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不再提示
关闭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编制指南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编制指南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09-01
开本: 32开 页数: 115
中 图 价:¥18.6(4.9折) 定价  ¥3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编制指南 版权信息

  • ISBN:9787302505730
  • 条形码:9787302505730 ; 978-7-302-50573-0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编制指南 本书特色

本书是关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指南,特别是对于培养方案中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毕业要求、知识、能力与课程体系等核心要素的确定,提出一套科学的、可操作性强的指南,以帮助专业负责人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编制指南 内容简介

每一个学校都有各自的特点,无论是学校历史文化、生源构成,还是毕业生就业去向以及学校对人才培养的定位都不相同,即使同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也不宜套用相同的人才培养方案。基于这样的考虑,本书主要目的是帮助专业负责人和专业教师理解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以及工作流程等;解读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评价与持续改进等环节的内涵和确定方法,并通过一些具体案例来展示培养方案各要素的确定过程。本书并不打算给出一个具体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编制指南 目录

目录

第1章编写介绍 1

1.1编写背景1

1.2目的与原则3

1.3定位5

1.4内容与章节编排8

1.5几点说明10

第2章培养目标 12

2.1制定原则13

2.2制定过程16

2.3特色化建议21

2.4示例22

第3章毕业要求 24

3.1毕业要求的作用与内涵24

3.2毕业要求制定的基本原则26〖2〗〖1〗3.3毕业要求的参考内容27

3.4毕业要求与培养目标的支持关系分析30

3.5毕业要求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

对应关系32

3.6毕业要求中的复杂工程问题33

3.6.1复杂工程问题的7个特征33

3.6.2复杂工程问题对教学体系设计

的指导意义34

3.7毕业要求中的非技术能力与素质38

第4章课程体系 40

4.1课程体系的作用与内涵40

4.2课程体系与知识41

4.3课程体系与能力42

4.4课程体系与素质43

4.5课程体系如何支撑毕业要求44

4.6课程群的组织50

4.7课程体系的建设过程52

4.8对不同类型学校专业的个性化建议53

第5章评价与持续改进 55

5.1评价与持续改进的要素55

5.2培养目标的评价与持续改进56

5.2.1培养目标的评价机制56

5.2.2培养目标的评价方法与要求56

5.2.3培养目标的持续改进58

5.3毕业要求的评价与持续改进58

5.3.1毕业要求的评价机制59

5.3.2毕业要求的评价方法与要求61

5.3.3毕业要求的持续改进66

5.4课程的评价与持续改进66

5.4.1课程的评价机制67

5.4.2课程的评价方法与要求67

5.4.3课程的持续改进71

附录A培养方案示例 73

附录B知识体系的组织 90

B.1知识体系组织概述90

B.2知识领域的设置92

附录C课程示例 100

C.1示例一100

C.2示例二104

C.3示例三108

后记 112


展开全部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编制指南 节选

