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野菊花
-
>
我的父亲母亲 - 民国大家笔下的父母
-
>
吴宓日记续编.第7册.1965-1966
-
>
吴宓日记续编.第4册:1959-1960
-
>
吴宓日记续编.第3册:1957-1958
-
>
吴宓日记续编.第2册:1954-1956
-
>
吴宓日记续编.第1册:1949-1953
苏洵古文论要 版权信息
- ISBN:9787562279785
- 条形码:9787562279785 ; 978-7-5622-7978-5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苏洵古文论要 本书特色
毛德胜著的《苏洵古文论要》从艺术审美的角度,论析苏洵古文的艺术特征及其成因。全文一共分为六章。**章为苏洵的古文观念。第二章为苏洵古文的文气。第三、四章为苏洵古文的技法。第五章为苏洵古文的风格。第六章为苏洵古文的接受,从两宋、元明和清代三大块分析苏洵古文的传播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梳理了不同时代文人学者对苏洵古文的接受与评价,也为全文的研究做一个佐证和总结。
苏洵古文论要 内容简介
《苏洵古文论要》主要以苏洵古文为研究对象,从艺术审美的角度,论析苏洵古文的艺术特征及其成因。文章先从以明道为宗,以经世为本、以通变为要、以自然为尚四个方面分析了苏洵的古文观念,然后从正气、奇气和逸气三个方面探讨了苏洵古文作品的文气构成。重点则从立意、谋篇、布局、用笔、声调、修辞六个具体方面研究苏洵古文在技法上的运用。并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从纵横驰骤、奇崛幽峭、简切通脱三个方面综合探讨苏洵古文风格的不同特征。*后简要梳理分析了苏洵古文的传播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可作为全文的研究佐证和总结。
苏洵古文论要 目录
**章 苏洵的古文观念
**节 以明道为宗
一、参乎权而归乎经
二、权为仁义之穷而作
三、以文行道
第二节 以经世为本
一、作文当期于有用
二、上书皇帝建言献策
三、开出治国之方
四、提出御敌之术
第三节 以通变为要
一、通变是散文发展需要
二、苏洵散文师古的过程
三、苏洵自成一家的理念
第四节 以自然为尚
一、得乎吾心
二、不得不为
第二章 苏洵古文的文气
**节 养气
一、养气当知入门须正
二、养气当求循序渐进
三、养气当至充盈自发
第二节 正气
一、苏洵古文正气的来源
二、苏洵古文正气的表现
第三节 奇气
一、苏洵古文奇气的涵养
二、苏洵古文奇气的表现
第四节 逸气
一、苏洵古文选气的形成缘由
二、苏洵古文逸气的表现形态
第三章 苏洵古文的技法(上)
**节 立意
一、正
二、高
三、远
四、奇
第二节 谋篇
一、回环往复
二、逐段排列
三、双峰并峙
四、一气呵成
第三节 布局
一、起势
二、承接
三、转换
四、收合
第四章 苏洵古文的技法(下)
**节 用笔
一、照应
二、虚实
三、抑扬
四、开合
第二节 声调
一、声律
二、节奏
第三节 修辞
一、比喻
二、用典
三、排比
四、对偶
第五章 苏洵古文的风格
**节 纵横驰骤
一、引物托喻,反复致意
二、宏词博辩,铺张扬厉
三、疏朗跌宕,跳跃腾挪
第二节 奇崛幽峭
一、苦心经营,思致深刻
二、笔力道劲,骨格挺拔
三、发言精警,不落凡俗
第三节 简切通脱
一、烦而不乱,肆而不流
二、以小见大,举近知远
三、博采众长,不拘一格
第六章 苏洵古文的接受
**节 毁誉参半的两宋
一、蜀中与天下之名
二、王佐与纵横之争
三、禁毁与尊崇之变
第二节 薪火相传的元明
一、逆境中的承传
二、大家地位的确立
三、作品的刊刻流播
第三节 蔚为大观的清代
一、文评
二、文本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苏洵古文论要 节选
第三章 苏洵古文的技法(上) 在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史上,出现过两次形式技巧方面的巨大变革,一次是四六体的出现,一次是八股文的形成。而一直以来,令中国古代散文饱受非议的也恰恰正是这两次重要的变革。以致长期以来,四六体和八股文都成为人们批判的对象,它们似乎就是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一种倒退。当然,四六体和八股文虽然都是因为过于注重形式而受到人们的批判,但具体说来,人们不满四六体主要是因为形式的过分华美侵害了散文的内容,而不满八股文主要是由于形式的过分僵化抑制了散文的灵动,也可以说四六体的弊端产生于形式与内容的冲突,而八股文的弊端则存在于形式与形式的背离。