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精)东北革命和抗日根据地货币研究
-
>
近代天津工业与企业制度
-
>
眉山金融论剑
-
>
图解资本论
-
>
金融炼金术(专业珍藏版)2021专业审订
-
>
认知世界的经济学
-
>
全球货币进化史
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
¥23.1¥42.0翻转极限:生态文明的觉醒之路
¥54.6¥78.0农业生态文明论
¥30.8¥56.0生态文明理念下绿色建筑和立体城市的构想
¥45.2¥58.0生态文明建设-浙江的探索与实践
¥74.3¥99.0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 版权信息
- ISBN:9787520328876
- 条形码:9787520328876 ; 978-7-5203-2887-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 本书特色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在意义上说,就是一部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史,依次形成从原始社会被动适应生态环境到农业社会顺应生态环境,再到工业社会主动改造生态环境的历史演进。在这一历史演进中,原始社会和农业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很低,极少对自然界造成损害,给人类留下了巨大的自然生态空间,使人类得以永续。但是,从1764年瓦特发明蒸汽机开始,工业社会伴随科技革命的不断飞跃,依次经历了蒸汽化、电气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四个发展阶段,至今250多年。其间,人类通过加速效率变革,在创造了巨大社会财富和发达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人与自然的关系被严重扭曲,资源越来越稀缺,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生态系统越来越脆弱,生物多样性越来越难以为继,常常被喻为“工业黑金”之路,威胁当代人的生命,也影响人类的永续。要根本解决问题,改变工业社会发展的“旧颜”,打造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新貌”,就必须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之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是当今世界的共识,也是人类社会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理性思考和价值追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在意义上说,就是一部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史,依次形成从原始社会被动适应生态环境到农业社会顺应生态环境,再到工业社会主动改造生态环境的历史演进。在这一历史演进中,原始社会和农业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很低,极少对自然界造成损害,给人类留下了巨大的自然生态空间,使人类得以永续。但是,从1764年瓦特发明蒸汽机开始,工业社会伴随科技革命的不断飞跃,依次经历了蒸汽化、电气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四个发展阶段,至今250多年。其间,人类通过加速效率变革,在创造了巨大社会财富和发达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人与自然的关系被严重扭曲,资源越来越稀缺,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生态系统越来越脆弱,生物多样性越来越难以为继,常常被喻为“工业黑金”之路,威胁当代人的生命,也影响人类的永续。要根本解决问题,改变工业社会发展的“旧颜”,打造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新貌”,就必须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之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是当今世界的共识,也是人类社会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理性思考和价值追求。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工业高速增长也遇到了生态环境的突*问题。对中国现实生态环境形势的判断有两个基本层面:一是中国处于生态环境问题突发期。改变长期实施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非常困难,需要多方面的配合条件,不可能一蹴而就。中国正处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进程中,经济发展中的不充分、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依然突*,发达国家在250多年工业化发展过程中逐步显现和解决的生态环境问题在中国累积叠加,呈现*结构型、压缩型和复合型特征,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中国现在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比世界上任何国家都复杂,难度更大,既要解决老问题,又要应对新问题。二是中国总体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党的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发展目标,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前提和关键,是新时期治国理政理论体系和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要设“红线”和底线,要慢思维,做减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并分别部署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生态文明法律制度建设、绿色发展政绩考核等规制、任务和实际操作措施。但是,由于积重难返,现实生态环境形势的改善仅仅是局部性的,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总体形势尚未好转,生态环境压力持续增大,与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期盼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有较大差距。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 内容简介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一部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史,依次形成从原始社会被动适应生态环境到农业社会顺应生态环境,再到工业社会主动改造生态环境的历史演进。在这一历史演进中,原始社会和农业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很低,极少对自然界造成损害,给人类留下了巨大的自然生态空间,使人类得以永续。但是,从1764年瓦特发明蒸汽机开始,工业社会伴随科技革命的不断飞跃,依次经历了蒸汽化、电气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四个发展阶段,至今250多年。其间,人类通过加速效率变革,在创造了巨大社会财富和发达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人与自然的关系被严重扭曲,资源越来越稀缺,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生态系统越来越脆弱,生物多样性越来越难以为继,常常被喻为“工业黑金”之路,威胁当代人的生命,也影响人类的永续。要根本解决问题,改变工业社会发展的“旧颜”,打造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新貌”,就必须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之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是当今世界的共识,也是人类社会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理性思考和价值追求。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工业高速增长也遇到了生态环境的突出问题。对中国现实生态环境形势的判断有两个基本层面:一是中国处于生态环境问题突发期。彻底改变长期实施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非常困难,需要多方面的配合条件,不可能一蹴而就。中国正处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进程中,经济发展中的不充分、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依然突出,发达国家在250多年工业化发展过程中逐步显现和解决的生态环境问题在中国累积叠加,呈现出结构型、压缩型和复合型特征,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中国现在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比世界上任何国家都复杂,难度更大,既要解决老问题,又要应对新问题。二是中国总体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发展目标,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前提和关键,是新时期治国理政理论体系和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要设“红线”和底线,要慢思维,做减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并分别部署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生态文明法律制度建设、绿色发展政绩考核等规制、任务和实际操作措施。但是,由于积重难返,现实生态环境形势的改善仅仅是局部性的,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总体形势尚未好转,生态环境压力持续增大,与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期盼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有较大差距。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 目录
