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不再提示
关闭
图书盲袋,以书为“药”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早读过了

早读过了

作者:杨早著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出版时间:2017-04-01
开本: 32开 页数: 522
读者评分:5分2条评论
本类榜单:文化销量榜
中 图 价:¥19.4(3.6折) 定价  ¥54.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买过本商品的人还买了

早读过了 版权信息

  • ISBN:9787100129695
  • 条形码:9787100129695 ; 978-7-100-12969-5
  • 装帧:精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早读过了 本书特色

一个人的阅读史,十年文化生态的观察与侧写。
读书要趁早,读书从来不晚。
一个人的阅读史,十年文化生态的观察与侧写。
风趣而考究,专注而博雅,一部关注阅读的心灵史。

早读过了 内容简介

作者杨早身兼(文学与近代文化史研究方面的)学者、书评人与阅读推广的实践者三重身份,《早读过了》辑录其近十年来的近百篇关于阅读、文学、大众文化等方面的文化评论、书评与短书札文字。杨早师从北大中文系学者陈平原教授,开启对中国近现代舆论史、传媒史的关注,并由此进入对中国近现代文学与文化史的研究。严肃的学术研究与写作之外,亦热衷实践对大众阅读的推广与实践,除对专业领域内过眼新书多有评论推介,亦尝试将专业视角对准当下,对当下出版、媒体与阅读生态都有犀利的观察与评论。此外,因其身体力行主持推广社区阅读实践(“阅读邻居”),并积极尝试用新媒体推送私人阅读书单,所以本书亦辑录相当部分的短书札,以志其推广大众阅读的雪泥鸿爪。

