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不再提示
关闭
图书盲袋,以书为“药”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媒介场中基于欲望主体的文学存在方式动态研究

媒介场中基于欲望主体的文学存在方式动态研究

作者:赵玉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10-01
开本: 32开 页数: 197
本类榜单:文学销量榜
中 图 价:¥27.4(4.9折) 定价  ¥56.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媒介场中基于欲望主体的文学存在方式动态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516197356
  • 条形码:9787516197356 ; 978-7-5161-9735-6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媒介场中基于欲望主体的文学存在方式动态研究 本书特色

文章借用布尔迪厄的场域和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提出了媒介场的概念,以整体的、动态的、历史化的方式呈现各种力量相互作用的异质趋向,力求避免文学阐释中内部/外部的取舍,自律/他律的区分。 赵玉著的《媒介场中基于欲望主体的文学存在方式动态研究》试图突破由于新媒体的异军突起所造成的语码危机、文学的衰落这种对抗式的思维模式。在媒介场域的整体语境下,把文学置于“通变”的辩证发展观中,既与其他媒介形成交往对话关系,又保持自身的媒介发展优势。

媒介场中基于欲望主体的文学存在方式动态研究 内容简介

  《媒介场中基于欲望主体的文学存在方式动态研究》把媒介作为一个要素引入文学活动,立足于媒介场域整体考察其对文学活动产生的影响。从媒介和文学活动两个端点双向推进,使其重合点落脚于“文学活动主体”,由此媒介场域建构了文学活动主体,传统的作家主体、读者主体、批评主体等在场域中都发生了新变。进而以整体研究和社会学田野调查的方法论证文学主体的主要活动即文学创作、文学阅读和文学批评的可能性和现实性,揭示了文学和媒介之间源远流长的关系,描绘了在文学史的长河中文学主体的“生长轨迹”,有助于确立当代媒介场域中文学主体的位置和态势。

媒介场中基于欲望主体的文学存在方式动态研究 目录

引言
**节 文学的当前危机与媒介指向
第二节 媒介场的空间生成
第三节 媒介场中文学研究应直面“文学事实”
第四节 媒介场的文学建构

**章 媒介场中的欲望主体建构
**节 欲望主体
一 欲望层次
二 欲望与表征
三 欲望与主体
四 媒介与主体
第二节 媒介变迁中的欲望主体表征
一 机械印刷媒介场中的中心化主体
二 播放型媒介场域中的非理性主体
三 互动型媒介场域中的去分裂主体
第三节 媒介场域中欲望主体的感性整体生成
一 指向感性整体的欲望主体
二 作为感性整体的媒介场
三 实现感性整体的“Avatar”

第二章 媒介场域中文学创作主体的欲望表征
**节 文学创作主体——“蝮蝂”式的欲望他者
一 模仿——神、理念和自然之子
二 创造——新的神祗
三 教化——理想的圣殿
四 游戏——生命的畅通
五 代偿——白日梦想
六 复现——集体无意识的心灵回响
七 复制——技艺进步的无尽追寻
第二节 媒介场域中文学创作主体的欲望的媒介分化
一 仿真性
二 游戏性
三 梦幻性

第三章 互介性:媒介场域中文学创作主体的跨界
**节 口头文学在书面文学中栖居
一 口头文学表征范式
二 书面文学的听觉性
第二节 文学与影视的“互介”
一 影视的文学化
二 文学的影像化
第三节 文学向赛博空间的移居
一 网络文学的欲望表征空间——赛博空间的虚拟性
二 网络文学审美的在场性
三 网络文学的平面媒介移植
第四节 媒介场域中文学“互介”的思考——多元共生
一 转换思路拆解文学与新媒介对立的思维模式
二 文学性是文学在媒介场域中的体制规约

第四章 媒介场域中文学创作主体的文学性持存和伸张
**节 媒介场中主体的虚构性:真实与幻觉的游戏
第二节 媒介场域中游移于虚构与虚拟之间的文学创作主体
……

第五章 媒介场域中的泛媒介文学阅读
第六章 媒介场域中的文学批评

总结 媒介场域中文学的未来趋向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媒介场中基于欲望主体的文学存在方式动态研究 节选