认清形势,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把握“两山”理论精神,大力推进绿色发展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治理体系
生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
下篇 政策实践篇
以绿色技术和资源化利用推进城市循环经济发展
——以北京市鲁家山垃圾焚烧发电厂为例
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与北京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
以绿色技术创新引领绿色发展
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实践反思:现实、困境与展望
浅析绿色金融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
从政策保障层面的四个视角理解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 节选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目前面临着许多十分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与中国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密切相关。主要体现在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普遍存在、公众生态意识薄弱和生态文明治理体系不完善三个方面。 (一)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普遍存在 改革开放以来,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一直没有改变,给中国环境带来了严重破坏。传统重化工资源型产业具有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低效益的特征,其进一步发展必将进一步消耗大量的水、矿物、能源、耕地等资源,使资源、环境的“瓶颈”约束日益严重,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冲突将不断加剧。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消除工业文明弊端,探索、创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科学发展道路。因此,如何通过克服现有经济增长的路径依赖,突破路径依赖陷阱,形成有效的路径创造机制来减轻资源需求压力,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困境。 (二)公众生态意识薄弱 首先,公众环保意识淡薄。新中国成立以后,单纯追求GDP和政绩观使中国的生态建设陷入误区。一些落后地区的人刚刚迈过“温饱线”,生态意识几乎没有得到确立和普及,环保行为更是无从谈起,导致他们的生活习惯、消费习惯、参与环保的积极性与如今的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仍有一定距离。生态环保意识尚且停留在“浅绿”的阶段,丝毫没有“深绿色”思想。 其次,公众环保意识狭隘。将环保与发展割裂开来,不符合现代环保理念。在治理上缺少从源头上找问题的预防性解决对策。 (三)生态文明治理体系不完善 生态文明建设同任何社会建设一样,要靠制度。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中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人治”传统、“人治思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障碍。综合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生态文明治理体系改革的顶层设计还有提升空间,部分改革内容存在一定的交叉。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与新环保法强调的“地方政府对本辖区的环境质量负责”存在一定的冲突;按流域设置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机构与河长制,以及现行的流域机构的关系尚未理顺。同时,对社会参与的重视程度及基础性、程序性制度安排都还不够。 第二,部门职能交叉依旧严重,改革任务的部门间协调难度较大。例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确定的部门间环境监测数据互联共享等工作,因部门协调等因素进展较慢。由于缺乏跨部门协作的长效机制等原因,由“某部门牵头、会同其他部门实施”的机制,往往因“其他部门”责任不到位而实施不力。总体来看,因体制分割导致的制度碎片化问题依旧突出,行政效率仍有待改善。 第三,部分治理主体的能力不足,延缓了治理体系改革进程。中央改革意图的准确贯彻实施有待加强,一些地方对中央政策的理解出现偏差,特别是近年改革文件密集出台,文件数量多、专业性强,一些地方有选择性地推动改革,或者简单地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加以贯彻;一些地方短期内找不到兼顾发展和保护的新发展方式,普遍反映“不知道怎样做才能改善环境质量”。环保企业能力不足,在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方面存在“放得下,接不住”问题,如社会检测机构在水质监测方面的能力较弱。公众对生态环保的关注大多停留在与自身利益直接相关的领域,公众环境诉求高而自觉保护环境的实践相对滞后,做不到知行合一。 ……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 作者简介
朱晓青,中共北京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教授。现受聘为国家科技部、北京市科委和中关村管委会的软科学专家,是北京市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基地的首席专家。研究方向:服务经济理论与政策。已出版的专著以及作为主要撰稿人出版的学术著作和教材12部,其中有五部获市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先后在《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70余篇。王昊:北京市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基地研究员,中共北京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教授,经济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与结构调整。主持完成省部级课题及其他课题7项;在人民出版社和北京出版社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4部;在《光明日报》等报刊杂志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多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等转载。2014年获得全国党校系统第十届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一项。
- >
我从未如此眷恋人间
我从未如此眷恋人间
¥24.4¥49.8 - >
中国人在乌苏里边疆区:历史与人类学概述
中国人在乌苏里边疆区:历史与人类学概述
¥34.1¥48.0 - >
烟与镜
烟与镜
¥24.0¥48.0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装共3册
小考拉的故事-套装共3册
¥36.7¥68.0 - >
【精装绘本】画给孩子的中国神话
【精装绘本】画给孩子的中国神话
¥19.3¥55.0 - >
李白与唐代文化
李白与唐代文化
¥8.9¥29.8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有舍有得是人生
¥17.1¥45.0 - >
月亮虎
月亮虎
¥14.4¥48.0
-
置身事内 : 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
¥36.8¥65 -
1949-2009-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
¥34¥55 -
怪诞行为学-可预测的非理性
¥35.6¥48 -
中国的货币化进程
¥33.7¥86 -
伟大的历程(中国农村改革起步实录)
¥26.8¥68 -
五常学经济
¥30.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