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不再提示
关闭
图书盲袋,以书为“药”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中国核电社会接受度问题及政策研究

中国核电社会接受度问题及政策研究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11-01
开本: 32开 页数: 323
本类榜单:经济销量榜
中 图 价:¥46.8(7.2折) 定价  ¥65.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中国核电社会接受度问题及政策研究 版权信息

中国核电社会接受度问题及政策研究 本书特色

  《中国核电社会接受度问题及政策研究》借鉴美、法等主要国家核电发展政策及实践经验,研究分析常态下主要国家提升核电社会接受度,以及三次重大核事故下相关国家恢复公众核电接受度的做法、经验和教训,在立足国内公众的核电认知和社会接受度调研分析基础上,理论分析探讨我国公众个体核电接受度影响因素、群体接受度的社会心理和行为,并以实际案例进行解剖分析,结合研究核电项目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与治理,*后提出了提升我国核电社会接受度的行动策略与政策建议,为国家促进核电安全高效发展提供政策参考。

中国核电社会接受度问题及政策研究 内容简介

  我国核电自上世纪七十年代起步,经过多年的广泛讨论,尽管对不同核电技术的经济性、效益等仍有不同看法,我国核电发展的大政方针在“十一五”期间基本确立,“积极发展核电”成为能源界广泛共识,其中包括认可我国沿海与内陆地区都要发展核电是有安全保障的结论。这一广泛共识明确地传导至决策层,在我国迫切需要清洁电力要求下,终于决策作出“积极发展核电”的方针,并于2007年出台了《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在之后的几年间,随着发展态势的变化和客观需要,一度将2020年发展目标进行战略调整,并提出“大力发展核电”的政策取向。正当我国大力发展核电,国际社会也对核电的未来发展抱有更多的期待之际 ,2011年3月11日,日本福岛核电站因地震、海啸、应急处置不当等原因,发生核泄漏事故,人们对核电安全的担忧甚至恐惧日甚,部分国家采取限核或弃核的能源政策,世界对核电预期也随之下调 。我国也积极采取了各种政策措施和策略,大力强化核电安全检查并采取更全面的安全措施,并相应调整了核电发展政策,下调了核电发展预期。甚至做出了“十二五”期间原则上不安排建设内陆核电的决定。至此,我国核电发展面临的问题已经超过能源技术、能源经济的范畴,延伸到社会心理及政治经济领域。
  一方面,我国核电发展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改变,导致如此巨变的原因在于对核电安全的疑虑和担忧。在福岛核事故之后,我国关注核电发展的人群急剧扩大,但不同人群对核电的认识不同,在决策层面、专家层面、公众层面认识极不统一;在核工业部门、水利部门、国土部门及环境部门等不同部门认识也极不统一。这自然会扩大了认知的偏差,导致争论的扩大,进而产生群体认同的分裂。另一方面,在我国现有政治决策机制下,决策层对争论大、层面广、认同分裂的事物,通常采取“先放一放”策略,这造成决策层不敢决策或退缩,产生诸如“内陆‘十二五’期间不发展核电”政策决策,甚至在“十三五”能源规划中,对不应当成为争议的内陆核电建设问题作了回避性表述。
  显然,福岛核事故以来,国内国际核电发展环境发生了改变,随着安徽望江居民反对江西彭泽核电站事件、江门市民众反对建设核燃料厂事件、连云港反核事件的陆续爆发,表明部分地区公众对核电接受度比较低下。随着我国社会透明度、开放度的提高,民众表达诉求的成本越来越低,行为越来越普遍,影响越来越大,民众对核电的担忧或不接受,会逐渐从内心的忧虑,借助网络等新媒体,外化为群体认知和行为。化解公众的这种认知和行为,将极大可能增大我国发展核电的成本。