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心灵元气社
-
>
县中的孩子 中国县域教育生态
-
>
(精)人类的明天(八品)
-
>
厌女(增订本)
-
>
这样学习才高效/杨慧琴
-
>
心理学经典文丛:女性心理学
-
>
中国文化5000年
教育社会学 版权信息
- ISBN:9787303108114
- 条形码:9787303108114 ; 978-7-303-10811-4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教育社会学 内容简介
教育社会学是以社会学原理研究教育问题的一门年轻的边缘学科。它介予教育学和社会学之间,是研究教育与社会之问的各种基本关系,探讨如何促进个人健全发展和社会迅速进步的一门学科。《教育社会学(第2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介绍教育社会学学科发展的基本脉络,教育社会学的基本理论,重点探讨了教育,与社会的基本关系,提供了教育社会学的基础知识。
教育社会学 目录
**节 什么是教育社会学
一、教育社会学的两种定义方式
二、教育社会学的概念界定
第二节 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与研究对象
一、教育社会学学科性质之争
二、教育社会学学科性质界定
三、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第三节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视角与学科意识
一、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视角
二、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意识
三、教育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
第四节 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功能和边界
一、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功能
二、教育社会学的学科边界
第二章 教育社会学的历史和发展
**节 国外教育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迪尔凯姆与教育社会学的创建
二、国外教育社会学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中国教育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教育社会学的创建时期
二、教育社会学的停滞时期
三、教育社会学的恢复重建与发展时期
第三节 我国教育社会学的理论创新困境与突破
一、阻碍教育社会学理论创新的认识论困境
二、教育社会学理论创新的认识论突破
第三章 教育社会学的理论流派
**节 教育功能论
一、功能论与功能论教育社会学
二、教育的社会化功能
三、教育的社会选拔功能
四、教育功能论简评
第二节 教育冲突论
一、冲突论与冲突论教育社会学
二、马克思主义取向的教育冲突论
三、韦伯取向的教育冲突论
四、教育冲突论简评
五、教育冲突论与教育功能论的区别与联系
第三节 教育互动论
一、互动论与教育互动论
二、教育互动论的基本主张
三、教育互动论简评
四、教育互动论与教育功能论、教育冲突论的区别与联系
第四章 教育与个体社会化
**节 社会化的含义
一、社会化的概念
二、社会化的类型
三、个体社会化的理论
第二节 社会化的主要内容
一、个体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二、个体社会化的阶段内容
第三节 教育在个体社会化中的作用
一、教育与个体社会化的关系
一、社会化的主要教育机构
第五章 教育与社会民主
第六章 教育与社区
第七章 教育与社会变迁
第八章 教育与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
第九章 学校的社会学分析
第十章 班级的社会学分析
第十一章 课程的社会学分析
第十二章 教学的社会学分析
附录:教育社会学文献索引
参考文献
教育社会学 节选
