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2024个人购书报告 2024中图网年度报告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书山拾珍如是赏

书山拾珍如是赏

作者:王三堂著
出版社: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11-01
开本: 16开 页数: 254
读者评分:5分1条评论
本类榜单:文学销量榜
中 图 价:¥25.2(7.0折) 定价  ¥36.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买过本商品的人还买了

书山拾珍如是赏 版权信息

  • ISBN:9787551117593
  • 条形码:9787551117593 ; 978-7-5511-1759-3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书山拾珍如是赏 本书特色

由王三堂著的《书山拾珍如是赏/王三堂日记如是系列》全书共分九篇,有六篇都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其中,《读“经典”篇》应为总纲,提纲挈领地谈到对在中华历史长河中沉淀的“经”的思考,对儒、释、道文化的“偶思”“再思”。其可贵之处在于,并不单纯就儒谈儒、就释谈释、就道谈道,而是以比较文化学的视野,超越文明、国家、民族的界限,客观中肯地谈认识、谈见解。如果没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学习和深刻认识,恐怕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从这样一种开局出发,下面分设《读“儒”篇》《读“释”篇》《读“道”篇》等,由浅入深、由抽象到具体地将各家理论精义条分缕析、娓娓道来。不仅如此,此书以儒、释、道文化精粹为底,注入作者本人的生活体悟,从而使其中表达的思想始终带有现实主义的鲜明色彩,避免了“形而上”,做到了“接地气”。

书山拾珍如是赏 内容简介

  《书山拾珍如是赏/“如是”系列》是一本谈读书的书,作者从儒家经典、佛家经典、道家经典等几个大方向,谈了自己在读书中的感悟,以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知识积累来理解阐释各家经典的思想内涵。作品传达的思想感情真挚诚恳,敞开心扉与读者展开思想交流,对于弘扬中国文化,提倡全民阅读有一定价值。

书山拾珍如是赏 目录

**辑 读“经典”篇
读经典四题
“经”之思
“经”之再思
儒、释、道偶思
儒、释、道再思

佛理儒理说五戒
新、心
都是关于心的学问
“三宝”与“三位一体”
圣者之言
博大胸襟
境界相近
入世和出世
说“一”
从众与不从众
志与道合
身教、言教与心教
上帝会怎样
信者得救
天何言哉
只靠思是不行的
三省、四勿、无不善
为读书而读书
求放心,不动心,不杂用心
人人都是“思想家”
真读与真行
三讳
事亲之难
用药与用兵
要做真正的强者

第二辑 读“儒”篇
从《论语》**章悟学习
*可怕和*可贵的
谁更有学问
从交友之道到恒顺众生
为己和为人
不可自暴自弃
无违
从孔子的回答想到的
无时不言善
莫刻意
知天命
好德、好色
慎意方能慎言行
不要“无所不说”
知耻
无友不如己者
“三报”之结果
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不远不近*好
学、思、行
不要分心散神
团结和结团
与人交谈有大学问
思无邪
愉悦每一刻
“君子三畏”我见
无怨无悔
与道合一
“启发”的时机
说“不惑”
愚不可及
学习为了谁
耳顺及其他顺
说“恕”
优则学与优则仕
麻木不仁
偶感身心合一
别人有错怎么办
善生善死
道的极端重要性
子曰,我说
欲何,何至
未必有求皆苦
仁、乐在己不在人
儒学论诚
头头是道
持之以恒好好做事
大丈夫的境界
平天下者平心也
改过近贤
进贤贤哉
夫子三言
善言重于财
把心调到归零状态
亲不在时仍可行孝
舌言、行言、声言、心言
*好的事情是改错
忠孝未必不可两全
自求多福
孟子曰,我曰
尽心与尽责
天爵、人爵,为事、为官
大人、小人
仁者如射
与人为善
防民之口与防己之口
“得失”之悟
“圣贤之言,不得已也”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应立让人“刮目相看”之志
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动心为耻
在“耐”字上下功夫
谦恭
曾文正公的“三看”
首孝悌,次见闻
切莫“位卑而言高”
古人的德智体教育
心向往之
学问之“问”
说易行难
被误读了的话
有朋自远方来
“默而识之”是“不厌”
“不倦”的前提
下决心做个“有恒者”
比如“称重”
礼的几层含义
王阳明与知行合
关于良知的话题
开启心灵的智慧
人应该有定力
王阳明与立志
王阳明与慎独
阳明心学与感应
王阳明的万物一体观
王阳明与静坐
令我汗颜的一段古训

