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野菊花
-
>
我的父亲母亲 - 民国大家笔下的父母
-
>
吴宓日记续编.第7册.1965-1966
-
>
吴宓日记续编.第4册:1959-1960
-
>
吴宓日记续编.第3册:1957-1958
-
>
吴宓日记续编.第2册:1954-1956
-
>
吴宓日记续编.第1册:1949-1953
对花 本书特色
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采茶戏”为背景王芸*初写散文,她的笔触细腻,充满灵性,深具意味;之后改写小说,却将她写散文的优势挥发在小说上。她不张扬,不豪放,不故作惊人之笔,而是踏踏实实地用她擅长的细腻笔触,深怀对人物的体贴之心,将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写得饱满而动人。 ——著名作家 方方 一个好的小说家,出现在人群中,一定是沉默寡言的。愈是安静,我们愈能在他的内心里、笔触下,读出这个世界的波澜起伏。王芸与她的《对花》,即如是。 ——中国青年出版社副总编辑 李师东小叙事,大历史。女作家王芸将穿越历史的理性与大气,与呈现日常的细敏而沉醉的笔致,相融互汇,开创了一种新的写作路径。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当代写作研究中心教授 李俊国
对花 内容简介
梦长人生短。 方寸戏台,却盛载辽阔乾坤和人世冷暖。 戏台上,她们在绵延一生的痴爱中,浓墨重彩,水袖漫舞,吟哦低唱或慷慨高歌,在一个个角色的疆域里,抵至梦境。 戏台下,她们在各自的命运里辗转,在时代的流变中沉浮,领略悲与喜之细切深阔,演绎了一出出人生如戏的生之剧目。 《对花》以写实的语言风格,采取双线结构,通过两代采茶剧演员的视角交替叙述推进情节,折射出采茶戏这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稀有剧种”在赣地的发展历史、演变与剧种特点、精髓,以及传统文化在当下语境、时代变迁中的生存困境,社会转型期世人们的微妙心态与精神处境。
对花 目录
对花 节选
《对花》: 不知是姑姑先给小娣讲了屈原的故事,还是小娣长大一岁更懂事一分的缘故,这出戏仿佛一只手揉搓着她的脏腑。橘颂,贿靳,著骚,诬陷,阻会,救婵,天问……一幕幕演下去,她在心里无声地跟随屈原咏叹,在世间辗转流离。当屈原埋头疾书时,当屈原被诬有口难辩时,当屈原朝着苍天发出声声追问时,当屈原一腔悲愤沉入江水时,她禁不住潸然泪下。 那晚,她和姑姑睡在一张床上。她不肯回家,拼了命地不肯回去,宁可连夜赶回乡下。对于她来说,那个镇日充斥着中药味、弟弟咳嗽声、拥挤不堪、舍弃了她的屋子,不再给她家的温暖感了。姑姑说妈妈挺想你呢。小娣埋着头,不吭声。姑姑叹口气,牵着她的手将她带回自己家。两人捂一床被子,小娣偎在姑姑怀里,听姑姑念《(屈原》中的唱词,仿佛有旋律在她心里起伏,有影像在她脑海里飘动。姑姑答应她,每个月都接她回城看一出戏或是一部电影。 一天养爸进山了,小娣将养爸枕头边的黑匣子偷偷拿出来,学着养爸的样子扭动按钮,黑匣子嘶嘶嘶响起来。她定定神,慢慢地扭动,声音出现了,由小到大,由模糊到清晰,又忽地一个声音蹦出来,转瞬又消失了。小娣发现每隔一段嘶嘶嘶的杂音,就会有声音出现。 “噔——”小娣精神一振,这是锣鼓音!接着.她听到了戏腔念白,念的什么不清楚,可她知道这是在唱戏。再一会儿,果真有人咿咿呀呀地唱起来,那婉转的曲调、抑扬顿挫的戏腔、铿锵的锣鼓点子,小娣不觉听入了迷。 “听众朋友们,你们刚刚欣赏的是昆曲经典剧目《十五贯》……”昆曲?小娣记得自己和姑姑看的是越剧,难怪觉得刚才听的和越剧不一样,下次一定要问问姑姑。正思忖着,一回头见养爸坐在她身后,笑眯眯地看着她。 “爸……”小娣不好意思地红了脸,双手下意识地松开了黑匣子。 “原来小娣喜欢听戏啊,怎么不早说,”养爸依然笑眯眯的,“我们这里一入冬月,唱戏的可多了!” 近年关,乡村的空气仿佛被一锅看不见的炉火烘烤着,让人浑身上下、里里外外都有一股子热膨膨的感觉。附近哪个村有唱戏的消息,养爸马上吩咐养妈赶早烧火做饭,吃完饭一大一小就扛着一个条凳出发了。 好几次,他们抢到了戏台跟前的座位,连戏台上人儿眉毛抖动的细节都看得真切。有时人太多,两人就牵着手站在条凳上看。还有时候,养爸坐在条凳上,小娣坐在养爸的肩膀上,居高临下地看。他们看的戏和越剧大不一样,这里的戏台也没法和胜利剧场的比,有时候是在村里老旧的戏台上,有时候是在祠堂或是空旷地里临时搭建的台子。台上的人儿也抹了粉粉白白的脸,穿了花花绿绿的戏装,可不像大舞台上的仙女,也不像衣袂飘飘似仙的屈原,却有一股子特别亲切的味道,和身处的山野仿佛是一体的。 台上唱得热闹,台下也喧腾得厉害。一开始小娣很不习惯,可渐渐地,她也喜欢上了这股野地里的喧腾气息。演员有时会应台下观众的要求临时加演一段,多是村民耳熟能详的唱段,这时小娣耳边就起伏着高高低低、粗粗细细的喝彩声,还有人发出尖厉的啸叫声。一旦演员唱起来,小娣的耳边又起伏着高高低低,粗粗细细的唱曲声。好多唱段,人们已经能背出来。 有时姑姑来了,恰好村里或外村有人唱戏,就留下来一起去看戏,晚上和小娣挤一床睡。从姑姑那里,小娣知道了原来戏有很多种,被称为“国粹”的是京剧。越剧是第二大剧种,又称为“流传*广的地方剧种”,起源于浙江。昆曲则是*古老的剧种之一,大约七百年前诞生在苏州一个叫昆山的地方,被人们称为“百戏之母”。而这里乡村唱的,是采茶戏,大约有两百年的历史,戏里有不少南城人的方言土音,听起来亲切易懂…… ……
对花 作者简介
王芸 生于20世纪70年代,中国作协会员,现为南昌市文学艺术院专业作家。已出版长篇小说《江风烈》,小说集《与孔雀说话》《羽毛》,散文集《经历着异常美丽》《接近风的深情表达》《纯净与斑斓》《穿越历史的楚风》《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倾城张爱玲》。有二百余万字散文、小说发表于《人民文学》《青年文学》《天涯》《上海文学》《长江文艺》《散文》等刊物,有作品被《新华文摘》《小说选刊》《小说月报》《散文·海外版》等选载,及被收入《21世纪年度小说选·2010短篇小说》《2010中国短篇小说年选》《21世纪中国文学大系·2010散文》等30多种选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