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不再提示
关闭
图书盲袋,以书为“药”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五至十一世纪敦煌文学研究

五至十一世纪敦煌文学研究

作者:钟书林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09-01
开本: 16开 页数: 278
本类榜单:文学销量榜
中 图 价:¥37.2(4.9折) 定价  ¥76.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买过本商品的人还买了

五至十一世纪敦煌文学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516190647
  • 条形码:9787516190647 ; 978-7-5161-9064-7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五至十一世纪敦煌文学研究 本书特色

钟书林著的《五至十一世纪敦煌文学研究》对不同时期或同一时期的不同作家作品进行横纵比较,为我们全景式地展现了魏晋南北朝、唐、五代、宋时期的文学风貌。不仅如此,作者通过探讨敦煌文学与中原文学之间的互动关系,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中原文学是如何影响敦煌本土作家及其作品创作的,敦煌边疆地域文学又是如何与中原文学进行联系与交流的。这样的研究,不仅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不仅是局部的,也是整体的,对于我们全面认识中华文学的总体风貌,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五至十一世纪敦煌文学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以敦煌本土作家作品为研究对象,从若干专题入手,系统考察了公元五至十一世纪这五六百年间敦煌作家生平创作情况,并对李暠西凉文学与中原文脉、P.2555陷蕃组诗研究与唐代开元盛世的边疆格局、从《为肃州刺史刘臣璧答南蕃书》看唐代中期的唐蕃关系、《李陵变文》与中晚唐内外政局、《王昭君变文》与唐蕃长庆会盟的政治关系、中晚唐敦煌政治风云与悟真诗文集原貌探微、悟真与京城两街诸寺高僧及诸朝官的诗歌酬唱,以及敦煌遗书P.3963、P.3259悟真纪念文集与张承奉、曹议金政权关系等多方面深入探讨,充分彰显出五至十一世纪敦煌文学的总体风貌和独特气质,可以视为当代敦煌文学研究的新成果。全书文史互证,考论结合,启人深思,可谓预流之作。

