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不再提示
关闭
图书盲袋,以书为“药”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语言选择与中国现代话剧文体嬗变研究/新生代戏剧论丛

语言选择与中国现代话剧文体嬗变研究/新生代戏剧论丛

作者:潘超青
出版社: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10-01
开本: 其他 页数: 233
本类榜单:艺术销量榜
中 图 价:¥29.1(5.6折) 定价  ¥52.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买过本商品的人还买了

语言选择与中国现代话剧文体嬗变研究/新生代戏剧论丛 版权信息

  • ISBN:9787106048853
  • 条形码:9787106048853 ; 978-7-106-04885-3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语言选择与中国现代话剧文体嬗变研究/新生代戏剧论丛 内容简介

  《语言选择与中国现代话剧文体嬗变研究/新生代戏剧论丛》以近现代语言运动与语言思想变革为背景,通过语言观念、语言实践以及对戏剧文体嬗变产生的影响三个层面,来探讨语言形态转换与戏剧文体变迁的复杂关系。主要涉及语言转换为戏剧文体演进提供的语言基础、戏剧语言形态及表现的发展阶段、现代戏剧语言艺术标准的形成过程、早期现代文学各文体的语言共享与交流等问题,系统地阐释了现代戏剧寻求艺术独立的内、外部因素,确立了汉语的现代转型对包括戏剧文学在内的‘中国文学现代性的本质意义。

语言选择与中国现代话剧文体嬗变研究/新生代戏剧论丛 目录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章 语言新质与晚清戏曲体式规范的突破
**节 晚清语言变革的理论主张
一、“国语”意识的建构
二、国语统一的两条途径
第二节 翻译与语言新质输入
一、晚清翻译策略的主体性原则
二、白话翻译与文体创格
第三节 社会启蒙与戏剧的写实转向
一、社会启蒙与戏曲审美转向
二、戏曲意蕴从“写意”转向“写实”
三、语言形态上的“曲白易位”
第四节 报章体与戏剧说白演说化
一、白话报章与通俗白话写作
二、新文体与知识阶层用语
三、报章体入戏与“演说体”

第二章 语言适俗化与通俗语体剧的普及
**节 近现代语体剧的艺术来源
一、演剧来源:海内外的学生演剧
一、文本来源:戏剧翻译与新样式的引进
第二节 近代城市文化空间中的文明新剧
一、城市文化空间的形成
一、文明新剧的演剧方式
三、从文明宣教剧走向商业戏剧
第三节 大众文化领域的语言适俗化进程
一、通俗文学圈的白话语体文实践
一、跨领域写作促进语言融会贯通
三、借助现代传媒推动戏剧创作文学化
第四节 通俗白话演剧的语言形态
一、文明新剧剧作的语体分析
一、白话语体剧的语言表现与限度
第五节 通俗文化圈中的早期戏剧与电影
一以《不如归》的改编为例
一、《不如归》的跨文体传播
一、改编中的价值冲突与文体差异
三、新的时代风尚对电影观念的整合
……

第三章 白话书面化与语体剧的现代转型
第四章 语言大众化与现代话剧民族形式的探索

余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语言选择与中国现代话剧文体嬗变研究/新生代戏剧论丛 节选

  《语言选择与中国现代话剧文体嬗变研究/新生代戏剧论丛》:  三、新的时代风尚对电影观念的整合  在以本土戏剧观念融合外来艺术思维的同时,我们还注意到,上世纪20年代一场自语言而文学的文化革新运动正如火如荼地展开,文化现代性转换的格局也正铺展开来,对包括早期话剧和电影在内的通俗文化的冲击是直接而巨大的。早期电影继承了文明戏的演剧方式,集纳了西方流行文化的艺术手段,又融汇于通俗文化体系中,雅俗分野的思维定势使得“五四”知识分子普遍忽视电影这支新兴的文艺力量。因此当五四新文化运动重构严肃艺术和文化体系时,文人化的现代话剧被纳入其中,而早期电影却只能在茶楼戏院中,在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中谋求生存和发展,被视为和鸳蝴派、文明演剧同类的低俗趣味而被排斥。  早期电影*不见容于新文化运动的一点恐怕是思想意识上的落后,这一点与同时代的文明演剧的处境相似。在白话文运动的审视下,早期电影守旧的语言观也成为批评的对象。柯灵记录了彼时电影业的“落后”意识,“影片上的说明性字幕,依然全用文言,对白字幕则采用半文不白语录体——因为那还是默片时代。电影院里的‘说明书’,一律用文言,外国影片也不例外。而且为外国片命名,也都古香古色,绝少照原意移译。”我们看到电影《不如归》的内容梗概也是用文言写成。在宣告文言的时代已经结束后,电影界却仍然保留着文言的*后领地,这与电影主创多为传统文化意识浓厚的鸳蝴派文人有关,故而激发了新文化阵营对顽固的文言意识不留余地地讨伐,甚至于连鲁迅这位具有先锋意识的作家,也参与了对中国通俗电影的批评。当然,柯灵的记录或许并不完全准确,20年代出品的很多电影如《弃妇》《一串珍珠》《伪君子》等的电影本事及字幕都使用了白话文,即便有些字幕是用文言写成,但多是文白相间的浅近文言,这当然是着眼于观众理解影片内容的需要,与固执地坚守文言“雅文字”的文化立场有区别。而且,从白话文的构成来看,电影界使用的白话系统延续的是“五四”白话文体以外的另一支脉络,即晚清白话文运动的余绪,更多地吸纳了来自民间的口语、通俗白话,而并非“五四”白话文运动试图构建的现代白话体系,后者借鉴了大量的外来语和西语语法,努力确立白话更高的文化等级,并以此构筑现代的文化结构,白话逐渐成为知识精英们的文学语言。电影界与“五四”意识的隔膜并非使不使用白话,而更像是使用哪一种白话的问题。  当然,早期电影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并不是完全隔膜的,实际上,现代戏剧革新运动的主要推动者,包括洪深、田汉、欧阳予倩、陈大悲、汪仲贤等都不同程度地接触电影行业,彼时的戏剧资源也已不再是文明戏的题材和思路,随着西方戏剧的大规模翻译,包括易卜生、王尔德、梅特林克、奥尼尔、斯特林堡等人的经典作品被介绍到国内,戏剧思想逐步接近主流的现代西方戏剧理念,间接地也影响到早期电影的发展。作为通俗文化的电影对当时尚属先锋的现代话剧还不能完全接受,在思想上往往兼顾新思想与旧传统,形成一种杂糅的艺术价值观。如将西方写实剧的现实批判意识与经世致用的文人传统相结合,将现代个人解放和妇女解放的意识融人家庭伦理剧。对具体的编导原则,很多编剧也认为西方写实剧有其局限,不符合国人的欣赏习惯,如倒叙手法、时空高度集中的布局、紧张的情节线索等都不符合国人对戏剧、电影的欣赏习惯,顾及普通观众的接受能力而不主动塑造欣赏习惯是作为大众娱乐的电影业与文化革新运动*大的不同。或许正是这种杂糅的艺术观使得早期电影在处理经典改编时容易顾此失彼,改编剧《不如归》的失败也说明了作为通俗文化的早期电影还未能在跨文体改编中明确艺术定位,游离于启蒙性和娱乐性两端,失去准确定位而使作品失去了原有的艺术风貌。  ……

语言选择与中国现代话剧文体嬗变研究/新生代戏剧论丛 作者简介

  潘超青,1978年生,福建莆田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现就职于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戏剧戏曲研究,先后主持、参与多项省、部级课题,并在《戏剧艺术》《民族文学研究》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