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东方守艺人:在时间之外(签名本)
-
>
大家小书:苏辛词说
-
>
(精)唐风拂槛:织物与时尚的审美游戏(花口本)
-
>
日本墨绘
-
>
(精)中国人的称呼(签名钤印本)
-
>
枫泾史话
-
>
风诗的情韵:李山讲《诗经》
呼吸语文的气息
¥26.1¥45.0语文教师专业成长必修课
¥26.1¥45.0剧本创编实务:从零开始写剧本
¥26.6¥38.0湘中传统礼仪研究——以历史文化名镇杨家滩为例
¥23.1¥68.0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增广贤文(精)--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
¥14.6¥24.0
民俗文化鉴赏 版权信息
- ISBN:9787512660618
- 条形码:9787512660618 ; 978-7-5126-6061-8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民俗文化鉴赏 本书特色
本书强调从生命体验的角度进入民俗文化世界,以欣赏、挖掘、品味为基本诉求,以读者可能的实际参与——发现、理解、鉴赏家乡民俗为基本形式,实现对民俗文化现象的解读、理解,认识民俗文化主体的丰富生命及民俗文化本身的生命特征,借以提升读者的精神境界,从而加深理解中国文化的境界。
民俗文化鉴赏 内容简介
本书强调从生命体验的角度进入民俗文化世界,以欣赏、挖掘、品味为基本诉求,以读者可能的实际参与——发现、理解、鉴赏家乡民俗为基本形式,实现对民俗文化现象的解读、理解,认识民俗文化主体的丰富生命及民俗文化本身的生命特征,借以提升读者的精神境界,从而加深理解中国文化的境界。
民俗文化鉴赏 目录
绪论 人啊!认识你自己 001
一、“睢,这个人” 002
二、你是谁?我是谁? 005
(一)渔樵耕读 005
(二)士农工商 006
(三)九老十八匠 007
(四)三百六十行 008
(五)五服、九族 009
三、人的自然生命与文化生命 011
四、人人都是文化人 014
(一)“渔樵耕读”的文化意义 015
(二)“士农工商”的文化内涵 016
(三)“九老十八匠”的文化精神 016
(四)“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故事的民俗意义 018
(五)“五服、九族”的文化精义 019
**章 民俗文化:老百姓的心灵天空 022
一、民俗的鉴赏与分享 023
(一)作为文献的民俗事象 024
(二)发现日常生活的桥梁 025
(三)提升生命境界的途径 030
(四)充当文化主人的责任 037
二、民俗与文化的含义 042
(一)“民俗”的含义 042
(二)文化的含义 052
(三)民俗文化的含义 062
(四)民俗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070
三、文明与野蛮的争论 071
(一)“民俗”究竟是何种层次的文化? 071
(二)担责重建德国民族精神的德国民俗学 074
(三)民俗学在中国兴起并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一部分 076
四、官与民沟通的桥梁 078
(一)民俗文化“起于垒土”的基础作用 078
(二)“国家元气,全在风俗”的关键地位 080
(三)“为政之要,辨风正俗*其上”的固本价值 082
(四)“范希文两字关情”的和谐诉求 085
第二章 民俗的特征:生命形式与文化活性 090
一、民俗与百姓的生命样态 091
(一)民俗文化的范围 091
(二)天地之大德曰生 096
(三)生命在民俗中延伸 101
(四)由民俗规定的思维方式 105
二、生产生活与民俗文化活性 107
(一)民俗文化有着生命活性 108
(二)民俗为着“安身”与“安心” 111
(三)民俗通过教育民众获得生命内涵 114
三、环境与多元文化空间 118
(一)“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自然地理空间 119
(二)“改正朔、异服色、移风易俗”的历史地理空间 123
(三)“一去二三里,各有一乡风”的文化地理空间 126
第三章 民俗的类型:生存基础与生成诉求 132
一、民俗主体与文化主人 132
(一)在生产生活中形成民俗 134
(二)在人文化成中享受民俗 137
(三)大家都是文化人 140
(四)乡村文化精英 144
二、生存需要的民俗投影 153
(一)人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形成与发展 153
(二)民俗文化反映着生存需要 160
(三)中国民俗文化的地域差异 163
三、民俗的文化境界诉求 167
(一)俗亦载道 168
(二)俗亦传神 177
(三)俗亦立志 182
