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不再提示
关闭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电视传播与受众的主体性构建

电视传播与受众的主体性构建

作者:向培凤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04-01
开本: 其他 页数: 250
本类榜单:文化销量榜
中 图 价:¥53.7(7.9折) 定价  ¥6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电视传播与受众的主体性构建 版权信息

  • ISBN:9787010185637
  • 条形码:9787010185637 ; 978-7-01-018563-7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电视传播与受众的主体性构建 本书特色

电视从诞生以来,就以前所未有的范围和深度介入人们的生活,颠覆传统的主体性构建模式。它在改变人们的感官比例和人们的时空观的同时,实际上也在改变人们的认知能力、体悟能力和抉择能力。更为重要的是,电视传播是通过繁衍大众化传播而沉淀主体间传播关系的传播形式。电视传播中受众的主体性是交叉主体状态下表现出来的主体性,是通过对社会领域的标准化和对私人领域的社会化而实现的人的主体性。电视培养了双重消费者,即媒介的消费者和电视展出商品的消费者。因此,探讨电视传媒与受众的主体性,是当下传媒理论中关注的一个现实问题,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向培凤著的《电视传播与受众的主体性构建(精)》不仅从主体和客体概念的起源和演化过程分析了传播属性与人的主体性的关系,而且重点阐发和分析了电视传播与受众的主体性构建特征、主体性构建机制和现实途径。

电视传播与受众的主体性构建 内容简介

电视从诞生以来,就以靠前的范围和深度介入人们的生活,颠覆传统的主体性构建模式。它在改变人们的感官比例和人们的时空观的同时,实际上也在改变人们的认知能力、体悟能力和抉择能力。更为重要的是,电视传播是通过繁衍大众化传播而沉淀主体间传播关系的传播形式。电视传播中受众的主体性是交叉主体状态下表现出来的主体性,是通过对社会领域的标准化和对私人领域的社会化而实现的人的主体性。电视培养了双重消费者,即媒介的消费者和电视展出商品的消费者。因此,探讨电视传媒与受众的主体性,是当下传媒理论中关注的一个现实问题,有理论和现实意义。本书着眼于哲学上人的主体性,对电视传播与受众的主本性构建进行了探讨,不仅从主体和客体概念的起源和演化过程分析了传播属性与人的主体性的关系,而且重点阐发和分析了电视传播与受众的主体性构建特征、主体性构建机制和现实途径。

电视传播与受众的主体性构建 目录

绪论

**章 主体性——从哲学视角到传播学视角
一、主体与客体
二、主体性与人的本质:从哲学视角到传播学视角
三、传播属性与主体内在规定性
1.传播的属性与人的主体性
2.主体规定性与传播

第二章 电视传播与受众主体性构建特征
一、主体发展的新空间
1.感官比例的改变和主体性的发展
2.电视传受关系的本质是主体间性
3.新媒体的出现对电视受众的主体性提出挑战
二、电视受众主体性的表现特征
1.交叉主体的形成
2.双重消费主体的形成
3.通过社会领域的标准化和私人领域的社会化来影响人的主体性
三、电视受众主体性的典型误读:电视消解主体

第三章 虚拟主体与电视受众主体性构建机制
一、虚拟主体的确立
1.整合日常生活
2.符号消费与价值实现的统一
3.虚拟主体地位的确立
二、受众主体性构建机制
1.符号一主体性萌芽的土壤
2.结构一主体性框架的搭建
3.行动一主体自主性的确立
三、电视受众的主体性构建机制
1.主体信息的片段化获取
2.主体价值观的隐喻式引导
3.主体功能的感官式延伸

第四章 电视构建受众的主体性的现实途径
一、创造公共空间,搭建主体性构建平台
1.电视通过公众舆论影响公共领域
2.强化电视公共服务功能与公共领域构建
3.电视的公共服务和我国公共领域构建
二、推行公共立意,培养主体的自觉意识
三、建立能动的传受关系,使受众成为主动创造的主体
四、弥合边界断裂,实现人的总体性
1.设置有利于沟通的议程
2.建立有利于思考的中介
3.构建自由自觉的主体

