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2024个人购书报告 2024中图网年度报告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海派经济学(2018第16卷第2期总第62期)

海派经济学(2018第16卷第2期总第62期)

出版社: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04-01
开本: 16开 页数: 188
本类榜单:经济销量榜
中 图 价:¥17.3(7.2折) 定价  ¥24.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海派经济学(2018第16卷第2期总第62期) 版权信息

  • ISBN:9787564230814
  • 条形码:9787564230814 ; 978-7-5642-3081-4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海派经济学(2018第16卷第2期总第62期) 本书特色

  《海派经济学》主要汇集了一些经济学家的文章,介绍了政治经济学领域的一些新发展,全书分为专访、论文、人物、书评、综述等几个部分,全面介绍了当前我国和世界政治经济学方面的新研究成果,对当前的一些经济问题进行了研究,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目录

海派经济学(2018第16卷第2期总第62期) 内容简介

海派经济学,强调综合创新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学派。按照海派经济学创始人上海财经大学教授程恩富的解释,海派经济学是以地域来称呼的一个学派,学术史上这样称的很多,主要是为了简便。但学派是开放的,其人员并不以地域为限。若从主义角度描述,其名称是新马克思经济学综合学派,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学界内的一个经济学派。 海派经济学的学术风格是海纳百川、推陈出新、探求真理。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比如关于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上,提出二者是“正反同向交促互补变动论”。再如,“四主型”市场经济改革观,我们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公式是“四主型”的:公有主体型的多种类产权改革观,劳动主体型的多要素分配改革观,国家主导型的多结构市场改革观,自力主导型的多方位开放改革观。其他的原创性观点还有“新的活劳动价值一元论”、“市场型公有高绩效论”、“一府两系三层分类的国有资产管理新体系论”、“社会主义三阶段论”、“当代全球基本经济矛盾论”等。 海派经济学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理论体系,也就是系统的经济学方法、基本假设、基本原理和政策主张。这样,也就受到广泛的关注。

海派经济学(2018第16卷第2期总第62期) 目录

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理论与实践的是是非非
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国智慧”
百年六次巨变昭示中国道路的真理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世界历史视阈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
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空间生产转向
——基于大卫·哈维的时空视角
论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的劳动关系及其实现
重新认识国有资产流失
——兼议新一轮国企改革中的几个重大问题
个人工资运动中劳动力价值的阐释模型探析
计划经济时期较平均的按劳分配制度的运行依据和历史作用
美国宪法与资本寡头民主制度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经济哲学诠释
——基于资本内在否定性的框架
基于不完全市场前提的市场原理新探讨

书评
刘国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大师
展开全部

海派经济学(2018第16卷第2期总第62期) 节选

《海派经济学(2018.第16卷 第2期:总第62期)》:
  (二)准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社会人”立论基础
  “社会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有关人的类本质的一般性假设,可以被看作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立论基础(一般),在这里,社会性才是人*主要、*根本的属性。马克思提出,经济关系中的人“只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的物质承担者……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马克思,1975)。这就表明,“经济人”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由一定的社会关系将其紧密联结在一起的,任何“经济人”的行为决策都无法脱离他所处的社会条件,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这种“真正的社会联系并不是由反思产生的,它是由于有了个人的需要和利己主义才出现的”(马克思,2002)。
  从另一个视角来看,“社会人”同时也是一个历史的人,这是指无论个人在主观上如何超越其时代,他都无法真正意义上超脱他所处的社会历史阶段,而只能是当时那个历史阶段的各种社会关系的产物,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历史的人同时也是“现实的人”,“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中的那种个人,而是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马克思、恩格斯,1995)。
  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人的经济本性的分析,属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立论基础(特殊)的范畴,这也就涉及如何历史地理解西方经济学所提出的“经济人”假说。实际上,马克思已经指出,西方经济学中的“经济人”,只不过是18世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后新兴资产阶级的人格化表象而已。“被斯密和李嘉图当作出发点的单个的孤立的猎人和渔夫,应归入18世纪鲁宾逊故事的毫无想象力的虚构……这倒是对于16世纪以来就进行准备,而在18世纪大踏步走向成熟的‘市民社会’的预感……这种18世纪的个人,一方面是封建社会形式解体的产物,另一方面是16世纪以来新兴生产力的产物,而在18世纪的预言家看来(斯密和李嘉图还完全以这些预言家为依据),这种个人是一种理想,他的存在是过去的事;在他们看来,这种个人不是历史的结果,而是历史的起点。因为,按照他们关于人类天性的看法,合乎自然的个人并不是从历史中产生的,而是由自然造成的。这样的错觉是到现在为止的每个新时代所具有的。”(马克思、恩格斯,1995)西方经济学“经济人”立论基础所遭遇的危机。一方面在于“经济人”假设过于强调人的个体特征,缺乏对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考察,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西方主流经济学不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不能历史地看待人的经济本性,这就把“人”固化在资本主义这一特定的历史阶段,导致了对人的经济本性的严重误读。
  (三)苏联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立论基础
  作为世界历史上**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的探索,集中体现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研究和构建上。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苏共中央开始组织编写包括社会主义部分在内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到1940年年底,完成了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未定稿,但一方面受到战争的影响,这项工作一度停顿下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联重新启动了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编写工作。1951年,苏共中央组织了针对这本未定稿的经济问题研讨会,斯大林针对大会讨论的主要理论问题发表了书面意见。1952年,以斯大林书面意见为主要内容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出版,并成为苏联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编著的重要依据。
  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通过对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经济规律进行分析研究,斯大林提出了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的生产目的,这就是“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而不断完善的方法,来保证*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基于这一生产目的,斯大林还指出了社会主义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之间的本质区别,这表现在三个方面。**,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不是去追逐*大限度的利润,而是保证*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的物质和文化需要。第二,社会主义生产过程不是从高涨到危机,再从危机到高涨的周期性的经济波动,而是持续性的发展。第三,社会主义生产不是伴随着技术的周期性间歇状态,而是技术的高度发展和完善。
  ……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