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野菊花
-
>
我的父亲母亲 - 民国大家笔下的父母
-
>
吴宓日记续编.第7册.1965-1966
-
>
吴宓日记续编.第4册:1959-1960
-
>
吴宓日记续编.第3册:1957-1958
-
>
吴宓日记续编.第2册:1954-1956
-
>
吴宓日记续编.第1册:1949-1953
五号屠场
¥32.9¥59.9待宰的羔羊
¥27.0¥45.0文景古典·名译插图本:阿里斯托芬喜剧集(全8册)(精装)
¥144.0¥288.0好好读书:名家给年轻人的读书课(精装)
¥30.8¥55.0彗星年代-1918:世界重启时
¥29.6¥52.0
伦敦-一个伟大城市的故事 版权信息
- ISBN:9787505743540
- 条形码:9787505743540 ; 978-7-5057-4354-0
- 装帧:100g纯质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伦敦-一个伟大城市的故事 本书特色
被世界历史形塑,同时也是改变世界潮流的弄潮儿!历史学家为你呈现伦敦的全貌伦敦被世界历史形塑,同时也是改变世界潮流的弄潮儿,用独特丰富的文物、文件、地图、绘画和照片等藏品点亮伦敦的历史长廊!伦敦历史学家杰里·怀特继获奖作品《二十世纪的伦敦》后又一匠心力作,与伦敦博物馆联合呈现。 1. 你从何处了解伦敦?是写实作品《雾都孤儿》,还是侦探作品《福尔摩斯》?是时髦绅士的英伦范儿,还是击撞灵魂的英式摇滚?是高贵的英国女王,还是帅气的贝克汉姆?无论你心中的伦敦是什么样貌,我都想告诉你,你了解的远远不是伦敦的全部! 2. 一字一语的故事,一街一巷的传奇,潜藏着伦敦的多样与丰富,不了解伦敦,就无以了解如今以及未来的世界。伦敦被世界历史形塑,同时也是改变世界潮流的弄潮儿。 3. 与伦敦博物馆联合呈现,以其独特丰富的文物、文件、地图、绘画和照片等藏品点亮伦敦金碧辉煌的历史长廊,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将伦敦的故事呈现给你。 4. 全彩印刷,内外双封面,封面超感滑面纸,内文精选纯质纸,版式清晰舒朗!采用锁线胶装,特用起凸工艺,装帧精美。 5. 了解伦敦的专业指南全书,在实用性极强的同时,不乏浓厚的文学性和文艺气息。 6. 本书作者是英国皇家历史学会会士、伦敦大学教授、伦敦历史学家。著有伦敦“三部曲”,其中《二十世纪的伦敦》于2001年获沃尔夫森历史奖。
伦敦-一个伟大城市的故事 内容简介
没有哪个城市能拥有比伦敦更戏剧化的历史了。一次次地被灾难吞没,每一次都似乎标志着这座城市的终结,然而,每一次这座城市都从危机中浴火重生,每一次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加强大。 《伦敦:一个伟大城市的故事》讲述了伦敦非凡的历史:从罗马帝国偏远的北部崛起;贸易不断增长并将钱和船只运送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伟大的伦敦人,从莎士比亚、狄更斯,到克伦威尔、丘吉尔;面对自然灾害和战争时耐力惊人;黑暗的一面,如犯罪和混乱;在全球化过程中对于其他文化的包容并蓄。 《伦敦:一个伟大城市的故事》以其独特丰富的文物、文件、地图、绘画和照片等藏品将整个伦敦的历史长廊装点得金碧辉煌,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将伦敦的故事呈现给读者。
伦敦-一个伟大城市的故事 目录
前言 001
伦敦和威斯敏斯特 006
城市的扩张 020
出行方式的沿革 032
多元化的伦敦人 046
伦敦的名人堂 056
王室所处,都城所在 067
城市与议会 082
政治压迫与血腥暴动 097
战火弥漫的伦敦 108
母亲河 117
遍地商机 131
商旅辐辏,购物天堂 142
五行八作的兴起 155
贫与富——难越的鸿沟 165
