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西洋镜第三十三辑 :中华考古图志
-
>
(花口本)(精)读一页就上瘾的唐朝史(全4册)
-
>
长安梦华录
-
>
安史之乱
-
>
埃及法老图坦卡蒙
-
>
纸上起风雷:中国文人(1900—1949)
-
>
西洋镜:第二十三辑 五脊六兽
万镜楼-历史的纪实及其虚构
¥38.4¥59.0资治通鉴(精装)
¥16.7¥49.0另一半美国史:民主进程中被掩藏的声音
¥18.9¥49.8不情愿的大师-德国与新欧洲
¥30.6¥45.0大宋革新
¥17.9¥38.0
传习录 版权信息
- ISBN:9787513139120
- 条形码:9787513139120 ; 978-7-5131-3912-0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传习录 本书特色
★精心译注,文白对照,精装珍藏,古为今用 无障碍阅读 精辟透彻。
★阳明心学经典 儒家之作,全译全注、文白对照、精僻透彻讲解详评,通俗易懂,无障碍展现原汁原味的阳明心学!
★张居正、曾国藩、孙中山等高度称赞!毛泽东、章太炎、梁启超等一致推崇!
★《传习录》是王阳明的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集。是一部儒家简明而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
★中国传统文化,国学百部,精心筛选,倾力打造,全译全注、简体横排,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展现原汁原味的阳明心学。
传习录 内容简介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在学术思想方面继承了宋代大儒陆九渊的“心学”,并以自己的体悟加以完善,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心学”体系。《传习录》是王阳明门人弟子所记录的王氏讲学言论及其答友人、弟子的论学书信的汇编,包含了王阳明思想的哲学体系及基本主张,是研习王阳明心学的*基本的著作。其与孔门的《论语》相似,为“阳明学派”的启蒙典籍,在中国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本书对《传习录》原典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解读,从现代人立身处世的需要出发,以通俗易懂的文字深入阐释了王阳明在立志、修心、仁爱、至诚等方面修身处世的人生智慧,从各个角度阐发蕴藏其中的真理,以便读者更加透彻地理解《传习录》中所包含的智慧,从中获得熏陶和启迪。
传习录 目录
一、心即是理——徐爱录
1.徐爱引言 5
2.亲民与新民 7
3.寻找至善的两个歧途 9
4.求孝道于内 10
5.此心纯乎天理之极 12
6.知行合一 13
7.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 15
8.格物致知,止于至善 17
9.尽心即是尽性 19
10.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 20
11.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 21
12.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 22
13.“博文”即是“惟精”,“约礼”即是“惟一” 23
14.人心即人欲,道心即天理 24
15.天下之大乱,由虚文胜而实行衰 25
16.敦本尚实,反朴还淳 28
17.三代以下之治,后世不可法 31
18.事即道,道即事 33
19.孔子删《诗经》 34
20.结语——徐爱跋 35
二、格物无动静之分——陆澄录
1.主一是专主一个天理 37
2.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 38
3.相下得益,相上则损 39
4.人心天理浑然,固有所不能传 40
5.圣人之心如明镜,无物不照 40
6.义理无定在,无穷尽 42
7.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 43
8.“上达”只在“下学”里 43
9.惟一是惟精主意,惟精是惟一功夫 45