第五章 “互联网+”背景下电视真人秀节目主体性建构逻辑——以《如果爱Ⅱ》为例
一、“互联网+”媒介环境下的电视概况
1.“互联网+”重构电视的生态链
2.一种全新的传播形态
3.主体性:娱乐浪潮下的自我坚守
二、电视真人秀及《如果爱》收视率概况
1.《如果爱》的制作背景
2.第2季《如果爱》收视率分析
3.两季《如果爱》收视率对比
三、微观层面:稀缺的优质内容能够满足主体更多需求
1.悬念式的故事设置
2.设计游戏规则
3.营造戏剧冲突
4.观众存量影响全期表现
5.观众兴趣的挖掘与捕捉
四、宏观层面:树立“产品”思维
1.传统纸媒的运用
2.全媒体打通多屏收看
3.互动方式:建立能动的传受关系

第六章 电视新闻评论的受众主体性构建路径——以湖北卫视《长江新闻号》为例
一、互联网时代:观点新闻引领主体思考
二、观点时代:搭建意见平台丰富受众主体选择维度
三、议程设置:让媒体关注点和受众兴奋点良性互动
四、评论态:构建具有电视特质的新闻评论
五、对电视评论生存空间的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展开全部

电视传播与受众的主体性构建 节选

  《电视传播与受众的主体性构建》:  哈贝马斯提出的交互主体性的概念,把这种视角向前推进了一步。交往或者说沟通,是主体和主体之间的交往和沟通,是广义上的传播。哈贝马斯以批判主体和客体的二元对立为起点。在他看来,以主体概念为核心的认识论哲学所关注的根本问题是,作为主体的人和作为客体的世界的分裂以及前者对后者认识的可能。换言之,主体和客体的二元对立是这一哲学的根本特征,无论是唯物论还是唯心论,都是如此。“自我意识不是作为先验能力的本源被放到一个基础的位置上,就是作为精神本身被提高到绝对的高度。”“先验主体性的超越地位是由诸如普遍性、永恒性以及必然性等形而上学体制逐步转化而来的——尽管如此,他们还是要接受纯粹经验的分析。这样就把自己卷入了既是经验的又是先验的这样一种模棱两可的双重实践中。”②既然意识与存在、思维与对象的同一只是毫无根据的先验假设,那么,所谓的主体也就变得十分地可疑了。然而,哈贝马斯并没有因此而抛弃主体。相反,对各种企图颠覆和解构主体的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他进行了坚决的反击,特别是针对由弗洛伊德创立,后被许多哲学家和心理学家所继承和发展的精神分析学说。弗洛伊德将人的精神世界区分为“意识”和“无意识”两大领域,强调作为本能欲望的无意识由于始终受到表现为道德和理性的社会秩序的压抑而无法实现自身。哈贝马斯认为,理性本身的片面化,并不能直接得出理性虚无的结论。哈贝马斯明确反对相对主义和虚无化的倾向,他认为在前科学的非对象化的生活世界中是存在整体性和统一性的。由此,他提出了重建现代性的口号。重建现代性就要对主体性和理性重新做出解释,这个解释既非先验的普遍主体,也不是个人本能,而是交往理性。人们可以通过语言交流而取得一种具有相对确定性的共识。“在沟通过程中,言语者和听众同时从他们的生活世界出发,与客观世界、社会世界以及主观世界发生关联,以求进入一个共同的语境。”①作为个体的人,尽管存在差异、意见不同、表达也不尽一致,但都可以以生活世界为背景,进行交往。生活世界具有绝对的明确性,“它赋予我们共同生活、共同经历、共同言说和共同行动所依赖的知识以一种悖论的特征。”②生活世界的背景不但使语言交流具有了达成共识的条件,防止了语境主义的相对化倾向,而且又反对了把普遍性看成是先验设定的错误。他提出,一个追求沟通的行为者要求其命题或者实际前提具有真实性、合法行为及其规范具有正确性、主体经验的表达具有真诚性。但不是纯粹的主观性和先验性,言语和语法只不过是参与者互动的过程。“对于双方来说,把他者的语境解释包容到自己的语境解释当中,以便在修正的基础上用‘世界’对‘我们的生活世界’背景下的‘他者的’生活世界和‘自我的’生活世界加以确定,从而尽可能地使相互不同的语境解释达成一致。”  ……

电视传播与受众的主体性构建 作者简介

  向培凤,湖北广播电视台高级记者,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作者长期工作在电视新闻、电视纪录片和电视剧制作一线,多件作品获得国家大奖。其中,主持策划制作的系列电视纪录片《楚国八百年》获得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电视新闻《生命之舟》等多件新闻作品获得中国新闻奖。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