同时,我国社会发展各类矛盾凸显,一些重大项目的审批一旦处理不当,易演化危及社会公共安全的“高风险事件”,民众对核电安全的片面认知和行为甚至可能演化成为我国发展核电的红线,国内核电社会接受度已然成为核电能否理性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深刻认识和看待我国核电安全性和社会接受度,尤其是化解公众对核电安全的忧虑和担心,是亟待回答的问题。  我国核电自上世纪七十年代起步,经过多年的广泛讨论,尽管对不同核电技术的经济性、效益等仍有不同看法,我国核电发展的大政方针在“十一五”期间基本确立,“积极发展核电”成为能源界广泛共识,其中包括认可我国沿海与内陆地区都要发展核电是有安全保障的结论。这一广泛共识明确地传导至决策层,在我国迫切需要清洁电力要求下,终于决策作出“积极发展核电”的方针,并于2007年出台了《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在之后的几年间,随着发展态势的变化和客观需要,一度将2020年发展目标进行战略调整,并提出“大力发展核电”的政策取向。正当我国大力发展核电,国际社会也对核电的未来发展抱有更多的期待之际 ,2011年3月11日,日本福岛核电站因地震、海啸、应急处置不当等原因,发生核泄漏事故,人们对核电安全的担忧甚至恐惧日甚,部分国家采取限核或弃核的能源政策,世界对核电预期也随之下调 。我国也积极采取了各种政策措施和策略,大力强化核电安全检查并采取更全面的安全措施,并相应调整了核电发展政策,下调了核电发展预期。甚至做出了“十二五”期间原则上不安排建设内陆核电的决定。至此,我国核电发展面临的问题已经超过能源技术、能源经济的范畴,延伸到社会心理及政治经济领域。一方面,我国核电发展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改变,导致如此巨变的原因在于对核电安全的疑虑和担忧。在福岛核事故之后,我国关注核电发展的人群急剧扩大,但不同人群对核电的认识不同,在决策层面、专家层面、公众层面认识极不统一;在核工业部门、水利部门、国土部门及环境部门等不同部门认识也极不统一。这自然会扩大了认知的偏差,导致争论的扩大,进而产生群体认同的分裂。另一方面,在我国现有政治决策机制下,决策层对争论大、层面广、认同分裂的事物,通常采取“先放一放”策略,这造成决策层不敢决策或退缩,产生诸如“内陆‘十二五’期间不发展核电”政策决策,甚至在“十三五”能源规划中,对不应当成为争议的内陆核电建设问题作了回避性表述。显然,福岛核事故以来,国内国际核电发展环境发生了改变,随着安徽望江居民反对江西彭泽核电站事件、江门市民众反对建设核燃料厂事件、连云港反核事件的陆续爆发,表明部分地区公众对核电接受度比较低下。随着我国社会透明度、开放度的提高,民众表达诉求的成本越来越低,行为越来越普遍,影响越来越大,民众对核电的担忧或不接受,会逐渐从内心的忧虑,借助网络等新媒体,外化为群体认知和行为。化解公众的这种认知和行为,将极大可能增大我国发展核电的成本。同时,我国社会发展各类矛盾凸显,一些重大项目的审批一旦处理不当,易演化危及社会公共安全的“高风险事件”,民众对核电安全的片面认知和行为甚至可能演化成为我国发展核电的红线,国内核电社会接受度已然成为核电能否理性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深刻认识和看待我国核电安全性和社会接受度,尤其是化解公众对核电安全的忧虑和担心,是亟待回答的问题。本书借鉴美、法等主要国家核电发展政策及实践经验,研究分析常态下主要国家提升核电社会接受度,以及三次重大核事故下相关国家恢复公众核电接受度的做法、经验和教训,在立足国内公众的核电认知和社会接受度调研分析基础上,理论分析探讨我国公众个体核电接受度影响因素、群体接受度的社会心理和行为,并以实际案例进行解剖分析,结合研究核电项目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与治理,*后提出了提升我国核电社会接受度的行动策略与政策建议,为国家促进核电安全高效发展提供政策参考。

中国核电社会接受度问题及政策研究 作者简介

肖新建:1976年10月生,工学博士; 康晓文:博士; 张有生:1965年2月生,博士(后)、研究员; 李际:研究员。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