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野菊花
-
>
我的父亲母亲 - 民国大家笔下的父母
-
>
吴宓日记续编.第7册.1965-1966
-
>
吴宓日记续编.第4册:1959-1960
-
>
吴宓日记续编.第3册:1957-1958
-
>
吴宓日记续编.第2册:1954-1956
-
>
吴宓日记续编.第1册:1949-1953
黄河之旅:追溯五千年中华文化明之源
¥17.3¥48.0上帝的孤独者:托马斯·沃尔夫短篇小说集
¥53.3¥74.0迦陵论词绝句五十首
¥9.6¥30.0人间存一角—汪曾祺小说精选
¥28.4¥49.0蒋子龙文学回忆录
¥30.2¥58.0
刘心武文学回忆录 版权信息
- ISBN:9787218118666
- 条形码:9787218118666 ; 978-7-218-11866-6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刘心武文学回忆录 本书特色
《刘心武文学回忆录》收集了刘心武回忆自己家世、出身、成长、求学并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一组文章,记录了他在文学路上的成长故事,真实还原了其从青涩到成熟的创作历程,体现了他对文学的认识和感悟。刘心武是我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作家,其人生和创作历程堪称一个文学时代的缩影,刘心武文学回忆录是阅读和研究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读本。
刘心武文学回忆录 内容简介
从《班主任》到《钟鼓楼》,再到《刘心武揭秘》,从中心到边缘,再到中心,全景解读刘心武四十年文学心路。
在这片土地的空间里,在流逝的时间中,我这卑微的生命,算得了什么?
——刘心武
刘心武文学回忆录 目录
自序
自 述
我是个*平常不过的人
祖父、父亲和我——挣不脱的链环
炸出一个我
父亲脊背上的痱子
远去了,母亲放飞的手
归来时,已万家灯火矣
隆福寺的回忆
跟陌生人说话
我的元记忆
童年:火的记忆
面对二十岁
我为什么写作
我的处女作
我的写作老师
风正一帆悬
姐弟读书乐
妻子晓歌
五十自戒
我的平民朋友
我的生命消费方式
消化自卑
这里叶子常绿
90年代的“边缘生活”
《红楼梦》系列讲座的自白
在美国讲“红楼”
我看《金瓶梅》
我与古典文学
外国文学对我的影响
我的读书习惯
一件亏心事
有时何妨保守
红故事
创作谈
《班主任》后记
根植在生活的沃土
《班主任》的前前后后
我写《钟鼓楼》
多层次地网络式地去表现人
关于长镜头和咏叹调的自白
关于《我爱每一片绿叶》——针对“变种”批评的思考
1978春:为爱情恢复位置
情节漫议
《我爱每一片绿叶》的创作
《钟鼓楼》的结构与叙述语言的选择
中国作家与当代世界
我的文学边缘化
面对文体革命
——刘再复、刘心武、刘湛秋三人谈
谈《飘窗》及自己的写作历程
附:刘心武著作年表
刘心武文学回忆录 节选
2004年初,我开始写回忆录。一个人应该是在觉得自己一生中的重大事情都过去以后,才有写回忆录的心境。我提笔写下**句“我开始回忆”时,就是那样的心境。但是没有想到,竟还有“新故事”在接下来的岁月里迎候我,一度弄得我心烦意乱,回忆录的写作不得不停顿下来。
一切都源于一个电话。大约在2004年夏末,案头电话铃响了,顺手拿起话筒,是现代文学馆的傅光明打来的。他此前多次给我来过电话,邀我到他们馆里去讲研究《红楼梦》的心得,**次邀请记得是在2002年,那时我写的《秦可卿之死》《贾元春之死》《妙玉之死》及其他涉红文章早已结集出版且在1999年修订为《红楼三钗之谜》推出,他因此觉得我可以到他们馆里给《红楼梦》爱好者讲讲。我一直拒绝。也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我总是告诉他:“现在懒得去讲。”傅光明好脾气,他每次遭到我拒绝,回应的话音里总听不出丝毫的生气,总是说:“那好,现在就不讲吧。可是我还是希望你能来讲。我过些时候再打电话约你,好吗?”如此的好脾气,纵使我性格再乖僻,也难免被软化。那天我就彻底心软了:“好吧。难为你始终不嫌弃我,这回我去讲讲。”
