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
>
心灵元气社
-
>
县中的孩子 中国县域教育生态
-
>
(精)人类的明天(八品)
-
>
厌女(增订本)
-
>
这样学习才高效/杨慧琴
-
>
心理学经典文丛:女性心理学
-
>
中国文化5000年
中国的教育问题还是教育的中国问题 版权信息
- ISBN:9787548614104
- 条形码:9787548614104 ; 978-7-5486-1410-4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中国的教育问题还是教育的中国问题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大众 ☆ 一部极具时代意义的犀利时评,揭示有关中国教育问题的真相,让我们直视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真问题。 ☆ 让这本书,改变我们对教育本质的理解,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以及对社会的体察。 ☆ 编者将葛剑雄教授的作品井井有条地分类排序,将葛教授对教育的见解脉络巨细无遗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可见编者的匠心。
中国的教育问题还是教育的中国问题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为思辨与感悟 ; 传承与创新 ; 师风与学风 ; 校园与社会 ; 规范与秩序回忆与建言几部分, 主要内容包括: 教育不是万能的 ; 中国的教育问题, 还是教育的中国问题 ; 对当前教育中若干问题的认识等。
中国的教育问题还是教育的中国问题 目录
思辨与感悟
教育不是万能的 / 003
中国的教育问题,还是教育的中国问题 / 006
对当前教育中若干问题的认识 / 016
义务教育如何做到真正的公正 / 029
把免费义务教育放在*优先地位 / 031
不要束缚民办教育的手脚 / 034
冷静对待研究生收学费 / 037
再谈研究生收学费问题 / 040
提高研究生门槛不等于只讲“门第”“出身” / 044
关于研究生待遇的思考 / 046
博士与博士生 / 049
“博士”只是一种学位 / 051
“博士后”不是学位或永久身份 / 053
教授、副教授必定是人才吗? / 056
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与复旦大学的青年朋友谈心 / 060
假作真时真亦假 / 065
培训认证“建筑风水师”,请建设部表明态度 / 068
上有所好 下必有甚焉 / 070
为什么要报考历史专业 / 073
未来学什么? / 077
传承与创新
“汉语首次成英国中学必修课”——这样的标题误导读者 / 081
科举制度:存废皆有理 / 083
徐霞客与朱载堉的幸与不幸 / 087
汉字简化是大势所趋 / 090
是什么导致传统文化断裂 / 093
孔子、章子怡应各得其所 / 096
儿歌不能一味依赖传统 / 099
我看过《泥石流》 / 102
电脑普及会导致书法灭绝吗? / 104
书法家严重过剩? / 107
真正的遗产是无法普及的 / 110
也为“当代毕生”致哀 / 112
怀疑和想象是创新的前提 / 114
学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 / 117
思勉原创奖的启示 / 123
仰望星空 依托大地 / 127
教育不能产业化不等于不能办教育产业 / 129
中国学术规范的传统与前景 / 132
师风与学风
清华国学院只有一个 / 139
学术,科普,还是明星出场? / 141
有感于杨振宁在扬州大学报告的报道 / 143
有感于“原副省长主动回校执教” / 145
旧话重提——有感于原四川省副省长李达昌被捕 / 148
请查一下王益博士的来历 / 150
钱永健与钱学森 / 152
奉劝李院士反躬自问 / 154
教授的底线 / 156
画家与博士 / 158
蜜月过后是烦恼 / 160
各司其职——经济学家能否当企业代言人 / 163
老专家请自重 / 166
“真风水”就有权评定吗? / 169
专家应摆正自己的位置 / 172
这样参加“国际会议”该让徐霞自己掏钱 / 174
中国的教授为什么“申请科研基金很勇敢” / 177
请尊重教师和课堂的尊严 / 180
致一群年轻的教师 / 182
