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野菊花
-
>
我的父亲母亲 - 民国大家笔下的父母
-
>
吴宓日记续编.第7册.1965-1966
-
>
吴宓日记续编.第4册:1959-1960
-
>
吴宓日记续编.第3册:1957-1958
-
>
吴宓日记续编.第2册:1954-1956
-
>
吴宓日记续编.第1册:1949-1953
解词 本书特色
《尚德琪作品系列》共6本,写作时间跨度20多年,自1991年始,至2015年止。这套作品集,是对尚德琪业余写作和职业写作的一个总结。 《解词/尚德琪作品系列》是随笔集,每篇文章的标题都是两个字。
解词 内容简介
《尚德琪作品系列》是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专项经费资助项目。尚德琪,现任甘肃日报社文教部主任,高级编辑,2007年获“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是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解词/尚德琪作品系列》是尚德琪先生新闻评论方面的随笔集,收入了作者20世纪90年代为《中国青年报》“人生”版随笔专栏“随想录”写的大量随笔文章。
解词 目录
解词 节选
《解词/尚德琪作品系列》: 爱情 希腊神话中说,人曾经只是一种“圆球状”的特殊物体,有四只手、四条腿,虽然也是一颗头颅,但却有两副方向相反的面孔,四只耳朵……这样的“人”想来肯定是很强大的了。因为强大,所以为所欲为;因为为所欲为,所以令奥林匹斯山上的众神们极为不安。宙斯于是决定把人一分为二。我们现在的这个样子,大概就是宙斯的“杰作”。 人被分成两半之后,变得“软弱”多了。正因为软弱吧,所以不管哪一半都要急切地扑向另一半,他们常常纠缠在一起,拥抱在一起,强烈地希望融为一体。据说这就是尘世爱情产生的本源:因为被分开了,所以才渴求结合。显然,这种“爱情”层次上的结合,已经不再是对原来状态的简单复原,而是在现有状态下的一种特殊创意。 两条腿两只耳朵两只手之于人,和其他强悍的动物比起来,也不能算是软弱;即使真的是一种软弱,对人来说也可能是一件好事。因为它诱发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结合,比如爱情以及爱情的结晶婚姻。试想,如果没有爱情参与我们的生活,强大对我们而言还有什么趣味? 在爱情关系中,一方之所以要投向另一方的怀抱,并不是要去展示自己的力量,而是寻求与对方的合作,甚至表明一种向对方“求助”的心态。难道不是吗?中国有一个词叫作“求爱”,表达的正是这种态度。我们很容易就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果人本身是弱者,那么爱情就能使之强大起来;如果人本来就有缺陷,那么爱情就能使之得到*大限度的弥补。相反,如果一个人不懂得爱情,那么他肯定对自己的“软弱”还没有足够的认识;如果一个人得不到爱情,那么他始终都会感觉到自己是一个失败者。 人不能太完满,其实即使有三个头二十只手,也不能叫作完满。虽然人可能因此而更强大,而使诸神更为惶恐不安,但人自身却必须生活在孤独中,必须去承受一种没完没了的完全彻底的“自给自足”所带来的寂寞。爱情从萌生的那一刻起,就是“面对面”的,它首先要表达的是一种对对方形象的认同,这虽然只是生理意义上的反应,但也正是这一点才肯定了人作为一个自然“文本”的属性;然后就有了交流与对话,精神上的需求对于人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对于爱情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当爱情被赋予一种精神意义时,“肉体”也会变得非常神圣。生理意义上的东西就会高尚起来。爱情永远都是生理和精神两方面结合,在具体的操作中,这个特点也被体现得*为自觉与充分。 如果还可以用“追求”这个词去描述获得爱情的过程,那么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就应该对一般场合下使用的“投降”这个词进行重新定义。可以说,没有一种自觉的“投降意识”,爱情几乎就不可能发生。在真正的爱情“意向”中,不但没有人拒绝“投降”,更没有人拒绝“牺牲”。只要这种牺牲能使对方感到愉快,那么对方的愉快就一定能使其得到更大的“补偿”。于是,“牺牲”和“投降”一样,也成了微不足道的事了。 这种牺牲是互相的,而不是单方面的;是自觉自愿的,而不是硬性摊派的;是自然而然的,而不是经过动员的。中国古代所谓“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一直被人们转引为关于爱情的经典名言;曾经在外国轰动过又在中国轰动过的美国大片《泰坦尼克号》中,女主人公冒死营救男主人公,男主人公则*终把自己活生生地冻死在女主人公身边,这个故事感动了许许多多的人。只要进入了那种角色,凡夫俗子也可以创造那种“奇迹”。 正如罗素在《婚姻与道德》中所说的那样:“爱可以达到任何一种强烈的程度。”《泰坦尼克号》里穷透的男主角死了,但为了兑现对男主角的承诺,富极的女主角却能克服难以想象的痛苦,挣扎着活了下来。《巴黎圣母院》里绝美的女主角爱斯美拉尔达死了,奇丑的男主角夸西莫多竟然可以躺在她的身边,平静地死去。爱情是一个严肃的话题,但她永远不会使人感到沉重。或者说,不管爱情多么沉重,我们都愿意承担而且绝对能够承担得起。 ……
解词 作者简介
尚德琪,1963年11月生,甘肃环县人。1982年参加工作,1994年由中学语文老师转行从事新闻工作,现任甘肃日报社文教部主任、高级编辑。发表过大量评论、随笔、杂文作品,先后四次获得中国新闻奖,其中《微笑,并保持微笑》(评论)获第十四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出版专题杂文集《酸涩水浒》(与周奉真合作)、专著《影响力:专栏评论写作实践与研究》、专栏评论集《表达》等。2005年入选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2007年获“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2010年入选“甘肃省领军人才”,2014年入选“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