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东方守艺人:在时间之外(签名本)
-
>
大家小书:苏辛词说
-
>
(精)唐风拂槛:织物与时尚的审美游戏(花口本)
-
>
日本墨绘
-
>
(精)中国人的称呼(签名钤印本)
-
>
枫泾史话
-
>
风诗的情韵:李山讲《诗经》
中华孝文化初论 版权信息
- ISBN:9787520332040
- 条形码:9787520332040 ; 978-7-5203-3204-0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中华孝文化初论 内容简介
《中华孝文化初论》共由两个部分组成,主体部分包括上篇和下篇,上篇:论孝的起源、形成与发展,下篇:中华传统孝文化的综合研究;附篇部分为:历代帝王与孝治的形成。上篇侧重于孝的发展脉络梳理,主要论述了从动物的反哺本能到人类孝意识产生的历史脉络,然后分别阐述了孝德、孝道和孝治的历史发展过程,*后对孝治之后孝的发展、变异以及现代性反思进行了系统梳理,同时对当代弘扬孝文化的意义作了概述。下篇汇集了近年来我的部分孝文化理论研究文章,其中涉及到儒家传统孝文化、新时期孝文化以及地方孝文化三个方面的学习和研究心得。附篇部分的成稿较为复杂,原本是我为了进一步弄清“作为个体道德和家庭伦理范畴的孝是如何走向政治伦理的”“孝治思想是如何形成的”“汉代以孝治天下的政治模式是如何实践的”等问题而收集的一些资料,竟然成了“鸡肋”,食之无所得,弃之又可惜,经过一番内心纠结,还是决定编人附篇部分,以便供其他研究者查阅,吾心欣慰。 孝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孝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孝文化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孝本义为“善事父母”,即是对生命孕育者、身体养育者和文化教育者的一种知恩、感恩和报恩之情并由此产生的思想和行为的总和。孝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与宗教文化、封建政治文化甚至商业文化相互交织、相互影响,一些封建性糟粕掺杂其中在所难免。近代以来,不少文人墨客对传统孝文化进行口诛笔伐,大有“打倒在地,再踏上一只脚,叫他永世不得翻身”的愤愤之态,产生这种行为的原因之一是缺乏对传统孝文化的全面了解。孝的本质特征是爱,孝的基本内容是爱亲、敬亲、事亲和念亲以及由此延伸出的种种行为,孝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一言以蔽之,孝虽有封建性糟粕,也有人民性精华,我们在洗去“孝”身上的“糟粕”时,不能把“洗澡水和小孩一起倒掉”。任何的传统文化全盘否定和文化虚无主义行为必将遭到历史的惩罚。
中华孝文化初论 目录
**章 孝的起源
**节 从动物报恩现象谈起
第二节 从自然到自觉——孝意识的萌芽
第三节 孝起源于人类母系氏族社会
第四节 从孝意识到孝行的演变
第二章 孝德的形成及发展
**节 孝德的含义
第二节 孝德的形成
第三节 先秦儒家孝德思想的发展
第三章 孝道的形成
**节 孝道的概念
第二节 《孝经》的成书
第三节 《孝经》对孝德思想的总结与提升以及孝道理论的形成
第四节 《孝经》首次提出“以孝治天下”的理论模式
第四章 孝治理论的形成与实践
**节 汉代儒家的政治转向
第二节 《春秋繁露》——儒家孝治思想的形成
第三节 汉代“以孝治天下”的政治模式
第五章 孝的发展与嬗变
**节 汉代以后孝道的演进和孝治的实践
第二节 《二十四孝》——愚孝的“经典之作”
第三节 宋明理学阶段:愚孝理论体系的*终成型
第四节 新文化运动时期对孝的反思
第六章 孝文化的现代思考
**节 孝文化的当代价值
第二节 新时代弘扬孝文化的意义
……
下篇 中华孝文化的综合研究
附篇 历代帝王与孝治的形成
中华孝文化初论 节选
《中华孝文化初论》: 《孝经》这部不上两千字的论孝专著,它全面、系统地对先秦儒家孝德思想进行了总结,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孝德思想大力提升,并冠以“天之经,地之义”的至高无上宇宙本体论,自此作为家庭伦理的孝与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先秦儒家孝德思想逐渐泛化、哲学化、政治化甚至神秘化,儒家孝道思想便形成了。《孝经》在汉代复出后,立即受到了统治阶级的重视。汉文帝时,就开始设置《孝经》博士,东汉时,《孝经》被正式列入“七经”,北宋时期,《孝经》被正式列入“十三经”,成为封建统治阶级修齐治平的皇家圣典。 《孝经》对孝德思想的总结与提升,主要表现在: **,孝为道德本源。《孝经》上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经·开宗明义章》)就是说,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所有的品行的教化都是由孝行派生出来的。《孝经》还记载:“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孝经·圣治章》)曾子向夫子提出了一个问题:难道圣人的德行中,就没有比孝更为重要的吗?孔子回答说:“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孝经·圣治章》)孔子认为天地之间,万物之列,只有人才是*尊贵的;人的各种品行中,没有比孝行更加伟大的了。