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西洋镜第三十三辑 :中华考古图志
-
>
(花口本)(精)读一页就上瘾的唐朝史(全4册)
-
>
长安梦华录
-
>
安史之乱
-
>
埃及法老图坦卡蒙
-
>
纸上起风雷:中国文人(1900—1949)
-
>
西洋镜:第二十三辑 五脊六兽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丝路文明十五讲 版权信息
- ISBN:9787301297629
- 条形码:9787301297629 ; 978-7-301-29762-9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丝路文明十五讲 本书特色
《丝路文明十五讲》提纲挈领,以丝绸之路总摄欧亚大陆文明的历史,使纷繁复杂、波澜壮阔的人类文明史变得明晰而浅近,对于欧亚大陆上重要的政权、民族、思潮、人物、事件等,均有简明清晰的讲解,是一部杰出的学术普及之作。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丝路文明十五讲 内容简介
《丝路文明十五讲》以作者在上海交通大学讲授的通识课程为基础,以历目前的丝绸之路为主线,全面梳理了自史前至1500年间欧亚大陆上人类文明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作者首先总述了文明的起源和特质,其后则以亚历山大东征与张骞凿空、鸠摩罗什译经与法显求法、中西交往中的粟特人、纸张西传与字母东来、伊斯兰教的创立与传播、突厥西迁与蒙古征服对欧亚文明的影响等为论题,对丝路文明的历史做出了生动活泼、具体而微的介绍,尤其强调交流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重大意义。全书提纲挈领,以丝绸之路总摄欧亚大陆文明的历史,使纷繁复杂、波澜壮阔的人类文明史变得明晰而浅近。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丝路文明十五讲 目录
**讲 文明的起源和特质
第二讲 亚历山大东征与希腊化时代
第三讲 张骞凿空与汉代的西域
第四讲 西方有神,其名曰佛:佛教的起源
第五讲 鸠摩罗什与法显擦肩而过:佛教传入中国
第六讲 丝绸之上的粟特人
第七讲 撒马尔罕的金桃
第八讲 丝绸与纸
第九讲 印刷与字母
第十讲 伊斯兰文明的起源与扩张
第十一讲 中国的伊斯兰教
第十二讲 突厥的崛起与西迁
第十三讲 突厥语民族的扩展:从锡尔河到多瑙河
第十四讲 蒙古治下的欧亚大陆
第十五讲 帖木儿称雄与郑和远航
索引
参考书目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丝路文明十五讲 节选
丝绸之路上的粟特人
唐代长安的西城有众多胡人聚居,他们大多来自中国古籍中所说的乌浒水与药杀水( 今称阿姆河与锡尔河) 之间的河中地区。 河中地区有许多城邦国,居民是说东伊朗语的粟特人。 粟特商人很多世纪以来活跃于丝绸之路上,形成了广泛的商业网络,他们在中国居住在番坊中,有相当的自治权,是唐代社会一股可观的力量。
粟特人信奉琐罗亚斯德教、摩尼教、佛教和景教;通过频繁的接触与婚嫁,他们把这几种宗教以及书写宗教经文的文字传给北方草原上的游牧者,同时也在吐鲁番和敦煌等地留下许多文书。 大量粟特人因经商或就业而成为欧亚大陆上文明交流的使者。
