我的心将枯死。我不会甘心的,是的,人生来就要畅想、幻想、追逐一个又一个梦境。我将描绘出美丽而神奇的自然,寥寥数笔勾勒出一个栩栩如生的人来,那是多么好啊!那是多么重要啊! 就这样,我常常想象着明天的笔,结束了我的童年。 这种想象,给了我无限的激励。我在这特异的兴奋中迎送着日子,企盼和等待明天。明天像是没有尽头的。这支笔为了明天、寻找了明天,记录了“明天”之前的一刻。这支笔永远有明天在等待它——我的和别人的明天。这就使我懂得了,一支笔有多么神圣。它重若千斤。它直沉。 每一支笔都不过是在记录“明天”之前的一刻。 “明天”会证明它、考验它、鉴别它、质询它。这支笔既属于现在,更属于明天。 1985年4月羞涩和温柔不知道人们心目中的作家该有怎样的气质、怎样的形象。因为关于他们的一些想象包含了某种很浪漫的成分,是一种理想主义。我也有过类似的想象和期待。我期望作家们无比纯洁,英俊而且挺拔。他不应该有品质方面的大毛病,只有一点点属于个性化了的东西。他站立在人群中应该让凡眼一下就辨认出来,虽然他衣着朴素。 实际中的情形倒是另外一回事。我认识的、了解的作家不尽是那样或完全不是那样。这让我失望了吗?开始有点,后来就习惯了。有人会通达地说一句,说作家是一种职业,这个职业中必然也包括了形形色色的人。这个说法好像是成立的,但也有不好解释的地方。比如从大家都理解的“职业”的角度去看待作家,就可以商榷。 不是职业,又是什么? 源于生命和心灵的一种创造活动,一种沉思和神游,深入到一个辉煌绚丽的想象世界中去的,仅仅是一种职业吗?不,当然不够。作家是一个崇高的称号,它始终都具有超行当超职业的意味。 既然这样,那么作家们——我指那些真正的作家——就一定会有某些共通的特质,会有一种特别的印记,不管这一切存在于他身体的哪一部分。 我看到的作家有沉默的也有开朗的,有的风流倜傥,有的甚至有些猥琐。不过他们的内心世界呢?他们蕴藏起来的那一部分呢?让我们窥视一下吧。我渐渐发现了一部分人没有来由的羞涩。尽管岁月中的一切似乎已经从外部把这些改变了、磨光了,我还是感到了那种时时流露的羞涩。由于羞涩,又促进了一个人的自尊。 另外我还发现了温柔。不管一个人的阳刚之气多么足,他都有类似女性的温柔心地。他在以自己的薄薄身躯温暖着什么。这当然是一种爱心演化出来的,是一种天性。这种温柔有时是以相反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不过敏锐的人仍会察觉。他偶尔的暴躁与他一个时期的特别心境有关,你倒很难忘记了他的柔软心肠,他的宽容和体贴外物的悲凉心情。 这只是一种观察和体验,可能偏执得很。不过我的确看到它是存在的,因为我没有看到有什么例外的艺术家。一个艺术家甚至在脱离这些特征的同时,也在悄悄脱离他的艺术生涯。这难道还不让人深深地惊讶吗? 如果生硬地、粗暴地对待周围这个世界,就不是作家的方式。他总试图找到一种达成谅解的途径,时刻想寻找友谊。他总是感到自己孤立无援,所以他有常人难以理解的一片热情。他太热情了,总有点过分。有人不止一次告诉我,说那里有一个大作家,真大,他总是冷峻地思索着,总是在突然间指出一个真理。我总是怀疑。我觉得那是一种表演。谁不思索?咱就不思索吗?不过你的思索不要老让别人看出来才好。他离开了一个真实的人的质朴,那种行为就近乎粗暴。这哪里还像一个艺术家? 我认识一个作家,他又黑又瘦,不善言词,动不动就脸红,可是他的文章真好极了,犀利,一针见血。有个上年纪的好朋友去看过他,背后断言说:他可能有些才华,不过不“横溢”。当然我的这位老朋友错了。那个人的确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我的朋友犯的是以貌取人的错误,走进了俗见。因为社会生活中有些相当固定的见解,这些见解对人的制约特别大。可惜这些见解虽然十有八九是错误的或肤浅的,但你很难挣脱它。我听过那位作家的讲演,也是在大学里。