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不再提示
关闭
图书盲袋,以书为“药”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中华美学精神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10-01
开本: 32开 页数: 294
本类榜单:哲学/宗教销量榜
中 图 价:¥33.1(7.2折) 定价  ¥46.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买过本商品的人还买了

中华美学精神 版权信息

  • ISBN:9787520333580
  • 条形码:9787520333580 ; 978-7-5203-3358-0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中华美学精神 内容简介

  时代在改变,新的时代,新的经济生活方式,新的技术条件,也促使人民大众的文艺生活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文学艺术遇到了新情况,应该怎么办?一些西方学者提出了“文学的终结”和“艺术的终结”的观点。这种“终结观”,实际上反映的是文艺与审美的关系,文艺与作为其载体的媒体间关系,以及文艺与所反映的观念间关系这三重关系的变化。因此,文艺要适应新情况,理解文艺也需要新的知识。让人民大众掌握关于文艺的知识,让人民大众了解当代文艺的新情况,这一任务的必要性,在当下显得越来越迫切。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文艺知识。将专家研究成果的结晶,化为人民大众的文艺常识,这种工作其实并不容易。要做到举重若轻,通俗而不浅薄,前沿而不浮躁,深刻而不晦涩,是非常难的一件事。我们组织这套书的原则是,请大家写小书。我们所邀请的作者,都是学术界相关领域的著名学者。他们学养深厚,对学科的来龙去脉有深入的了解,同时,在学术上,既能进得去,又能出得来。我们的目的是,用人民大众看得懂的语言,搭起一座座从专业学术通向人民大众之间的桥梁。

中华美学精神 目录

绪论 从当下实践出发,传承和发展中华美学精神
一 发掘和传承中华美学精神
二 发展美学是文艺出精品的需要
三 美学研究与美学普及的关系
四 中国美学自身迫切需要发展
五 建立当代的、实践的中国美学

**章 和谐之美
一 “和谐”观念起源于音乐
二 乐与礼的互补
三 声音之道与政通
四 中国艺术的“和谐”追求

第二章 温润与深情
一 诗言志
二 美在温润
三 发乎情,止乎礼义
四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五 兴观群怨与知人论世
第三章生生之乐
一 从性命之理看《周易》生生观
二 立象以尽意的象思维
三 对立统一的阴阳体系
四 天人感应与五行生克
第四章自然之道
一 道法自然
二 朴拙与大巧
三 致虚极,守静笃
四 齐生死
第五章气韵风神
一 魏晋风度与人物品鉴
二 形与道
三 造化与心源
……

第六章 立言与载道
第七章 意象与韵味
第八章 意境与境界
第九章 画者,画也
第十章 世情与俗趣
第十一章 走向现代

后记
展开全部

中华美学精神 节选

  《中华美学精神》:  前面谈到的乐与礼的互补、乐与政治的联系,实际上都是围绕“和谐”这一基本母题展开的,“和谐”的观念从音乐领域产生以后,不仅仅只是对礼仪和社会政治层面有所渗透,它作为中国古代的基本艺术精神,在艺术领域中获得了*为充分的体现。概而言之,中国艺术的“和谐”之美具体表现为三种“追求”:追求与人心的和谐、追求与天地的和谐、追求与社会的和谐。  首先,就与人心的和谐来说,中国艺术是一种重视情感、重视性灵的艺术。它对创作主体的要求非常严格,作品中展示出的深远的境界,往往与创作者的健全人格和诗意存在密不可分。所以,中国古代的文人非常注重自身内在的修为。欲求艺术水平的精进,先要锻炼和完善自己的素养。因此,对于古人来说,内在的和谐是艺术和谐的基石。在春秋时期,人们普遍将音乐看成塑造完美人格的工具,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即是说通过诗歌进行启蒙,使人掌握基本的文化知识,认识鸟兽虫鱼,通过礼仪教育使人得以在社会上更好地生活,变成社会人。然而,有了基本的知识,懂得社会礼俗,仅仅是成为完善的人的基础。一个健全的人格,必须要接受艺术的熏陶,音乐恰是这种艺术熏陶的主要手段。因为,和谐而优美的音乐会对人的性情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久而久之,人性获得净化,这往往会成为艺术家创造出优秀作品的内在准备。这里,我们不由得联想到西方美学史上两个重要的美学家,一位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一位是古罗马的贺拉斯。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系统地讨论了悲剧,并认为悲剧具有其他艺术不具备的功能——净化,其基本思路是当人们欣赏悲剧的时候,往往会联想到自身,进而产生或怜悯或恐惧的情绪,这个过程恰恰触碰到人心中*柔软的一部分,久而久之,会令人的精神境界得以提升。与亚里士多德类似,贺拉斯在《诗艺》中提出了著名的“寓教于乐”的观点,说的是以让人容易接受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对受教育的对象施加影响。虽然,亚里士多德和贺拉斯的思想与本文所谈的“成于乐”,所凭借的艺术手段不同,而且也存在天然的文化鸿沟,但它们在基本的思路上是相通的,都看到了艺术对人性的潜在影响。心灵的净化、人性的完善为艺术中“和谐”之美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其次,是追求与天地的和谐。“天地”在中国哲学、美学中是一个内容博大的概念,概而言之是指超越人们感知层面的某种自然规律。《周易》中有这样一段话:“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这段话虽是针对理想的圣人人格来说的,但在某种程度上则也代表了中国人的某种整体性思维,“天人合一”的境界几乎成了做人、做事的共同追求,艺术当然也不例外。如果用《乐记》中提到的“与天地同和”的标准来审视整个中国艺术史的话,我们会发现,一些熟悉的美学概念如情景、虚实、动静、形神、气韵、意境,就它们的本质来说,实际上都是在寻求一种与自然的统一。  ……

中华美学精神 作者简介

高建平,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0年起任文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主任,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兼任国际美学协会秘书长,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兼外国美学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中外文学理论学会秘书长。主要著作有《中国艺术的表现性动作》(英文)、《画境探幽》、《全球化与中国艺术》、《全球与地方:比较视野下的美学与艺术》,以及一百多篇中英文学术论文;翻译《艺术即经验》、《先锋派理论》、《西方美学简史》、《弗洛伊德的美学》等国外学术著作。主持大型多语种辑刊《印迹》的编译工作;主编现代美学经典译丛;担任《外国美学》执行主编;担任《文学评论》、《中国文学年鉴》、《当代美学》、《国际美学年刊》、《东方研究》、《国际汉学》、《美学》、《中国美学》、《意象》等多种中外文杂志编委。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