  《媒介场中基于欲望主体的文学存在方式动态研究》:  由于文艺观点的流变性与多样性,文学性的问题很复杂。文学史上‘关于文学性的描述,诸如形式整体性、情感表现性、艺术形象性、语言显现性等,无论多么完美,随着文学的发展,都会被新的观点取代。“文学性”顾名思义,是指文学的独有特性,在雅各布森看来是那种使特定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尽管俄国形式主义者关于文学性的界定可能有些玄虚,但的确有其真理性。问题在于如何理解“独有”和“特定”?孤立地拈出某一种性质,无法判断其独特与否,得看被置于何种参照系中。文学史上关于文学性的种种判断之所以引起诸多争议,就是因为参照系不同造成的。在媒介场域这个参照系中,如果把情感表现性和艺术形象性作为判断文学性的独有标志,那么影视剧、叙述性的电视广告岂不是也可以划入文学之列吗?在媒介场域中,文学区分于其他媒介的文学性何在?我们首先要作出区分,才能谈到持存和伸张的问题。在媒介场域中,文学区分于其他媒介的独特性在于其陌生性。而对于其他媒介来说,他们的编码规则是以公众熟悉的形式传达公众或大部分人都赞同的意识形态,很多媒介的作品看起来很新奇,也只不过是外观上的。文学是虚构现实,创作主体借助语言,对现实进行选择、加工、融合,是想象中的一个独特的世界,是现实的一种可能性,是现实的有益的、无可取代的补充。而其他媒介则是虚拟现实,是对现实的仿真,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创造条件,精确地呈现现实——如果技术可行也包括内心的需求——以至于取代现实。格林童话中有一则《兔子和刺猬》的故事,刺猬在一次赛跑中打败了兔子,因为它先派母刺猬到终点线去等着了。虚构意味着,不管母刺猬和公刺猬如何相像,它终究是雌性,是世界的一个独特存在,而虚拟则是母刺猬取代了公刺猬,不再有性别差异,他们都是刺猬,*终公刺猬和母刺猬都消失了,只剩下了“刺猬”。文学的陌生性来自创作主体自觉地借助文学媒介规则的创造。要发现和创造别样的世界、别样的现实,关键在于消除自动化的感知。在创作中主体要充分发挥个体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去发现现实中被忽略的存在,创造可能的现实存在,同时必须结合与之相应的别一样的文学形式,以设置阅读障碍,延长感知过程。  **节媒介场中主体的虚构性:真实  与幻觉的游戏  初民们一旦有了“我”的意识,就意味着与周围世界的隔绝,就生活在他者的世界中了,会受到他人、自然,包括自己的肉身的种种限制,他们渴望了解“我”以外的一切,因此人类天生具有求知欲。求知的开始是模仿,模仿动物,模仿他人。模仿不仅仅也不可能完全“依葫芦画瓢”,我们的歌喉可以与黄莺相似,但不可能建造和蜜蜂完全一样的房子,但随着认识能力的提高,我们可以模仿蜂房的构造方式。人们逐渐意识到存在的世界除了可见的还有不可见的。这个世界有的是我们可以认识和经验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规律、联系、本质,后世逐渐把它引向了科学;还有我们所无法认识和感知的,灵魂、悠远的时间、无限的空间,这部分走向了宗教、哲学和艺术。前者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在规律发现的前提下,在环境和条件相同或相似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模仿自然中的某种存在物,创造出新的存在,这就是仿真。仿真技术在20世纪初得到应用,比如20世纪四五十年代,为了推动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在实验室中建立仿太空的环境。这时仿真主要是物理性仿制。20世纪60年代以后,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为仿真的虚拟化提供了可能,物理仿真的势头减弱。  ……

媒介场中基于欲望主体的文学存在方式动态研究 作者简介

  赵玉,女,1973年7月出生,江苏丹阳人,文学博士,南京晓庄学院文学院副教授。2008年8月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文艺美学专业。从事写作、文学理论和美学教学工作近二十年。从写作博士论文起,专注于“媒介对文学的影响研究”,围绕这一方向在《江海学刊》《贵州社会科学》《中国文学研究》《理论与创作》等刊物发表文章十数篇,承担市厅级、省级和国家课题四项。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