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李白生活于8 世纪上半叶,是众所周知的诗仙。 他有这样两句诗:“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唐朝的长安城有棋盘形的街道,皇宫大致在中间,其他区域分为东、西两城。 东城居住的主要是以汉人为主的中国人(唐人),商店里卖的主要都是本土的东西。 西城则有许多贩卖从丝绸之路上运来的货物的商铺,居住着很多西域来的“胡人”(在中国古代典籍中“胡人 ”一般泛指来自北方或西方的非汉族人口;在唐代的长安,“胡人 ”主要是指来自西域的粟特人,但也包括波斯人)。我们今天说 “上街买东西 ”的“东西 ”这个词,应该就是从长安这种商业布局来的。形成这种城市格局的原因很简单 ——从西面来的西域胡商会先到西城,就地居住,汇集多了就形成了西市;而东面的河南、山西等地到长安的商贩,会首先从东边入城,所以就形成东市。在李白生活的年代,那些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的年轻人,游罢东市以后,如果想去有更多娱乐的地方,往往就会来西市,到由胡姬所主持的酒肆。胡姬是指那些从西域来的妇女,她们在西市开了很多酒吧 ——卖酒、弹琴、唱歌、跳舞,这是她们的本事。唐代从西域来华定居的胡人并不都是买卖货物的商贾,也有来学习、从军、经营酒肆的人,其职业十分丰富多元。
本讲的内容主要集中于唐朝,但又不止于唐朝,而是包括4世纪初到8世纪末,欧亚大陆上的商业和社会的情况,特别是粟特商人所扮演的角色。从这段时间的历史中,我们应该能够体悟出不同文明是如何交往的。
在正式讨论这个问题之前,需要先讲一下中亚的地理。
河中地区是中亚的中心地带
地图6-1所展示的是今天的中亚五国 (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 )及其周边国家。二十多年前,这五个国家都是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但实际上,除了哈萨克斯坦西部以外,其余地区属于沙皇俄国或苏联的时间都不算很长。而另外一个中亚国家阿富汗则是英国和俄罗斯长期角逐的地方,也是这两个殖民主义势力的缓冲地。再向东南的巴基斯坦曾是英国的殖民地。
地图6-1 中亚地图
这五个国家中面积*大、资源*为丰富的是哈萨克斯坦。蒙古统治时期,这里曾属于成吉思汗的长孙拔都西征后所建立的钦察 (金帐 )汗国。所以虽然哈萨克人的语言是突厥语,但是受到蒙古人生活方式的影响很大。哈萨克汗国的建立和哈萨克民族的形成是在金帐汗国分裂为西部的蓝帐汗国和东部的白帐汗国之后,统治者仍出自成吉思汗的 “黄金家族”。哈萨克斯坦的北部主要是大草原,南部楚河流域是农业区,其首都曾设在楚河之南的阿拉木图,1991年独立以后,首都迁到较为偏北的阿斯塔纳。中亚五国中,受俄罗斯统治*久是哈萨克斯坦,因此俄罗斯文化对哈萨克斯坦的影响较大,今天哈萨克斯坦境内大约25%的人口是俄罗斯族。哈萨克斯坦的**官方语言虽然是哈萨克语,但是仍然用俄文字母 (西里尔字母 )拼写。社会上许多人,尤其是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掌握俄文的程度往往比掌握哈萨克文的程度要高。彼此交往时也经常是俄语与哈萨克语掺杂使用。
乌兹别克斯坦是中亚五国中人口*多的国家,属于历史上的河中地区,可以说是中亚的核心地带,也是文化遗产*丰富的中亚国家,历史上很多重要事件都发生在这里。在近代,乌兹别克斯坦地区几个汗国的统治集团都出自北方草原上的白帐汗国各部中因为战败而渡过锡尔河南下的一部分,称为乌兹别克 (又译为 “月即别”,是拔都一个后代的名字)。他们取代了14—15世纪统治中亚的蒙古集团别部帖木儿家族,但是却继承了帖木儿家族的文化与经济导向,放弃了草原上的游牧生活方式。
吉尔吉斯人是一个源于蒙古之北的古老的突厥语民族,他们近代的生活方式受蒙古统治者的影响颇深。土库曼斯坦则主要由10世纪时南渡锡尔河与阿姆河的乌古斯突厥人组成,多世纪来与波斯为邻,受波斯文化的影响很深。今日中亚五国中,哈萨克人、乌兹别克人、吉尔吉斯人和土库曼斯坦人的语言都属于突厥语,但讲不同的方言;只有位于中亚东南部的塔吉克斯坦的主体民族塔吉克人说的是属于印欧语系的塔吉克语,与今日伊朗的官方语言波斯语(Farsi)大致相同。
