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盲袋,以书为“药”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在北大听国学课

作者:杨静琳
出版社:中国商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05-01
开本: 16开 页数: 223
本类榜单:哲学/宗教销量榜
中 图 价:¥13.5(3.4折) 定价  ¥39.8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在北大听国学课 版权信息

在北大听国学课 本书特色

我们选择了梁漱溟、陈鼓应、胡适、林语堂、熊十力、钱穆、李零、章太炎、梁实秋、鲁迅十位国学大家,从不同的思想流派出发,把前人的思想观点结合自己的解读加以选编,从而形成了这本《在北大听国学课》(由杨静琳著)。 推广国学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中国下一代的成长。国学的精髓有太多依旧适合当今社会的发展与建设,如儒家的“仁政”、道家的“顺应自然”、墨家的“尚贤、尚同”与中国佛学的“众生平等”等,更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北大听国学课 内容简介

  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了解和熟悉国学,根据国学所倡导的精神指引,“修身”、“齐家”、“治国”,成为一个品性高尚的人,从而为我国社会建设起到积极正面的作用。《在北大听国学课》,你会感受到这些国学大师口中的千年国学是怎样的异彩纷呈。

在北大听国学课 目录

**堂 梁漱溟讲新儒智慧
“孝亲敬祖、忠君报国”的儒学
孔子,人能弘道
梁漱溟先生详解孔子十四个态度
“儒分为八”
半部论语治天下
与时俱进的新儒学
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看儒学
建立“中国公民儒学”

第二堂 陈鼓应讲道法之路
道家在先秦哲学中的重要地位
教小孙子背《道德经》
老子的“心灵鸡汤”
庄生晓梦与人生
来自道家的养生之法
道家给中国注入了四种精神
会通中西:从庄子到尼采
道家之风从古代吹到今天

第三堂 胡适讲兼爱的追求
墨子其人,心怀天下
影响深远的“尚贤”、“尚同”说
“行知并重”的墨家主张
墨学对科学的影响
墨学对军事的影响
墨家对逻辑学的影响
墨学的没落与消亡
宣扬“全盘西化”却独垂青墨学

第四堂 林语堂讲以法证黑白
关于法家“君臣关系”的解读
法家核心思想的三大原则
韩非子:法家学说集大成者
古人的维权意识
《咎子》的法治目的
“法治”非“法制”
“监狱”制度的完善
王安石变法因何失败

第五堂 熊十力讲佛法箴言
什么是佛
佛教在我国的发展
“十二因缘”与“三皈五戒”
药师如来的十二大愿
三法印,四圣谛
修禅的基础和方法
小议轮回的六种苦
佛教的平等理念与当代社会的和平与发展

第六堂 钱穆讲观史知兴替
传说中的三皇五帝
概述夏朝的社会文化
细数商朝的天文历法
西周的礼乐典章制度
史书的“体例”和“体裁”
编年体与纪传体
通史与断代史
中国的历史精神

第七堂 李零讲周易宇宙说
《易经》不但是群经之首,更是群经之史
漫谈《易经》的筮占
《周易》的源头,数字卦
《周易》,孔子选定的经典
从《周易》的角度看中国
“阴阳说”的再创造
“五行说”的解读
易学遗产:象数与义理

第八堂 章太炎讲中医之道
秦汉以前中医药的四大经典
概述传统中医体系
关于人体“藏象”的解读
浅析中医的“伤寒杂病论”
中医发展中的七大流派
真正的救命“稻草”
近代中医的两次劫难
中西互补,共建和谐

第九堂 梁实秋讲书中食话
中国八大饮食派系的发展概述
关于主食的饮食风俗
古人保存食物的方法
关于筷子的趣味起源
“三伏”饮食文化
古人如何吃蟹
古人的饮食礼仪习俗之趣
关于“吃”的十个境界

第十堂 鲁迅讲中国文学
浅谈中国文学形式
浅析神话与传说
漫谈《诗经》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乐府”的由来及发展
有节调、有韵律的诗歌
漫谈中国小说史略
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第十一堂 刘师培讲中国美学
中国美术的起源与发展
音乐的源头
舞蹈的源头
法礼虽古,然进于戏
中国美学史的两个转变
“性灵”的美学风格
美学观的“实”与“饰”
南北不同论
展开全部

