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不再提示
关闭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西部资源富集区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研究

西部资源富集区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研究

作者:李瑞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04-01
开本: 其他 页数: 214
本类榜单:经济销量榜
中 图 价:¥24.9(4.3折) 定价  ¥5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西部资源富集区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520332163
  • 条形码:9787520332163 ; 978-7-5203-3216-3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西部资源富集区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以生态环境脆弱的青海湖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采用生态足迹模型对青海湖自然保护区2000-2015年的旅游者生态足迹进行了测算,从青海省宏观经济层面、旅游产业层面、自然保护区自身三个层面分析旅游可持续发展程度,在此基础上,提出实现青海湖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西部资源富集区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研究 目录

**章 生态文明导论
**节 生态文明的概念与界定
第二节 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和意义
第三节 生态文明的理论研究进展
第四节 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第二章 中国古典哲学与生态文明
**节 中国古代生态思想的哲学基础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历史基础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理论探索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行动进展
第四节 “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第四章 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节 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体系的构建
第二节 评价指标体系说明与数据来源
第三节 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的数据处理技术方法

第五章 西部资源富集区生态、经济、社会现状研究——以陕北国家级能源基地为例
**节 资源富集区的概念
第二节 资源富集区的自然生态状况
第三节 资源富集区的经济状况
第四节 资源富集区的社会状况
第五节 资源富集区的生态环境状况

第六章 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技术工具研究
**节 指数与综合指数法
第二节 相对差距和法
第三节 TOPSIS法
第四节 人工神经网络法
第五节 因子分析法
第六节 功效函数法
第七节 灰色层次分析法
第八节 灰色聚类法
第九节 灰色局势决策法
第十节 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
第十一节 主成分分析法
第十二节 蒙特卡罗模拟综合评价法
第十三节 模糊综合评价法
第十四节 德尔菲法
……

第七章 西部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评价实证研究
第八章 生态文明研究的尝试与拓展
第九章 西部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政策与建议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西部资源富集区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研究 节选

  《西部资源富集区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研究》:  中国哲学对于“人”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几点:**,人是自然之人,是万物之灵长,具有自然属性的特点。第二,人是有思想的动物,能够通过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利用自然并合理地改造自然。第三,人通过道德伦理约束自己的行为,视为理性之物。第四,人本身的成长发展除了受自身的天性约束之外,也受到“天命”的制约。在“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其实人可以统归为生活在世界上的普通凡人,是我们芸芸众生中的任何一员。因而,人作为天人合一思想的一个主体,它具有极大的作用。正如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人副天数》表述的“天地之精所以生物者,莫贵于人”。  “合一”可谓是“天人合一”思想的灵魂,是点睛之笔,它是对“天”与“人”之间关系的具体描述。“合一”就是自然万物与人类社会的关联合归于德与道。《韩·文言》中记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名,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是天人合德论的体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从中看出宇宙有四大,而人是其中之一,人以地为法则,地以天为法则,天以道为法则,可见天和人也是以道为法则的。  “天人合一”作为中国古代生态思想的哲学基础,通过阐述人与自然相互统一的关系,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体的,不是对立的,是相互交融的,不是相互排斥的。  首先,从生存论的角度看,“天人合一”的主体思想是天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生相依的。“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周易·乾卦》);“志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周易·乾卦》)。天地是万物生存的本源,为世界万物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的生存条件,是世间万物存在的前提,也是天人一体滋生的基础。孟子云“万物皆备于我矣”(《孟子·尽心上》),意思是万事万物都已经为我准备好了,这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论,然而当人心与天地之理相通达时,天与人合而为一。张载延又日:“天人不须强分,《易》言天道,则与人事一滚论之,若分别则只是薄乎云尔。”(《横渠易说·系辞下》)指天道与人事不应该分开,分开讲是没有意义的,它们是同气同理的。庄子亦云:“天地与我并生,则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因此,在宇宙这个时空中,天地、万物、人是在偶然与必然中演绎着生与死轮回交织的舞台大戏,天地人三者是相辅相成的。  其次,从认识论的角度看,人作为有思想的主体,具有知晓天道规律的能力,以及通过对自身的省悟观察,构建出人的生存之道,所以人道的本源是天道。“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礼记·中庸》),文中提出能够“赞天地之化育”进而“与天地参”,才使人道得于天道,人道的建立是在不断地遵循着天道的规律逐渐形成的。“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胖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周易·系辞上》)。意思是只有遵循天道,才有成就仁爱之人道的可能。  *后,从实践论的角度看,人不仅是有思想的个体,更是通过道德约束自己并弘扬道德的主体。天地是创造万物的母体,但是它没有感知、没有心灵,因此不能寄托道、不能弘道,所以只能是通过人来弘道。人集天地灵秀于一体,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有思想有灵魂,既能通过道省察吾身,又能以己度人。“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知,亦且有义,故*为天下贵也”(《荀子·王制》)。人不是天生就成为弘道的个体,只有那些与天地共生的君子、圣人才是弘道的主体,是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坤卦》)。君子有坚强的意志和浑厚的美德,是为弘道之基础,从而成就天地之道。“故天地生君子,君子理天地;君子者,天地之参也,万物之总也,民之父母也”(《苟子·王制》)。而“圣人尽人道而合天德。合天德者,健以存生之理;尽人道者,动以顺生之几”(《周易外传·无妄》)。因此君子、圣人能弘天道、合天德进而修成人道,通过自身的道德实践和价值追求,形成物我合一的境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天人合一”思想作为中国古代思想的哲学基础,在中国哲学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古代各大思想流派中,对“天人合一”思想的解释纷纭,莫衷一是,主要有道、儒、佛三家观点。  ……

西部资源富集区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研究 作者简介

  李瑞,男,1982年出生,湖北十堰人,经济学博士,副教授。2004年毕业于西安财经学院工商管理专业,获管理学学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乌克兰国立哈尔科夫师范大学理论经济学专业,获经济学硕士学位;2009年毕业于乌克兰国立苏梅大学资源与环境保护经济学专业,获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任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安财经学院西部能源经济与区域发展协同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能源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西方经济学、生态环境经济学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先后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1项、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1项,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SSCI检索4篇。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