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野菊花
-
>
我的父亲母亲 - 民国大家笔下的父母
-
>
吴宓日记续编.第7册.1965-1966
-
>
吴宓日记续编.第4册:1959-1960
-
>
吴宓日记续编.第3册:1957-1958
-
>
吴宓日记续编.第2册:1954-1956
-
>
吴宓日记续编.第1册:1949-1953
中国苏轼研究-第九辑 版权信息
- ISBN:9787507755381
- 条形码:9787507755381 ; 978-7-5077-5538-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中国苏轼研究-第九辑 内容简介
《中国苏轼研究(第九辑)》共收文29篇,包括《苏轼词历史文化解释三题》《苏轼以议论为诗浅析》《苏轼涉酒词悲剧意识探析》《从交往关系看苏轼对文同的评价》等。
中国苏轼研究-第九辑 目录
居的追求与超越——论陶杜苏的“卜居诗”◇程磊
苏轼以议论为诗浅析◇沈广斌
苏轼词中的时空与意境◇宋颖
苏轼涉酒词悲剧意识探析◇吴宇轩
豪放之后益思量——论苏轼离别词对悲感的超越◇梁博宇
深醇豪骋皆有味:论苏轼诏诰文的艺术个性◇潘浩
苏轼抒情记叙文悲剧意识和审美体认探析◇王冉
“斯文”的日常生活形塑——苏轼琴意象的存在原因分析◇杨吉华
苏轼创作俳谐论◇王渭清
浅论苏轼的白居易批评◇高云鹏
从交往关系看苏轼对文同的评价◇杨胜宽
苏轼儋州已卯年上元夜的“得失”之问◇阮惠
形隐·中隐·心隐——以陶渊明、白居易、苏轼为例谈中国隐逸文化的变迁◇郝美娟
苏轼所写墓志铭与祭文里的人生观◇孙君恒杨国哲
苏轼布施观研究◇陆雪卉
苏轼居儋时期由衷关怀他的大陆义士◇李景新
苏轼对王谠影响探析◇兰翠
论苏轼对宋僧惠洪海南时期创作的影响——流放时期惠洪的活动空间与自我认同及其处境书写◇张硕
“坡仙”散论——以东坡词为中心◇李静
“崇苏热”中的“冷批评”——朱熹苏轼论的文化学考察◇杨松冀
“情一理一情”模式与《宋史·苏轼传》文本的形成◇宋春光
东坡诗元代接受论◇刘芳刘伟
永远的东坡——苏轼研究历史进程描述◇王友胜
跨文化交际视野中的东坡文化——解读林语堂《快乐的天才》中的苏东坡◇张睿睿
宋代巴蜀书法综述◇王万洪
苏学的历史性定位与新时代价值◇李公羽
儋州宣言——2017年12月16日“苏东坡与文化儋州”全国专题学术报告会通过◇李公羽执笔
第22届苏轼全国学术会议暨第3届东坡居儋文化思想研讨会综述◇海滨等
中国苏轼研究-第九辑 节选
《中国苏轼研究(第9辑)》: 一、人生如寄,对“生”“死”的深切关怀 “死亡”是中国古人议论抒情中亘古不变的话题,历史兴亡、伤春悲秋、缅怀悼念都围绕着对生命消逝的感慨。在这一终极哲学问题中,便衍生出何为价值、在有限的生命中如何创造价值以及生命的维度在哪里的思考,理想与现实、期许与实然的冲突更加激起文人关注个体与社会秩序、历史规律的关系,生发出“诗人固穷”的悲剧性感悟。苏轼在初人仕时,早期的儒家家学让其饱含“修齐治平”的抱负,价值的建立也深受“立德、立功、立言”的影响,这一时期苏轼对生命之不朽、文人之悲剧性定位、君子之德行等较为关注,在对“逝者如斯”的历史空无的感叹中,思考着人的价值,由此生发的历史悲剧意识和生命悲剧意识紧密相连,显示出早期“人生如寄”的人生态度中对“生”“死”背后的价值实现方式的思考。《屈原庙赋》是苏轼嘉祐四年(1059)自蜀人京经过三峡楚地而作,全篇议论抒情,激昂慷慨,一气呵成。 浮扁舟以适楚兮,过屈原之遗宫。览江上之重山兮,日惟子之故乡。伊昔放逐兮,渡江涛而南迁。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悲夫!人固有一死兮,处死之为难。徘徊江上欲去而未决兮,俯千仞之惊湍。 屈原故乡的遗址触动了人的情结,扁舟漂泊又仿佛看见昔日屈原遭受奸人排挤而被流放,渡江南迁离家千里的悲壮情景,引出了对文人空有治国之心而无所用的悲剧意识。今日自己乘舟赴京,展开自己的仕途生涯,可自己的政治理想是否能够实现呢?