第三辑 读“释”篇
从“四依法”想到的
佛教三皈依与大学之道
三纲领
精神无价
无法可说和可道非道
无四相
《心经》三无
别贪

佛陀的教诲
默而摈之

第二支箭的问题
遗憾的和更遗憾的
关于欲
拿得起放得下
作我已死想
事理理事
要缓
弘一大师希望失败
超三界出轮回
佛陀十大弟子都是第
持戒因缘果法
关键是防意如城
观音信仰的启迪
学菩萨
大乘、小乘及其他
佛教基本教义与三界
修心和修形
从佛学、儒学想到干部修养
三世因果我观
修善须从口做起
用心而不执心
唯识论当有此意
我希望是真的
识与智
质疑一副对联
身不由己心由己
心教、心传
“因果”偶得
无漏
梦中佛事
修行与烦恼
善护念
转寂寞为寂照
管住自己的身、口、意
修养自己无止境
真的可以脱胎换骨吗
别背包袱
把心安在“极乐”上
观自在
菩提心的性质
旧思与新得
回头是岸
关于“受”
生可带来、死可带去的是什么
破坏团结为逆罪
恶、善、净
生老病死
做人做事的*高准则
时时处处春光明媚
境界
再来人
人类是万物之灵吗
从“星火燎原”想到的
好好做人三题
佛教与迷信
一问一答*相机
三头六臂
何不好好修呢
一休
从“阿”字的念法想到的
觉有情
难能可贵
聆听、倾听、谛听
不同角度看“三界”
如是我闻,信受奉行
信愿行
你能“佛祖心中留”吗

第四辑 读“道”篇
从“道可道,非常道”想到的
因为可道非常道,所以
天道与人道
外柔内刚为常道
曲成
“下不知有之”
宠辱与身,孰重孰轻
傻到极处是聪明
有用与无用
道德
闭邪养正
缩小自己
向虫子学习
何以对治
无为有为等
每下愈况
“道法自然”偶感
把“日益”与“日损”结合起来
请君莫要做下士
自己夸自己,害羞不

第五辑 读《易》篇
要注意《周易》哲学
从孔子学《易》得到的启示
《易》是研究变化规律之书
对号入座
小惩大诫
从传统文化看上下关系
法天效地

自治
相容与不相容
治身女口治国
向圣人学什么
博大精深
山泽通气
“交”的重要性
天翻地覆
话说阴阳
得与忘

古论德智体者
负者莫乘
“否”“泰”转化之悟
有道与有险
雷公公、风婆婆
交与求
万法归一
泰卦悟
从颐卦想到的
从咸、恒两卦看婚姻
功夫不负有恒人
从几句古语体悟天地大德

第六辑 读《圣经》篇
如何分辨真面目
标准应定多高
耶稣如是说
闲暇和休息也是神圣的
闻过则喜与闻过则怒
让自己阳光起来
马太效应的普遍性

第七辑 管理学篇
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之我见
×理论和丫理论
从马斯洛的“人类基本需要等级论”说起
浅谈人的需要与积极性的调动
关于组织的高层领导与下属沟通的几个问题
关心别人就是关心自己
从名著产生方式想到的

第八辑 其他篇
挂一漏万说科学与宗教
应该学点宗教文化
办法困难一样多
关于真善美
幸福就是和谐
读卢纶诗的启发
不求甚解
是是非非
情贵在操
畏法者*幸福
惜福
别尽
《葬花词》联想
想起一段毛主席语录
要精,要管用
是不是社会主义
时间与知识
硬道理
唤醒他
为什么非要问为什么
《林肯的领导艺术》读后

我的理解
从富兰克林的话想到的
环境的作用
要多存些道德资本
找人、找书及其他
裂变、聚变及其他

第九辑 读书感言篇
请爱书吧
我与书
书与友
别忘书
别认为读书仅仅是读书
读书偶感
或有人问
读书读什么
好书不可不读
读书听话做学生
什么是*值得读的书
读书的类型
读书习惯的养成
读书的*高层次
读书、阅报、看电视等
读与写
全在于运用
读书不要太功利
读书和养生
从读原著说开去
好书要精读
家长何以不读书
读书四不如
劝学文我见
要读书而不要被书读
学习感言
学习、思考、实践
理论和实践
再说理论与实践
什么叫好学
我的记忆法
读书偶感
把书读活了
为学秘诀
每天写作,好处多多
读书与交友
学习应该一门深入
展开全部