五至十一世纪敦煌文学研究 目录

**章 敦煌文学的特质新议 **节 独特的文人作家群体 第二节 异域文体的独特风貌 一 崭新文体不断涌现 二 作品文体界限模糊 三 文体种类丰富繁多 第三节 中原正统文学与敦煌本土文学的雅俗交锋 一 中原正统文学与敦煌本土文学的互动交流 二 敦煌本土文学的雅俗兼胜 第四节 与时俯仰 彰显特色 第二章 西凉李暠文学集团与中原文脉 **节 西凉王李暠与群僚的文学创作活动 一 靖恭堂、嘉纳堂的文学雅集 二 迁都酒泉与酒泉刻铭 三 西凉《槐树赋》活动与魏晋文学 四 李暠曲水赋诗与晋代文学风会 第二节 李暠向东晋朝廷的上表及其辞赋创作 一 李暠政权与中原文脉 二 李暠向东晋朝廷的上表 三 李暠《述志赋》创作与中原地区“述志”感怀的传统 第三节 李暠的蜀汉情结及其诫子书 一 李暠的刘备、诸葛亮情结 二 李暠《诫子书》与刘备、诸葛亮《诫子书》之比较 第四节 李暠妻尹氏与魏晋贤媛风范 一 尹氏的晋室情结 二 尹氏的谏子书 三 尹氏与东晋名媛谢道韫 第五节 名士与国师的风采:刘晒行迹与著述考论 一 “快婿”刘晒与“东床”王羲之 二 刘昞的仕宦和著述 三 刘昞从事著述的时间考论 四 刘昞的《人物志注》 五 刘昞的教育功绩 第六节 宋繇其人及张显、汜称的谏疏 一 宋繇其人与晋宋世风 二 张显、汜称谏疏与忠义悲歌 第七节 李暠政权的余响与魅力 一 李暠政权的民间余韵 二 李暠政权的文化遗响 三 李暠的人格魅力与陇西李氏及大唐宗室的关系 第三章 北朝至唐代中期的敦煌文学走势与中原政治格局 **节 北朝、隋朝、唐代前期的敦煌文学 一 北魏的人口内徙与敦煌文学的停滞 二 唐代前期敦煌文学与中原文化 第二节 敦煌遗书P.2555陷蕃组诗与唐代开元盛世的边疆格局及唐、蕃关系 一 陷蕃组诗作者的初步推测与落蕃的大唐使团 二 陷蕃组诗创作背景与唐代开元后期西北边疆格局及民族关系 三 陷蕃组诗作者身份的再探讨与唐、蕃外交关系 第三节《为肃州刺史刘臣璧答南蕃书》疏证——兼论唐代中期的唐、蕃关系及书信创作时间 一 《为肃州刺史刘臣璧答南蕃书》疏证 二 从《为肃州刺史刘臣璧答南蕃书》看唐代中期的唐、蕃关系及书信创作时间 第四节 《李陵变文》与中晚唐内外政局 一 变文的说唱本色及其中心主题 二 从《史记》《汉书》到变文:李陵形象的嬗变与比较 三 唐代歌诗的咏叹及变文的流行与中晚唐内外政局 第五节 《王昭君变文》与唐蕃长庆会盟——《王昭君变文》作年考 一 变文说唱词“八百余年”与变文创作时间的大致推断 二 变文中的唐蕃和平景象与长庆会盟的主旋律 三 变文歌咏公主的和亲贡献与长庆会盟碑铭 四 变文中的赞普形象与长庆会盟的时代气息 五 变文中的“四至”与长庆会盟的疆域议定 六 变文中的戎俗与长庆会盟前的吐蕃习俗 第四章 中晚唐敦煌政治风云与悟真诗文集原貌探微 **节 伯3770悟真文集与悟真早期成长 一 悟真早期生活经历 二 伯3770悟真文集与悟真早期成长 三 悟真的两次入京奏事 第二节 伯3720悟真诗文集与大唐政治荣光 一 告身文书与政治荣光 二 酬答、碑记与社会荣光 第三节 伯3886、斯4654悟真酬答诗集与归义军朝贡之路 一 酬答诗的三件抄本 二 S.4654《赠沙州僧法和悟真辄成韵句》与酬答组诗中的不和谐音符 三 从酬答诗看光复后的敦煌与大唐中央政权的微妙关系 第四节 伯4640碑铭专集与悟真及归义军李明振家族执政之关系 一 悟真对前代及师友碑铭作品的研习 二 悟真《乾宁碑》创作与归义军李明振家族执政始末 三 悟真升任都僧统后的碑铭文集整理 第五节 伯4660邈真赞专集与悟真的都僧统之路 一 敦煌陷蕃作品与悟真早期成长 二 早期悟真与张球的文学切磋 三 追忆师友与《禅和尚赞》 四 佚名邈真赞与都僧统悟真的密切关系 第六节 伯3963、伯3259悟真纪念文集与张承奉、曹议金政权——兼论曹议金为粟特后裔说 一 两件纪念悟真文集伯3963、伯P3259的文本比较 二 悟真纪念文集与张承奉、曹议金政权之关系 三 悟真衣钵传承之争与曹议金政权建设 第七节 结语 第五章 敦煌作家作品的后世影响 **节 民间通俗文学样式的影响 第二节 敦煌文学作品文体的后世演变与影响 第三节 作家作品的直接影响 后记
展开全部