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这三个国家的边界犬牙交错,很不齐整。这一方面是因为该地区的地理形势山河曲折使然,另一方面则是人为因素造成的。1925年,苏联为它们划疆界的时候,曾做了一次民族划分。简单来说,即如果某个民族在某一地区比较集中,就把它划成这个民族的自治区。斯大林曾是苏联首任民族事务委员会的政委。他本人是格鲁吉亚人,年轻时曾就读于东正教的修道院,后来因为信仰马克思主义离开了修道院。正因为他来自一个民族、文化、宗教很复杂的地区,所以他很懂得分而治之的办法,有意识地把这一带的边界划得犬牙交错;加上那里的民族分布本来就很复杂,不易划清,所以就成了目前的样子。比如,当年张骞去找宝马的大宛就是地理上的费尔干纳盆地,16世纪以来,这里的人口主要属于乌兹别克族,操乌兹别克语 (与现代维吾尔语近似)。但是在划界的时候,费尔干纳盆地这个地理上和文化上的单元却被分割为三块,盆地内几个重要的城市也被分开 :*大的一块属于乌兹别克斯坦,包括安集延、费尔干纳、浩罕这几座名城;一小块属于吉尔吉斯斯坦,包括另一个大城奥什;还有一小块则属于塔吉克斯坦,包括亚历山大曾经到过的古城苦盏。
中亚的核心地带有两条重要的河流,即阿姆河(AmuDarya)和锡尔河(SyrDarya),历史上中亚*重要的部分就在这两条河之间,中国古代称之为“河中”。阿姆河在中国古代的典籍里称作乌浒水(Oxus),发源于帕米尔高原,向西注入咸海南端。锡尔河在希腊化时代,甚至直到阿拉伯人初到中亚的时候,都被称作Jaxartes(中译药杀水),发源于天山,向西流入咸海北端。
唐代胡人 ——来自河中地区的粟特人
公元前5世纪起,在锡尔河和阿姆河之间,主要是在阿姆河的重要支流泽拉夫善河(Zarafshan)流域,居住着丝绸之路历史上极为重要的粟特人(Sogdian),所以这个地区也叫作 “索格底纳” (Sogdiana),大致位于今天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交界的地方。**讲提到过,亚历山大东进到这里时,娶了一位粟特公主为妻。
前面讲过的大夏 (即巴克特利亚 )位于今天的阿富汗。其东的印度河流域大都在今天的巴基斯坦境内。巴基斯坦的西北是阿富汗,西南是伊朗,当时称作波斯。今天伊朗的官方语言是源自波斯湾东岸地区的方言,因为有一段时间波斯王国的上层都出自这一带,所以慢慢地发音、语言、诗词都以这里的方言Farsi为标准了。
粟特人说的语言属于印欧语系中的印度伊朗语族的东伊朗语支,他们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定居于中亚,公元前1世纪左右就已经见诸史书,相互敌对的波斯人和希腊人对粟特人都有记载。粟特人居住的地方再向北,就是亚洲大草原。大草原再向北就是针叶林带(TaigaZone),再向北就是冰天雪地的冻土地区。
从西安出发,沿着塔里木盆地南缘或是北缘绕过塔克拉玛干沙漠,都会到喀什,再向西就是粟特人居住之地。丝绸之路正式开通之后,粟特人向东可以到达中国,向西可以与波斯人和阿拉伯人做生意,向南可以与印度通商。因为北方是大草原,商业不太繁荣,所以一直到突厥汗国崛起之后才开拓出向北的通路。粟特人起初的动机都是经商,没有谁特别以传播宗教或是文字为目的,但是随着贸易的发展,宗教和字母也得到广泛的传播。
地图6-2 唐代中外交通路线图
大家往往有一个错误的印象,觉得凡是长城之外,北方和西北的少数民族都是逐水草而居,以畜牧为生。比如我们每次想到历史上的西域,总是想起游牧民族以及沙漠,其实这种印象是不正确的。粟特人从来都是以农耕和贸易为生。今天很多人一想到新疆,就只想到北疆的草原,想到哈萨克族、蒙古族的畜牧业,这也是不准确的。新疆的早期居民是以农耕和贸易为主。今天的塔里木盆地四周的早期居民,以及维吾尔族在历史上也都不以畜牧业为主,他们自从称作回鹘 (近代称维吾尔 )以后,都是以定居农耕和贸易为生。新疆3000年前就已经有坎儿井了,其目的就是引水灌溉,从事农耕;当时新疆人口的语言不属于阿尔泰语系的突厥语族,而属于印欧语系的吐火罗语或斯基泰语。这些人是今日维吾尔族的祖先的一部分。