书山拾珍如是赏 节选

  《书山拾珍如是赏/“如是”系列》:  据此,吾有理解。**,经者,经过者也。经过者、经验者中的理解、理性、理论之谓也。第二,经者,径也,即是路径,依经修学,是踏上一条光明的路径。依光明的路径而行,下不至走入邪魔外道,上即可证人圣贤之域。第三,经者,镜也,镜可以照面,我们的颜面净或不净,用镜子一照便知。我们读经,可以经为鉴,知自己善恶美丑,促自己改恶向善。第四,经者,精也。是理论的精华、精髓,值得精钻细研,反复乃至终身修学。“好书不厌百回读”“半部《论语》治天下”等即是此意。  “经”之再思  经者,经过之意也;径直、路径之意也;经天纬地不易之规律之意也。  佛经:佛所说的经典之谓也。佛者,觉也,大彻大悟、至正圆满之意也。佛陀的教言,乃是宇宙之真理、规律也。佛说的为佛经,依佛说的去行即为成佛之经也。  《圣经》:圣洁之经;圣人讲的经,讲圣人的经;成圣人心、行,成圣人之经典。  《道德经》:关于道、关于德的经,关于学道、德,成道、德的经。道者,乃为宇宙人生大本大源终极真理、根本规律之谓也。循规律,掌握真理者为得道,以道而行自然有得,自然有德。有得、有德者的积累、延进即为悟道、证道之阶梯。  《黄帝内经》:内经者,内景也,内部之境相也;内经者,内部之规律也。黄帝者,圣人也,《黄帝内经》者,圣人对人体內景、内经之描述也。圣人与凡人无二无別,黄帝有内经,凡人皆有内经,《黃帝内经》是凡人乘此经典成就圣人内经之径也。内也,舍外向内,反观内视,反思、反省、反修之谓也。相对于外物而言,人为内;相对于别人而言,己为内;相对于身而言,心为内;相对于心而言,性为内。黄帝内经者,即在自身、自心、自性上下功夫、挖潜力,发现、把握规律之谓也。  《瑜伽经》:瑜伽者,相应也。身心相应,自他相应,天人相应,心心相应之谓也。瑜伽者绝不仅指身瑜伽,还包括声瑜伽、睡瑜伽、心瑜伽等。其中*重要的是心瑜伽,即在心灵修行上下功夫,使心、口、意相应,能随时随地约束、控制心灵的变化,达到天人合一、身心和谐、寤寐一如之境。  儒、释、道偶思  世界十大宗教,中国有其三:儒(儒是否宗教,向有争议,权称如此)、释、道。  儒、释、道三教鼎立,相辅相成,从而构成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民族文化,为人类社会的思想史和文明史写下了不可磨灭的篇章。  三教之中,儒、道乃本土文化,佛教却是源于印度的舶来品。然而,由于华夏民族强大无比的同化力,遂使佛教成为具有中国特色或言已中国化了的一种宗教形式。  总观三教,如以特点来分:  儒教是现实的,空间的,要求秩序;  道教是理想的,时间的,希冀永叵。  因此,儒、道两教几千年来既斗争又融合:斗争的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融合的是时空构成了生命的存在。士大夫达则儒,穷则道,群则儒,独则道,正是所谓出道入儒。  佛教既在现实,又在理想,既在时空又超时空,使得虚实为一,时空不二;既避免了二家之失,又兼乎二家之长,所以能够独立于二家之外而成三足鼎立之势。  在某种意义上讲,三教的精义可概括如下:  儒家拿得起,道家想得开,佛家放得下。  这仿佛人之一生,少年人,充满幻想,近于道;中年人,讲求实际,人于儒;老年人,虚实参半,喜于佛。  宗教和信仰是人类心灵的归宿,智慧的源泉,思想的宝库。  “家”与“宗教”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家”更多体现的是文化,“宗教”更多体现的是信仰。  儒家的穷理尽性,格物致知;道家的道法自然,返璞归真;佛家的四大皆空,心佛两忘。若此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历代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等光耀万世的伟人豪杰,几乎都与三教有所渊源。  平心而论,三教虽各有不同,但却殊途同归,万法合一。儒家成圣,道家成仙,释家成佛,无非都是要摆脱痛苦与烦恼,从而迈向生命的*大圆满。  然而三家的主要落脚点又不是眼前:儒家要存心养性,正己修身;道家要修心绦陸,功德度世;佛家则明心见性,自度度人,都是从心性做起。经过修养锻炼,皆可得到升华。  经过长期的摩擦和相互借鉴、融合,如今的儒、释、道已非完全传统意义上的信仰与文化。已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之势。即儒家文化已是释、道化了的儒家文化;释家文化已是儒、道化了的释家文化;道家文化是儒、释化了的道家文化。  ……

书山拾珍如是赏 作者简介

  王三堂,1954年出生于河北省平山县。1974年参加工作,历经村支部书记、乡党委书记、县长、县委书记、市长、市委书记、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等多个领导岗位,现供职于河北省政协,任党组成员、教科文卫体委员会主任。平时酷爱读书,手不释卷,精于思考,勤于实践,笔耕不辍,著述颇多,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人生等方面时有独到的见解与感悟。

商品评论(1条)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