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中国现代文学论丛第十三卷·1

中国现代文学论丛第十三卷·1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04-01
开本: 29cm 页数: 244页
本类榜单:文学销量榜
中 图 价:¥30.2(7.2折) 定价  ¥42.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中国现代文学论丛第十三卷·1 版权信息

  • ISBN:9787305200779
  • 条形码:9787305200779 ; 978-7-305-20077-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中国现代文学论丛第十三卷·1 内容简介

本书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主编的现代文学论丛, 就中国现当代文学中有关散文、小说、诗歌、戏剧等领域发生的一些重大问题和热点问题展开了不拘一格的探讨, 颇具理论意义与创新精神。

中国现代文学论丛第十三卷·1 目录

【纪念中国新诗诞生百年专辑】新诗百年:文化场域与美学典范自由与格律的协奏:漫谈百年新诗的形式诗人、诗学批评者、译者——袁可嘉与中国新诗湖畔诗人诗集版本流变及传播效果凝滞与流动——穆旦诗歌中“我”于传统与现代中的存在困境“打工诗歌”的命名:一个比较的角度香港现代主义与中国关怀——以《文艺新潮》诗歌为中心的考察“传承与变革:纪念中国新诗诞生百年”国际会议综述【现代论坛】现代学术文化与中国新文学《新青年》:被遮蔽的历史【白先勇研究】文本细读·整体观照——论白先勇的《红楼梦》解读式大寒尚有蝉——白先勇作品中的时空解读凡人故事,时代隐喻——白先勇小说《一把青》的跨媒介分析【文学现场】边地文化人格与当代文学人物形象夷齐文化的鸟崇拜和莫言小说鸟意象的元现代阐释隐蔽的秩序——论新生代写作与中国传统代际视阈下的《白鹿原》再解读在人性凌迟的现场——东西小说论贾平凹的乡村常态世界——以《秦腔》、《古炉》为中心的一种考察【戏剧研究】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求创新、求发展“国剧运动”在文化上的保守与激进——以余上沅为例侠义爱国的悲壮之音——郭沫若抗战史剧新论在政治与艺术之间——李曼瑰戏剧创作论
展开全部