第5章评价与持续改进〖1〗5.1评价与持续改进的要素本章介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的编制和执行过程中各环节评价方法以及持续改进机制,包括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体系等方面。 各环节的评价与持续改进需遵循以下三个要素: ① 有公开的评价和过程质量监控机制。包括各环节评价的责任人、评价对象、评价周期、评价方式、评价内容、评价结果等。 ② 有明确的质量要求。各环节均应有明确的质量要求,通过教学环节、过程监控和质量评价促进各环节目标的达成。 ③ 评价结果能被用于专业各环节的持续改进。培养目标、毕业要求以及课程体系等的评价结果能被用于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及各教学环节的改进。〖2〗〖1〗5.2培养目标的评价与持续改进 专业能够定期评价培养目标的合理性,并根据评价结果对培养目标进行修订,评价与修订过程有行业或企业专家参与。 5.2.1培养目标的评价机制 专业需建立有效的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以及有高等教育系统以外有关各方参与的社会评价机制。 由专业负责人组织某个委员会进行培养目标的评价,成员包括专业教师代表、行业或企业专家等。建议每2~4年进行一次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通过对毕业5年左右的校友、主要用人单位进行座谈或问卷调查,了解毕业生在社会与专业领域取得的成就,检验培养目标的合理性。 5.2.2培养目标的评价方法与要求 培养目标的评价需要有足够的覆盖面,不能仅针对部分有成就的毕业生和个别特定的用人单位。 座谈会、问卷调查内容需针对培养目标的描述展开,通过定性、定量的方式进行评价。评价中既需了解现有培养目标的合理性程度,也可同时了解用人单位、毕业生对培养目标的改进意见,为培养方案修订提供依据。 培养目标的评价主要依托毕业生跟踪反馈和各方参与的社会评价。主要评价内容包括: ① 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在社会与专业领域取得的成就与培养目标描述的一致性; ② 用人单位通过对聘用毕业生的跟踪,客观评价毕业生的能力素养层次与培养目标描述的一致性; ③ 行业、企业专家结合社会需求、行业要求评价现有培养目标描述的合理性; ④ 高校专家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学科发展评价现有培养目标描述的合理性。 其中,调查问卷可以围绕知识评价、能力评价、素养评价展开,采用五级打分的定量方法。具体内容如下: ① 知识评价可包括自然科学知识、人文社科知识、专业领域知识、跨学科跨专业知识、研究方法论知识等; ② 能力评价可包括学习认知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研究能力、创意创新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组织管理、领域洞察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 ③ 素养评价可包括科学素质、人文修养、国际视野、法律与职业道德、社会责任、忠诚奉献、诚实守信、事业心与担当精神、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心理承受与调节、终身学习等。 培养目标的评价一般在座谈、调查的基础上给出定量的分析报告和定性的评价报告。 5.2.3培养目标的持续改进 专业负责人组织某个委员会针对培养目标评价报告,形成培养目标的评价结论。专业根据评价结果,并综合教学环节的评价结果,修改或调整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使之更符合专业的办学定位、学科发展、社会需求,促进专业培养的人才满足国家、社会、行业和企业等多方面的需要。 5.3毕业要求的评价与持续改进 专业应通过评价证明毕业要求的达成。这里所谓证明,包含了三个方面: 一是培养方案制定时合理分解毕业要求到可度量的若干指标点;二是培养方案制定时能够明确指出每一项毕业要求及指标点是通过哪些具体的教学活动来实施的;三是培养方案实施时能够提出证据说明每一个活动有合理的评价方式,对每个学生给出是否达到要求的评价结论。 需要强调的是: ①毕业要求达成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持续改进。②持续改进需要基于恰当且充分的评价。③改进是持续性过程,需形成闭环。对改进措施要跟踪评价,直到问题解决或确认措施有效。 5.3.1毕业要求的评价机制 毕业要求达成的评价机制主要包括评价的机构与人员、评价原理与依据、评价的周期与成果以及评价的合格标准。 1. 评价的机构与人员 毕业要求达成评价工作涉及多项工作内容,为此专业需要统筹规划并组织实施。由于每个学校每个专业均有各自的专业建设管理体系与工作制度,本《指南》仅给出一个一般性的参考方案,参见表51。表51评价工作与评价机构人员 评价工作项参与人员或机构制定评价标准与方法,审核毕业要求指标点分解的合理性专业负责人、专门组织(如某个委员会) 【建议】如果一个院系有多个专业,由院系分管教学的总负责人领导该项工作会更有利于工作开展制定指标点/课程体系的关系矩阵专业负责人、专门组织(如某个委员会) 【建议】课程负责人如能参与此项工作,则能更好地结合课程教学设计与运行的实际情况以及课程当前正在承担的教学改革的具体情况,更有利于确保关系矩阵的合理性课程达成度分析课程负责人、任课教师毕业要求达成度分析专业负责人由表51可见,课程达成度是整个评价工作的基础与主体工作。要求各课程负责人必须对毕业要求达成评价工作有基本的认识,并承担相应的分析与计算工作。 2. 评价原理及依据 毕业要求达成评价工作的主体是对课程教学的评价。这种评价通常是通过分析课程的考试、作业、实验等环节设置的考查点与毕业要求中对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等方面的吻合性、成绩分布的合理性、考核难易程度、试卷抽样分析等进行分析与评价。 