10.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 46
11.去人欲存天理,方是功夫 47
12.三子是有意必,有意必便偏著一边 48
13.为学须有本原,须从本原上用力 49
14.心即性,性即理 50
15.理不容分析,又何须凑合 52
16.省察是有事时存养,存养是无事时省察 53
17.看得一性字分明,即万理灿然 54
18.到得天理纯全,便是“何思何虑” 55
19.若素行合于神明,何怕之有 56
20.定者,心之本体 57
21.名正言顺,一举而可为政于天下 58
22.人但要识得心体,自然增减分毫不得 60
23.体用一源,有是体即有是用 61
24.阳明释易经 62
25.圣人不消说“夜气” 62
26.动静无端,岂有向邪 63
27.圣道广大中正,无所谓上下 64
28.仁者恻隐心怀 66
29.权变之道,须是因时制宜 67
30.善念存时即是天理,此念即善 68
31.更觉“良工心独苦” 69
32.“儒者以治生为先”之说误人 70
33.精、气、神,三者为一 71
34.喜、怒、哀、乐本体自是中和 71
35.哭则不歌,圣人心体自然如此 72
36.克己须要扫除廓清,一毫在则众恶来 72
37.学者须先从礼乐本原上用功 73
38.先生之格物如磨镜而使之明 74
39.道无精粗,人之所见有精粗 74
40.私欲如尘,一日不扫便又有一层 75
41.切己用功不已,则于此心天理日见之精微 76
42.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则知道、知天 77
43.自然有发便能中正平和,自然无所不可 78
44.人要随才成就,才是其所能为 79
45.数顷无源之塘水不若数尺有源之井水 80
46.贯通古今,一日便是一元 80
47.心统五官,外物才不扰乱内心 81
48.知与充与遏者,志也 82
49.寂然不动,感而遂通 82
50.持其志,则养气在其中 84
51.圣人如天,无往而非天 85
52.理在心性中,只于涵养省察上用功 86
53.中只是天理,无所偏倚 87
54.望道未见乃是真见,颜子没而圣学亡 89
55.只存得此心常见在,便是学 90
56.心之本体,原自不动 91
57.主客消融,万象森然 92
58.心外无物,孝亲便是物 92
59.时时用力省察克治,方日渐有见 93
60.“格”为“正”,正其不正以归于正 94
61.功夫难处,全在格物致知上 95
62.孝悌为仁之本,却是仁理从里面发生出来 96
63.无私心即是当理,未当理便是私心 98
三、一以贯之——薛侃录
1.心之神明,功夫方有着落 100
2.是非之心,不假外求 101
3.见善即迁,有过即改 102
4.是有心求异,即不是 103
5.纯乎天理方是圣,金到足色方是精 104
6.若先切己自修,自然不暇及此 107
7.无善无恶者理之静,有善有恶者气之动 108
8.为学须得个头脑,功夫方有着落 111
9.“惟患夺志”,恐为学之志不真切 112
10.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 113
11.名与实对,务实之心重一分 114
12.悔悟是去病之药,以改之为贵 115
13.只要此心纯乎天理处同,便同谓之圣 116
14.体用一源,心不可以动静为体用 117
15.上智、下愚,只是不肯移 118
16.若善用之,亦俱是 118
17.“学”是学去人欲、存天理 119
18.体未立,用安从生 120
19.在心地上用功,故圣人问以启之 122
20.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123
21.日不足者日有余,日有余者日不足 124
22.居敬是存养功夫,穷理是穷事物之理 124
23.知是理之灵处,故须格物以致其知 127
24.为学功夫有浅深,心之本体无一物 128
25.戒惧之念,无时可息 129
26.欲正其心,先诚其意 131
27.有为己之心,力能克己 132
28.贵目贱心,珍视当前 135
29.二氏之学,其妙与圣人只有毫厘之间 136
30.戒慎不睹,恐惧不闻 137
31.死生之道,知昼夜即知死生 138
32.性、道、教浑无分别 139
33.因材施教、解偏救弊 141
34.功夫是恢复明德,始有下落 143
中 卷
明·嘉靖三年(1524年)十月,王阳明的门人南大吉命其弟逢吉校刻《续刻传习录》于浙江绍兴,分上下两册,上册即《初刻传习录》,下册为王阳明论述学术的书信九篇,并附“示弟立志说”和“训蒙大意”,此续刻本即今本之中卷。
钱德洪序——成书之缘
