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2024个人购书报告 2024中图网年度报告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的公共观念研究

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的公共观念研究

作者:刘学斌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06-01
开本: 16开 页数: 318
读者评分:5分1条评论
本类榜单:政治军事销量榜
中 图 价:¥45.0(5.7折) 定价  ¥79.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的公共观念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201138497
  • 条形码:9787201138497 ; 978-7-201-13849-7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的公共观念研究 本书特色

刘学斌著的《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的公共观念研究》从社会性、普遍性角度重新界定了公共性,将其拓展为一个有更广适用范围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传统政治和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存在丰富的公共性内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也存在着公共观念,进而从集中体现、施政原则、制约机制、社会依托等方面对中国传统公共观念进行了分析,并总结了中国传统公共观念的局限性及其对当代的启示。

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的公共观念研究 内容简介

  《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的公共观念研究》将公共性视为政治的一项普遍属性以及衡量政治文明的尺度。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能较多体现公共性的思想观念(包括但不限于公观念)可以被称为公共观念。其特色有:美好社会政治理想体现了明显的公共性;在国家治理上,强调对公共性原则如天道、民心的遵循;对可能破坏政治、国家公共性的权力及其人格化代表君主,依据公共性原则即道义进行制约;在国家公共性的实现上,主要依靠圣明的君主以及习圣学、守正道;有强烈使命感和献身精神的士人群体。其局限也很明显:社会政治理想的空想性过强;国家治理所依据的有公共性意义的原则科学性不够。其贯彻也主要靠统治者的自觉;以道义对损害公共性的行为进行制约的力度、效度不好,且制度化不够;圣君难有,士人处于依附性合作地位,且文化人格有缺陷,无法完成其公共性使命。

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的公共观念研究 目录

**章 绪论
**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相关概念梳理和界定
第三节 公共性的方法论意义

第二章 至善之境
——中国传统公共观念的集中体现
**节 秩序与和谐
第二节 优良道德生活
第三节 富强

第三章 因道顺人
——中国传统公共观念的施政原则
**节 因顺之道
第二节 因顺为政

第四章 以道制君
——中国传统公共观念的制约机制
**节 道、天
第二节 先王、祖制
第三节 礼法

第五章 明君良士(臣)
——中国传统公共观念的社会依托
**节 明君
第二节 良士良臣

第六章 公私之辨
——中国传统公共观念的核心议题
**节 公私之诠
第二节 公私之用

结语
后记
展开全部

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的公共观念研究 节选

《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的公共观念研究》:
  不仅社会生活需要和谐,政治生活也需要和谐。政治和谐指政治领域中协调、均衡、有序的发展状态。和谐对政治具有特别的意义。在政治学理论看来,政治的产生与人们之间利益分化,社会严重分裂,社会矛盾、冲突剧烈有密切关系。政治就是要控制社会矛盾、冲突的程度,使之不会危及整个社会的生存。同时,政治也是处理人们间的利益关系和利益冲突的一种方式。所以,政治既是矛盾和冲突的产物,又是处理、控制矛盾和冲突的方式。这决定了政治领域中的关系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因而,要实现政治和谐更困难,但也更有价值。政治的和谐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统治者都有好处。所以,社会和谐、政治和谐实际反映了人们的共同、普遍愿望,也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公共性。当然,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因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利益、地位差别较大,彼此间关系的对抗性较强,政治和谐实现起来比较困难。但是,无论是统治者还是被统治者,无论是思想家还是普通民众,大多希望社会和政治的和谐,而不希望社会和政治陷入激烈的矛盾、冲突、对抗、纷争之中。因而,政治思想家所构想的理想社会和政治状态一般是有序的,更是和谐的。
  社会政治理想中突出强调和谐的主要是儒家和道家。墨家和法家对秩序更为注重。和谐是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中一种突出的价值取向。有学者指出:“追求、崇尚和谐,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是中国哲学的根本范畴,也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社会、政治理念。”“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和谐’是一种不散的精神。”“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就是一个追求社会和谐的和合文化。”“‘和’贯穿整个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全过程,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首要价值和精髓。”“贵和精神是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优秀传统之一。”据称早在西周末期,史伯就指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郑语》),充分认识到了和谐对事物发展的重要意义。之后,在社会发展中,人们越来越体会到和谐的意义、对和谐的认识不断深化,追求和谐遂成为中国文化的显著特征之一。中国文化追求的和谐是一种全面性的和谐:从每个人自身的身心和谐,到人我和谐,从社会和谐到政治和谐,从一国内部的和谐到万邦和谐,从人类社会的和谐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其中,社会政治领域的和谐尤为重要。儒家很早就认识到和谐的价值,并将和谐作为一种价值追求和价值准则。儒家所主张的和谐包括人自身的和谐,人类与自然的和谐,人际和谐,群体和谐,社会和政治和谐等。可以说,对和谐的追求贯穿于儒学,是儒学价值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儒家所主张的诸种和谐中,人自身的和谐是起点,社会和政治的和谐是目标、终点。
  在个人修养上,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认为君子和小人在德性上有根本的不同,君子的特性是和,小人的特性是同。这实际指出了和与君子的高度关联性。不仅在个人道德修养上,在社会政治上,孔子也要求和。他说:“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语·季氏》)认为如果人们相处和睦就不会显得人少了。儒家经典《论语》中还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说这句话的是有子而非孔子,但该言论符合孔子的思路。这实际是强调以和的精神来处理社会政治关系。儒家认识到了,如果没有礼则社会、政治秩序就无法维持,而如果只讲礼,则社会等级间的关系可能过于紧张,不利于国家的稳定,所以要强调和,以缓和矛盾和紧张关系。
  ……

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的公共观念研究 作者简介

  刘学斌,男,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山西人氏,现居天津。先后求学于山西大学、南开大学,获管理学学士、法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曾于天津师范大学政治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工作,又于北京大学作访问学者。现为天津师范大学政治文化与政治文明建设研究院研究人员,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教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学术期刊《政治思想史》编辑。
  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性平淡,好读书,喜思考,涉猎甚广,不为学科所限,然关注点始终如一,即文化传统、政治心态、政治行为、政治系统间的交互作用。

商品评论(1条)
  • 主题:观念研究视角新

    观念研究视角新,纵论古史笔意丰。如今新著迭有出,政治思想剥离畴。(送打油诗一首)

    2019/12/25 13:05:35
    读者:201***(购买过本书)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