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不再提示
关闭
图书盲袋,以书为“药”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挑战与应答:高等教育与农村发展互动

挑战与应答:高等教育与农村发展互动

作者:彭拥军
出版社: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01-01
开本: 26cm 页数: 254页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21.5(4.3折) 定价  ¥50.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挑战与应答:高等教育与农村发展互动 版权信息

  • ISBN:9787562279549
  • 条形码:9787562279549 ; 978-7-5622-7954-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挑战与应答:高等教育与农村发展互动 本书特色

作者对农村智力流动这一新概念进行了梳理和分析,认为农村智力流动有必要向合理的智力回流形态转向。作者对如何实现农村智力输出与回流平衡,如何实现奔向城市和工业与积极发展农村和农业之间的平衡,高等教育与农村智力流动和农村发展如何实现良性互动这几个问题,在本书中进行了充分讨论和尝试回答。

挑战与应答:高等教育与农村发展互动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 智力流动: 高等教育与农村发展互动的生长点、生存: 高等教育与农村发展互动的原点、符号: 高等教育与农村发展互动的隐性结点等。

挑战与应答:高等教育与农村发展互动 目录

绪论 智力流动:高等教育与农村发展互动的生长点
一、历史视野中的农村智力流动
二、作为社会事实的农村智力流动
三、农村智力流动与人的现代化
四、农村智力流动的实质

**章 生存:高等教育与农村发展互动的原点
**节 影响高等教育与农村发展互动的背后力量
一、影响农村社会流动到智力流动的背景性力量
二、牵引农村智力流动的制度性力量
第二节 高等教育与农村发展互动的制度性变演与尴尬
一、作为社会现象的农村智力流动
二、农村社会流动中的智力尴尬
第三节 高等教育与农村发展互动的社会意蕴
一、农村智力流动与城乡关系变化
二、农村智力流动的一般作用
第四节 高等教育影响农村发展预期
一、高等教育与农村发展互动的实质
二、农村智力流动与农村发展

第二章 符号:高等教育与农村发展互动的隐性结点
**节 影响高等教育与农村发展互动的合法性符号
一、集体:独具特色的合法性符号
二、科学:具有独特工具魅力的符号
三、教育:一种制度性符号
四、老百姓:表达大众诉求的符号
第二节 高等教育对农村智力流动的牵引
一、作为结构符号的高等教育:对农村智力流动的牵引
二、作为价值符号的高等教育:对农村智力流动的牵引
三、作为秩序符号的高等教育:对农村智力流动的牵引
第三节 高等教育对农村智力流动的助推
一、调查基本数据分析
二、农村大学生产出的特点

第三章 互惠:高等教育与农村发展互动的显性联结
**节 农村输出性智力流动与农村发展
一、高等教育与社会资本集聚
二、高等教育与城乡关系连通
第二节 农村智力回流与农村发展
一、农村智力回流是农村发展的现实向标
二、乡村能人是农村智力回流需要的现实样本
三、乡村能人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政权融通的可能纽结
第三节 农村智力流动与乡村政治重塑
一、政治能人的现状和特点
二、政治能人成长的主客观条件
三、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 农村智力流动与乡村经济再造
一、经济能人的现状和特点
二、经济能人产生的条件
三、经济能人的愿望
四、经济能人产生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五节 农村智力流动与乡村文化调适
一.大学生社会境遇的变化影响人们对文化教育的期待
二、影响乡村文化重塑的两种力量
……

第四章 变迁:高等教育与农村发展互动的结构嬗变
第五章 解释:高等教育与农村发展互动的理性思考
第六章 前瞻:促进高等教育与农村发展良性互动的反思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挑战与应答:高等教育与农村发展互动 节选