树立优良学风,研究生阶段是关键 / 184
学风建设是培养和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的根本 / 187
校园与社会
择校与“学区房” / 193
为了孩子,也为了自己 / 196
禁止择校的前提是学校普遍达标 / 198
冷眼看排名 冷静找差距 / 201
不能向高考中的迷信让步 / 203
由北大的考题想到作文与真话 / 206
公办高校必须严格控制规模 / 208
讨论问题不能脱离实际情况 / 210
香港“抢生源”是好事,无奈内地高校难撼动 / 213
何必圆此“剑桥梦” / 216
范进中举与高考状元 / 219
大学追星丧失了什么 / 221
中国需要怎样的大学城 / 225
大学与大楼 / 228
大学该不该有这些“围墙” / 231
由北大校园的开闭之争想到 / 234
大学生必须住校的办校模式应该改变 / 237
但愿只是偶然的——有感于山东若干高校因无钱付取暖费而延长寒假 / 241
“饥饿行动”——理解而不倡导 / 244
如获诺奖提名,亦勿过于激动 / 247
有感于英国威廉王子的毕业成绩 / 249
谁代表“90后” / 251
规范与秩序
我对“开学**课”的忧虑 / 255
教材不仅需要政治正确 / 257
鼓励教科书循环使用要有具体措施 / 259
学国学可以“娱乐化”,但不能什么都娱乐化 / 262
学校的职责不仅是不违法 / 264
自主招生就不能公正吗? / 267
重点大学如何做到招生公正 / 271
刘翔说研究生论文要自己写 / 273
盲目追求高学历使教育雪上加霜 / 276
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以外的忧虑 / 279
还是应从制度改革入手——如何纠正博士硕士论文答辩中的弊病 / 282
为什么不成新闻的事成了新闻 / 286
何必夸张 / 288
不要滥用“隐私” / 291
消除学术腐败和不良学风的外部条件 / 294
教育为何成了“腐败重地” / 300
女硕士被拘:不是因乱穿马路 / 305
文明从厕所开始 / 308
文明建设,任重道远 / 310
评选结果不必夸张,“全球华人”不应滥用 / 313
谁造成了高价“润笔” / 316
血案遇害者可敬的父母 / 318
回忆与建言
故乡小学杂忆 / 323
初中生活杂忆 / 328
我是“不拘一格”的受益者——首批获博士学位二十周年感言 / 336
不仅敢说我不知道 / 341
挑战的意义 / 343
真正的学者 / 347
《西汉侯国地理》序 / 349
我有关教育的提案 / 351
关于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提案 / 357
关于在央视设置纯公益性教育频道的提案 / 359
关于全面完善义务制教育的提案 / 361
关于全面提升义务制教育质量,建成世界一流义务制教育体系的提案 / 363
关于十三五期间国家加大教育投入,明确提出“建设世界一流义务制教育”的提案 / 365
关于确定国家语言文字标准单位并切实维护以保持国语权威性和纯洁性的提案 / 367
编后记 / 369
中国的教育问题还是教育的中国问题 节选
中国的教育问题,还是教育的中国问题 “中国的教育问题”和“教育的中国问题”,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中国的教育问题”是发生在中国的,单纯是教育方面的问题;但“教育的中国问题”,就不单纯是教育的问题,而是在中国有关教育的各种问题。 “钱学森之问”不是问大学,而是问社会 中国现在的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呢?在全国各地的媒体和我们日常言谈中,教育是*容易受到批评的。这就出现了很奇怪的现象,一方面大家都在讲素质教育,但另一方面又觉得素质教育行不通。讲减负讲了多少年,甚至教育部也发了文,但是“负”减得了吗? 2009 年,上海参加了每三年一次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试(PISA),结果排名全球**,引起了很多国家的震惊。2012 年第二次的测试结果出来,上海又是**名。如果说**次测试有一定的偶然性,第二次总不能再说是偶然的吧!这个测试不是上海自己搞的,是国际组织派人到上海来做的,而且测试的对象是随机抽样,包括*差的学校,是一个全面的测试。测试的标准是公开的,至今没有听到多少批评。我们一直在赞扬人家的教育怎么好,但奥巴马在美国说中国的教育搞得好,为什么会有这么强烈的反差?