那时他的反应就敏锐了,妙语如珠,因为他进入了一个艺术境界,已经真的激动了。 我的学生时期充满了对于艺术及艺术家的误解。这大大妨碍了我的进步。等我明白过来之后,一切都晚了。我不知道内向性往往是所有艺术的特质,而是往相反的方向去理解。好的艺术家,一般都是内向的。不内向的,总是个别的,总是一个人的某个时刻。我当时的心沉不下去,幻想又多又乱,好高骛远。我还远远没有学会从劳动的角度去看问题。 一个劳动者也可以是一个好的作家。他具有真正的劳动者的精神和气质:干起活来任劳任怨,一声不吭,力求把手中的活儿干好、干得别具一格。劳动是要花费力气的,是不能偷懒的,要从一点一滴做起,并且忍受长长的孤寂。你从其中获得的快乐别人不知道,你只有自己默默咀嚼一遍。那些浪漫气十足的艺术家也要经历这些劳动的全过程——他的艺术是浪漫的,可他的劳动一点也不浪漫,他的汗水从来都不少流。 艺术可以让人热血沸腾,可以使人狂热,可是制造这种艺术的人看起来倒比较冷静。他或许抽着烟斗,用一个黑乎乎的茶杯喝茶,捏紧笔杆一画一画写下去,半天才填满一篇格子。 一个人不是无缘无故地选择了艺术。当然,他有先天的素质,俗话说他有这个天才。不过你考察起一个人的经历,发现他们往往曲折,本身就像是一部书。生活常常把他们逼进困境,让他尴尬异常。这样的生活慢慢煎熬他,把他弄成一个特别自尊、特别能忍受、特别怯懦又特别勇敢的矛盾体。看起来,他反应迟钝,有时老长时间说不出一句要害的、一语中的的话来。其实这只是一方面。这是表示他的联想能力强,一瞬间想起了很多与眼前的题目有关的事物,他需要在头脑深处飞快地选择和权衡。这差不多成了习惯。所以从外部看上去,就有点像反应迟钝。而那些反应敏捷的人,往往只有一副简单的头脑,蛇走一条线,不会联想,不够丰富,遇到一个问号,答案脱口而出。他是一个机敏的人,也是一个机械的人。 考察一个人究竟怎样渐渐趋于内向是特别有意思的。有的原因很简单,还有些好笑。但不管怎样,也还是值得研究。这其中当然有遗传的因素,不过也有其他的原因。 我发现一个人在逆境中可以变得沉默寡言,可以变得深邃。外界的不可抗拒的压力使他不断地向内收缩,结果把一切都缩到了内心世界中去。而一般人就不是这样,他可以放松地将其溢在外表。一般人是无所顾忌的,一张口就是明白通畅的语言,像他的经历一样直爽。另外一种人就不是了,他要时刻准备应付挑剔和斥责——即便这些挑剔和斥责不存在了的时候,他仍要提防。这成了一种习惯。他哪怕说出的是明白无误的真理,也觉得会随时受到有力的诘难而不断地张望。好像他是个涉世不深的少年,像个少年一样怕羞,小心翼翼。他一点也不像个经多见广的人。 内向的人有时不善于做一呼百应的工作。他特别适合放到一个独立完成工作的岗位上,特别适合做个自由职业者。当然,他的世界同样是阔大的,不过不在外部,而只限定在内部。 你看,这一切特征不是正好属于一个艺术家吗?所以我说我一开始不理解艺术,主要是因为我不理解艺术家。 也有超出这种现象的,那就是一个人在经过长久的修养、漫长的生活之路以后,也可以极有力地克服掉一些心理障碍,回到一般人的外部状态。他可以强力地抑制掉一些不利于他面向外部生活的部分,坚强起来洒脱起来。如果到了这一阶段,那就要重新去看了。你会发现遇到了生活中一个真正的超人,一个强有力的人物,他可能是一个社会活动家,一个群众公认的领袖和智者。 不过即便在这个时候,你如果细心观察,仍可以看到他的强硬外表遮掩下的一丝羞怯,看到他的悲天悯人的心怀。没有办法,他走进了一个世界,一生都努力走出来,结果一生也做不到。这就是艺术的魔力,是血统也是命。你必须从客观世界强加给一个人的屈辱和不幸、从人类生活当中的不公平去开始理解一个人。那会是*有用的、*实在的…… 理解了作者再去理解作品,那就容易多了。你到*后总会弄明白,一部作品为什么可以写成这样而不写成那样,你会弄明白它的晦涩和繁琐来自哪里。一般讲一个作家的全部作品,包括他的书信和论文,所有的文字,都表现出惊人的一致性。