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双重弱势女性教育问题研究:西南三地的教育人类学调查

双重弱势女性教育问题研究:西南三地的教育人类学调查

作者:丁月牙
出版社:民族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09-01
开本: 32开 页数: 267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21.0(7.5折) 定价  ¥2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买过本商品的人还买了

双重弱势女性教育问题研究:西南三地的教育人类学调查 版权信息

  • ISBN:9787105145645
  • 条形码:9787105145645 ; 978-7-105-14564-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双重弱势女性教育问题研究:西南三地的教育人类学调查 内容简介

  人类学(Anthropology)是一门全面研究人及其文化的学科。它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人类群体的文化传承与文化学习、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教育学作为专门研究如何培养人类下一代问题的一门学科,也肩负着传递知识、传播文化的基本功能。这样,人类学和教育学之间就有了天然的脐带,教育人类学也由此成为二者之间有机联系的一座桥梁。  教育人类学(Educational Anthropology or Anthropology of Educa-tion)是由教育学与人类学相互交叉并通过科际整合而形成的一门综合性边缘学科,其核心研究领域是多民族国家的少数群体教育,包括少数民族教育、乡村教育、移民教育、多元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内容。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教育人类学吸收了包括哲学、法学、人类学、教育学、心理学、生物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  国外教育人类学学科形成于20世纪中期,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形成了以德国、奥地利等国为代表的欧洲哲学教育人类学和以美国为代表的欧洲文化教育人类学两大流派。文化教育人类学流派又可以划分为主要由人类学家组成的教育人类学理论学派和以教育学家组成的多元文化教育理论学派。  欧洲哲学教育人类学理论学派主要注重于从人的本质、教育的本质、人接受教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出发,从哲学的高度研究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以美国为代表的文化教育人类学中的教育人类学理论学派,继承了英美文化人类学的理论框架、概念与田野工作方法,并用其研究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多元文化教育理论学派则从英美文化人类学那里继承了“文化相对论”的观点,并将其与美国的土特产——美国社会民族理论相结合来研究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其*初目标是为了捍卫以少数民族为代表的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其长远目标是想通过教育改革构建一个不分族群、社会阶层、性别、年龄、身体与智力差异的乌托邦式的国家与全球多元文化社会。文化教育人类学研究的范围主要包括少数民族教育(包括移民教育和土著教育等)和多元文化教育等方面。

双重弱势女性教育问题研究:西南三地的教育人类学调查 目录

绪论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背景
三、理论框架和研究设计
四、研究概况和本书结构

**章 教育机会均等的概念和理论发展
一、教育机会均等思想
二、教育机会均等概念
三、女性与教育机会均等
小结

第二章 传统文化与女性教育:水族M村田野调查
一、三都水族和M村简介
二、M村水族女性教育状况
三、水族传统文化中的女性角色
四、水族女性教育发展史
五、现代化进程下的水族女性角色变迁
六、影响水族女性教育发展的性别化因素
小结

第三章 教育观与女童教育机会:彝族L乡田野调查
一、凉山彝族和L乡情况简介
二、教育价值观的传统性和现代性
三、教育价值观对彝族女性教育机会的影响
四、校园性别文化对彝族女性教育机会影响
小结

第四章 大龄辍学女童教育需求:平昌县田野调查
一、平昌县的田野调查概况
二、大龄辍学女童现状调查
三、大龄女童教育需求分析
四、大龄女童教育与培训的实施建议
小结

第五章 国外女性教育机会均等的保障与实践
一、美国女性教育机会均等保障举措
二、西方其他国家女性教育发展概况
三、发展中国家女性教育发展举措
小结
……
第六章 对策和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双重弱势女性教育问题研究:西南三地的教育人类学调查 节选