一、知行合一——答顾东桥书
1.特倡诚意,针砭膏肓 149
2.格、致、诚、正之说,与空虚顿悟之说相反 150
3.功夫次第,不能无先后之差 151
4.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 153
5.尽心由于知性,致知在于格物 155
6.事事物物皆得其理,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 158
7.学、问、思、辨、行,知、行并进之功 160
8.言格物则必兼举致知、诚意、正心 163
9.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166
10.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 168
11.从事于事为论说者,要皆知行合一之功 171
12.拔本塞源之论不明于天下,则将日繁日难 174
二、在事上磨炼——答周道通书
1.心意之所向,只是立志 185
2.心之本体即天理,更有何可思虑得 187
3.先认圣人气象,然亦欠有头脑 188
4.凡处得有善有未善,皆是不能实致其良知 190
5.格物是致知功夫,知得致知便已知得格物 191
6.以言语谤人,其谤浅 192
7.气即是性,性即是气,原无性气之可分 194
三、良知学说——答陆原静书
1.恒照则恒动恒静,天地之所以恒久而不已 196
2.心之本体无起无不起 197
3.精、一、理、气,作圣之功,实亦不外是矣 198
4.吾良知之说明,则神、气、精不出于此心之一理 199
5.良知即是未发之中 200
6.睹闻思为一于理,即是动而未尝动 201
7.“未发之中”即良知,无分于动静而浑然一体 202
8.良知不滞于喜、怒、忧、惧 205
9.能戒慎恐惧者,是良知 206
10.照心妄心犹良知,一心开二门,二门一心 207
11.此心纯乎天理而无一毫人欲之私 208
12.本来面目即吾圣门所谓良知 209
13.去此病自无此疑 212
14.良知本来自明,明则诚矣 213
15.“知行”二字更宜精察 214
16.乐是心之本体,不同于亦不外于七情之乐 217
17.情顺万事而无情,无所住而生其心 218
18.钱德洪跋 220
四、万物皆备于我心——答欧阳崇一书
1.良知不由见闻而有,而见闻莫非良知之用 221
2.致知之学不明,不知在良知上体认 223
3.君子素其位而行,思不出其位 225
4.至诚则无知而无不知 227
五、正心诚意——答罗整庵少宰书
1.讲之以身心,实有诸己 230
2.夫学贵得之心 232
3.毫厘之差而千里之谬,不可不辨 233
4.道,天下之公道;学,天下之公学 236
5.不敢缕缕,以滋琐屑之渎 239
六、人即天地之心——答聂文蔚书
1.圣人之治天下,何其简且易 240
2.良知之学不明,则纷纷籍籍而祸乱相寻于无穷 242
3.每念斯民之陷溺,思以此救之 243
4.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孰能以知夫子之心 245
5.彷徨四顾,将求其有助于我者 247
6.伏枕草草,不尽倾企 249
7.必有事焉,勿忘勿助 250
8.必有事就是致良知 252
9.天地间只有此性 253
10.本体即是良知 254
11.孝为人的良知本性 256
12.良知乃无“执”之大知 257
13.“尽心”三节,无可疑者 258
14.至当归一,更无可疑 260
七、贵在引导——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八、神而明之——教约
下 卷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王阳明的门人钱德洪于安徽宁国水西精舍刊刻《传习续录》(在此之前,钱的同年曾才汉已先于湖北荆州刊刻了《遗言》,钱在此基础上进行删定而定《传习续录》刻本)。此刻本即今本之下卷。
次年,钱德洪统前三录付黄梅尹张君刻于湖北蕲春的崇正书院,分上、中、下三卷,《传习录》始成规模。
一、戒慎恐惧在心念——陈九川录
1.九川乃释然破数年之疑 269
2.谓“格物”犹言“造道” 272
3.静未尝不动,动未尝不静 273
4.只是虽闻见而不流去便是 274
5.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 275
6.功夫不离本体,本体原无内外 276
7.细看有粗处,用功久当见之 277
8.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 278