公众的娱乐消遣 178
舞台与银幕 194
运动之城 207
从珀塞尔到朋克 226
伦敦人的吃喝 240
肆虐的传染病 255
卫生医疗机构 264
宗教信仰 278
出版自由 287
科学之家 297
长在伦敦 307
罪恶的黑社会 322
警察、监狱和惩罚 330
补充书目 342
致谢 343
译后记 344
伦敦-一个伟大城市的故事 节选
伦敦和威斯敏斯特 大约1000年前,人们才发现,近乎世人皆知的古伦敦的中心其实不只是一座城市,而是由两座城市组成的。伦敦是由罗马人建成的,*初被称为伦底纽姆。早在大约公元48年,伦底纽姆是从一堆碎石和黏土地上崛起,在此之前,并未发现有任何人类长期居住的痕迹。这座新城就是英国北部布列塔尼亚省的中心,并很快成为其贸易往来的枢纽、财富的聚集地以及权力中心。公元200—225年前后,为抵御外部入侵、增强城市的防御能力,罗马人从伦敦的东、西、北三个方向筑起了高墙,将位于南部的泰晤士河作为护城河,保护着这座城市的安全。到公元300年左右,伦敦的南部也修筑了城墙,泰晤士河作为护城河的功能因此而不复存在。这些防御工事对保护伦敦的安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期间罗马统治势力逐渐削弱,曾使整个城市的防御神经紧绷,直到公元410年左右,罗马人在不列颠的统治结束,伦敦时刻紧张的神经才彻底放松下来。 罗马对不列颠的占领结束后,伦敦陷入了一片混沌,不断衰退,并在一定程度上算是被遗弃了。罗马人刚一撤退,盎格鲁-萨克逊人就趁虚而入,侵入伦敦,并长期居住在城内和其周边区域。自此,伦敦西城墙外建立了新的商业区。但到了9世纪,迫于维京海盗(多数是丹麦人)的入侵,为了维持城区内的发展,原来城墙外的商业区也就被废弃了。直到后来丹麦人彻底被击败,1042年,盎格鲁-萨克逊人国王“忏悔者爱德华”继位后,伦敦才迎来了真正的发展时机。爱德华将宫廷从2500米(也就是1.5英里)外的伦敦老城区迁到了威斯敏斯特市,另外,他还下令修建修道院,现在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就是在爱德华时期修建的那座修道院的基础上修缮而成。 因此,伦敦的两面性也是在这个时期形成:因循着罗马人所建的伦底纽姆的印迹,伦敦的东部成为商贸交易以及工业发展的重要阵地,发展成了如今的伦敦金融城;盎格鲁-萨克逊时期的伦敦西部就是王室、教堂以及政府所在地。这个时期的两极分布在为此后两千年伦敦的城市发展奠定了格局。 1065年,爱德华时期修建的威斯敏斯特教堂完工封圣,随后一年,诺曼底人入侵英格兰,长驱直入,攻陷伦敦,不列颠从此易主。诺曼底人征服伦敦后进一步巩固了伦敦这座双重性城市的重要地位。他们加强了伦敦以及泰晤士河沿线的防御工事,征服者威廉在罗马城墙的东南角修筑了伦敦塔,宣扬其势力,炫耀王威。随后在伦敦城的西部,诺曼底人于之前萨克逊人修建的教堂的旧址上修建了圣保罗大教堂,但是1087年的大火使这座教堂灰飞烟灭。再往西一些,王宫就在早期遗留下来的宏伟的中世纪建筑——威斯敏斯特大厅的基础上修缮而成。 在接下来的500年中,大伦敦的发展就依托于伦敦市和威斯敏斯特市双轮驱动,两者之间主要是通过河流和舰队街(Fleet Street)相连,舰队街一到泰晤士河北岸就改称作河岸街(the Strand)。在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1558—1603),泰晤士河两岸的建设和发展蒸蒸日上,英国政府所在地白金汉宫拔地而起,金碧辉煌、花园环绕的贵族大厦也在泰晤士河畔随处可见。得益于盛行的西风,威斯敏斯特王室所在地避开了伦敦城的烟雾和臭气;拥有这样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又是国家权力集中地,自然而然地就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富人扎根于此,祖祖辈辈,不愿离开。 尽管城市的发展日益辉煌,但伦敦并没有止步于此。