大约是2004年秋天,我应邀去了现代文学馆,讲我从秦可卿入手揭秘《红楼梦》文本“真事隐、假语存”的研究心得。那天演讲厅爆棚。原有的椅子不够,又从另外的会议室里搬来些椅子。据说有的听众是看到预告后从天津赶过来的。
我没有讲稿,只有一纸提纲,就那么漫谈起来。讲时我发现有人录像,也没在意。我知道现代文学馆设备先进,“武装到牙齿”,想必是录下来作为馆藏资料罢了。后来才知道,那时现代文学馆是在与CCTV—10(科教频道)的《百家讲坛》栏目组合作,绝大多数讲座经过剪辑后,就作为《百家讲坛》的节目安排播出。
过了些时日,忽然发现CCTV—10的《百家讲坛》播出了一组《〈红楼梦〉六人谈》的节目,我讲的编入其中,剪为上下两集。剪辑得很好,当中的串词也很得当,嵌入的图片、配上的音乐也颇精彩。《百家讲坛》没有就此提前通知我,并不离谱,找出跟现代文学馆签的协议,当时没有仔细看,那上面有一条是,演讲者同意馆里将所录资料用于文化传播(大意),《百家讲坛》既然跟现代文学馆另有合作协议,将去馆里演讲的录像资料加以利用,顺理成章。
原以为我那两集节目播过也就算了,我可以回过头静心再写回忆录,没想到那不但不是一件事的结束,竟是一场大风波的前奏。
二
《百家讲坛》那以后不再与现代文学馆合作,却主动来与我联系,说是《〈红楼梦〉六人谈》播出以后,我那两集收视率颇高,电视节目是制作给手持遥控器的观众看的,观众看了几分钟被吸引住,不拿遥控器将其点开,节目就算没有白做,为继续服务观众,给他们提供喜闻乐见的节目,他们节目组经过研究,决定邀请我将那两集的内容充分展开,制作成一个系列节目。
开始,我照例是拒绝。
我的形象不佳。我羞于抛头露面。我不需要依赖电视增大知名度。我知自己的红学研究心得离主流红学太远。我不想卷入高调的争论。我想做另外的自己喜欢做的事,比如写回忆录。归根结底,我懒得去他们那里录制什么系列节目。
糟糕的是,我的拒绝还不够强硬。我没有拒绝跟他们节目组的编导们见面。我想的是,电话拒绝可能确实显得不够与人为善,当面告诉他们我的性格就是这么放诞诡僻,我不录节目,并不是否定他们的辛勤劳作,实际上《百家讲坛》有的节目我是看的,也觉得不错,希望他们理解我的性格,同时不要误会我对他们的尊重与善意。能不能大家见个面,当面说个明白,“一笑泯误解”之后,便“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呢?
见面中,他们的“大道理”也好,“中道理”也好,都没有打动我。*后令我心软也不是“小道理”而是“小事情”。那几个编导大体都是“70后”,他们在CCTV工作,不再是原来那种享有“铁饭碗”的待遇,他们属于聘任,他们能不能在那个地方站稳,要看他们的工作成绩,而工作成绩的重要指标,就是所录制节目的收视率。台里实施着栏目的“末位淘汰制”,就是倘若你那个栏目连续一段时间在收视率上排在*末位,那么整个栏目就会被取消,“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栏目取消了,制片人都得另谋出路,遑论一般编导?原来我对他们台里以收视率为圭臬,实行“末位淘汰”并不以为然,以为有的节目虽然收视率低,内容好形式也不错,应该尽量保留。而且听说他们据以判断收视率的“索福瑞”系统,布点量极其有限,未必就能准确体现广大观众的好恶。我曾接受过“收视率是万恶之源”的说法。但是那天我面对的是几个活泼泼的生命。他们需要制作出收视率较高的节目以确保他们的基本利益。我想起来曾到他们频道一个《博物》栏目里,参与录制过一期谈如意的节目,也曾播出,问起来,那栏目就因收视率垫底而撤消,其中的编导也都风来云散,“各自须寻各自门”。剪辑《〈红楼梦〉六人谈》我那两集的编导,我觉得她还是个小姑娘,她跟我闲聊,原来已经从外地来北京打拼好几年了,发狠在四环外买了商品楼的单元,首付不菲,每月更要还不老少的房贷……在我来说,收视率不过是个可以任意褒贬的“话题”,对她来说,收视率竟是安身立命的要素!我心既软,也就违背初衷,竟然冲动中一拍胸脯:“咱们就录!要讲得让观众爱听爱看,把收视率提上去!”
