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不再提示
关闭
图书盲袋,以书为“药”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高晓声年谱

高晓声年谱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11-01
开本: 26cm 页数: 296页
本类榜单:文学销量榜
中 图 价:¥43.1(7.2折) 定价  ¥59.8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买过本商品的人还买了

高晓声年谱 版权信息

  • ISBN:9787305196447
  • 条形码:9787305196447 ; 978-7-305-19644-7
  • 装帧:一般轻型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高晓声年谱 内容简介

本书作为国内首部全面、详尽叙说和探究高晓声生平和创作的年谱, 大量信息**次公诸于众, 也推出了作者若干新的观念, 对当代人和后来人都有着积极认知作用, 引发情感共鸣。人们将从中汲取高晓声的人生信念、智慧, 剖析他的创作过程乃至创作成果, 获益匪浅。他的不足和遗憾, 可从另一个角度给人启迪。

高晓声年谱 目录

前言
一、少年:文学美梦(1928—1947年)
1928年(出生)
1929年(1岁)
1930年(2岁)
1931年(3岁)
1932年(4岁)
1933年—1935年(5岁—7岁)
1936年(8岁)
1937年(9岁)
1938年(10岁)
1939年(11岁)
1940年—1941年(12岁—13岁)
1942年(14岁)
1943年(15岁)
1944年(16岁)
1945年—1946年(17岁—18岁)
1947年(19岁)

二、“新专”:热血沸腾(1948—1950年)
1948年(20岁)
1949年(21岁)
1950年(22岁)

三、开笔:小试牛刀(1951—1956年)
1951年(23岁)
1952年(24岁)
1953年(25岁)
1954年(26岁)
1955年(27岁)
1956年(28岁)

四、“探求”:风波骤起(1957年)
1957年(29岁)

五、遣返:回乡务农(1958—1978年)
1958年(30岁)
1959年(31岁)
1960年(32岁)
1961年(33岁)
1962年(34岁)
1963年(35岁)
1964年(36岁)
1965年(37岁)
1966年(38岁)
1967年(39岁)
1968年(40岁)
1969年(41岁)
1970年(42岁)
1971年(43岁)
1972年(44岁)
1973年(45岁)
1974年(46岁)
1975年(47岁)
1976年—1977年(48岁—49岁)
1978年(50岁)

六、“井喷”:小说佳作(1979—1985年)
1979年(51岁)
1980年(52岁)
1981年(53岁)
1982年(54岁)
1983年(55岁)
1984年(56岁)
1985年(57岁)

七、转型:散文建树(1986—1991年)
1986年(58岁)
1987年(59岁)
1988年(60岁)
1989年(61岁)
1990年(62岁)
1991年(63岁)

八、晚年:*后一搏(1992—1999年)
1992年(64岁)
1993年(65岁)
1994年(66岁)
1995年(67岁)
1996年(68岁)
1997年(69岁)
1998年(70岁)
1999年(71岁)
附录
高晓声年表
主要参考资料
展开全部

高晓声年谱 节选

  《高晓声年谱》:  高晓声栖身土地庙西厢房前半间。身处逆境,他不忘默默地关爱别人。教工宿舍没厕所。韩巧娣给教工宿舍倒马桶。西厢房也有马桶。高晓声极少使用,解大手,上公共厕所,平日只用夜壶,每天清晨洗漱前自己倒夜壶,尽量不麻烦韩阿姨。那时只当永世不得翻身,心如死灰,度日如年,哪会想到若干年后冷灰里爆豆?  每天清早,睡眼惺忪,眼屎障目,拎着夜壶,出土地庙。路遇本村农民招呼:高老师……他不看人,不抬头,只是点头:噢,噢……早晨、傍晚,他踱到北塘河文昌阁一带,横着肩胛,慢慢散步。起先两年没电,点美孚灯。一个人待在阴森森的土地庙里,伴着如豆油灯。青灯黄卷,高晓声也快成泥菩萨了。  三年困难时期刚刚过去,百废待举。亿万人还没吃上饱饭。人们等来的,却是:“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阶级斗争一抓就灵”。外抗帝修反,内斗地富反坏右,中国成了世界革命的中心。至于像高晓声之类的知识分子,伟大人物玩了一出帽子戏法:把右派分子的帽子托在手上,表现得好,摘帽;表现不好,随时随地重新戴上。摘了帽子就不是右派了?不,叫作摘帽右派,“只准规规矩矩,不准乱说乱动。”谁敢与阶级敌人为伍?谁敢与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右派交友?何况中国的知识分子,大多带着“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紧箍咒,正在接受一轮又一轮没完没了的“思想改造”。政治病、身体病,在人际关系中竖起铁墙。  只有周末,高晓声与汤荣成、姚盛林相聚土地庙,抿抿小酒,土地庙才增添一丝活气。小声说话,小声匿笑。心有余悸啊。  1962年底,学校团委书记赵德荣老师和奚立华结婚,住进土地庙东厢房,隔着明堂,和高晓声做了邻居。高晓声担心自己的两种病传染给他们,不主动来往。寂寞,孤独。一夜叉一夜。  但他聪明的脑筋装着永动机。大饥荒还没过去,备课到深夜,饿了,喝点水,肚子咕咕叫。没饼干,没炉子。他打上了饭盒的主意。买点面粉,加水打糊。把饭盒盖翻过来,倒进面糊,放在美孚灯上摊饼。手捏盖边,转圈。好香!面糊加点盐,味道更好!  有天,赵德荣见他的饭盒黑黑的,问他干什么。他说摊饼的。高晓声发明了饭盒盖在美孚灯上摊饼!消息不胫而走,不少住校教师竞相学样。汤荣成进而用硬板纸、锡纸罩住灯口,防止潽水。  肚子是填了,寂寞依旧难耐。  过了一阵,同事之间渐渐熟了。一天,有位老师带着笑问高晓声:“高老师,昨晚有人往你那儿送东西,你收到没有?”送东西?高晓声老实巴交说没收到,还问:“是什么东西,谁送来的?”那位老师噗嗤一笑:“昨夜有人来送饭,你怎么没收到呢?”  “送饭”!高晓声一震,马上明白,他住的房子从前一定是土地庙。谁家有人死了,**件事就是往土地庙“送饭”,这是高晓声从小就熟悉的风俗。照老辈的说法,人死变鬼,去的**个站头便是土地庙。土地庙几乎村村巷巷都有,它是阴间的基层组织,就像阳间的居民或村民委员会一样,离死者的家总是很近的。这么近为什么非得急急忙忙去送饭而不能回家吃?内里的含义非常复杂。细想甚至可怕。高晓声不愿意去想。1949年,新政权成立,共产党是无神论者,土地公公、土地婆婆早已打烂,但老百姓心里并不认账。同事玩笑的意思很明白,封他做了土地菩萨。  ……

高晓声年谱 作者简介

  曹洁萍,江苏武进人,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语文教师,教授。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主要作品有:散文集《云过凡尘》,合著报告文学集《潇洒江南》,主编教材《高职应用语文》等。    毛定海,江苏常州人。在常州教育学院、常州工学院担任写作教学20余年,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现已退休。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剐主席,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写作学会会员,高晓声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作品有:散文集《沧桑》、长篇小说《大树》、传记《高晓声编年事略》,合著报告文学集《潇洒江南》,合编《明清笔记小说》等。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