一座座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从罗马城墙外的四面八方拔地而起。平民以及在泰晤士河沿岸做生意的人都居住在东边,中产阶层搬到了北部的多山地带,富裕阶级都住在西区,离王宫越近越好(这一区域在当时就被称为“伦敦西区”)。都铎王朝时期,伦敦港口从罗马统治时期的中心位置不断地向下游延伸扩展。到17世纪,斯图亚特王朝统治时期,伦敦的局势动荡不安,从四面八方加强了防御,尤其是威斯敏斯特的周边。1670年到18世纪末,伦敦市内建起了许多格调优雅的广场,有圣詹姆斯广场(St. James)、汉诺威广场(Hanover)、伯克利广场(Berkeley)、格罗夫纳广场(Grosvenor)和卡文迪什广场(Cavendish)。与此同时,包罗万象的奢华购物街也初具规模,有皮卡迪利购物广场(Piccadilly)、邦德街(Bond Street)和萨维尔街(Savile Row)。这些都成为伦敦西区的代表性景点,一直延续至今。 很明显,这两座古老的城市一直在展现着各自不同的面孔。在过去的150年里,伦敦西区不断扩大且日趋繁荣,这里的牛津街(Oxford Street)成为整个英格兰首屈一指的购物胜地。伦敦金融城一直保持着独特的身份地位——全球*大的金融和贸易中心之一。伦敦和威斯敏斯特的区别不仅限于城市的街道上,苍穹之下,两座城市的轮廓风貌也不尽相同。然而,伦敦金融城和威斯敏斯特自古以来都是推动大伦敦前进发展的左膀右臂,只不过若是追溯到两者的起源来看,伦敦能有今天的辉煌成就,伦敦金融城的贡献要比威斯敏斯特的贡献大许多。 城市的扩张 在罗马占领时期,泰晤士河在汛期的河宽是现在的五倍,伦敦依靠伦敦桥与英吉利海峡沿岸的港口进行沟通。公元90年前后,用木头搭建桥梁十分盛行,后来为抵御外侵,伦敦桥的南端筑起了防御工事,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南华克(South-wark)。1176—1205年间,在传教士彼得·科尔丘奇(Peter de Colechurch)监管下,伦敦桥首次改用石头修建,可惜这位传教士未能亲眼见到于1209年完工的大桥,在1205年就去世了。石筑的伦敦桥在他去世后的600多年间仍然屹立不倒。直到18世纪50年代,伦敦桥十分雄伟,桥面两旁都是鳞次栉比的房屋,一侧深不见底的河水穿过19个桥孔,直泻而下,水势惊人,只有极为勇敢的水手才敢在这些湍急的水道中穿梭。这座大桥分别于1831年、1972年经历了重建,由于它的存在,南华克市镇成为从南面通向伦敦的商业通道。 然而,千万不能把南华克简单地说成是伦敦。它一直以来都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并沿袭着自己的传统,几个世纪以来,人们对于它作为伦敦自治市的身份都有强烈的质疑。直到19世纪初人们才接受给予南华克冠以“南伦敦”的称号。 如果说南华克是一个依附性的郊区,那么它本身往北以及西北的发展扩张足以使其摆脱依赖性,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独立市郊。然而,特别是到17世纪,在1638—1657年间,霍尔本(Holborn)并入了伦敦的辖区。其中,霍尔本的外缘是贫穷落后的圣吉尔斯区,而南面的林肯因河广场(Lincoln’s Inn Field)则十分开阔,在此居住的大多是富裕人群。与此同时,由贝德福德伯爵(Earls of Bedford)拥有的考文特花园区也在逐步发展,早期的伦敦很少会像考文特花园区这么有规划。 1666年以前,考文特花园区建设并未完善。在9月2日星期日的凌晨,伦敦普丁巷(Pudding Lane)法瑞纳面包房(Farynor’s Bakery)失火,使伦敦遭遇了灭顶之灾。因为伦敦大部分建筑的材料都是木头,这使得这个城市很容易受到火灾的威胁,这次大火是伦敦有史以来所遭遇的*严重的火灾。借着强风,大火整整烧了四天。据统计有超过13000栋房子、87座教堂,以及包括4座监狱在内的60多间公共建筑都在大火中付之一炬。