为什么我们培养的人在国内发挥不了作用,但到了国外很快就发展起来了? 杨振宁、李政道在西南联大读的本科,在美国读研究生和从事研究,得诺贝尔奖主要归功于在美国受的教育。同样在西南联大打好了基础,留在国内读研究生并继续从事研究的人为什么得不了诺贝尔奖,而且到现在还没有突破呢?这也要问大学吗?我不是为大学推卸责任,但说明这绝对不是简单的大学里的问题。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所谓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不是问大学,而是问社会,我想钱学森本人心里也很明白。他是上海交通大学毕业的,但他公开发表的言论中并没有怎么具体地肯定他在交大受的教育与他所取得成就的关系。钱学森回国之后,国家也为他创造了*好的条件。“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期间,他的工作和生活条件都得到了保证,我记得“文革”初期周恩来总理在对红卫兵的讲话中专门提出了要求,要保护他,不许赶走他家里的保姆,我看到过小报上的报道。与钱学森差不多同时回国的科学家中,有的同样为国家作出了重大贡献,是“两弹一星功臣”,但有人就被红卫兵、造反派活活打死,有的被打成潜伏特务,有的被剥夺了工作权利。可见教育再好,还需要社会提供发展的空间。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更多是要问社会,而不要仅仅问大学。 社会应该为青年提供上大学以外的出路 学校教育应合理分流 有人说现在高考是“一考定终身”,要多考几次才公平。大学四六级英语考试早已实行多次考试,可以不断地考下去,但是好不好呢?也不好,不照样一大堆意见。有没有好好做过一个调查,比如说每年高考究竟多少人是正常发挥的、多少人是发挥失常的?考试的结果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能反映考生的实际情况?媒体报道的事例和大家听到的抱怨当然都是负面的,但是在全国每年数以百万计的考生中占多大的百分比呢?其实,考试设计得再好,再公正,总会有人因为考得不理想而认为试卷出得不好,永远都会有人认为自己没有正常发挥。你让他考5 次,他都会说没有正常发挥,为什么不能考第六次。任何制度都有弊病,只能尽量减少弊病,却无法完全消灭。考试总是有局限性的,但适合绝大多数人。即使少数人发挥得不好,也没有什么不公平。增加考试次数,或者推行高中阶段的联考制度固然有利于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但在升学压力依然很大的情况下,只会将压力提前到高中阶段,或者分解到每次考试中。还加重了考试成本,不是由家长承担,就是多花教育经费。在目前,还必然增加考试作弊和全过程中发生舞弊的概率。我说过多次,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应试,但将应试能力与素质对立起来是错误的。为什么素质高的学生就不应该有很好的应试能力?难道素质高的学生都考不出好成绩才正常吗?人生不都在应试吗?个人之间、群体之间以至国家之间的竞争往往都是“一考”决定的,奥运会比赛时能因为“发挥不好”要求再来一次吗? 其实,高考的“一考”是定不了终身的。少数人认为自己考得不理想,或者发挥得不好,或者的确还有差距,完全可以下一次再考。而且如果认为到自己不适合上大学,或者一时考不上大学,为什么不能选择其他出路呢?如果社会本身是健全的,高考指挥棒你可以不听。如果你选择了不上大学,或者考不上就不再考,这根指挥棒就奈何你不得。 要从高考的指挥棒中解脱出来,首先得靠学生本人和家长。比如有些学生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实际能力、职业目标出发,选择不上大学,或者先创业、先工作,或者在大学期间退学创业,有多少家长会支持?请问在座各位家长,如果你们的孩子这样做,你会支持吗?如果家长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对这一部分学生高考指挥棒就起不了什么作用。但更重要的,要靠社会,靠政府。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2020 年大学的毛入学率应该是40% 。也就是说,到2020 年,同龄青年中会有40% 的人能够进入大学,其他人就进不了大学,或者只能接受低于大学的教育,就业或待业。如果这60% 的青年没有出路,或者说与那40% 上过大学的人以后的差异会很大,会出现什么情况呢?