五至十一世纪敦煌文学研究 节选

 敦煌文学的特质新议   1900年,敦煌莫高窟藏经洞文书的发现,是人类文化史上划时代的大事。这些文书在时间上跨度较大,上起五世纪,下至十一世纪。有明确纪年的文书,*早为英藏S.113《西凉建初十二年(416)正月敦煌郡敦煌县西宕乡高昌里籍》,*晚的为俄藏Дх1696“宋咸平五年壬寅岁(1002)五月十五日记”的写经经卷,从东晋十六国迄至宋初,前后长达五六百年。这批敦煌遗书的发现,极大地丰富和推动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语言、文学、宗教、艺术、考古、历史等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与学术发展。      陈寅恪先生在《陈垣敦煌劫余录序》中说:“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此材料,以研求新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敦煌学者,今日世界学术之新潮流也。”   陈寅恪:《陈垣敦煌劫馀录序》,《陈寅恪集·金明馆丛稿二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266页。为此呼吁国人投身于敦煌学的研究。21世纪伊始,荣新江先生在《敦煌学十八讲》中曾引用上述陈先生的话,对21世纪的敦煌学作展望时说:“敦煌学之所以一直作为世界学术之新潮流而长盛不衰,原因之一是敦煌文献收藏单位在不断公布新材料,敦煌学者也在不断地思考新问题。”“敦煌写本的编目、整理、校录、考释和敦煌学的个案研究,仍将在21世纪持续下去,而且相信会做得越来越细。但从敦煌学的资料来看,还有不少课题值得开拓。”   荣新江:《敦煌学十八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65页。这是继陈寅恪先生之后,再次对国人投身于敦煌学研究的21世纪呼吁。      敦煌遗书发现一百多年来,敦煌学呈现出一片繁荣盛况,但其具有广阔而丰富的研究前景,期待我们去努力。有鉴于此,笔者主要以敦煌遗书为研究对象,试以钩沉五至十一世纪敦煌本土作家作品创作的原貌,希冀进一步丰富敦煌文学的认识与研究。      **节独特的文人作家群体      敦煌,地处河西走廊,从西汉时期开始,移民屯田,发展经济,促进河西地区的稳定与繁荣。两汉时期,河西地区安定富足,成为中原人士避乱的安全港湾。西汉末年,王莽篡政,中原内乱;东汉末年,董卓叛乱,三国争胜,一些世家大族为了躲避中原纷乱,避居河西,为敦煌文化的长足发展带来了新鲜的学业。西汉末年,扶风班彪避乱河西,投奔窦融,窦融保据河西,归顺刘秀,进一步促进了河西的繁荣与富庶,到东汉时,敦煌作为丝绸之路的咽喉之地,很快发展成为“华戎所交,一都会也”(《后汉书·郡国志》),各国商旅,僧侣使臣,集会敦煌,所谓“驰命走吏,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后汉书·西域传》),一派繁荣富庶,也吸引着大批中原大族迁居于此,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科学技术、丰富的文化知识,从敦煌遗书中可以追溯到的有名大族,如索、阴、张、氾、令狐、唐、曹等当时大姓,为后世敦煌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即使在后来敦煌被吐蕃统治近一百年后,仍然能够旗帜鲜明地保持中原文化特色,不能不归因于前代的雄厚文化根基。      从现有敦煌遗书出土的五世纪初叶,敦煌正处于五胡十六国的大分裂大动荡时期。时值西晋永嘉之乱,一些中原世族逃奔河西,一时之间,中原英才,再聚河西,承继中原文脉。《资治通鉴》云:“凉州自张氏以来,号为多士。”胡三省注:“永嘉之乱,中州之人士避地河西,张氏礼而用之,子孙相承,衣冠不坠,故凉州号为多士。”(《资治通鉴》卷123)“凉州虽地居戎域,然自张氏以来,号有华风。”(《北史·胡叟传》)公元400年,李暠占据敦煌,创立西凉政权,继张氏之后,在敦煌地区又一个汉人建立的割据政权。李暠励精图治,短短十数年间,凝聚了一批全国知名的学者,如刘昞、宋繇、张湛、阚骃、张显、氾称、索敞、程骏、阴兴等,皆一时之杰,开创了“区区河右,而学者埒于中原”的彬彬盛况。可惜好景不长,公元422年,李暠开创的西凉政权被北凉蒙逊所灭;公元439年,北魏攻破姑臧,北凉灭亡。北魏皇帝下诏凉州“士民东迁”,除刘昞因年过70岁,恩准返乡外,其他如宋繇、张湛、阚骃、索敞、程骏、阴兴等,先后被迫离开河西,一时之间,敦煌等地人才空缺,从此一蹶不振。