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2024个人购书报告 2024中图网年度报告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在读文库·朱自清集:论雅俗共赏(精装版)

在读文库·朱自清集:论雅俗共赏(精装版)

作者:朱自清
出版社:海燕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06-01
所属丛书: 在读文库
开本: 32开 页数: 140
本类榜单:文学销量榜
中 图 价:¥14.2(4.9折) 定价  ¥29.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买过本商品的人还买了

在读文库·朱自清集:论雅俗共赏(精装版) 版权信息

  • ISBN:9787535076687
  • 条形码:9787535076687 ; 978-7-5350-7668-7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在读文库·朱自清集:论雅俗共赏(精装版) 本书特色

*有效益的阅读,是阅读经典;永不过时的收藏,是收藏经典! 《论雅俗共赏》是朱自清先生抗战胜利后所作部分文章的结集。共收入“关于文艺的论文十四篇”。本书站在现代立场来理解传统文艺,提出了许多精辟的引人深思的观点。讨论了诗歌的欣赏标准与差异化、传统对于自然与艺术的态度以及人物评论等内容。

在读文库·朱自清集:论雅俗共赏(精装版) 内容简介

  《论雅俗共赏(朱自清集)/在读文库》是朱自清先生抗战胜利后所作部分文章的结集。共收入“关于文艺的论文十四篇”。在自序中,作者解释题目说,他“企图从现代的立场上来了解传统”,而所谓的“现代立场”,按作者的理解,“可以说就是‘雅俗共赏’的立场,也可以说是偏重俗人和常人的立场,也可以说是近于人民的立场。书中各篇论文都在朝着这个方向说话”。《论雅俗共赏(朱自清集)/在读文库》作者以明白晓畅的口语,辅以大量贴切生动的文艺例证,揭示出艺术与文学的某些基本规律,的确是一部雅俗共赏的作品集。

在读文库·朱自清集:论雅俗共赏(精装版) 目录


论雅俗共赏
论百读不厌
论逼真与如画——关于传统的对于自然和艺术的态度的一个考察
论书生的酸气
论朗诵诗
美国的朗诵诗
常识的诗
诗与话
歌谣里的重叠
中国文的三种型——评郭绍虞编著的《语文通论》与《学文示例》
禅家的语言
论老实话
鲁迅先生的杂感
闻一多先生怎样走着中国文学的道路——《闻一多全集》序
展开全部

在读文库·朱自清集:论雅俗共赏(精装版) 节选

  《论雅俗共赏(朱自清集)/在读文库》:  论雅俗共赏  陶渊明有“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诗句,那是一些“素心人”的乐事,“素心人”当然是雅人,也就是士大夫。这两句诗后来凝结成“赏奇析疑”一个成语,“赏奇析疑”是一种雅事,俗人的小市民和农家子弟是没有份儿的。然而又出现了“雅俗共赏”这一个成语,“共赏”显然是“共欣赏”的简化,可是这是雅人和俗人或俗人跟雅人一同在欣赏,那欣赏的大概不会还是“奇文”罢。这句成语不知道起于什么时代,从语气看来,似乎雅人多少得理会到甚至迁就着俗人的样子,这大概是在宋朝或者更后罢。  原来唐朝的安史之乱可以说是我们社会变迁的一条分水岭。在这之后,门第迅速的垮了台,社会的等级不像先前那样固定了,“士”和“民”这两个等级的分界不像先前的严格和清楚了,彼此的分子在流通着,上下着。而上去的比下来的多,士人流落民间的究竟少,老百姓加入士流的却渐渐多起来。王侯将相早就没有种了,读书人到了这时候也没有种了;只要家里能够勉强供给一些,自己有些天分,又肯用功,就是个“读书种子”;去参加那些公开的考试,考中了就有官做,至少也落个绅士。这种进展经过唐末跟五代的长期的变乱加了速度,到宋朝又加上印刷术的发达,学校多起来了,士人也多起来了,士人的地位加强,责任也加重了。这些士人多数是来自民间的新的分子,他们多少保留着民间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他们一面学习和享受那些雅的,一面却还不能摆脱或蜕变那些俗的。人既然很多,大家是这样,也就不觉其寒尘;不但不觉其寒尘,还要重新估定价值,至少也得调整那旧来的标准与尺度。“雅俗共赏”似乎就是新提出的尺度或标准,这里并非打倒旧标准,只是要求那些雅士理会到或迁就些俗士的趣味,好让大家打成一片。当然,所谓“提出”和“要求”,都只是不自觉的看来是自然而然的趋势。  中唐的时期,比安史之乱还早些,禅宗的和尚就开始用口语记录大师的说教。用口语为的是求真与化俗,化俗就是争取群众。安史乱后,和尚的口语记录更其流行,于是乎有了“语录”这个名称,“语录”就成为一种著述体了。到了宋朝,道学家讲学,更广泛的留下了许多语录;他们用语录,也还是为了求真与化俗,还是为了争取群众。所谓求真的“真”,一面是如实和直接的意思。禅家认为**义是不可说的,语言文字都不能表达那无限的可能,所以是虚妄的。然而实际上语言文字究竟是不免要用的一种“方便”,记录文字自然越近实际的、直接的说话越好。在另一面这“真”又是自然的意思,自然才亲切,才让人容易懂,也就是更能收到化俗的功效,更能获得广大的群众。道学主要的是中国的正统的思想,道学家用了语录做工具,大大的增强了这种新的文体的地位,语录就成为一种传统了。比语录体稍稍晚些,还出现了一种宋朝叫做“笔记”的东西。这种作品记述有趣味的杂事,范围很宽,一方面发表作者自己的意见,所谓议论,也就是批评,这些批评往往也很有趣味。作者写这种书,只当做对客闲谈,并非一本正经,虽然以文言为主,可是很接近说话。这也是给大家看的,看了可以当做“谈助”,增加趣味。宋朝的笔记*发达,当时盛行,流传下来的也很多。目录家将这种笔记归在“小说”项下,近代书店汇印这些笔记,更直题为“笔记小说”;中国古代所谓“小说”,原是指记述杂事的趣味作品而言的。  那里我们得特别提到唐朝的“传奇”。“传奇”据说可以见出作者的“史才、诗、笔、议论”,是唐朝士子在投考进士以前用来送给一些大人先生看,介绍自己,求他们给自己宣传的。其中不外乎灵怪、艳情、剑侠三类故事,显然是以供给“谈助”,引起趣味为主。无论照传统的意念,或现代的意念,这些“传奇”无疑的是小说,一方面也和笔记的写作态度有相类之处。照陈寅恪先生的意见,这种“传奇”大概起于民间,文士是仿作,文字里多口语化的地方。陈先生并且说唐朝的古文运动就是从这儿开始。他指出古文运动的领导者韩愈的《毛颖传》,正是仿“传奇”而作。我们看韩愈的“气盛言宜”的理论和他的参差错落的文句,也正是多多少少在口语化。他的门下的“好难”“好易”两派,似乎原来也都是在试验如何口语化。  ……

在读文库·朱自清集:论雅俗共赏(精装版)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教育家、批评家。曾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  朱自清的散文素朴缜密、隽永深刻、沉郁顿挫,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思想沉厚著称,极富真情实感和感染力,他的散文作品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家庭小品,如《背影》《给亡妇》等;二是海外游记,如《欧游杂记》《伦敦杂记》;三是写景美文,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春》等。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