那是可以想象的。经济和教育都发达的国家如美国、德国也不是人人都上大学的,它们的毛入学率在50% 左右,不会超过60% 。就算达到60% ,也还有40% 的人上不了大学,为什么就没有高考的压力和恶性竞争?因为在义务制教育结束后,学生就开始分流了,一部分人根据个人的特长、兴趣、经济状况和职业目标选择了不上大学。剩下的人也不会都选常青藤大学或顶级的大学,比如家庭经济条件不太理想、估计自己又拿不到奖学金的就选所在地的州立大学,学费便宜或基本可免除;不想进一步深造研究的会找实用型的大学;申请失败的学生也会不得已求其次,或者先工作再找机会。 可是中国的情况恰恰相反:绝大多数孩子和家长都将上大学、上名校为唯一目标,尽管一些人明知自己不具备条件。不能怪他们自不量力,造成千军万马挤上独木桥的根本原因是残酷的社会现实——青年的出路越来越窄,社会阶层的流动性越来越差。用大家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不上大学还有什么出路! 农村孩子只有上了大学才有可能成为城里人,才能拥有城市户口或合法的居留证,才有可能有比较体面的职业,过比较舒适的生活。否则他永远只是农民工,即使在城里工作很多年,连他们在城市生的孩子也不能有城市户口,不能在城市参加高考,将来十之八九还是“农民工”。 城里的孩子也只有上大学一条路,因为现在做什么都讲学历。就是在工厂、企业,没有大学学历的人一般当不了管理人员,侥幸当上了也得补一张文凭才能巩固。前年我们图书馆要招古籍修补人员,人事处说要本科毕业,我说要本科干什么,中专就可以了,后来我让步改招大专。修补古籍难道博士会修得更好吗?以前不少没有文化的人修补得也很好,并且能在工作过程中学到文化。当然有点文化更好,但何必一定要本科?现在没有大学文凭寸步难行。我们图书馆一个干得很好的小伙子,就因为只有同等学力的大学文凭而不能转正。 这些年大学扩招,毛入学率增加很快,但矛盾却越来越尖锐。因为水涨船高,招聘或录取研究生的条件也高了,就看是否名校,是否985 、211 大学。同样是这些学校的毕业生,还要拼其他条件,成绩绩点、竞赛、实习、社团、证照,甚至户籍、相貌、家庭条件、社会关系,多多益善。于是竞争越来越提前,从高中、初中、小学,已经提到了幼儿园。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不惜从买学区房开始。我大胆地预测,如果这样的竞争不终止,下一步必定会出现胎教竞争,再下一步就是基因的竞争。 高考改革得再好,办法再公正,不能增加毛入学率。到2020 年,如果有60% ~80% 的青年参加高考,就算高考能挑选出40% *合适的考生,总还有20% ~40% 的人要淘汰。如果青年已经合理分流了,剩下40% 多一点的人准备上大学,而他们又很明确自己是要上应用型大学还是要继续研究等等,不仅高考不会有什么压力,就是名校也不会遭遇恶性竞争。在这样的情况下,你就可以实行各种考试的方法,可以自主招生,也可以全国统一招生,连入学后的很多矛盾也能迎刃而解。 解决青年的出路问题,不是大学也不是幼儿园的事情,而是政府、社会的事,也需要家长的积极引导,本人的理性选择。社会解决好这个大的前提,使青年人能够在不同的阶段找到不同的出路,只要肯努力,今后都有体面的职业和稳定的收入,才能够保证各级学校是良性竞争,也能保证各种人才得到发挥,也能够使学校、老师尽心尽责使孩子成才。一味将社会的责任推到学校,这对政府来说是不负责任,对舆论来说是误导,对家长来说加重了不必要的负担,对孩子来说扼杀了个性,迫使他们走这样一条独木桥。我认为这才是中国教育的实质问题。 要尊重教育规律,社会不能过度干涉教育 教学是一个人对人的艺术,是因人而异、因校而异的。世界上一些名校,都有一些奇奇怪怪的规矩,社会用不着去干涉,学校如果什么都被社会干涉,那这个学校是办不好的。现在我们校长规定学生不许带手机,马上报纸就要讨论,只要家长、学生签字同意,不违反法律和国家规定的教育方针学校就可以做,形成自己的传统。 韩国到现在为止,还允许老师体罚学生,一般是打到初中,高中就不打了。日本规定,幼儿园、小学、初中,哪怕是冬天,女孩子一律穿短裙,男孩子穿短裤。到高中,才可以穿长裙、长裤。我看小孩子的小腿都冻得发紫,还规规矩矩站在那里,这些都是有规定的。当然,国情不同,我们不应也不必生搬硬套,但至少要尊重教育规律,允许学校、教师在不违背法律和教育方针的前提下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而现在,学校禁用手机,马上会引发轩然大波,引起媒体的普遍批评。学生考试作弊被学校开除,法院却判学校违法。北京某大学一年当了8 次被告,全部输掉,因为法院认为原告都是学生或家长,属弱势群体。