他的作品构筑成一个无比宏大的世界,你走进去,才会发现它有无限的曲折。那是他的思想和情感挡起的屏障。他充满了自身矛盾,他的一致性之中恰恰也表现了这种矛盾。 读作品一目十行,那等于白费工夫。因为你想捕捉一个人思维的痕迹,进入他的想象的空间,所以不可能那么轻松,它甚至一开始让你觉得不知所云,觉得烦腻。这些文字往往不是明快畅晓的,而是处处表现了一种小心翼翼的回避,使你一次次地糊涂起来。 他会多情地谈论他所感到的、看到的一切,所以他不可能一掠而过地跳进你所需要的情节。他对所有事物都细心地观察过了、揣摩过了,情感介入很深。他的叙述细致入微。这与一般的不简洁不凝练毫不相干。你初读它会感到不能忍受,但总会忍受下来。 他因为要回避很多东西,所以你在阅读中常常觉得不能尽兴,其中当然也包含了禁忌。他不乐于谈论事物的有些方面,起码是不愿以别人惯用的口吻和方式。作品中一再地表现出一种吞吞吐吐、欲言又止的意味,这就是回避的结果。这种回避的价值,就是展示了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体现了一种独特的性格魅力。他的拘谨是显而易见的,他丝毫也不打算遮掩这一点。他的全部作品,不论哪一章哪一节有多么泼辣,总体上看也还是像作家本人一样。这里面没有矫情,没有牵强附会,而是一个真实有力的生命的自然而然。
阅读的烦恼 内容简介
《阅读的烦恼》是作家张炜*新的散文集。共分二辑。**辑明天的笔:是作者对自己写作经历的回顾穿插了作者自身的经历以及作者独有的对自然对生活的感悟。第二辑传统与现代:作者对写作的态度和和用真诚创造了这些文字的过程。他的散文极富思想性,充满了作者更多的反思和回顾。张炜对文学个性化的坚守和自然纯朴的创作风格在中国文坛具有重要的意义。
阅读的烦恼 目录
阅读的烦恼 作者简介
张炜,1956年生于山东龙口市,原籍山东栖霞。当代著名作家,现为中国作协副主席、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万松浦书院院长。张炜是一位充满理想主义和浪漫情怀的作家。他的文字深沉、细腻,立足于理想中的乡土与传统的道德立场,充满着人文关怀与哲思。其80年代前期所创作的长篇乡土小说《古船》是一部具有史诗品格的长篇力作,一经发表便轰动文坛,成为20世纪80年代文学创作潮流里长篇小说中的佼佼者之一。2011年,张炜凭借耗时20余年所创作的七百万余字大河小说《你在高原》荣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2016年12月2日晚,在中国作协第九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投票选举中,作家张炜当选中国作协副主席。
- >
新文学天穹两巨星--鲁迅与胡适/红烛学术丛书(红烛学术丛书)
新文学天穹两巨星--鲁迅与胡适/红烛学术丛书(红烛学术丛书)
¥9.9¥23.0 - >
伯纳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伯纳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15.9¥49.8 - >
回忆爱玛侬
回忆爱玛侬
¥9.8¥32.8 - >
我从未如此眷恋人间
我从未如此眷恋人间
¥15.9¥49.8 - >
【精装绘本】画给孩子的中国神话
【精装绘本】画给孩子的中国神话
¥17.6¥55.0 - >
罗庸西南联大授课录
罗庸西南联大授课录
¥13.8¥32.0 - >
月亮虎
月亮虎
¥20.2¥48.0 - >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
¥15.4¥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