在中国,对中亚人口使用粟特这个名字的时间不长,历史上他们被称为昭武九姓。因为按中国古人习惯,对于外来民族按照来源地称呼,比如前面说过从安息来的就给予汉姓 “安”。在昭武九姓中,有曹、米、康、史、何、安、毕等,代表九个不同国度的粟特人。姓康的来自康国 (即撒马尔罕,Samar ̄kand),姓史的来自史国 (即今日塔什干,Tashkent)。乌兹别克斯坦有一条很重要的河,即泽拉夫善河,昭武九姓中很多人都来自这条河的沿岸。在唐朝建立以后的三四百年间,中国各地有很多出自这九个姓的粟特人,比如安禄山、史思明和五代时统治敦煌的曹元忠的祖先中都有粟特人。在华的粟特人虽然逐渐汉化,但是在唐代中叶之前仍然通过各地番坊,彼此保持联系。安史之乱的主要组织者和支持者就是散布各地的粟特社群。五代以后,粟特人大都已经完全汉化,繁衍生息,逐渐融入中国社会,但是他们的族源往往还是在姓氏中留下痕迹。
在今天乌兹别克斯坦的阿姆河、泽拉夫善河流域,有很多重要的城市。塔什干(Tashkent)是今日乌兹别克斯坦的首都,布哈拉(Bukhara)是*重要的文化中心,撒马尔罕两千多年以来一直都是文化和商业名城,而且很接近帖木儿帝国创建者的出生地。还有一个位于今天乌兹别克斯坦跟塔吉克斯坦交界的地方叫片吉肯特(Panjikent)。Kent在古粟特文里面是 “城市 ”的意思,Panji是“五”的意思,所以Panjikent的意思是 “五座城”。印欧语系里许多语言都以Panji代表 “五”,比如五角大楼英语是Pentagon,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重要的省都叫旁遮普(Punjab),意思是 “五条河”。此外,昭武九姓之所以称 “昭武”,是因为中国史籍认为昭武九姓统治者的祖先*初居住在昭武城 (今天的张掖)。实际上粟特人的祖先应该不是从东方的张掖迁过去的,但是历史上,河西走廊的确有印欧人种 (月氏或吐火罗人 )居住过,前面已经讲过。
盛唐时代的粟特人
前文中我们也讲到过斯坦因在敦煌附近的长城烽燧里发现了一些古代书信,捐给了大英博物馆。一位德国学者在二战之前破译了这些文书,发现信中的文字是用类似于阿拉美(Aramaic)字母的一种古叙利亚字母书写的粟特文。斯坦因发现的八封信中有五封还相当完整,四封已被翻译出来。这些信对于我们今日了解古代丝绸之路、当时的商业习惯,以及粟特人在中国的生活情况,有极大的帮助。
这里我希望强调,一个真正发达的社会,不应该人人只是去学一门技术,或者是只想着如何赚钱,应该有一部分人在能够保证生活的前提下,把时间、精力贡献在他有兴趣以及对人类整体来说有意义的事情上。如果社会上每个人都只想炒股票、买房子,那么这个社会也就没有什么真正的文化实力可言,社会凝聚力也不会很强。在中国领土上发现的粟特书信*初是由欧洲人破译,说明当日中国文化力量薄弱,每次发现一些东西都要拿到外国去请他们翻译,所以慢慢地我们的学界意识到需要培养一些懂得粟特文的中国学者。*近这些年来,中国的考古学非常兴盛。我的一位朋友是中国人民大学的一位老师,毕业于考古学系,她就曾到英国去学习粟特
文。但是现在粟特文的几个权威似乎都是英国人。季羡林留学德国之后,中国也有人懂吐火罗文了,季老以降,吐火罗文研究在中国已经传了几代人,今天中国大概有几十人能读懂几种不同的吐火罗文。
图6-2 大英博物馆和弗利尔美术馆藏粟特银碗
这批粟特文书信被考证出写于晋朝初年,当时甘肃西部已经有很好的邮驿系统。汉代的烽燧到晋朝还保留着,而驿站系统的存在则保障了商业的交通。烽燧、驿站首先是政治设施,但是客观上它保障了商业的交通,在
必要的时候也保障军事的联系。这几封信的投递人跟收件人都是粟特人,但不知道为何装它们的邮袋会被留在烽火台里,一直到1907年才被斯坦因发现。这几封信加上其他的佐证 (主要是近年来的考古发现,比如碑文、器物)可以证明,那时候的胡商主要都是粟特人,而且大多是做小买卖,不是
从事大规模贸易。所以我们可以推测,当时李白和他的朋友们去喝酒的那些酒吧,应该主要也是粟特来的小商人开的。前文提到,“胡”字是一个泛称,鲜卑被称作东胡,所以鲜卑人也被称为胡人。但是唐朝的时候大多鲜卑人已经与汉以及其他民族融合,所以这里讲到的 “胡”是指西方来的粟特人。
地图6-3 唐代粟特人迁徙路线图
