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人际沟通的核心能力:共情的理论与应用

人际沟通的核心能力:共情的理论与应用

出版社: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08-01
开本: 其他 页数: 187
本类榜单:管理销量榜
中 图 价:¥31.2(6.5折) 定价  ¥4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人际沟通的核心能力:共情的理论与应用 版权信息

人际沟通的核心能力:共情的理论与应用 内容简介

本书适合于从事心理学研究的教师和学生,也适合于对人际沟通技术、儿童社会融合能力等问题有兴趣的普通读者。尤其是对于医务工作者和医学生来说,不仅可以使用本书开展共情有关的神经心理学、孤独症治疗等方面的研究和实践,还可以将本书作为医学教育者的指导手册,以培养医学生共情能力的发展、提高以共情为核心的医患沟通技术、提升其职业适应能力和生活幸福感。全书共分八章,主要分为理论部分和应用部分。在理论部分,我们用四章的内容介绍了共情的基本概念、心理发展、神经生物学机制以及测量;在应用部分,我们用四章的内容介绍了共情与心理障碍、人际沟通、职业行为以及共情能力的培养途径。参与编写本书的作者主要是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医学心理学系(筹)的师生以及心理学专业同门,编写的主要章节(作者)有:靠前章共情概论(官锐园),第二章共情能力的发展(官锐园);第三章共情的神经生理机制(高隽);第四章共情的测量(焦守玮);第五章共情与心理障碍(张丝艳、韩海英、赵佳、徐凯文);第六章 共情与人际沟通(张丝艳);第七章 助人职业者的共情行为(官锐园);第八章共情能力的培养与训练(高隽)。

人际沟通的核心能力:共情的理论与应用 目录

**章 共情概论
**节 共情的概念与意义
一、共情的定义
二、共情与相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三、共情与人际和谐、幸福感的关系
第二节 共情的基本理论
一、共情的基本成分
二、共情的类型
三、共情的产生与发展
四、共情的心理行为过程
五、共情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 共情的研究方法
一、共情唤起的刺激范式
二、共情的评估与测量
三、共情的干预研究

第二章 共情能力的发展
**节 共情能力的心理发展过程
一、儿童期共情能力的发展
二、青少年期共情能力的发展
三、成年期共情能力的发展
四、老年期共情能力的特点
第二节 共情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共情能力发展的特质性因素
二、共情能力发展的社会性因素

第三章 共情的神经生理机制
**节 共情能力的神经生理机制研究
一、共情的神经机制概述
二、情感性与认知性共情的神经机制研究
第二节 共情相关因素的神经生理机制研究
一、疼痛共情的神经机制研究
二、共情与人际情境、性别相关因素的神经机制研究

第四章 共情的测量
**节 共情测量的基本方法
一、心理测量概述
二、共情测量的刺激范式
第二节 共情测量的主要方法与工具
一、自评共情的主要工具
二、他评共情的主要方法与工具

第五章 共情与心理障碍
**节 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共情问题
一、正常儿童的情绪发展
二、孤独症谱系障碍的表现
三、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共情特点
四、孤独症儿童共情相关理论
五、孤独症谱系障碍共情能力的训练
第二节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共情问题
一、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表现
二、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成因
三、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共情特点
四、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共情能力的训练
第三节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共情问题
……

第六章 共情与人际沟通
第七章 职业助人者的共情行为
第八章 共情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展开全部