从北魏迄隋朝,敦煌文学发展相当缓慢,创作的文学作品不怎么多,但它为敦煌文学入唐后的繁荣作了准备。      步入唐朝后,大唐以雄浑的国势,开放的胸襟,为敦煌带来了一次空前发展。在唐五代时期,结合敦煌本土作家作品创作的情形,一般又将敦煌文学又分为三个时期。      一是唐代前期,以中原文学作品传入敦煌为主,敦煌本土作家作品不具代表性。但是,中原腹地文学作品的大量涌入、中原作家的边塞文学创作,很快地促使敦煌本土文学走向复苏,今天所能见到的大多是一些无名氏作品,当然也出现了一些名家。如杨绶《大唐陇西李氏莫高窟修功德记》(P.3608、P.4640),创作于大历十一年(776)八月,但这篇作品在敦煌地区流传很广,直到近一百年后,敦煌从吐蕃手中光复了,当时的归义军政权中的僧界*高长官唐悟真(869—895)还都很喜爱这篇作品,足见它的文学魅力。不过,严格意义上来讲,杨绶可能并不是敦煌本地人。从唐朝开国(618),到大历十一年(776),长达1500多年;而且,即使在大唐文学一片繁荣昌盛的背景下,敦煌本土文学的复苏之路,仍然是艰难而漫长。当然,这个时期敦煌本土作家不够突出的很大原因在于,大唐安定富庶,中原文化尤其是都城长安文化主导全国,所以,敦煌本土人才都奔赴中原腹地。而与此同时,从外地来到敦煌漫游、从政的墨客骚人,自然也不在少数,他们的文集作品,也大多散落在今天的敦煌遗书中。不过,这不是本书所要讨论的重点。      二是吐蕃统治时期,敦煌文学初具形态,本土作家作品逐渐在唐代文坛中崭露头角,以窦昊《为肃州刺史刘臣璧答南蕃书》、王锡《上吐蕃赞普书》以及P.2555卷的72首敦煌没蕃人的诗歌*为典型,历来备受关注。这个时期,敦煌本土涌现了不少名家,如窦良骥、吴洪辩、吴法成、唐悟真、善来、李颛、利济、智照等,他们的出现,为敦煌文学注入了活力,带来了敦煌本土文学新的发展机遇。吐蕃统治敦煌,成为唐五代敦煌本土文学发展的转折点,敦煌本土文学创作从此走向新的繁荣。      三是归义军时期,颜廷亮指出这是“敦煌文学历史上作者*夥、作品*多、成就*大、发展时间又持续*长的时期”,也是“敦煌文学历史上的黄金时期和代表时期”   颜廷亮:《敦煌文学千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43页。,前后长达190年之久。这一历史阶段,一般学界大致又细分为归义军前期(848—914),为归义军张氏政权;归义军中期(914—1002),为归义军前曹氏政权;归义军后期(1002—1036),为归义军后曹氏政权。纵观归义军时期近两百年间,敦煌本土作家队伍空前壮大,作品数量剧增,敦煌文学的代表性作家和作品大多出自这一时期。      归义军时期的两位名僧:悟真和道真,分别代表了归义军前期和归义军中期两个重要时期诗歌创作的高峰,P.3052、P.4640、P.4660、P.3770、P.3720、Дх153等敦煌写卷,留下他们数量可观的作品。同时,涌现了一批像张永(进)、张文彻、张球、张延锷、杜太初、杨继恩、翟奉达、李幸思、灵俊等出色的本土作家,以及《白雀歌》《龙泉神剑歌》《张议潮进表》《敦煌录》《白鹰诗》《敦煌廿咏》等优秀作品。而到了归义军后期,在敦煌本土文学领域已经缺乏旗帜性人物,敦煌总体走向衰落。敦煌文学历史上的黄金时代,也由此结束,颇令人扼腕长叹。      此外,敦煌文学作者的民间化色彩浓厚,作者群体广泛。敦煌文学作品作者不仅为数众多,而且社会阶层分布十分广泛,上到归义军节度使、显宦望族、僧官大德,下至贩夫走卒、沙弥农夫,无所不包。同时还有一定数量的女性作者、儿童作者,在祭文、愿文、写经题记、书仪、打油诗等应用性、趣味性很强的作品中,均出现她们的身影。所有这些,展现出敦煌文作者群体的独特之处。      当然,这些民间作者大多佚名,如任半塘《敦煌歌辞总编》收录敦煌歌辞1300余首,序言称“1200首内僧、俗具名之作仅占225首,余975首皆失名之作”;汪泛舟《敦煌石窟僧诗校释》指出,在数量千余首敦煌石窟僧诗中,虽然有以道安、悟真、禅月、良价、道真等人为代表的高僧、名僧创作的诗篇,但是敦煌僧诗中的大部分作品,则出自无名氏之手。所有这些,都给敦煌本土作家作品整理与研究带来一定的难度。      第二节异域文体的独特风貌      五世纪伊始,西凉政权的创立者李暠便以出色的文学才华而统领群英,他曾创作《靖恭堂铭》《上巳日曲水诗宴序》《述志赋》《大酒容赋》《贤明鲁颜颂》《麒麟颂》《辛夫人诔》和上东晋王朝表文、诫诸子手令、临终遗嘱等诗、赋、文数十篇。其作品形式之丰富,文采之高妙,俱自成一家,独领风骚。而时誉甚高的刘昞的作品,更是一时之冠,无论是《人物志注》的义理宏旨,还是《酒泉颂》的清丽典雅,都成为时代的标志性作品。      