9.人胸中各有个圣人 279
10.功夫愈久,愈觉不同 280
11.圣人已指以示人,只为后人掩匿 282
12.委曲谦下,宽以居之 283
13.只为尔功夫断了,便蔽其知 284
14.若离了事物为学,却是着空 285
15.好恶从之为圣学,将迎无处是乾元 287
16.博闻多识,留滞胸中,皆伤食之病 288
17.生知安行,学知利行 288
二、阳明四句教——黄直录
1.《诗》、《书》六艺,皆所以学存此天理 290
2.学有所疑,便须思之 291
3.阳明四句教 292
4.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 294
5.童子自有童子的格物致知 295
6.心理是一个,不去袭义于外 296
7.凡知觉处便是心 298
8.格物即慎独戒惧 299
9.“道问学”即所以“尊德性” 299
10.“尽精微”即所以“致广大” 300
11.皆是说性,非见性也 301
12.良知只在声色货利上用功 302
13.诸君听吾言,实去用功 302
14.未应不是先,已应不是后 303
15.不睹不闻是良知本体 304
16.致良知是必有事的功夫 305
17.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拳血 306
18.才下得些功,便说效验,何足为恃 306
19.当下即去消磨,便是立命功夫 307
20.性相近即性善 308
21.着不得一念留滞 309
22.充天塞地中间,只有这个灵明 309
23.严滩之辩 311
24.先生诲人,不择衰朽 312
25.无我自能谦,谦者众善之基 313
26.刚柔相易,惟变所适 314
27.寂然不动,无所发挥,故曰非助 315
28.国裳请题字 316
29.格致之说,随时格物以致其知 317
30.圣贤非无功业气节 318
31.与人论学,须随人分限所及 319
32.一念发动就是行 320
33.圣人本体明白,故事事知个天理所在 320
34.善恶只是一物 321
35.圣人之学,只是一诚而已 323
36.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324
37.动静只是一个,分别不得 325
38.矜持太过,终是有弊 326
39.作文与作诗 327
40.混作一例看,是无轻重也 328
41.只是个物来顺应,便心体廓然大公 328
42.佛氏不着相,其实着了相 329
三、生之谓性——黄修易录
1.既去恶念,便是善念 331
2.良知存久,黑窣窣自能光明 332
3.无根之树,终久要憔悴 333
4.调习此心,使之熟于道 333
5.只要良知真切,不为心累 334
6.气亦性,性亦气 336
7.随人毁谤,随人欺慢 337
8.天植灵根,生生不息 338
9.与人为善,不要去论人之是非 339
10.卜筮是理,理亦是卜筮 340
四、良知是造化的精灵——黄省曾录
1.义即是良知,良知是个头脑 342
2.“思无邪”一言,也可该贯 343
3.道心与人心 344
4.因人施教 344
5.须要时时用致良知的功夫 345
6.看穿生死,只为看得分明 346
7.毁谤自外来的虽圣人如何免得 347
8.不厌外物,复于静处涵养 348
9.圣人之学因人而异 349
10.简化“知识”,此是圣学真血脉路 350
11.真有圣人之志,良知上更无不尽 351
12.良知是造化的精灵,与物无对 352
13.只是致良知三字无病 352
14.内外两忘,又何心事不合一 353
15.道即是教,道即是良知 354
16.人心与天地一体 356
17.顺其良知之发用 357
18.养心不离事物 358
19.告子病源,从性无善无不善上见来 359
20.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 360
21.心与物同体,天体与心体同理 361
22.见得破、透得过,方是尽性至命之学 363
23.剜肉做疮 364
24.良知本是明白,实落用功便是 365
25.诚是实理,只是一个良知 366
26.圣人只是一能之尔,能处正是良知 367
27.天理即是良知 368
28.圣贤只是为己之学 369
29.巧、力实非两事 370
30.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 372
31.圣人之知如青天之日 373
32.七情有着,俱为良知之蔽 373
33.知行二字,即是功夫 374
34.本体未尝有动 375
35.良知同,更不妨有异处 376