中学不敢组织学生春游,除非家长签下免责承诺。小学教师下课后会看着学生,不许奔跑嬉闹,怕万一引起伤害事故担不了责任。甚至连社会上的人跑到大学自杀,学校也脱不了干系。 现在如果片面要求社会公正一定要由学校来体现,根本不尊重教学的规律,让教育承担不应该承担的任务,那么中国的教育是办不好的。 一度很多人批评大学圈地借钱,谁都知道,没有政府批准是圈不到地的;国有银行不主动送上门,大学也是借不到钱的。为什么不先问政府和银行?很多地方政府把土地批给大学,旁边的地用来开发房地产,就升值了。复旦大学江湾校区旁就造了不少别墅、豪宅,打的广告上用的是我们临湖的图书馆楼的照片,广告语是“与名校为邻,与书香结伴”。大学贷款扩招也是领导出的主意,说银行那么多钱贷不出去,贷给大学,这是优质资产,大学借了钱建新校区,扩招后收学费还贷,这是赖不掉的,实在不行政府会帮助他们埋单。结果有的学校招不满,社会上又骂学费太多,所以就限制学费,钱收不回来就还不了贷。这两条怎么都成了大学的罪名? 再比如学术腐败。所谓学术腐败是指利用权力、金钱、社会地位去谋取自己的学术成果、学术地位和学术声誉。今天研究生抄袭别人的文章,老师为了职称将别人的文章改一改又发表,当然应该批评和制止,但这谈不上是学术腐败。国家开发银行副行长王益被抓后我写过一篇短评,王益原来是北京大学历史系硕士,做了证监会副主任后,在两年之内拿到西南某财经大学的经济学博士学位。人在北京工作,学位在西南拿,从历史学转为经济学,而且只用了两年,比全职研究生都快。他为什么有那么大的能量呢?这才叫学术腐败!多少高官都是异地拿学位,而且有的根本就跟自己的专业没有关系。刚才说的教师、学生的行为是学术不端,学风不正,是应该纠正的,但与利用职权谋私还是有区别的。而且这类现象有一部分是制度造成的。现在规定硕士生、博士生一定要发表几篇文章,而且必须是在核心刊物,甚至是权威刊物上发表。中国有多少核心刊物、权威刊物?全部给研究生发表都不够,何况还有老师要发表文章评职称、申请项目、评奖?反学术腐败要针对掌握权力、金钱和具有强势地位的那些人,光靠学校是解决不了的。 义务教育需“在同一条起跑线” 学校的公正首先要靠政府,义务制教育是强制的。孩子到了规定的年龄,家长或者监护人就必须要送孩子上学。在美国,如果孩子不上学是要申请的。对政府也是强制的,政府必须要保证孩子有这样的机会,比如说这个孩子家离学校很远,那么就要提供交通工具或者住宿。 教育部早就宣布普九了,我说应该公布国家义务教育*低标准,多少孩子要配一个教师,餐厅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公布之后让我们看有没有做到。像美国、日本,穷乡僻壤的学校和城市的没有多大的差别,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好,但是基本设施都是有的。2001 年初我在中国南极长城站时,参观了毗邻的智利弗雷总统考察站的小学。这所小学只有十几位学生,但有2 位由国家派来的专职教师,配了好几台电脑,还开通了互联网,学生们每年还能回国参加活动。当时得知,有2 位学生即将升中学了,政府已决定再派一名老师,同时确定由一位有专业学位的考察队员兼任物理教师。 我们说要办世界一流大学,这是中国梦的一部分,但是如果说要办成世界一流的义务制教育,绝对可以做到。像上海那样,义务教育的质量已经是世界一流了,只要在硬件设施上都能达到先进,在地区、城乡之间做到均衡,那就是世界一流的义务制教育。即使是现在*贫穷落后的地区,只要中央下决心调动全国的力量,也不难使每一座小学、中学达到国家规定的*低标准。师资数量或质量不够,既可在本地培训,也可以从外地招聘或从发达地区轮流服务。如果我们的义务制教育是一流的,那么绝大多数家庭的孩子就能处在基本相同的起跑线上,今后能不能上大学、如何选择职业,就靠你自己了。 任何国家的国民素质的提高,任何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基础,前提都是从小的家庭教育。根据我个人的体会,很多规矩、规范,涉及信仰的某种行为,*关键的是从小的灌输,习惯成自然。到了大学甚至是高中就根本来不及了,或者已经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了。例如一个人不能撒谎,就是一种习惯,一种自觉的行为规范,不需要讲太多的道理。而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养成了撒谎的习惯,长大了是很难纠正的。你告诉他不能撒谎,他会说撒谎的人很多,为什么我不能,甚至根本不相信世界上还有不撒谎的人。