调查问卷是另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评价工作。例如通过应届毕业生的调查问卷了解毕业生能力达成度的自我评价;通过往届校友的调查问卷了解毕业生知识、能力和素养对各自岗位的支持程度;通过用人单位调查问卷跟踪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知识、能力和素养的要求程度。 3. 评价周期 在学生毕业时,完成各项毕业要求指标的达成度评价,根据各项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值,判定学生的毕业要求达成情况。可见,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周期为1年。 为保证专业教学质量,一般要求课程教学评价应以课程实施周期为周期。例如某门课程每年运行一次,则其达成度评价周期为1年。 4. 评价形成的成果 评价成果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 课程达成度。通常来说,由于毕业要求被分解为若干个指标点,因此课程达成度评价就是评价课程对于指标点达成度的情况。一门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指标点均需要被评价。  各项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结果表。毕业要求达成度取决于该项毕业要求的各个指标点达成度的结果。 根据各项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值,由此判定本届学生对于毕业要求的达成情况,明确是否“达成”。 5. 评价合格标准 毕业要求达成度计算结果介于{0,1}之间。类似于需要设置课程考试及格线,各专业需要为毕业要求是否达成设置一个相应的合格标准,例如0.7。如果*终计算结果大于等于该合格标准值,则视为本项指标达成。该合格标准取值应由某个组织来确定,如院系的指导委员会。 5.3.2毕业要求的评价方法与要求 评价学习效果包括直接评价和间接评价两种方式。其中,直接评价是通过直接观察或检查成效来评价毕业要求指标点的达成情况,其方式包括作业、测验、考试、实验或实践、第三方专业证书考试、专题报告、实习单位考核等等。间接评价多为意见调查或自我陈述,包括访谈、问卷调查等,来间接推估学生学习成果,其方式包括书面调查和问卷调查、访谈、专题讨论。 虽然毕业能力达成评价时应尽量采用直接评价方法,但并不排斥间接评价,甚至应该注重两者的结合。例如,通过对访谈这类间接评价方式在内容上的精心设计,使其包含直接评价相关内容,这样更有利于形成较为完整、可信的评价结果和证据链。 1. 评价方法 (1) 课程达成度评价方法 课程达成度评价是指根据学生在各考核环节的考核结果(包括试卷、大作业、报告、课程设计等)计算课程对某个毕业要求指标点的达成度。其一般性计算方法如下:课程达成度 =课程支撑强度×∑考核环节平均分×考核环节权重∑考核环节应得分×考核环节权重其中,  课程支撑强度: 课程对某个指标点的支撑强度。  考核环节应得分: 某个考核环节设置的分值。例如,对应某个指标点的某道试题的分值为10分,则其应得分为10分。  考核环节权重: 该考核环节在本门课程中对该指标点的占比。例如平时作业占30%,则相应的权重就是30%。  考核环节平均分: 在某个考核环节中样本学生的平均分。一般来说,对于专业必修课,样本空间应为全体学生。 下面以一门假想课程为例说明计算方法,具体数据见表52。表52课程考核环节数据统计 序号考核环节权重/%应得分平均分1试题170109.332试题370108.313试题570107.594试题770107.775平时作业3010078.94假设该课程对应毕业要求的指标点1.3且支撑强度为0.1,其考核环节仅包括期末考试和平时作业两部分,两者在该课程*终总得分的权重为0.7(70%)和0.3(30%)。期末考试试题中有4道题目支撑指标点1.3,平时作业均能支撑指标点1.3。根据如下考核数据,可以计算出该课程对指标点1.3的达成度为0.081。 (2) 毕业要求指标点达成度评价方法 规定毕业要求各指标点达成度的目标值为1,各指标点达成度计算方法如下:指标点达成度=∑支撑课程达成度 (3) 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方法 由于每条毕业要求由多个指标点构成,因此各指标点达成度的*低值决定了该项毕业要求的达成度。毕业要求达成度计算方法如下: 毕业要求达成度=min{各指标点达成度}有了毕业要求达成度计算值,再依据前述的合格标准就可以判定该项毕业要求达成与否。 (4) 总体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方法 类似于上述单条毕业要求达成度的计算方法,根据下面的方法计算出毕业要求总达成度,并根据毕业要求总达成度判定所有毕业要求达成与否。毕业要求总达成度=min{各毕业要求达成度}2. 需注意的主要问题 毕业要求达成分析方面需要注意如下问题: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