  《双重弱势女性教育问题研究:西南三地的教育人类学调查》:  现代学校教育进入村寨的生活是一个不可扭转的事实。这既是政府改革开放以来积极推行义务教育的重要成果,同时也是村寨和现代文明接轨并融合的必要手段,是村寨社会发展的必要途径。与传统教育不同,现代学校是现代化的产物,其“外来”特征非常明显,甚至有意被加以强化。以L乡为例,校舍是当地*高的现代建筑物,高三层,白墙黑瓦,和邻近的低矮的木质结构农舍相比,非常醒目。学校四周是围墙,有大门,平时上锁,只在上学和放学时间段内对外开放。学校和村寨的区别不仅在于外形,还有文化氛围和规章制度。例如,学校老师之间很少讲彝语,没有人穿彝族衣服;学校鼓励学生用汉语交流;体育设施是乒乓球和单双杠;校园黑板报上的学生形象是城市少年;上课采用全国统一教材,等等。至于课堂上所教授的内容,有多少能够涉及本土文化,大概也只有凭借老师个人的学识和经历以及其对本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来决定了。  显然,学校是一个独立于村寨的外来事物,它所承载的校园文化和村寨的传统文化有明显不同。如果我们把村寨所含的各个单位进行一个层级划分的话,坚固的围墙和大门的铁锁还道出了学校在这个层级中的优越地位,象征着“现代性”在“传统性”面前的强势。如果说,家庭或者村寨的传统教育具有远离主流、继承传统的本质,则学校教育具有融入主流,远离传统的特点。①  现代社会强调接受学校义务教育是家长的义务,相信教育的主要价值在于它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强民富国等,但村寨的老百姓们更多关心的是教育价值在实际生活中是如何体现的。彝族村寨的村民们,家庭情况不同,即使在同样的村社环境下,对教育所做出的价值判断也会出现差异。同时,即使是同一主体,在不同的生活状况下,对教育的价值判断也会发生变化。也就是说,彝族村寨内部的教育价值观是具体的、相对的、有个体差别的,也是分层次的。通过对访谈资料的综合分析,可以看到,*为村民所认可的教育价值首先在于它让你不会“耳聋眼瞎”,不会听不懂汉语,看不懂汉字,到城里不会坐公共汽车等。“不读书就不认识字,不认识字去哪里都不方便。”“不读不行,不读就生意都做不来。以后啊,出门啊,过个家庭啊,都不懂事。”或者说,现代教育*基本的功能是教会他们“听说读写算”,教会他们*基本的生存能力,其次是帮助他们实现乡村生活方式和城市生活方式的对接,以及从民族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跨越。其次,教育的主要价值是它可以直接带来受教育者身份的改变,实现社会阶层的向上流动。就像访谈中村民所提到的“上学以后可以当干部”“可以到城市里工作,不用像当农民这么辛苦”。*后,教育的更深层次的价值在于,也就是一小部分受访人在访谈中直接或间接提及的,它增加了选择生活方式的机会,拓展了个人的未来发展空间。“读了书如果不能找到工作,还可以干别的,想去哪里都可以。”“读了书,想干什么都可以,长大了才不会后悔,怨恨我们(家长)。”“读了书有见识了,自己的生活就能搞好,想做什么都可以”。  以上所总结的“生存和生活对接”“改变身份”和“发展空间和机遇”这三种普遍存在于家长和部分学生思想中的教育观,是当地人基于对现代学校教育所具备的功能和作用的基本的价值判断。在当地,不同的人群,不同的生活经历和环境,不同的社会角色和地位,以及不同的发展需求,对教育的价值判断也就不同,有的仅停留于**种教育观,有的已经延伸到第三种教育观。  ……

双重弱势女性教育问题研究:西南三地的教育人类学调查 作者简介

  丁月牙,中国少数民族教育专业教育人类学方向博士,兼任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教育人类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主要从事少数民族教育、女性等弱势群体教育、跨文化流动与移民以及干部培训理论与实践等研究。出版有《行动者的空间——甲左村变迁的教育人类学研究》、NegotiatingIndividual Space: An Inquiry into the Experience.s o[Chinese Return Migrantsfrom Canada等专著,在《民族研究》等中外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曾主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国家青年基金项目、***青年项目等课题,参与其他国家和省部级重点课题多项 多次参与筹备和执行***“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中非***长论坛”等重大项目。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