《教育社会学(第2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自主独立对羞怯多疑(童年早期):一到三岁的儿童开始尝试通过独立自主的活动去探索环境。这一阶段相当于弗洛伊德提出的肛门期。儿童在这一时期抑制住他们的侵犯性冲动情绪,如此时父母给予鼓励协助,化解他们由于行为受到控制所带来的心理冲突,则有助于其独立自主之人格发展;但是,当他们对于自己的侵犯性情绪失去控制时,则容易变得羞怯多疑。 主动对愧疚(童年后期):四五岁的儿童所面临的认同危机是在主动首创与内疚退缩两者之间去发展他的人格特质。这一阶段的儿童已经能够控制自己的身体,并开始了一些新的机体运动,语言能力得到发展。如果儿童的自主性和首创性活动得到父母的鼓励和认可,他们的主动性将继续发展;如果儿童的自动自发行为受到嘲笑或威胁,他们就可能产生一种强烈而持久的内疚感。 勤奋对自卑(学龄期):六至十一岁处于小学教育阶段的儿童,其人格发展所面临的认同危机主要表现在对学习是勤奋努力还是遇事逃避而心生自卑之间。如果成人对儿童的学习、手工制作以及各种团体活动给予积极的鼓励、表扬和支持,就会增强儿童的勤奋感;如果父母对于儿童的学习和各种活动关心不够,处处抑制和打击儿童的积极性,对于儿童在学习和团体活动中所遭遇的失败,不能及时给予安慰和鼓励,甚至还会对其施以惩罚羞辱,则容易使他们灰心丧志、失去自我价值,养成自卑的性格。 自我认同对角色混乱(青春期):十二岁至青年期是个体从自我追寻到自我定向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青少年的社会角色丛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的角色除了儿童时期的子女、学生、朋友外,又增加了男友、女友、运动员等其他一些新的角色。新的角色与原有角色之间能否和谐地统一在一起,是这一时期青少年所面临的重要的发展危机。如果青少年能够将新的角色顺利地与原有的角色统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和谐的角色丛,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自我认同感。相反,则容易产生角色混乱,出现自我认同危机。 亲密对孤独(青年期):二十至三十岁的青年处于这一阶段。艾里克森所说的亲密,指的是一个人在无须顾及自我认同丧失的情况下去爱另一个人的能力。如果一个人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友情和爱情关系,甚至成家立业,在自我发展上就会产生亲密感;如果一个人不能和他人建立亲密关系,他就会生活在一种孤独感之中,难免感到孤独无依。 代际关怀对自我沉浸(中年期):代际关怀指的是处于中年期的人对于未来一代的成长的关心。艾里克森认为,如果中年人的关怀能够超出自己的家庭,更加关心未来一代的成长,关心下一代将要生活其中的社会状况,就会产生精力充沛感,赋予生活更多的意义。如果没有形成代际关怀,则沉溺于自我,难免颓废迟滞,感到生命缺少意义。 完美无缺对悲观绝望(老年期):在老年期人有更多的时间用于反思自我的发展历程与人生在世的意义。如果一个人经过深思熟虑接受了人生的意义,并对自己的一生发展感到满足时,就会有一种完美无缺的感觉。如果一个人回首往事时认为失去了许多机会,或者走了许多错路,则会感到晚景凄凉,对生活产生厌恶感,再加上对死亡的畏惧,容易陷入绝望之中。 (五)皮亚杰的理性自我理论 瑞士心理学家和哲学家让·皮亚杰(JeanPiaget)并没有对人格发展进行整体的研究,他只是关心人格发展的一个局部,即认识的发展。皮亚杰对社会化理论的主要贡献在于他对儿童的认识发展阶段进行了具体划分,并对儿童在不同认识发展阶段的思维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在皮亚杰看来,儿童并不是按照他人要求逐步成形的适应者,而是根据他们自己对世界的认识能动地安排世界的独立行动者。他认为,模仿不是儿童的主要学习方式,儿童创造自己的行为的程度超过对他人行为的模仿。① 皮亚杰以智力“运算”(operation)类型作为思维发展的标志,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从出生到两岁左右,儿童能运用某种、原初的格局来对待外部客体,能开始协调感知和动作间的活动。但其感知运动的智力还不具备操作性质,因为儿童的活动还没有内化。这一阶段的儿童完全是通过他们的感觉器官与外界环境的接触来感知和了解世界的。 ……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装共3册
小考拉的故事-套装共3册
¥36.7¥68.0 - >
新文学天穹两巨星--鲁迅与胡适/红烛学术丛书(红烛学术丛书)
新文学天穹两巨星--鲁迅与胡适/红烛学术丛书(红烛学术丛书)
¥9.9¥23.0 - >
大红狗在马戏团-大红狗克里弗-助人
大红狗在马戏团-大红狗克里弗-助人
¥5.1¥10.0 - >
巴金-再思录
巴金-再思录
¥14.7¥46.0 - >
烟与镜
烟与镜
¥15.4¥48.0 - >
中国历史的瞬间
中国历史的瞬间
¥16.7¥38.0 - >
姑妈的宝刀
姑妈的宝刀
¥13.5¥30.0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实旅程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实旅程
¥19.3¥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