中国现代文学论丛第十三卷·1 节选

  《蕙的风》初版本收1920-1922年的诗,1922年8月由亚东图书馆出版。卷首有朱自清、胡适、刘延陵序言和作者的自序。内页印有“放情的唱呵”字样。初版本共分四辑:**辑36首、第二辑25首、第三辑3首、第四辑36首。1923年9月出再版本,1931年7月出第六版,1957年9月又出修订本。前六版基本按照初版本样态重印,所收诗歌的次序、数量及内容都没有改变,1957年版修改极大。此后的版本较多,但多依据1957年本,又有所修改,从而形成增订本,比如,漓江出版社1992年版,首印8000册。1957年本及1992年增订本都是由《蕙的风》初版本和《寂寞的国》中的部分诗歌组成,但它又不是诗歌选集,故也将之纳入《蕙的风》版本体系内。增订本与1957年本相比,其不同处主要有:篇目数量有所增加,个别诗歌的题目稍有修改,卷首有修订序言,卷末收入了各时期的评论。因其变化不大,此处不做深入讨论。1957年版本与初版本相比,其变动处主要有:(1)人称变换:将初版本中的第三人称“伊”统一改为“她”。(2)次序变动:按照写作时间先后,对初版本中的篇目次序重新排定。(3)韵脚变动:初版本中的诗歌多为自由体,押韵没规律,有的几句连续用韵,有的几句都无韵,而且还用了很多方言韵;1957年版本对之进行了改动,使得用韵符合规律,该用韵而没用韵的地方重新补上韵,同时修正方言韵。(4)字句改动:对原诗的字句重新改动,使其符合押韵规律,或者使其更符合句意内容的表达。(5)章节整合:对前文本中的章节、诗行重新进行整合,或调整诗句次序,或删除原有诗行,或增加新的诗句,等等,这样的整合近于“再创作”。比如,《题B的小影》末尾新增一节:“月下老人底赤绳,偏把你和别人相系。爱情被压在磐石下面,只能在梦中爱你!”这就完全改变了前文本的表意体系,从而成为一个全新的文本。(6)除了上述5种变动情况之外,还有一种修改情况:文体变动。他将原本属于自由体的诗歌,比如《过伊家门外》、《祷告》等,改成格律体或半格律体。到底是什么动因导致了这种文体上的重大变化?这也颇为耐人寻味。①  《寂寞的国》为汪静之第二部诗集,收1922年下半年至1923年写的93首诗歌,作为《文学周报社丛书》之一种,1927年9月由开明书店出版,首印1500册。初版本封面左上方绘有一片叶子,一个人坐在叶心内,他手托前额,头稍前倾,似有无限忧伤。此封面内容及风格与这本诗集的主题基调及精神氛围互为表里、相得益彰,诚如作者在《自序》中云:“我因为落寞,苦恼,厌倦,所以作诗,我作诗是为了消遣自己……而且诗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我在作诗便是在生活。”《蕙的风》(1957)收《寂寞的国》中的60首诗,除《独游》、《垂杨柳》、《秋夜怀友》、《漂流到西湖》四首诗有较大改动外,其他基本保留前文本风貌。这也可看作《寂寞的国》另一种形式的再版本。现将上述四首诗歌的修改情况简介如下:(1)《独游》:原标题为“独游邱山”,现改为“独游”;原诗共5节,现删除首节和末节,只剩下中间三节;将第三节中的“伊曾经坐着休息过”、“枯死”分别改为“我要采一株她坐过的青草”、“枯掉”;将第四节中的“静寂”、“伊曾经吟过清凉的水”分别改为“清净”、“我要捧过她饮过的水来一喝”。(2)《垂杨柳》:原标题为“柳儿”,现改为“垂杨柳”;原诗共3节,现删除第二节第二句(“秋神的利剑不能逃。”)和第三节*后3句(“快把碧波儿搂抱!只爱今朝没命的飘舞,听他是凋零呀枯槁!”);将第三节的**句(“失了青春何处找?”)移至第二节**句,并组成新的第二节。(3)《秋夜怀友》:删除第二节,将原诗的第三节调整为第二节,重新写第三节(“今夜的月色如此凄凉,我孤独地在月下彷徨。我觉得无限的寂寞而无聊,默默向着长空凝望。”)(4)《漂流到西湖》:原诗为5节,现为4节;将“伊”改为“她”;将第三节中的前三句(“我好像一只无家的狗,天天在西湖上乱跑。我的深重的爱情”)改为“我天天在西湖上游山玩水,忘不了她那迷人的美。我单思苦恋的爱情”;将第四节中的“后来我看见伊和一位青年”改为“后来我看见她和别人”;删除第四节中的“心儿快要跳出来了”一句,将第五节中的“我只想把自己撕掉”当成第四节*末一句;将第五节中的其他三句(“但我不愿恼恨伊,此后我随便什么都不管,大家就叫我疯子了”)删除。这些修改基本延续了上述修改策略,其表意体系变化很大,重新修改过的文本确实在节奏上增强了音乐性,在修辞上强调了简约性,在诗意上强化了内敛性,这样的修改效果应予肯定。但是,这样的文本显然不是“五四”时期的诗歌了,它们已经不再具有新诗发生学和文学史的意义。  综上,《蕙的风》有多个版本,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版本谱系;《湖畔》和《寂寞的国》虽只有初版本,但与《蕙的风》(1957,1992)、《应修人潘漠华选集》、《雪峰的诗》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关系,故也可认定其形成了一个密切关联的版本谱系。从具体的文本修改情况来说,《应修人潘漠华选集》和《雪峰的诗》所收入《蕙的风》中的诗歌基本保持原貌,而《蕙的风》和《寂寞的国》对前文本的修改幅度又极大。汪静之对前文本的修改并没有根本性地改变原诗的思想内容,但是,他在诗歌韵脚、字句等方面的改动,实际上是在实践另一种新诗艺术形式,故新修订后的诗歌自然就是新文本了。他对原诗章节结构的整合和字句的增删,都是着眼于修正诗歌艺术形式的需要,从而使得初版本中的诗歌在情感表达、意境呈现、主题言说等方面更富有逻辑性和层次性。他对韵脚的重新修改自然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使得许多经由修改后的诗歌某种程度上达成了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他对诗歌章节结构及旬式的调整,使得原先过于散漫的情绪、情感得到集中表达,从而更符合现代自由诗的文体规范。可以说,他的这些修改也部分地克服或弥补了早期诗歌表意过于散漫、音乐性欠缺、不讲求技巧等方面的缺陷。因此,这些经过诗人二次创作而生成的文本也就具有了全新的意义,它们不但脱离了“五四”时期的文化语境而成为新文本,而且还依附着1957年前后的政治氛围和文学规范而成为新时代精神的物化产物。  ……

中国现代文学论丛第十三卷·1 作者简介

胡星亮,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戏剧戏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戏剧、中外比较戏剧、中国影视史。主要著作有《二十世纪中国戏剧思潮》、《中国现代喜剧论》、《中国电影史》、《中国电视史》等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