伦敦近四分之三以及周边许多地方都在这次大火中灰飞烟灭。 在大火之后的20年内,伦敦几乎焕然一新,除圣保罗大教堂外,这座教堂后来是由杰出建筑师克里斯托弗·雷恩爵士设计,直到1710年才完工。但是出人意料的是,许多房子虽已重新修缮完好,却都是空置无人居住。其实原因很简单,伦敦大火之后,整个城市被迫向外扩张。许多在火灾中遭受损失的富裕人群都搬到了郊区居住。也就是这样一个“后伦敦大火”年代将考文特花园造就成了一个广受瞩目的商业街区,在伦敦大火之前的商人都纷沓而至,重操旧业,垄断了整个商业区。同时,此区域还逐步修建了苏活区(Soho)、七面钟(Seven Dials)和莱斯特广场(Leicester Square),来满足整个区域的各方面需求。到1700年,伦敦成为西方世界*大的城市,能容纳大约50万的人口。 在接下来的250年中,伦敦向前发展的脚步从未停歇,可几乎整个城市的发展建设都集中在泰晤士河以北的地区,直至两座著名的大桥修建而成,才大力推动了南岸的发展。1750年修建的连接伦敦和兰贝斯(Lambeith)的威斯敏斯特桥,以及后来修建的黑衣修士桥的开通促进了南华克早年主干道以西的发展。拿破仑战争结束后,沃克斯豪尔桥(Vauxhall Bridge,1816)、滑铁卢桥(Waterloo Bridge,1817)以及南华克桥(Southwark,1819)相继建成,极大地刺激了伦敦南部的发展,“南伦敦”从此也变得名副其实。 整个19世纪见证了伦敦的迅速扩张,城市周边的田地、村庄都被吞噬在这股迅猛的发展浪潮中,取而代之的是砖瓦和水泥。到1800年,城市已经约有100万的人口,到1900年,伦敦的人口已经增至658万余人,整个城市的发展不仅仅体现在人口的迅速增长,其他方面也在飞速向前。20世纪的前40年里,伦敦的建成区域面积又翻了一番,到1939年,城市建成区域长达55公里,合34英里,在外缘的市郊,四处都是连排的房屋。其人口数也达到了空前之多(861.5万人),此后再无超越。 伦敦的扩张速度惊人,直到20世纪30—50年代,城市绿化带的建立才终止这一扩张浪潮,绿化带区域以内,不允许进行任何的城市建设。也庆幸如此,不然这一膨胀趋势到何时才能结束?恐怕会遥遥无期了。城市的急速扩张也给伦敦人留下了一个永久性问题:城市大得离谱,人们要是想四处走走该怎么办? 出行方式的沿革 1800多年来,大部分伦敦人的出行都是靠步行。在那时,到伦敦各个地方单靠双腿还是可以做到的,并且这也是*便宜的出行方式。仅仅是那些有钱人出门时要么骑马,要么乘轿,他们是有马车的。就连货物都是靠人力搬送,人行道上专门设有卸货用的石墩。很多搬运工因长期在颠簸不平的路面上行走送货而发生了脱臼或骨折,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整个城市,直到18世纪60年代才得以解决。 *早的公共交通方式诞生在江河上。当时,伦敦只有一座伦敦桥,桥上十分拥挤不堪,很多人都要过桥渡河。伦敦桥变得日渐肮脏拥堵,人们都不愿意踏足其上,乘船从泰晤士河上游的伦敦城到威斯敏斯特和白厅再舒服不过了,而且十分便捷。伦敦从1514年开始对水上交通费用进行管理,据说在伊丽莎白统治时期,有40000人靠在泰晤士河上划船载客为生。船工们脾气暴躁易怒,脏话连篇,不计后果地对同行特别是划船观光的人使坏、搞恶作剧,这些都是众所周知的。然而随着一座座新的大桥的出现,船工们的生意也就日渐惨淡,到19世纪中期,就很少有人再把当船工作为一种营生了。 *早的路上公共交通方式是乘轿子和马车。从1696年开始,伦敦对这两种公共交通方式进行统一管理,要求持证上岗,以避免乘客遭受乱收费或者辱骂虐待等情况。这些载着城市居民频繁往来于城市和市郊村镇的交通工具被称为“哈克尼”(Hackney)马车或者轿子。1813年,城市大幅扩张的前夕,伦敦市内仍有1100辆“哈克尼”马车和400台可供租用的轿子。轿子不久之后就被淘汰了,马车也被新式的华丽的双轮马车所替代,本杰明·迪斯雷利(Benjamin Disraeli)在1870年将其描述为“伦敦的平底无盖小货车”(Gondola of London)。 