接着“人固有一死,处死之为难”将对历史人物的同情引入对死亡的深切关怀:人无法逃避死亡,可是选择以何种方式走向生命的尽头则是*难的。苏轼想象着屈原当时独自在江上徘徊,想离开又难以抉择的悲怆之景,“生既不能力争而强谏兮,死犹冀其感发而改行。苟宗国之颠覆兮,吾亦独何爱于久生”。“死”便具有了和“生”同样的意义,不再是消极地退避人生,而是怀揣着对信念的坚守。后世文人士大夫对屈原的崇敬就是来自于屈原对生与死的理性思考,同时对死亡的本体感受加深了他们对生命价值的情感选择。“为屈原所突出的选择死亡便不只是对死亡的悲哀,而且是在死亡面前那种执着顽强、不肯让步的生的态度,这里,选择死亡的情感实际又是坚守信念的情感,死的反思归结为生的把握。”在这里作者通过对生死的思考实现了由悲剧意识到审美超越的过程。紧接着“峡山高兮崔嵬,故居废兮行人哀。子孙散兮安在,况复见兮高台”,江峡边上的山峰崔巍高大,但屈原故居已然荒废,子孙也散失不知身在何处,在物是人非的悲剧意识中兴起对永恒价值的思考,“自子之逝今千载兮,世愈狭而难存。贤者畏讥而改度兮,随俗变化斫方以为圆”。在偏狭艰难的生活中,贤良之人因为忧谗畏讥而改变原则,摒弃正直而尚圆滑。苏轼以平淡的口吻表达了对受外在环境影响内在品格之人的不屑,“变丹青于玉莹兮,彼乃谓子为非智”,以反讽的口吻表达出对屈原坚守内心贤良标准的推崇,这一抑一扬,反映出苏轼对内心“忠”“贤”信念的坚守。在《屈原庙赋》的结尾,苏轼以“呜呼!君子之道,岂必全兮。全身远害,亦或然兮。嗟子区区,独为其难兮。虽不适中,要以为贤兮。夫我何悲?子所安兮”,与屈原展开了超越时空限制的对话,苏轼认识到君子之道在现实秩序中不得实现的矛盾与冲突,在生命的保全抑或是德行的高尚面前,苏轼坚守着后者。虽然此时的苏轼没有摆脱世俗社会标准的束缚,需要借助与社会秩序的联系才能进行历史悲剧意识的消解,但“人生如寄”的生活态度不是随波逐流的,而是在对历史遗迹、历史英雄贤良的吟咏中坚守自己的信念,历史与现实在苏轼的悲剧意识和价值追寻中超越了时间的维度,显示出在历史空无中寻求现实合理性的努力。 苏轼作于嘉祐时期由蜀入京途中的另一篇《昆阳域赋》,以明快昂扬的语调记叙评点了著名的汉光武帝刘秀以少胜多大败王莽之军的“昆阳之战”,也流露出自己初人仕途对建功立业的期许。 ……
中国苏轼研究-第九辑 作者简介
冷成金,男,1962年生,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神山镇人,文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苏轼研究会、李清照、辛弃疾研究会理事、常务理事。主要从事中国古典文学和传统文化研究。曾在我社出版《苏轼的哲学观与文艺观》(2003年5月)。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学名著典藏-全译本
伊索寓言-世界文学名著典藏-全译本
¥9.3¥19.0 - >
朝闻道
朝闻道
¥15.0¥23.8 - >
名家带你读鲁迅:故事新编
名家带你读鲁迅:故事新编
¥13.0¥26.0 - >
企鹅口袋书系列·伟大的思想20:论自然选择(英汉双语)
企鹅口袋书系列·伟大的思想20:论自然选择(英汉双语)
¥9.7¥14.0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装共3册
小考拉的故事-套装共3册
¥36.7¥68.0 - >
烟与镜
烟与镜
¥15.4¥48.0 - >
龙榆生:词曲概论/大家小书
龙榆生:词曲概论/大家小书
¥7.7¥24.0 - >
莉莉和章鱼
莉莉和章鱼
¥19.7¥42.0
-
文学常识二十二讲
¥15.4¥42 -
二十六篇:和青年朋友谈心
¥16.4¥45 -
中国小说史略
¥9.9¥35 -
一间自己的房间
¥13.8¥32 -
鲁迅的微博
¥9.4¥20 -
挑选缪斯: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奇幻故事集
¥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