*近这些年来,在中国境内外很多地方都发现了粟特人居住的遗迹,有墓碑,也有墓葬。这些墓碑和墓葬反映了他们逐渐汉化的过程,以及他们的宗教信仰和他们使用的语言、文字的演变过程。粟特人建立过一个很大的商业网络,连接了东西方的文明,他们自己处在这个网络的中央地带。我相信没有哪个粟特人从小就立志于沟通欧亚大陆上的文明,他们*初的愿望都只是做生意,所以一站一站地,比如从洛阳到邢州,去买卖货物。这个过程中他*容易找的,语言*方便的,习俗*相近的,莫过于另外一些居留在中国的粟特人。就这样他们逐渐地连成了网络。在欧洲曾有一段时间也出现过类似情况,当时扮演相当于粟特人在中亚的角色、经营国际贸易的就是在德国、意大利、法国等不同国家的犹太人。而*近几个世纪东南亚的国际贸易联络人,则主要是中国的广东人和福建人。在中世纪之前,粟特人起主导作用的商业网络是世界上范围*广的商业网络,他们所接触的中国、印度、波斯和欧洲文明也是*具有代表性的文明,他们贩卖的货物也因此具有代表性。比如他们从中国带出去的,是丝绸、漆器以及少量瓷器 (因为瓷器易碎、沉重,不适合长途贩运),而经他们输入中国的东西则有香料、酒、金银器皿等。
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历代中原政府的政策一向是这样的 :让外来的人群聚居在一起,选出一个首领,负责管理、征税、诉讼、治安之类,通过他让外来人群自治。自治范围还包括宗教、教育、民事争端等,政府都不加干涉。这种给胡人划出来的带有自治性质的聚居区叫作番坊。当时唐朝有一种官名叫萨保 (或萨宝),是官方任命的粟特番坊的领袖,一般都是由在粟特家乡享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出任。后来连番坊中的胡人也逐渐汉化了,虽然他们在进行宗教仪式的时候还是用以前的宗教语言,但跟中国人做生意的时候已通用汉语,在生活中也较多使用汉语、汉字了。现在发现了很多粟特人留下的文献,有用粟特文写的,但更多的是汉字材料。粟特人在中国主要是经商。即使地方平静,官员们可以保持社会秩序,半路抢劫的贼人也是难免的。
图6-3 描绘商人遭到打劫场景的敦煌壁画
图6-3是敦煌石窟中的一幅画,表现的就是几个胡商被拦路打劫的场景。做生意的人难免需要自保,加上既然是群体自治的,需要维持秩序,所以粟特人群体在中国境内往往有地方武装。很多粟特人也尚武,比如某些粟特人就成为唐朝皇帝的宫廷侍卫。再如安禄山,以骁勇智谋著称。不过,作为一个民族,粟特人在中国境内不是一股强大的军事力量。安禄山 (他的父亲是粟特人,已经不做生意了,母亲是突厥人 ) 做了将军,但他虽已汉化了,却仍然和各地的粟特社群以及散布各地的粟特裔军官结成一个集团。安史之乱时,安禄山和史思明的两个粟特裔军事领袖就动员了他们粟特同乡的力量,几乎颠覆了李氏唐朝的天下。
图6-4出自甘肃的史君墓。这座墓葬有一部分表现了墓主的宗教情结,带有琐罗亚斯德教的元素。和唐朝同时代的伊朗萨珊王朝,其国教就是琐罗亚斯德教,所以来中国的胡人多数信仰琐罗亚斯德教。我们前面讲佛教的时候提到过,佛教在西域、河西走廊都很兴盛,所以粟特人中也有信仰佛教的,在敦煌石窟的供养人中,有些人可以看出来是粟特人。粟特人的佛教信仰也影响了后来的回鹘人。
图6-5中的人姓曹,叫曹元忠,他有粟特人的家族背景。唐朝末年,吐蕃人占领了敦煌,排挤了中原王朝的控制。后来有一个姓张的地方人物带领本地的势力,把吐蕃人赶出去,成了敦煌的实际统治者。然后这股势力要求获得朝廷的认可,于是被置为归义军。归义军后期的领袖姓曹,就是昭武九姓中的 “曹”。这是他在敦煌石窟里的画像,穿着、打扮、姿态等等都是中央朝廷官员的样子,因为他希望获得中央皇帝的认可。
历史上,粟特人自己从来没有建立过强大的国家。在公元前四五百年的时候他们曾被波斯帝国统治过。虽然粟特人和波斯人语言比较近,但是二者并不真正属于同一个民族。后来粟特人又陆续被其他强大民族统治。恰恰因为没有自己的国家,所以他们学会了如何生存于不同的政权之下,也培养了他们精通各种语言,擅长跟不同民族打交道的本领。
本讲前面曾提到,河中地区的粟特人在10世纪之后逐渐被从北方钦察草原、西伯利亚草原来的游牧民族征服并且同化,大多数粟特人也不再讲东伊朗语,而改讲突厥语,剩下来的大都集中在乌兹别克斯坦的大城如布哈拉和撒马尔罕的市中心区。当然也有许多粟特人生活在塔吉克斯坦的西部和阿富汗的北部。
