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通往实践的中国文学理论建构

通往实践的中国文学理论建构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11-01
开本: 16开 页数: 352
本类榜单:文学销量榜
中 图 价:¥63.8(7.5折) 定价  ¥85.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买过本商品的人还买了

通往实践的中国文学理论建构 版权信息

  • ISBN:9787520137379
  • 条形码:9787520137379 ; 978-7-5201-3737-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通往实践的中国文学理论建构 本书特色

本书的批判针对性是当下国内居于主导地位的观念认识论文学理论,观念认识论文学理论视文学为认识对象,因此为之设置并将之纳入认识论的规定性中。而文学并不仅是认识对象,它更是时间对象,并且就是实践过程本身,作为实践的文学的过程性、流变性、生成性及构成性,由于不合于观念认识论的规定性而被斥于认识论的文学理论之外,这是必须通过批判而折返的研究误区。此研究的体系性突破与方法论突破,其要点在于文学理论的实践属性研究。本子课题的要点在于指示文学理论与文学研究对象的实践性关系,在这一关系中研究文学理论的实践属性、文学理论的实践逻辑、文学理论的批评中介,批判当下国内有代表性与反实践论的观念认识论文学理论,阐释文学理论的实践文本学,并进而概述文学理论的实践论研究方法。

通往实践的中国文学理论建构 内容简介

新世纪以来文学实践巨大的展开活力及令人震惊的展开规模,对当下国内尚居于主导地位的观念认识论文学理论形成无可规避的促迫。文学并不仅是文本,也不仅是认识对象,它更是实践对象,并且就是实践过程本身。本书研究要点在于揭示文学理论与文学研究对象的实践性关系,在这一关系中研究文学理论的实践属性、文学理论的实践逻辑、文学实践的鉴赏与批评活动、文学理论的实践文本学,以及文学理论的实践论研究方法等。

通往实践的中国文学理论建构 目录

**章 建构以文学实践为对象的中国文学理论一 一个关键性提法的纠正——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由文学纠正为文学实践二 文学理论疏离文学实践的现实状况三 建构文学理论与文学实践关联的中介范畴四 打通理论、批评及实践界限,在三者的互为场域中建构文学理论 第二章 文学理论构入实践的问题属性一 文学理论的观念性误区二 文学理论的实践属性三 实践总是以问题方式向文学理论现身四 文学理论问题研究的语境性与观念化 第三章 文学活动的目的性与实践主体性一 文学活动与文学创造二 文学创造的合目的性三 文学创造与社会生活互动 第四章 实践论的文本阐释学一 文学文本实践性的根基在于文本的本体性二 文学文本的本体性构建文学文本学的实践性三 实践论文本阐释学的阐释运作 第五章 文学文本实践论的特征性阐释一 文学文本的实践论特征二 文学文本以“反形式”为其形式的特征性三 文学文本以“无特征”为其语言的特征性 第六章 实践论文本阐释学的历史性阐释一 文学文本实践论的历史阐释二 文本历史的不可还原与文本的历史还原三 文本阐释的历史性与当代性 第七章 文学文本实践生成的创造个性一 文学文本生成的见于现实实践的历史延续性二 文学文本生成的创造个性三 文学风格与文学流派 第八章 文学实践中的鉴赏活动一 实践论的文学鉴赏二 文学鉴赏的关系场域效应三 文学鉴赏关系场域的特性 第九章 实践论文学批评的理性运作一 鉴赏于批评与批评于鉴赏二 文学批评的理论建构三 实践论文学批评方法举要 第十章 鉴赏与批评的文本超越一 鉴赏与批评的文学反馈二 鉴赏与批评对于社会生活的互动三 鉴赏与批评的超越之维 第十一章 文学接受的选择性与综合性一 文学接受的实践特征二 文学接受的实践性选择及个性选择三 文学接受的实践综合性 第十二章 文学理论的实践论研究方法一 有机整体性地研究对象二 流变生成性地把握对象三 观念敞开性地分析对象 后 记
展开全部

通往实践的中国文学理论建构 作者简介

高楠,男,本名高凯征,现为辽宁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学术带头人,辽宁省重点研究基地“中国文艺思想研究”学术带头人。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模范教师,兼任中国中外文艺理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学理论学会常务理事等职。出版专著19部,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杂志发表论文百余篇。代表作《蒋孔阳美学思想研究》《艺术心理学》《中国古代艺术的文化学阐释》《生存的美学问题》《中国文学跨世纪发展研究》《改革开放30年中国文论建构》《文学道德论》等,其中《中国文学跨世纪发展研究》获中国第五届鲁迅文学奖,《文学道德论》入选《国家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其他学术成果曾先后获辽宁省政府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第十届、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成果一等奖。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