你告诉他撒谎会被人瞧不起,他却认为就是因为能撒谎才显得有能耐。你说撒谎*终害了自己,他却觉得不撒谎才会吃亏。不是有年轻人到外国乘车不买票,人家告诉他查到要罚款,他非但不怕,还通过概率计算得出还是不买票合算的结论。 现在的家庭教育为什么出现那么多的问题?根子就是他们的父母甚至是祖父母就从小没有受到很好的教育,将一些全人类都普遍认同的美德当作工具和手段。“文革”期间我当中学教师,眼看我的学生一天天学坏,原来文质彬彬的变得开口“国骂”闭口“沪骂”,为“政治”正确或达到个人目的不择手段,老师却处于被批判斗争的处境而无能为力,还得昧着良心赞扬“革命小将造反有理”“文化大革命就是好”。我们私下感叹:将来等到这些学生为人父母,成为国家栋梁,他们如何教育子女,管理国家?社会会变成什么样?现在这些学生早已当了父母,有的已是爷爷奶奶,有的已是党政官员、企业主管,他们是如何教育子女、服务民众、管理员工的呢?有没有留下“文革”的恶性影响? 教师的作用能否发挥,结果也不同。以往中国人普遍崇拜“天地君亲师”,老师的地位是很高的。“文革”前我刚当教师时还不满20 岁,到学生家里去访问,有的家长还以为是他哥哥的同学。但一旦知道我是老师时就立即非常客气,有的家长年龄可当我父母,但对我十分尊重,弄得我很不好意思。如果家长的说法和要求与教师不同,学生就会理直气壮予以拒绝:“是老师说的。”家长就会让步:“当然听老师的。”但现在老师在家长心目中处于什么地位呢?一方面有些老师放弃了自己的尊严和地位,从教幼儿园就接受家长送的购物卡和礼物的老师,千方百计利用家长资源的老师能有尊严吗?另一方面,不少家长以为只要有钱有势就能左右老师,他们怎么会将老师当作孩子的行为楷模和灵魂导师? 第二就是小学或者学前教学。义务教育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就能纠正家庭教育的一些问题。现在强调不输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不是将责任交给每一个家庭,因为家庭做不到,但是至少进入学校,孩子们要在同一起跑线上。输在起跑线上,往往就在义务制教育阶段,所以大家拼命地往名校挤。国家要做的*基本的事情,不是创造一个一个所谓的教育奇迹。如果一个国家不从基础教育开始,不是通过政府做到教育资源的相对均衡,不是使孩子从小就得到良好的教育,那么今后我们怎么保证这个国家稳定的发展? 这些不是中国的教育问题,而是教育的中国问题,面对这样的情况,教育部门和学校不能推卸自己的责任,但是如果不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政府不全面来解决这些问题,单独要求学校将教育办好是不可能的。 (《教师博览》2014年第4 期)
中国的教育问题还是教育的中国问题 作者简介
葛剑雄,复旦大学特聘教授、校务委员、博士生导师,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评为“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曾任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图书馆馆长,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现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著有《西汉人口地理》《中国人口发展史》《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中国移民史》《往事与近事》等。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学名著典藏-全译本
伊索寓言-世界文学名著典藏-全译本
¥9.3¥19.0 - >
巴金-再思录
巴金-再思录
¥14.7¥46.0 - >
推拿
推拿
¥12.2¥32.0 - >
人文阅读与收藏·良友文学丛书:一天的工作
人文阅读与收藏·良友文学丛书:一天的工作
¥14.7¥45.8 - >
随园食单
随园食单
¥15.4¥48.0 - >
李白与唐代文化
李白与唐代文化
¥8.9¥29.8 - >
新文学天穹两巨星--鲁迅与胡适/红烛学术丛书(红烛学术丛书)
新文学天穹两巨星--鲁迅与胡适/红烛学术丛书(红烛学术丛书)
¥9.9¥23.0 - >
苦雨斋序跋文-周作人自编集
苦雨斋序跋文-周作人自编集
¥6.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