36.父子讼狱 377
37.其心只空空而已 378
38.若非自家经过,如何得他许多苦心处 379
39.元声只在心上求 380
40.在心上用功 383
41.世间知学的人,善与人同 384
42.良知妙用处 385
43.无未发已发,使人自思得之 386
44.性无定体,论亦无定体 387
45.学者信得良知过,不为气所乱 388
46.狂者的胸次 389
47.反其言而进之 390
48.须做得个愚夫愚妇 391
49.泰山和平地 392
50.念谦之之深 393
51.天泉证道 394
传习录 节选
一、心即是理——徐爱录
徐爱(1488~1518),字曰仁,号横山。浙江余杭人,王阳明的妹夫,也是王阳明的**位学生。曾任南京工部郎中。王阳明痛惜其英年早逝,曾叹曰:“曰仁殁,吾道益孤,至望原静者(陆澄)不浅。”
1.徐爱引言
原?文
先生于《大学》“格物”诸说,悉以旧本为正,盖先儒①所谓误本者也。爱始闻而骇,既而疑,已而殚精竭思,参互错综,以质于先生,然后知先生之说若水之寒,若火之热,断断乎“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者也②。先生明睿天授,然和乐坦易,不事边幅。人见其少时豪迈不羁,又尝泛滥于词章,出入二氏之学,骤闻是说,皆目以为立异好奇,漫不省究。不知先生居夷三载③,处困养静,精一之功④固已超入圣域,粹然大中至正之归矣。
爱朝夕炙门下,但见先生之道,即之若易而仰之愈高,见之若粗而探之愈精,就之若近而造之愈益无穷。十余年来,竟未能窥其藩篱。世之君子,或与先生仅交一面,或犹未闻其謦,或先怀忽易忿激之心,而遽欲于立谈之间,传闻之说,臆断悬度。如之何其可得也?从游之士,闻先生之教,往往得一而遗二,见其牝牡骊黄,而弃其所谓千里者。故爱备录平日之所闻,私以示夫同志,相与考正之,庶无负先生之教云。
门人徐爱书
注?释
①先儒:指程颢、程颐和朱熹。
②“断断乎”句:意为等到百代以后圣人出世也不会有疑惑。出自《礼记·中庸》。
③居夷三载:正德元年(1506年),王阳明因上疏抗辩,获罪下狱,后贬谪到贵州龙场(今修文县)前后三年。龙场当时尚未开化,所以称“夷”。
④精一之功:为精纯的功夫的意思。出自《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译?文
王阳明对于《大学》当中“格物”等观点,全以郑玄作注、孔颖达作疏的《礼记·大学》为准,即朱熹等大儒们认为是误本的那一版本。开始听说时,我感到十分惊讶,并且对先生的学说抱有怀疑。后来,我用尽心力,综合起来后进行参照对比,再向先生本人请教。*后我才明白先生的学说像水之寒冷,又像火之热烈。正如《中庸》中所说的,后世出现的圣人也不会怀疑它的正确。先生的睿智与生俱来,并且他为人和蔼、坦荡、平易近人、不修边幅。人们只知道先生年轻时豪迈不羁,曾经热衷于诗词文章的修习,受过佛、道两家学说的熏陶,乍一听到他的学说,都把它视为标新立异、荒诞不经的言论,不再深加探究。孰知先生在贬居贵州的三年当中,经历了艰难困苦的环境,修身静虑,精纯的功夫已经超凡入圣,进入了绝妙的境界,归入中正之旨。
我日夜在先生门下修习,聆听他的教诲,认为先生的学说刚接触时会感觉浅易,而越是深入研究越觉得十分高深。表面粗疏,但认真探究就越发感到精妙。接近时好像浅近,但深造时就觉得无穷无尽。修习十几年来,我自己觉得还没能窥探到它的边缘。当下的学者,有的与先生仅仅有过一面之缘,从没有听过先生的学说,一开始就先入为主地怀着轻视、偏激的心理,还没有仔细交谈便根据传闻草率地妄加揣度,做下了臆断。这样怎么可能真正理解先生的学说呢?跟随先生的学生们,听了先生的教诲,也是大都遗漏的多而学到的少。就好比相马的时候,仅仅看到了马的性别、颜色等表面情况,却漏掉了识别千里马的关键特征。因此,我把先生平日里的教诲尽悉记录了下来,给同学们传阅,然后共同考核订正,以免辜负先生的谆谆教诲。
学生徐爱记
解?读
此段为全文之开篇,首先介绍王阳明的概貌。王阳明乃古代先儒群体中之一员,也是代表性人物,创良知之说,开心学之河,打破了宋以来程朱理学一统儒学的局面。其形象、特性与先哲先贤们一样,既有其共性,亦有其个性。王阳明天资聪慧,是为共性,但却和悦坦诚、不修边幅,亦共性,亦个性,大凡先圣先哲们,其心地祥和,举止随和,处事顺其自然;王阳明年轻时豪迈不羁,又曾广博于诗文,深入研习佛教和道教的典籍,同样既共性,亦个性,孔子十岁即立志于学,王阳明年轻的豪迈亦是一种鸿鹄之志向……总之,王阳明是古代一位既有学术成就,又有君子之德的大儒、醇儒。
2.亲民与新民
原?文
爱问:“‘在亲民’,朱子谓当作‘新民’,后章‘作新民’之文似亦有据。先生以为宜从旧本作‘亲民’,亦有所据否?”