图6-6“大唐故康君夫人曹氏墓志铭 ”
图6-6是一个用汉字书写的曹姓妇女的墓碑。中国人喜欢追溯往世,把自己说得家世显赫,家族源远流长。比如现在姓刘的常常喜欢说自己是刘邦、刘备的后代。**个匈奴人王朝的建立者刘渊也说他自己是汉朝和亲的公主的直系后裔,因此也是刘邦的后代。这个姓曹的呢 ?可以考证出她是粟特人,但墓碑中却说曹氏是从周朝就已经有了。好像胡人一旦汉化以后,就喜欢把自己的族源追溯到周朝,要能说是周文王的后代似乎就更正统了。但不见得每个人都姓姬、姓周,所以只好说自己的祖先是周公分封的。
唐朝的统治者心态很开放,他们从来没有设立一条坚固的心理界限,没有保守的、封闭的心态。所以在唐朝,谁能够帮他忙,他就用谁,可谓“用人唯贤”,因此任何宗教、习俗都可以流传进来。我们今天看来,大唐盛世是*了不起的。有些人希望中国要回到汉唐盛世,因此觉得要戴上瓜皮帽,才算是没有数典忘祖。如此说来,像我这种打着领带给学生上课的,可能都不太合格。所以我们要反思,为何唐朝在我们心中是一个昌盛的社会?它昌盛的原因是因为复古,把董仲舒的那一套都拿来用了,还是因为比较开放,能够做到有容乃大 ?如果只是一意地要保持传统,那路只会越走越窄(瓜皮帽的历史也追溯不到汉唐盛世!)。我举了那么多例子,相信读者如果用心去读,一定会对如何才能以史为鉴,如何才叫珍惜传统,怎样做可以算有容乃大等等问题,有自己的答案。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丝路文明十五讲 作者简介
张信刚,世界著名生物医学工程专家,曾在美国及加拿大著名大学任教二十余年。历任香港科技大学工学院创院院长、美国匹兹堡大学工学院院长、香港城市大学校长;先后当选英国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荣获法国“国家荣誉军团骑士勋章”“法国国家学术棕榈司令勋章”及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金紫荆星章”。曾任香港文化委员会主席、香港科技创新顾问委员会委员等公职。
张信刚教授是通识教育的积极倡导者和践行者,退休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山东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及土耳其海峡大学讲授人文通识课程,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校的名誉教授,也是北京大学叶氏鲁迅讲座教授。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中、英文著作多部,近著有《江边卖水:张信刚演讲集》(英汉对照)、《大中东行纪》《尼罗河畔随想》《大学之修养》《茶与咖啡》等。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装共3册
小考拉的故事-套装共3册
¥36.7¥68.0 - >
龙榆生:词曲概论/大家小书
龙榆生:词曲概论/大家小书
¥13.5¥24.0 - >
史学评论
史学评论
¥23.2¥42.0 - >
人文阅读与收藏·良友文学丛书:一天的工作
人文阅读与收藏·良友文学丛书:一天的工作
¥19.2¥45.8 - >
回忆爱玛侬
回忆爱玛侬
¥13.8¥32.8 - >
新文学天穹两巨星--鲁迅与胡适/红烛学术丛书(红烛学术丛书)
新文学天穹两巨星--鲁迅与胡适/红烛学术丛书(红烛学术丛书)
¥9.9¥23.0 - >
经典常谈
经典常谈
¥28.3¥39.8 - >
莉莉和章鱼
莉莉和章鱼
¥16.4¥42.0
-
安史之乱
¥25.8¥68 -
三国史话
¥15.4¥42 -
帝国失格:明清易代十六人
¥17.7¥59 -
两晋南北朝-迷乱狂欢三百年-梅毅说中华英雄史-02
¥30¥79 -
天命所终:大清帝国的衰亡
¥15.3¥35 -
三国史话
¥14.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