三
2005年初,我陆续录制了《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系列节目23集,《百家讲坛》以每个周末播出一集的方式安排播出。后来有人写书,说《百家讲坛》编导在录制中常常打断我的讲述,要求我重新按他们的要求再来讲述,形容那录制简直是把你放到魔鬼的床上,你若超长便将你锯短,若嫌你短便将你硬抻拉长。这不符合我录制的实际情况,我在录制前只有腹稿,写出来的只是一叠纸片,上面是简单的提纲,和需引用的《红楼梦》原文及相关文献资料摘录,到现场我往往又会漏掉提纲里列出的,灵机一动补入的不少,并且我做不到在规定的时间(45分钟)里完成讲述,期期超时,有时竟超出一倍,但编导(包括现场导播)从来没有打断过我,总是履行他们事先的诺言:“刘老师你随便讲,尽兴就好!”我虽即兴成分很高,又超时成性,但他们对我的录制事后多有褒扬鼓励:“流畅自然,没有破碎句子,手势得宜,偶尔走台(如解释“草蛇灰线、伏延千里”时)十分生动,整个讲述内在逻辑严密,如层层剥笋,悬念迭出,让人听来上瘾……”我问超时是否造成他们剪辑时的麻烦,他们的回答是:“喜欢剪您的节目,没有什么需要补缀的地方,只是有时候实在舍不得剪掉有的内容,总觉得剪掉可惜,可是由于节目时间的硬性规定,不得不下狠心剪掉,至于您的‘大超时’,我们反而喜出望外,因为可以很便当地改变原来计划,原定一集变成两集……”这样下来,我和那个组的编导合作得很好,我每次讲完把那叠纸片交给他们,他们根据录像参照纸片上的提纲引文先形成节目文字版,其中有他们撰写的前言后语和串词,通过电子邮件传给我,我修订后再反馈他们,后来我出《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的四部书,其中大部分文字就是以那节目修订稿为基础再加工而成的。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系列节目播出后,收视率蹿高,据说总体平均的收视率成为那阶段栏目里*高的。那时候阎崇年的清史讲座收视率也蹿高,《百家讲坛》一时间成为观众喜闻乐见的栏目之一,制片人万卫名声大震,编导们也都扬眉吐气,不消说,他们在台里的脚跟,是站得稳稳的了。后来我和万卫有一次交流,形成了几点共识:电视节目属于通俗文化,虽然也要兼顾高级知识分子和文盲这两极,但它所服务的对象还是一般具有中等文化水平的俗众;《百家讲坛》不是把大学文学课堂的讲课搬到荧屏,它固然有传播文化的职责,但必须具有一定的娱乐性,即好懂、易明、有趣、抓人;有人批评《百家讲坛》变成了“书场”,当然要防止栏目里的讲座一味追求趣味而丧失了文化内涵,但汲取传统说书艺术亲近俗众的特点,将其作为“瓶”来装文化的“水”,有利于手持遥控器的观众觉得“解渴”而不将其马上点开,从而拴住观众,甚至培养出一批这个栏目的“粉丝”来。
“揭秘”系列每周播出一集,总的悬念走向是“《红楼梦》里的秦可卿这个艺术形象的原型究竟是谁?”可是观众听来听去,觉得就要点出谜底了,却又生出新的枝杈,还是没有*后的“大起底”,那期间据说总有热心的观众互相询问:“秦可卿的真实身份究竟是什么?是不是下一集就见分晓了?”有的急得生气,有的越听越疑,但越是气越是疑他们就越接着听,我讲的目的,《百家讲坛》录播这个系列节目的目的,都并不是要观众一定接受我的观点(这从编导的串词和我在讲座中一再宣布“我不一定对,仅供您参考”一类表述可以证明),而是起到刺激观众去翻开《红楼梦》原书阅读。这个目的果然达到,有资料显示,那一时期书店里各种版本的《红楼梦》销量大增。
《百家讲坛》那时若干题目的讲座都受到欢迎,后来更以易中天的三国讲座和于丹的《论语》讲座形成大高潮,《百家讲坛》成为CCTV的名牌栏目,万卫后来因此被提升,栏目的编导也大都成为频道的骨干。
然而,我的不愉快,却纷至沓来。
刘心武文学回忆录 作者简介
刘心武,1942年出生于四川成都。曾当过中学教师、编辑、《人民文学》杂志主编。1977年发表的短篇小说《班主任》被认为是“伤痕文学”的发轫之作。代表作长篇小说《钟鼓楼》《四牌楼》,《钟鼓楼》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2005年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录制《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等节目,2011年出版《刘心武续红楼梦》,引发国内新的《红楼梦》热。
- >
伯纳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伯纳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25.4¥49.8 - >
随园食单
随园食单
¥21.6¥48.0 - >
史学评论
史学评论
¥23.2¥42.0 - >
企鹅口袋书系列·伟大的思想20:论自然选择(英汉双语)
企鹅口袋书系列·伟大的思想20:论自然选择(英汉双语)
¥9.7¥14.0 - >
我从未如此眷恋人间
我从未如此眷恋人间
¥24.9¥49.8 - >
巴金-再思录
巴金-再思录
¥14.7¥46.0 - >
回忆爱玛侬
回忆爱玛侬
¥9.8¥32.8 - >
二体千字文
二体千字文
¥21.6¥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