先生曰:“‘作新民’之‘新’,是自新之民,与‘在新民’之‘新’不同,此岂足为据?‘作’字却与‘亲’字相对,然非‘亲’字义。下面‘治国平天下’处,皆于‘新’字无发明。如云‘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之类①,皆是‘亲’字意。‘亲民’犹《孟子》‘亲亲仁民’②之谓,‘亲之’即‘仁之’也。‘百姓不亲’,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③所以亲之也。《尧典》‘克明峻德’便是‘明明德’,④‘以亲九族’至‘平章’、‘协和’,⑤便是‘亲民’,便是‘明明德于天下’。又如孔子言‘修己以安百姓’⑥,‘修己’便是‘明明德’,‘安百姓’便是‘亲民’。说‘亲民’便是兼教养意,说‘新民’便觉偏了。”
注?释
①“如云”之后所引之语皆出自《大学》。
②亲亲仁民:出自《孟子·尽心上》“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③“舜使契”二句:舜,传说中的五帝之一。契,商族的始祖,帝喾之子,曾助禹治水有功,被舜封为司徒,掌管教化之职。敷,布、施。五教,五种伦理道德,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④“《尧典》”句:克明俊德,出自《尚书·尧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俊,通“峻”,高大。明明德,出自《大学》,意为弘扬善良的德行。
⑤“以亲”句:出自《尚书·尧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
⑥修己以安百姓:出自《论语·宪问》:“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译?文
徐爱问:“《大学》中‘在亲民’一词,朱熹认为应当写作‘新民’,并且后面的文章有‘作新民’的词句,可以作为他的凭证。先生却认为应当依照旧本作‘亲民’,您这样认为也有什么依据吗?”
先生说:“‘作新民’的‘新’,意思是自新之民,自我更新,与‘在新民’中的‘新’含义不尽相同,怎么能用这作为依据呢?‘作’和‘亲’相对应,但不是‘亲’的意思。下面所讲的‘治国’‘平天下’等地方,都没有对‘新’字发表阐述。如:王阳明认为,“亲民”不但要养育民众,还要教化民众。‘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等等,这些都有‘亲’的意思。‘亲民’就像《孟子》中的‘亲亲仁民’所说,‘亲之’也就是‘仁之’,对他们‘亲’也就是对他们‘仁’。百姓缺少亲情,舜命契担任司徒,‘敬敷五教’,教化百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使他们相互亲近。《尧典》中说的‘克明峻德’就是‘明明德’,‘以亲九族’到‘平章’‘协和’就是‘亲民’,就是‘明明德于天下’。又比如孔子所说‘修己以安百姓’一句,‘修己’就是‘明明德’,‘安百姓’就是‘亲民’。说‘亲民’就兼有教化和养育两个意思,朱熹说成‘新民’,意思就显得偏僻而狭窄了。”
解?读
《大学》首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朱熹把“亲民”的“亲”改作“新”。王阳明认为应该遵从《大学》古本,“亲”字不能改。孔子的仁学与孟子的仁政,其核心都是“爱人”“亲民”。新民与亲民,可视作儒者对精英与平民关系的两种模式的想象。新民取自上而下之姿态,偏于教化,启蒙,改造民众,鲁迅鞭笞国民性之呐喊就是如此;亲民反之,自下而上,顺从共同体既有之历史文化传统和一般民众的需求与愿景。王阳明的见解显然更合于孔、孟首倡“仁”爱之心曲,辨朱熹之“新”,正先圣之“亲”,功益于后生。
传习录 作者简介
王守仁(1472—1529),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是明代的哲学思想。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著有《王文成公全书》。
- >
朝闻道
朝闻道
¥8.8¥23.8 - >
推拿
推拿
¥12.2¥32.0 - >
史学评论
史学评论
¥22.7¥42.0 - >
人文阅读与收藏·良友文学丛书:一天的工作
人文阅读与收藏·良友文学丛书:一天的工作
¥14.7¥45.8 - >
罗曼·罗兰读书随笔-精装
罗曼·罗兰读书随笔-精装
¥20.3¥58.0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有舍有得是人生
¥17.1¥45.0 - >
大红狗在马戏团-大红狗克里弗-助人
大红狗在马戏团-大红狗克里弗-助人
¥3.5¥10.0 - >
随园食单
随园食单
¥15.4¥48.0
-
至道无餘蕴矣:梁漱溟访谈录
¥23.5¥68 -
历史无间道
¥19.8¥52 -
万历十五年
¥12.9¥26 -
底色-侯宜杰读史随笔
¥21.7¥53 -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精选本)
¥17.1¥42.8 -
夭折的转型-侯宜杰读史随笔二集
¥19.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