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
>
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
-
>
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
>
中国的民主
-
>
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年实录(套装共10册)
-
>
新书)社会主义发展简史(大字本)
故事疗愈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值得一读的小说
¥19.6¥56.0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信息系统应知应会
¥45.8¥88.0华侨华人在国家软实力建设中的作用研究
¥113.8¥158.0唇齿相依论男女-D.H.劳伦斯非虚构作品集
¥14.7¥46.0古代小说与科举
¥27.7¥38.5
地方治理中的“小组机制”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511733849
- 条形码:9787511733849 ; 978-7-5117-3384-9
- 装帧:一般轻型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地方治理中的“小组机制”研究 本书特色
原超著的这本《地方治理中的小组机制研究》作为一个探索性的研究,围绕“组织自主性”进行分析框架的建构,通过引入“小组机制”作为沟通“结构性制度约束下的组织自主性”和“技术策略层面的组织自主性”的中间机制(中观机制)进行分析,选取并引入S区“创建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区领导小组”作为研究对象,基本完整地呈现该领导小组从产生、运作过程和影响等全貌,从而探讨地方领导小组的产生和运行逻辑,呈现出地方领导小组运作的“真实世界”。
地方治理中的“小组机制”研究 内容简介
《地方治理中的“小组机制”研究》围绕广东省S区市监局在创建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区专项工作中领导小组的产生与运作过程展开,从组织门主性的视角来分析领导小组产生和运作过程及其逻辑,从而呈现领导小组的真实世界,寻求其在国家治理图谱中的位置和积极作川,反思与制度体系和体制弹性之问的平衡和治理结构的转型优化问题。
地方治理中的“小组机制”研究 目录
**节 研究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内容安排
第二章 理论综述与分析框架
**节 文献述评
第二节 解释框架
第三章 “小组机制”的产生:结构性制度约束下部门自主性生产
**节 “曲线救国”:差异化资源供给困境下S区市监局的选择
第二节 “创制活动”:S区市监局对政治精英的偏好识别
第三节 S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正式成立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小组机制”的运作:借力权威、部门搁绑与机制创新
**节 部门捆绑机制:领导小组的动员共识型决策
第二节 创新机制:领导小组工作责任制与信息传递系统
第三节 借力权威机制:领导小组下精英个体的政治压力传导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小组机制”对部门间关系的影响:权威依赖与新不确定性
**节 “小组机制”对部门专项工作的影响
第二节 “小组机制”对部门间关系的非预计性后果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地方治理中的“小组机制”:一个刚刚开启的话题
**节 基本结论
第二节 进一步的讨论:对“小组机制”的反思
第三节 研究的不足
第四节 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地方治理中的“小组机制”研究 节选