父母与子女之间是一种天然血缘关系,子女对父母的孝也是一种天性。父母生下子女,是家族血缘的继续,所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经·开宗明义章》)。保证生命的延续,确保传宗接代是孝的起点和重要内容。当然,人与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动物也可以传宗接代,于是《孝经》有说:“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孝经·开宗明义章》)人应该有进取之心,要建功立业,遵循天道,能扬名于后世,光宗耀祖,使父母荣耀显赫,这就是完满的、理想的孝行了。 第二,对孝的世界观论证。《易经》上说:“立天之道,日阴与阳;立地之道,日柔与刚;立人之道,日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易·说卦》)天、地、人合称“三才”。《孝经》中《三才章》云:“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孝经·三才章》)意思是说孝道是天之道。天空中日月星辰,永远有规律地照临人间。大地孕育万物,生生繁衍,山川河流为人类提供丰饶的物产,皆有合乎道理的法则。孝道也是如此,乃是永恒的道理,不可变易的规律,是必须严格遵从的义务,是有利有益的准则。由此可见,《孝经》作者对孝德推崇备至。 第三,孝的政治化倾向。《孝经》在总论孝行时指出:“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经·开宗明义章》)这是人生行孝德的三个层次和三种境界,也是孝由家庭伦理向政治伦理转变的标志性论点。《孝经》还对社会不同阶层的人的孝行进行了细致的划分,这就是“五等之孝”,依次是“天子之孝”“诸侯之孝”“卿大夫之孝”“士之孝”“庶人之孝”,并单独列出五章进行论述。王长坤博士对“五等之孝”进行了总结:“五等之孝是等级之孝,每一等级的孝行具体要求不同。庶人重在事亲,士介于事亲与事君之间,卿大夫以忠为孝,诸侯、天子只是个‘立身’问题,从而各司其职,循例礼守法。‘五等之孝’是对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孝道上的具体化,其实质是为维护等级秩序服务的。”《孝经》对“五等之孝”的划分,其根本目的是为当时统治阶级服务的,孝的政治化倾向十分明确。 第四,孝的法律制度化规定。《孝经》除了强调道德教化和劝诫达到孝行天下、淳化世风的作用,还主张以立法的形式对不孝的行为进行相应的处罚,《孝经》中专门设立《五刑章》进行说明和论述。“五刑”是指墨(刺字)、劓(割鼻)、剕(断脚)、宫(破坏生殖器)、大辟(死刑)。《孝经》云:“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要君者无上,非圣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孝经·五刑章》)意思是说,像“五刑”这样的罪,还比不上“不孝”,不孝之罪,罪大恶极,无法确定罪名。不孝以三种情况为*,一是胁迫君主,二是诽谤先圣,三是非议别人的孝行,此三者,乃是天下一切祸乱的根源,必须以法律的形式加以制止。 ……
中华孝文化初论 作者简介
李仁君,男,1977年生,四川仪陇人,现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2001年毕业于阿坝师专,毕业后到西藏昌都地区丁青县从事教育工作。2007年考入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10年6月获哲学硕士学位。同年7月,任教于阿坝师范学院。2018年3月,调入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先后在《社会科学研究》《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华文化论坛》等刊物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出版专著两部,主持、参与十余项课题。
- >
中国历史的瞬间
中国历史的瞬间
¥16.7¥38.0 - >
人文阅读与收藏·良友文学丛书:一天的工作
人文阅读与收藏·良友文学丛书:一天的工作
¥14.7¥45.8 - >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
¥16.5¥28.0 - >
【精装绘本】画给孩子的中国神话
【精装绘本】画给孩子的中国神话
¥18.7¥55.0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有舍有得是人生
¥17.1¥45.0 - >
推拿
推拿
¥12.2¥32.0 - >
巴金-再思录
巴金-再思录
¥14.7¥46.0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学名著典藏-全译本
伊索寓言-世界文学名著典藏-全译本
¥9.3¥19.0
-
两汉经学今古文平议
¥23.1¥49 -
大美可追:余秋雨的文化美学(九品)
¥18.9¥56 -
唐代服饰文化研究
¥23.8¥58 -
新书--常见别字辨析手册(精装)
¥14.2¥38 -
厕神:厕所的文明史
¥18.8¥39 -
大家小书:苏辛词说
¥14.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