步入归义军时代,敦煌文学再度繁荣,除了上文所描述的名家名作外,更是彰显出敦煌异域的特色风貌。各类文体作品异彩纷呈,异常丰富,特色鲜明。      一崭新文体不断涌现      众所熟知,敦煌遗书的出现,给文学界带来了“变文”,变文作品的出现,让人们对于宋代说唱文学的源头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样地,敦煌曲子词、敦煌歌辞的发现,让人们对于词的源头也有了更深的探索。这是过去学术界比较关注的,但是伴随敦煌文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近三四十年来,对于敦煌文学作品中涌现的新文体有了更为深入的研究,从过去文学大类的关注,逐渐细化到某些具体作品的研究。例如,邈真赞作品,它既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赞”文,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祭文,它在体例结构、内容书写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风格。又如“儿郎伟”作品,数十年来的研究表明,仅是对于这类作品的文体性质的探讨,学术界至今仍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还有如“书仪”作品,它以准类书的形式,在类书不够丰富的年代发挥着重要功能,绝非一般书信的功能所能比拟。古代书仪作品甚多,但能够保留到后世的只有司马光的《书仪》,而敦煌书仪作品的问世,极大地丰富和开拓了人们对书仪的认识与研究。      此外,还有“灵验记”等,既不像一般的“记”类散文,又与小说有着一定区别。敦煌遗书中以“记”名篇的作品,其丰富与复杂的程度,远超乎我们今天的想象。依其内容,大致可分为以下重要几类:(1)今天所划分出的“小说”文类。这在传世文献中,就小说文体而言,以“记”名篇,恰是唐代传奇小说的一个特征,如S.2630《唐太宗入冥记》等。(2)“不能入正传者”的史传作品。如P.2652《天地开辟以来帝王记》、P.2810BV《唐肃宗上元元年至大历五年大事记》、P.4073V《唐德宗年间大事记》、P.3721《瓜沙两郡大事记》等,都属于史传文学作品。(3)宗教性质文书。这是敦煌遗书与传世文献的*大差别。既有功德记、灵验记、因缘记,也有佛经注疏的义记等,这些“记”文形式,在传世文献多是不常见的,显示出它们弥足珍贵的文献价值和文学价值。如《善惠买花献佛因缘记》(S.3050V)叙事性强,对话语言生动传神,塑造的善惠、婢女等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4)记述类作品。虽然数量偏少,但总体文学方面的成就超越了佛教类“记”文作品。如《建常定楼记》(P.2481V),骈对精工,音律铿锵,不失为归义军曹氏政权时期难得的佳作。而《大汉天福十四年(949)归义军节度使曹元忠建窟檐记》(S.0518)的史学价值,亦为不菲。又如《越州诸暨县香严寺经藏记》(P.2804、P.3040)一文,在当时竞相传抄,从诸暨传到敦煌,并形成不同的抄本。而《建佛堂门楼文》(P.2857)骈俪精工,偶对谨严,当不失为名家手笔。   

五至十一世纪敦煌文学研究 作者简介

钟书林,1978年生,湖南浏阳人,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15年晋升教授。主要从事先秦两汉文学、陶渊明、《后汉书》、儒家文化与文学、敦煌文化与文学等研究。已出版有《〈后汉书〉文学初探》《范晔之人格与风格》《敦煌文研究与校注》《隐士的深度:陶渊明新探》《陶渊明研究学术档案》《〈论语〉研读十二讲》《士与文学》 等学术著作7部,参编出版“国家‘十一五’重大出版规划项目”《汉语大词典订补》,参编出版“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等国家教材多部。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博士后特别资助等多项。成果荣获中国大学出版社图书奖优秀学术著作一等奖、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次、陕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等多次。曾获评为西安市学术带头人、西安市模范教师、武汉大学珞珈青年学者、武汉大学十佳教师等。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