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传习录
-
>
无障碍阅读典藏版:庄子全书
-
>
素书
-
>
孔子的世界——儒家文化的世界价值
-
>
王阳明全集(全四册)
-
>
生活与忆念
-
>
名家小全集(4册)
恻隐之心:多维视野中的儒家古典观念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553109503
- 条形码:9787553109503 ; 978-7-5531-0950-3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恻隐之心:多维视野中的儒家古典观念研究 内容简介
《恻隐之心——多维视野中的儒家古典观念研究》由赖区平,陈立胜编
恻隐之心:多维视野中的儒家古典观念研究 目录
恻隐之心:多维视野中的儒家古典观念研究 节选
《恻隐之心:多维视野中的儒家古典观念研究》: 我们可以通过区别对待自己和他人的痛苦的不同态度来展现这种道德意义。我们每一个人都会遭受到痛苦,而不同的人忍受痛苦的能力是不一样的,他们对待痛苦的态度也各不相同。 对待痛苦的态度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注意、哀怜和关切,一种是冷淡、漠然和蔑视。对自身遭受的痛苦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自我哀怜和关切是很自然的,只要不是把自身的痛苦夸大和突出到这样的地步——或是反复咀嚼它而陷入绝望;或是反复倾诉它,似乎全世界的眼光都应该集中于此,那它就无可非议,甚至放弃这种关切就是放弃对自身的一种义务。因而,这种关切也可以说具有一种道德意义。但是,如果这种痛苦是个人不可避免或自身无法消解的,采取另一种态度也许倒是更合理的,即对这种痛苦采取一种淡漠置之的态度,使身体和处境的痛苦不致也成为精神的痛苦。在斯多亚派的哲人那里,这种痛苦甚至要被精神给否定掉,在他们看来,任何痛苦,都只有通过心灵才能变成痛苦,只有我承认痛苦,这痛苦才真正是痛苦,而外界引起的痛苦并不能够影响到我的内心。这种态度并不是一般人都能采取的,它也常常具有一种很高的道德意义,尤其是在这是为了坚持一种正当的或高尚的生活方式的时候。 当把这两种态度应用于对待别人的痛苦时,情况却发生了一种重要的,甚至根本的变化。如果我在面对别人的痛苦时,因为自己对自己的痛苦是采取一种淡漠置之的态度,因而觉得可以对别人的痛苦也采取同样的态度,那么,显然是混淆了人我之分。这样,这种本来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态度,就因对象的不同而转到了自己的反面,它在面对他人时就不再是具有道德意义的了,而是非道德的,甚至是反道德的了——即如果他人如孟子所举例证中那样正处在生命危险之际,而援助又不必以牺牲自己的生命为代价的时候。 一个斯多亚派的哲人,可以在剧烈的病痛折磨中高喊:“不,你不是痛苦!”然而,他却不能如此化解别人的病痛。一个泰州学派的弟子可以在贫困中高声吟诵《乐学歌》,然而,他也不能如此要求一切贫困中的人们都走这一条“学以致乐,乐以忘忧”的道路,甚至他不能仅仅注意自身的道德完善,而漠视现实的人间苦难(如果漠视,他自身的道德事实上也不可能完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事实上只能是一种事已至此而难以挽回时对人的一种安慰和激励,而只要有一线希望可以减轻他人的困苦,就应当谋求减轻的办法,就应当出手相助。 人生痛苦虽不可能完全消除,却还是可以尽量减少,尤其是那些*严重、*愚蠢的人为的痛苦,强调痛苦的客观一面也就是指出从外在条件方面减少它的可能性,而这些减少痛苦的谋求都必须从一点恻隐和不忍之心发源,恻隐之情本身也能直接抚慰他人的痛苦,使他们不再感到孤独无援。因此,在对待他人的痛苦时,只有恻隐和关切的态度才具有道德意义。这里关键的是人、我之分。 上面我们说明了我们所理解的痛苦主要是什么,以及这种痛苦在人、我之分中呈现的道德意义。人、我之分是基于个人伦理,我们还可以从社会的角度,从一种普遍的观点看待这种意义。痛苦使受苦的人们相互接近,走到一起。通过痛苦在人们中间建立起来的友好关系,远比通过快乐在人们中间建立起来的友好联系要牢固得多。 ……
恻隐之心:多维视野中的儒家古典观念研究 作者简介
赖区平,广东河源人。文学学士,哲学博士。中山大学哲学系特聘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宋明儒学、四书学。 陈立胜,山东莱阳胡城人。哲学博士。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兼任北京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宋明儒学、宗教现象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