  《挑战与应答:高等教育与农村发展互动/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论丛》:  1.社会转型的含义  社会转型*初是指经济体制转型,即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这与西方国家主流理解一致。我国开始频繁使用转型这一概念,在1992年前后。社会转型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经济基础转型。即由传统农业为支柱性产业向工业和以工业为基础的现代商业和服务业转型,就业人口也发生相应变化。(2)社会劳动方式转型。即由传统手工劳动方式转变为机械化和自动化生产。(3)社会结构转型。随着社会分工和社会分化程度加剧,由按照年龄和性别等自然特征而形成的社会分工转变为依据社会结构和功能来实现的高度职业分化和专门化,社会结构由同质单一社会向异质多样性社会转化。(4)社会组织形式和社会关系转型。家庭和血缘组织功能开始弱化或者出现功能性转移。教育、抚养和娱乐都日益走向社会化,尽管家庭的经济功能可能更为强大但对社会的依赖性会明显增加;职业组织和业缘关系成为重要的社会关系,家庭和个人部分生活功能由社区组织替代。(5)社会活动空间转变。社会生活由以农村为主转变为以城市为主,农民向市民转化。(6)社会由分散和封闭走向集中和开放。社会化大生产、商品流通和市场经济使社会的开放程度越来越高。(7)社会权威和管理方式转变。社会由传统权威和家长式管理走向法理权威和科层化管理①。  中国社会正在发生和完成以上的系列转变,所以被称为处于转型时期。社会转型是一个包括社会结构和制度等在内的多层面、多方位、多角度的转型。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如何把农村纳入现代社会的轨道,如何实现农村智力输出和自身发展的有机结合,如何通过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提高农民自身素质和社会竞争力,如何促进农民由传统人向现代人的转变,如何提高社会幸福总量和增进人民的幸福感,这些既是社会现代化的发展目标,也是现代化得以顺利推进的前提条件和心理保障。社会转型过程,往往也是社会利益重新分配和重新组合的过程。在我国现代化过程中,改革和发展的阵痛曾经更多地甚至过多地由农民和农村来承担。这种做法,一方面确实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降低了工业发展成本、保障了工业的迅速发展,对加速我国现代化进程具有积极意义;但另一方面逐步使城乡差异制度化(尽管改革开放初期,处于边缘的农村由于一度借助联产承包等系列新政策,其发展速度优于城市,城乡差距也在缩小,但城乡制度设计上的差异很快又引起r城乡差距反弹并呈现拉大趋势)。在转型阶段,如何实现农村人口合理有序流动,如何把一般性社会流动转向内含更多知识技能元素的智力流动,这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不能回避的重要问题。  2.社会转型与城乡关系变化  我国制度性设计中的城乡壁垒使从农村流动到城市具有社会地位提升的隐性含义,这在计划经济年代尤为明显。在当时,有非农户口的城市游民与农村漂亮姑娘的结合常常被理解为是合情合理的婚姻,因为前者改变了后者的居住地并使后者提升为城市人而获得城市人的身份和相应的一系列特殊资源,后者某些方面的牺牲不但换取了农村向城市的地理流动,而且实现了向上意味的地位流动①。因为城乡的二元分离,使城乡不再是简单的地理概念,它们实际上隐含着身份、价值和观念等许多内容。城里人和乡下人在生活福利保障、就业保障等诸多方面不但存在着制度化的身份差别(首先表现为非农人口或非农户口主要集中在城市),也实际上存在着职业差异(如非农职业主要集中在城市)和心态上的差异。所以,即使从职业意义上来看待地位意义上的社会流动,农村向城市的流动,直到今天,仍然包含着地理空间和社会地位的双重改变,而高等教育作为一种中介力量或制度力量引起的农村向城市的这种跨越制度壁垒的空间流动则是一种*容易观察的社会地位流动形式(当然,这带有中国的特点),这种社会流动形式与农民工自发进城仍然有着极大区别。因为农民工在目前没有被纳入城市的制度化框架内,他们是城市中地位*低下、*不能享受到城市发展福利的人,他们大多数人的社会流动都只具有地理空间流动的含义,缺乏社会地位上升的含义。  ……

挑战与应答:高等教育与农村发展互动 作者简介

  彭拥军,男,1969年2月生,湖南宁乡人。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社会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美国中佛罗里达大学教育与人类行为学院访问学者。主持“从智力输出到智力回流:农村社会流动的社会学思考”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8项(已结题6项);在《高等教育研究》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CSSCI来源期刊和核心期刊30余篇),出版《精英的合法性危机:高等教育改革的社会学研究》等专著4部,研究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改革和农村问题研究等论域。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