《地方治理中的“小组机制”研究》: 上述的观点认识到跨部门协调是部门对于组织冲突的负面效应的被动式应对,但是事实上,组织冲突不仅具有负面效应,同时还具有一定的正面影响,这时跨部门协调及其机构的产生即对组织冲突正面效应积极主动的回应。因此,一些学者将冲突划分为正向功能冲突(functional conflict)和反向功能冲突(dysfunctional conflict)①,而跨部门协调及其机构的产生就是部门为了主动增加功能正常冲突的正面效应,尽可能降低功能失常性冲突给部门带来的负面效应而采取相关策略或结构性机制。例如,冲突对组织资源具有再分配功能。随着组织环境的变化,组织内部结构及职权关系随之变革以适应环境的变动。组织冲突可以激发这种调适机制,使跨部门协调成为可能。因此,虽然从总体上来看,冲突理论强调跨部门协调产生的被动意义,是一种适应性选择,但是,在冲突理论论域下,跨部门协调及其机构的产生仍然具有一定主动的、改造性的意义。 而在交换理论的论域下,跨部门协调及机构的产生是一种主动性的改造性行为。交换理论认为,跨部门协调的产生有几个基本原因,而这几个基本原因都与资源依赖或者交换关系相关。首先是资源的获得与分配,资源的获得与分配对组织的生存至关重要;其次是为了政治目标和政治利益形成的联合;再次是取得合法性或公众的支持。②换句话说,跨部门协调的产生是为了部门间以及上下级之间在资源(包括财政资源、社会资源、注意力资源等)的共享、分配与交换,或者是为了政治因素和合法性因素的获取而表现出的部门间关系。 资源依赖理论与社会交换理论密切相关。学者大量地从社会交换理论中尤其是布劳和艾默森的阐述中汲取经验,将组织间的权力视为组织对于其他组织所掌握的资源依赖的一种函数,从而从社会交换理论中衍生出资源依赖理论,并且不断推动资源依赖理论纵深发展,使其成为分析组织间关系的*具影响力的理论。 资源依赖模型认为,组织不能够产生所有它需要的各种资源。这意味着组织在资源上必须依赖环境。①组织必须获得资源,而交换就是组织获得资源的重要机制。交换基础可以看成一种协商的形式,每个组织都试图通过从另一个组织获取资源来使得自己的优势*大化。同时,部门之间的互动及跨部门协调的产生在于它能够促进部门之间的交易,减少内部的交易成本。 从组织中部门间的依赖关系出发,汤普森提出跨部门协调的产生是基于组织中存在的三种基本的依赖关系,即集合的依赖、序列的依赖和互惠的依赖等,依赖关系的不同决定了跨组织协调的方式和不同。对于不同类型的相互依赖,汤普森提出了不同的组织协调机制,包括通过标准化的形式取得,通过建立例行程序和规则以及在行动过程中进行沿着级别秩序传递信息的沟通协调等。② 汤普森认为,跨部门协调的产生与组织的资源依赖和供给能力有关。同时提出了一个关于组织间关系的分析模型:组织的权力一依赖模型。他认为,一个组织对另一个组织的依赖行为同这个组织对它所依赖的组织的资源供给呈现出正相关,而与可替代的其他组织的资源供给能力呈现出反相关。③因此,针对这种基于组织间资源依赖的不稳定关系,汤普森指出,具有资源依赖关系的董事会常常通过倚赖董事会的跨边界交流等合作策略来保护自己的核心技术资源等。 同样的,扎尔德在讨论跨部门协调时引入“组织自主性”的讨论。他认为跨部门协调的产生与核心组织采取各种策略从而增强自身的自主性有关。④由于核心组织所依赖的资源被另一个组织所控制,从而使得核心组织的自主性得到削弱。因此,核心组织通过正式化的和非正式化的组织联盟关系从而改善这种由于资源依赖关系而引发的组织自主性问题,因而产生了大量的部门协调行为。 ……
地方治理中的“小组机制”研究 作者简介
原超,男,山西太原人,1988年生。2015年毕业于中山大学行政管理学系,获管理学博士学位。现为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主要研究领域为组织与人事管理和基层治理研究。先后在《公共管理学报》、《公共行政评论》、《中山大学学报》、《浙江大学学报》、《领导科学》等刊物发表多篇学术论文。现主持山西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一般项目1项,参与多项国家级、省市级科研项目。
- >
李白与唐代文化
李白与唐代文化
¥12.5¥29.8 - >
中国人在乌苏里边疆区:历史与人类学概述
中国人在乌苏里边疆区:历史与人类学概述
¥36.0¥48.0 - >
中国历史的瞬间
中国历史的瞬间
¥16.7¥38.0 - >
月亮与六便士
月亮与六便士
¥18.1¥42.0 - >
姑妈的宝刀
姑妈的宝刀
¥13.5¥30.0 - >
史学评论
史学评论
¥23.2¥42.0 - >
经典常谈
经典常谈
¥28.3¥39.8 - >
人文阅读与收藏·良友文学丛书:一天的工作
人文阅读与收藏·良友文学丛书:一天的工作
¥14.7¥45.8
-
为什么是中国
¥19.6¥58 -
国家社科基金丛书:理解新时代:若干重大理论问题研究
¥47.6¥68 -
1909-1928-民国时期的三民主义-戴季陶思想研究
¥8.1¥29 -
政治分析-政治科学概论
¥17.8¥56 -
大国政府
¥29.3¥39 -
布朗基文选
¥9.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