(四)俗亦寄情 207
第四章 民俗的内容:知识民俗与技能传承 212
一、地方性基础知识概述 213
(一)地方性知识与普遍性知识 213
(二)民俗文化是一种地方性知识体系 217
(三)民俗地方性知识的文化价值 221
二、民俗中的地方性知识 224
(一)科技知识 224
(二)生活知识 229
(三)生产知识 235
三、民俗传承的媒介意义 241
(一)民俗文化的符号互动 241
(二)民俗文化的媒介特性 247
(三)民俗传承的多样媒介 252
(四)民俗文化的地方特性 257
四、社会变迁的民俗机制 264
(一)文而能化 264
(二)变教化俗 267
(三)因俗而治 275
第五章 民俗的发展:民俗创新与民俗转型 279
一、民俗的有形与无形 280
(一)有型与无型的划分 280
(二)关注自然之无形 285
(三)关注无形之精神 289
(四)关注无形之表现 297
二、总把新桃换旧符 300
(一)部分“民俗”成为历史 300
(二)部分“民俗”精神发生了转型 302
(三)部分新“民俗”不断产生 305
三、试唱新翻杨柳枝 310
(一)“民俗”成熟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 310
(二)敢于和善于迎接新的“民俗” 315
(三)中国民俗的世界化与世界民俗的中国化 326
第六章 民俗的品味:诗史思与民俗文化审视 330
一、诗性智慧:诗话民俗——中秋月 330
(一)中秋之名 331
(二)中秋之初 332
(三)中秋之俗 334
(四)民族之花 348
(五)中秋之诗 349
二、史的深刻:史化民俗——端午情 351
(一)端午节之名 352
(二)端午节之由 353
(三)历史情怀 359
(四)民族之花 362
(五)内美屈原橘树品格 363
三、思的洞察:哲理民俗——子贡观腊 367
(一)腊祭为上古年节 369
(二)腊祭古在十月 370
(三)腊祭为古虎祭 370
(四)民族之花 371
后 记 372
民俗文化鉴赏 作者简介
萧洪恩,男,1961年生,湖北省咸丰县人,1986年7月参加工作。分别于1983年、1986年、2006年在武汉大学获得哲学学士、硕士及博士学位,现任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无博士点)。兼任中国少数民族哲学与社会思想史学会副理事长、湖北省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协会副会长、湖北省周易学会副会长、湖北省哲学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等。现主要从事农村社会学、民族社会学研究与教学。主要研究特色即以中国少数民族哲学研究为理论基础,特别是土家族哲学在国内哲学界独树一帜,引领学术前沿,影响广泛;以区域文化发展为重点,以民族文化资本化及文化产业化与产业文化化为基本诉求,以村落文化建设和旅游文化建设为依托。已出版《土家族哲学通史》(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等著作十多部,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
- >
大红狗在马戏团-大红狗克里弗-助人
大红狗在马戏团-大红狗克里弗-助人
¥3.5¥10.0 - >
月亮虎
月亮虎
¥14.4¥48.0 - >
史学评论
史学评论
¥23.5¥42.0 - >
莉莉和章鱼
莉莉和章鱼
¥13.4¥42.0 - >
龙榆生:词曲概论/大家小书
龙榆生:词曲概论/大家小书
¥13.0¥24.0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学名著典藏-全译本
伊索寓言-世界文学名著典藏-全译本
¥9.3¥19.0 - >
名家带你读鲁迅:故事新编
名家带你读鲁迅:故事新编
¥13.0¥26.0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实旅程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实旅程
¥19.3¥35.0
-
民俗艺术研究-老鼠嫁女
¥7.9¥35 -
茶经(黑白版)
¥12.1¥48 -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科技系列:中国古代印刷
¥19.6¥58 -
学对联
¥8.1¥16 -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科技系列:中国古代纺织与印染
¥23¥58 -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
¥12.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