人际沟通的核心能力:共情的理论与应用 节选

  《人际沟通的核心能力:共情的理论与应用》:  二、共情与相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1.共情与同情共情与同情是两个非常相近的概念,因此,也经常产生混淆。我们可以先从定义上来考察一下二者的联系与区别。  同情,英文为“sympathy”,有研究者认为,同情是对他人的关心、担忧和怜悯,是对他人困境的自我情感表现,而共情是从他人的角度去感受、理解他人的感情,是分担和分享他人的感情,而不是表达自我的感情。因此,同情和共情都涉及对他人处境的情绪感受。不过,从定义中可以看出,同情的发生多是在他人处于不幸事件的时候;而共情可以是在很多情境中发生,如他人处于愤怒、嫉妒、焦虑甚至是快乐的情境。因此,从范围来讲,共情发生的情境要比同情更广。  从关系的层面来说,同情蕴含着对他人的怜悯,暗含着同情者的境遇似乎高于被同情者;而共情则意味着认可他人的感受,暗含着接纳和信任,共情者与被共情者是处于平等的地位。从两个人的关系来看,同情者和被同情者之间更像是一种强者对弱者、或者强势对弱势的关系。而共情则是以两人平等的角度进行,没有孰强孰弱,只是一种对对方处境和感受的体谅。  从行为的层面来说,同情与共情所导致的行为也会有所差异。同情的发生,常发生在个体看到别人的痛苦时,所产生的情感会导致自己有一种采取行动的欲望,以希望能帮助他人摆脱痛苦,从而减轻自己的心理不适。例如,当你走在路上,看到一个无家可归者在乞讨时,可能因为对方很可怜而感到难过,进而想去给予他金钱的帮助以减少自己的难过,这就是唤起了同情心;而当你只是在尽量体会乞讨者当时的心情,如感到对方正在悠闲地享受着阳光,给予帮助的时候也只是因为觉得对方需要,而不是为了调节自己的心情,这种时候就应当算是共情。如此区分的依据是,同情更多的时候是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对方,以自己的经验来试图帮助对方或解决问题。因此,同情发生时,人们给予的帮助行为多是从自我的角度,如看到受灾的人,通过捐钱来缓解自己的难过之情。同情者所提供的帮助可能有用,但也可能无效。而共情则是站在被共情者的角度去体会被共情者的需要,可能会一起来讨论如何自救或自助,被共情者可能没有得到物质层面的帮助,但是在精神层面能够感到被理解、被尊重。  Baron-Cohen和Wheelwright认为共情和同情不是彼此完全不同的事物,双方有一定的重合,甚至同情是属于共情的一个子集。拜伦一科恩认为,认知性共情和情感性共情彼此有重合的成分,而同情与认知性共情和情感性共情都有交集。  情感性成分是指看到或知道他人的情绪时所产生的一种适当的情绪;认知性成分是指理解或预期他人可能的想法、感受或行为。同情是指看到或知道他人的痛苦时所产生的一种情绪,这种情绪可能会驱使你想去缓解他们的苦难。  2.共情与情绪感染情绪感染(emotionalcontagion),是指人们会有意无意地受到他人情绪的影响而同步产生类似的情绪。就好像一种情绪可以由一个人传染给其他人。由于共情也是对他人的情绪感受的一种分享,因此,这两个概念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很多相似性。尤其是情感性共情中的自身痛苦(personaldistress,PD)因子,就是指当看到别人的痛苦时自身也感到难过、不安等情绪,这一因子与情绪感染几乎有所重合。不过,情绪感染在发生过程上与共情有明显的不同。  共情和情绪感染的区别在于,共情受到“自主性”的影响,也就是人们可以自主决定要不要对对方产生共情性情感,而情绪感染没有这一特性,常常是不由自主产生的类似情绪。  Hatfield认为情绪感染分为两个步骤:**步是我们模仿他人,例如看到别人对我们笑,我们也会笑起来;第二步是通过一种假动作来改变心情。如我们开始做出微笑的表情,在嘴角上翘、做出微笑的时候也会开始感到快乐,同样皱眉时也会感到不开心。由此,Hatfield等认为,人们的情绪,可以受到他人的非语言线索的影响,而可能与他们的真实感受相反。因此,确认情绪和明确情绪的来源可以帮助我们避免情绪传染。  早前的研究认为情绪感染是可以理性控制的,不过目前的研究者多认为情绪传染是更加微妙和自动化的“”。人们认为情绪感染更多是通过非语言交流,不过有的时候可以通过电子沟通来实现,如人们通过电子邮件进行交流和闲聊时可以受到他人情绪的影响。  在情绪的性质方面,负性事件倾向于更强、更快地激发情绪的反应。因此,不愉快的情绪通常更容易导致情绪感染。不过,有时候当人们希望用情绪感染他人时则需要更多的认知努力和意识化。如在工作场所有关于情绪劳动的说法,指的是许多服务业等工作需要保持一定的积极情绪,而工作者若被迫表现出某种并非真实的情绪,需要付出很多体力和精力。在此过程中,情绪感染是有目的的情感影响的副产品。  ……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