1829年7月4日,伦敦**辆可以同时运载多人的公交车上路。早期的公交车都是由两到三匹马一同牵引的,*多可同时运载22人,每次乘车需要22便士,因此生活贫困的人是坐不起的。确实如此,直到19世纪,这类公交车才普及普通的工薪阶层,成为人们可以负担得起的出行工具。 20世纪机械革命*终使得马退出了作为主流运载和牵引工具的历史舞台。1914年8月4日,**次世界大战爆发当天,伦敦的*后一匹马完成了它在交通领域的历史使命,大约10年前,双轨电车替代了马拉双轨车。随着机动车数量的增长,以及伦敦的不断发展,伦敦市郊的公共交通网络就像是一张巨大的蜘蛛网在这座国际性的大都市铺展开来。公共交通方式也逐步得以完善和普及。1937—1938年间,大伦敦区有22亿次的出行都是依靠公交车和马车完成的,相较于1922年的数字,整整翻了一番。伦敦的双层巴士(1956年开通的一种公交汽车)就像是当地的黑色出租车一样化作了伦敦的一个象征符号,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为世人所知。 在当时,伦敦人可以在公路交通和轨道交通两种方式之间自由选择,选择任意一种方式都可以在市内穿行。1836年12月,伦敦的**个火车站开放,位于伦敦桥的南端。伴随着伦敦的向前发展,更多的伦敦人需要来往于郊区和市中心工作,这更加突显了市郊交通建设的重要性。到1854年,大概有5.4万的伦敦人要乘坐轨道交通上下班,虽然与每天步行上下班的40万人相比,这个数字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 很快,伦敦就建立了世界上**个地铁系统,因此整个城市的交通系统一次性地得到了完善。它也自然而然的成为全球交通网络*为发达和繁忙的城市,“隧道”成为在伦敦出行的独特的方式。1863年1月,伦敦**段地铁系统开通,当时使用的还是蒸汽发动机,但后来在20世纪早期,电力的应用使得地下轨道交通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极具冒险精神的美国金融家查尔斯·泰森·叶凯士(Charles Tyson Yerkes)在这一进程中做出了重要的引导性贡献。即便是后来伦敦发展停滞不前时,其地铁系统仍在向四面八方不断延展。21世纪初,整个城市拥有12条地铁线路,沿途共设有268个站点,年客流量达101.4万人次。 对于那些想要到别处的伦敦人来说,乘飞机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事实证明,越来越多的伦敦人在远行时都会选择乘坐飞机。伦敦*主要的机场——希思罗机场(Heathrow)于1946年开始运营,60年后,它摇身成为全世界*繁忙的机场,年吞吐量达670万余人次,其中许多人来自世界各地到伦敦观光旅行,也有不少人会选择留下定居。
伦敦-一个伟大城市的故事 作者简介
杰里·怀特(Jerry White),英国皇家历史学会会士,伦敦大学伯克贝克学院伦敦史专业客座教授、现代伦敦的历史学家。出版过多部著作并发表过多篇文章,其中包括现代伦敦的“三部曲”:《二十世纪的伦敦》,于2001年获沃尔夫森历史奖;《十九世纪的伦敦》于2007年出版,成为畅销书并屡获好评;《十八世纪的伦敦》于2012年由兰登书屋出版。
- >
人文阅读与收藏·良友文学丛书:一天的工作
人文阅读与收藏·良友文学丛书:一天的工作
¥14.7¥45.8 - >
唐代进士录
唐代进士录
¥25.5¥39.8 - >
莉莉和章鱼
莉莉和章鱼
¥13.4¥42.0 - >
名家带你读鲁迅:朝花夕拾
名家带你读鲁迅:朝花夕拾
¥10.5¥21.0 - >
中国历史的瞬间
中国历史的瞬间
¥16.7¥38.0 - >
李白与唐代文化
李白与唐代文化
¥8.9¥29.8 - >
推拿
推拿
¥12.2¥32.0 - >
月亮虎
月亮虎
¥14.4¥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