从散文技法上讲,二者的出现都是作家对于散文艺术自觉追求的结果,也代表着一种进步,但也是由于过分追求这种技法,进而影响了内容的表达和形式的灵活,从而走向了反面。 姚永朴云:“夫文之有法,犹室之有户也。谁能出不由户,而文顾可无法哉?昔者扬子云有言:‘女恶丹青之乱窈窕也,书恶淫辞之淈法度也。’(《法言·吾子》)韩退之作《柳子厚墓志铭》云:‘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辞者,皆有法度可观。’《唐书·文艺传》云:‘韩愈、柳宗元、李翱、皇甫浞等,法度森严。’《宋史·欧阳修传》云:‘修之为文,丰约中度。’唐荆川《董中峰侍郎文集序》云:‘汉以前之文未尝无法,而未尝有法,法寓于无法之中,故其为法也,密而不可窥。唐与近代之文,不能无法,而能毫麓不失乎法,以有法为法,故其为法也,严而不可犯。密则疑于无所谓法,严则疑于有法而可窥。然而文之必有法,出乎自然而不可易者,则不异也。且夫不能有法,而何以议于无法?有人焉,见夫汉以前之文,疑于无法,而以为果无法也,于是率然而出之,决裂以为体,恒订以为词尽去自古以来开阖、首尾、经纬、错综之法,而别为一种臃肿、信涩、浮荡之文,以为秦与汉之文如是,然乎?否也。’长洲汪尧峰《答陈霭公书》云:‘大家之有法,犹弈师之有谱,曲工之有节,匠氏之有绳度,不可不讲求而自得者也。后之作者,唯其知字而不可知句,知句而不可知篇,于是有开而无阖,有呼而无应,有前后而无操纵顿挫,不散则乱,譬如驱乌合之市人,而思制胜于天下,其不立败者几希。古人之于文也,扬之欲其高,敛之欲其深,推而远之欲其雄而骏。其高也如垂天之云,其深也如行地之泉,其雄且骏也,如波澜之汹涌,如万骑千乘之奔驰;而及其变化离合,一归于自然也,又如神龙之蜿蜒而不露其首尾,盖凡开阖、呼应、操纵、顿挫之法,无不备焉。则今之所传唐宋诸大家,举如此也。前明二百七十余年,其文尝屡变矣,而中间*卓卓知名者,亦无不学于古人而得之。’……凡此诸说,皆发明法不可废之理。大抵古人之文,愈奇变不可测,愈有法经纬其间。”①以此可见法之不可废与自然之法的可贵。 相较于其他样式的文体而言,自然更是散文追求的至高境界。秦汉散文也罢,韩柳古文也罢,其之所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正是由于遵循了自然的道理。自然即意味着不刻意追求形式,却也不有意回避形式。一切文学样式,归根结底不过是表情达意而已,遵循自然一方面意味着创作的发生源于内心的真正需要,一方面意味着感情的表达依托于形式却不能受制于形式。前文我们已经论及过,苏洵的散文创作正是以自然为尚的。他在《仲兄字文甫说》一文中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不得不为”的主张,认为这样的文章才是天下至文。“故日:‘风行水上涣。’此亦天下之至文也。然而此二物者岂有求乎文哉?无意乎相求,不期而相遭,而文生焉。是其为文也,非水之文也,非风之文也,二物者非能为文,而不能不为文也。物之相使而文出于其间也,故日:此天下之至文也。今夫玉非不温然美矣,而不得以为文;刻镂组绣,非不文矣,而不可以论乎自然。故夫天下之无营而文生之者,唯水与风而已。”(P412~413)这一阐发充分说明了苏洵在散文创作中对于自然的自觉追求,而当年他之所以不愿修习声律记问之学,也正是其违背了散文自然的道理。 ……
苏洵古文论要 作者简介
毛德胜,男,1977年生,汉族,湖北黄冈人。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持湖北省社科基金一项,参编教材一部,发表科研论文二十多篇。
- >
罗曼·罗兰读书随笔-精装
罗曼·罗兰读书随笔-精装
¥17.4¥58.0 - >
唐代进士录
唐代进士录
¥18.3¥39.8 - >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
¥20.2¥28.0 - >
姑妈的宝刀
姑妈的宝刀
¥9.9¥30.0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有舍有得是人生
¥20.1¥45.0 - >
诗经-先民的歌唱
诗经-先民的歌唱
¥18.7¥39.8 - >
龙榆生:词曲概论/大家小书
龙榆生:词曲概论/大家小书
¥9.2¥24.0 - >
罗庸西南联大授课录
罗庸西南联大授课录
¥16.6¥32.0
-
文学常识二十二讲
¥15.4¥42 -
二十六篇:和青年朋友谈心
¥16.4¥45 -
中国小说史略
¥9.9¥35 -
一间自己的房间
¥13.8¥32 -
鲁迅的微博
¥9.4¥20 -
挑选缪斯: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奇幻故事集
¥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