在北大听国学课 节选

  《在北大听国学课》:  “孝亲敬祖、忠君报国"的儒学  儒学是中国*为重要的传统文化之一,所以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文化是唯一从未中断、延续至今的一种文化。儒家文化不仅对中国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儒家伟大的仁爱、和谐、中庸之道等人文精神也远播海外,形成了一个广阔而巨大的儒教文化圈。  提到古代的儒学代表人物一定是孔子、孟子、董仲舒等人,而提到当代的儒学大家则首推梁漱溟。其实,早期的梁漱溟是推崇佛家思想的,但是后来他却弃佛从儒,一心研究起儒学文化来。原来,梁漱溟在接触儒学后就认定,儒家思想比佛家思想更适合当时中国的国情,而且儒学倡导的理念更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更有利于个人品格的塑造。  正如梁漱溟的次子梁培恕先生所说:“先父之所以把自己救世的想法转向儒家,是因为他在看了儒书之后,认为孔子的生活态度是适合于人类的,他认为儒学积极乐观的人生思想是*为稳妥的思想,儒学能够把每一个人的精神生活和实际日常生活都打理得十分妥当。对于儒学思想的深入学习,正是每个人不断提高的过程。”  儒家一向提倡“孝亲敬祖、忠君报国”的君子行为,梁漱溟也贯彻了孔子的君子之道。《论渤对孝道有述:子曰:“弟子人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年轻人要做到在家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尊敬兄长,行为谨慎、说话守信、博爱众人、亲近仁者。做到这些之后,才可以学习知识。  孔子认为,孝是仁的基础,孝道不仅是子女对父母的赡养,还有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儒学提倡的孝道认为,如果子女缺乏“孝”“敬”之心,赡养父母也如同于饲犬,乃大逆不孝。儒学还宣扬,如果父母有过失,子女应该婉言规劝,而并非对父母的绝对服从。这些儒学思想都能体现我国古代的道德文明。  然而,孔子论孝,不但有讲求“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的传统思想,也有讲求“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的时代局限性。因此,儒学的孝道也被后世认为是繁琐的礼仪仪式。  梁漱溟的新儒学修改了孝道中繁琐僵化的部分。他宣扬剔除封建主义糟粕,同时保留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和“养老”,建议废除繁琐的程序,把孝亲与忠于民族大义相结合,主张死后薄葬节用等。  同时,梁漱溟先生也将孔子“孝亲敬祖”的思想稍作修改,变为了自己的家庭行为准则,梁氏家族也因此有了一派儒者风骨。梁漱溟的儿子说:“父亲对我们完全是宽放的,我们受到的可能是*自由的教育,拥有了别人没有的*大的自主权。”  除却孝亲敬祖外,儒学还提倡忠君报国,这也是儒家思想能在多个朝代广泛传播的原因之一。然而,孔子所提倡的“忠”也不仅仅是忠于君权,还有与人交往时所持有的态度。这一点上,梁漱溟对孔子的思想也是一脉相承。“君”的古义除了君主外,还可以指品德高尚的人士。  《论语》中记载:“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其中的“为人谋而不忠乎”意思就是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有没有尽心尽力。“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认为“忠”的表现在于与朋友交往时的忠诚老实。  “报国”在梁漱溟先生所处的年代中,更是一件值得提倡钻研的事情。如孔子提倡的那样,梁漱溟先生也做到了以书生的身份报国。“盖当时抗战方结束,国共纷纷,方有协商之举,梁氏以为报国即当慨承其任”,梁漱溟作为一介书生没有对国难视而不见,他发展平民教育,从乡村人手,从根源医治国人当时的“贪”“愚”之症,正如《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所载的孔子遣子贡救鲁国。  书生定位,盖其难乎?儒学中闪烁着光辉的思想为中华传统文化带来了顽强的生命力,梁漱溟先生的新儒学思想也为儒学的传承谱写了璀璨的新篇章。关于儒学的思想结晶仍有很多等着我们钻研,正如一壶甘洌的东方美酒,等待人们的细细品尝。  孔子,人能弘道  孔子作为儒学的创始人,他所倡导的儒家思想对于中国及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也因此被后人尊称为孔圣人、孔先师等。孔子不仅受到了平民士族的追捧,而且还被许多朝代奉为至圣,比如在东汉时期被尊为“褒成侯”、在隋朝被尊为“先师尼父”、在宋朝被尊为“玄圣文宣王”等。  ……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