早读过了早读过了 前言

自序 这个时代没有耐心,你一定得有啊

编完、校完《早读过了》,我突然发现,我好像丧失了我的拟想读者。
我本科二年级的任务是“八篇书评”。那时的拟想读者就是本科导师黄修己先生,只要导师同意通过就一切OK。题目似乎也是导师指定的,记得有《坟》,可现在完全想不起都写了些啥。
四年级的时候,毕业论文导师程文超先生有次要我写一篇张旻小说《校园爱情》(?)的书评,我请教他怎么写,程老师慷慨激昂地说了一番。后来交了稿,程老师说:你这篇书评啊,把我说的都写出来了,可是……没有你自己的看法啊。
毕业后在媒体工作。因为历史系的师姐李霞在《粤港信息日报》编书评版,我就开始给那儿写书评。集体宿舍楼,她就住我楼下,所以经常是叫我过去,给我一本书。我吭哧吭哧读,完了来一千字。这期间的拟想读者……我也不知道是谁,因为书评不像新闻或时评,读者正面或反面的意见都会来信或给编辑部打电话。书评会影响哪些人?我到现在也不清楚。反正评什么书也是编辑定的。
这期间,有一本书是自己读后有感想的,《吕著中国通史》。因为不是新书,报纸书评版比较难发。我就壮起胆投给了《读书》,居然在“短长书”栏目登了出来。那时《读书》的地位非同小可,我被同事和同学逼着各请了一顿饭。
还有一次,我给《苏菲的世界》写的书评,发在《粤港信息日报》上,过了一阵,却发现被人剪破拼贴,也发在了《读书》的“短长书”里。追究了一下,无果。不过,说明我的书评还是有人看的。
1998年来北京读研,正逢《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创办,主编是现在凡客的CEO,陈年,到处拉人写稿。我被师兄师姐介绍认识,可能还算手快吧,就被划拉进固定书评作者队伍里。那时《书评周刊》有一个制度很好,固定书评作者,每人每月可以报销200元书费。这就让穷学生有了底气去关注新书,比加200元稿费得劲儿。发在《书评周刊》上的书评,以《余兮余兮奈若何》影响较大,这跟余秋雨先生的火热市场地位有关吧。
读书期间的另一类书评,是学术类书籍评论。这些书是摆明了的小众,所以拟想读者不外是学界同行。好在治学偏历史,还不至于新名词乱飞。
毕业之后,写书评其实已经是一件有些疲惫的事。我这个人,不爱做跟别人一模一样的事,也不爱做重复自己的事。在没有找到新的写作动力之前,除了出版社的编辑朋友约稿实在推不掉,反倒是偏爱给媒体写一些短书评,一二百字,一条微博的量,有点寸铁杀人的意味,其实也是训练自己用*少的文字点准评论对象的穴位。
又过了些年,发现自己又可以写比较长的书评了。纸媒受版面的限制,特别偏爱千字文。但是千字的书评,如果想全面一点,就很容易写得“板”,又要介绍内容,又要梳理谱系,还要独抒己见,往往自己都有话没说完就画句号的感觉。而且我这个人看书喜欢看细节,从细节进入一本书的世界,所以慢慢摸索出另一种写书评的方法,以问题而非书本作为切入点,将书本中的述论,与自己对时事、社会、历史的思考融入其中,感觉这样更能做到“随脚出入”,行止自然。
2011年与邱小石、绿茶一道创办“阅读邻居”读书会,荐书是其中非常非常重要的一环。因为是同好相聚,不假外物,用邱小石的话,“想咋个就咋个”。荐书评书,都不为发表,就更加自由了。对一本书的推荐与评论,有可能经历三个阶段:
(一)在DIAO计划(这是一个盲荐图书的计划)的微刊里,写个千把字的推荐语,随便写,就是写自己*感兴趣的点,反正读者书已到手,重要的不是“要不要读”而是“怎么读”;
(二)如果这本书被选成了读书会的主题书,我就会在读书会上有一个长篇的话痨式发言。有现场速记,每次都是发言的时候很爽,整理的时候痛不欲生,但有好多“砸挂”式的快乐,逮到什么说什么,经常是回应其他书友的疑问与评论,针对性很强;
(三)如果还有未竟之言,或问题重要,也会将发言记录再加工改写成一篇长书评,再在媒体上发表。整个过程,因为都是自动自发,没有逼迫感,完全没有此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痛苦,想咋个就咋个。写书评二十年,近几年算是*舒服*手顺的啦。
2001年曾经出版过一本书评集《纸墨勾当》,收罗了自本科毕业到研究生毕业这六年的书评。《早读过了》从那个时点出发,又是十五年,各个时段的文字都有。我很难说清,整本书的拟想读者该是什么样的人。要说这书是我的阅读小史,也不尽然,大多数篇什还是外向的,期待与别人分享,而非内心的隐秘生活。我只能说,读书评书这些年,越来越体悟陈寅恪先生“读书不肯为人忙”的词意,读书而不能跟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思考结合起来,就会始终像个整理功课的学生,或接受订单的匠人。学生或匠人并非不好,但*大的乐趣,肯定在书、人、事、思的有机混同之中。
从此我不再知道自己拟想读者是谁,清楚的段落,是我想清楚了,模糊的部分,是我还在想,或在想如何说。“尽心思索,戮力表达”就是我的唯yi旨趣。
你看,我花了廿年的时光,才慢慢摸索到一点读书评书的窍门。难怪我*近一直宣传“读书是一件反人性的事”,不过,征服生命中的一些难关,也是畅美难言的享受。《早读过了》里各篇长短不一,文风也有些跳跃,都是横冲瞎撞的谜之征途。当成攻略,未必有效,看作测评,倒还靠谱。如果有那图省事的,非要我用一句话概括我的感受,我必须对赏脸读这本书的你,还有我自己,大声说一句:
“这个时代没有耐心,你一定得有啊!”

为了你面前的这本书,我要感谢商务印书馆,感谢*早提议出版、现在美国的刘雁女士,感谢本书责编大眼姑娘孙祎萌,我们从容淡定地合作了这本书。感谢与我合作过的所有书评媒体的编辑们,感谢邱小石,阮丛,绿茶,与阅读邻居的小伙伴们。
感谢我的父亲母亲,在我小的时候,几乎每个生日都会收到一本书作为礼物,父亲总在扉页上写:“给杨早读。”不管我后来读了多少书,*初的阅读就是历久弥新,影响深远。

早读过了 目录

争取不被当炮灰
书评和专业没有关系
每天阅读一小时
*畅xiao的书为什么绝不是*好的书
你之所谓读者,我之所谓炮灰
产业有自己的逻辑,我也有
编辑的自信力
冬天为啥有冰棍卖
2016,成立一个阅读共和国
没药还是解毒剂
好小说的三个特性
四年前我们所失去的
我唯yi信任的当代作家
意义不仅仅在于成长
“说什么?”与“谁在说?”
网络文学有没有改变“文学”的定义
哈利魔法在中国
一剂完美的没药
知识女性*终都会质疑爱情
该叫它们小说,还是故事?
历史小说的壳,官场小说的核
农村大学生走上了欲望之路
上半截“爱国”,下半截“个人”
足够类型,未够游戏
旧书新读:武侠三变
去奇乃得真民国
去奇乃得真民国
我们什么时候变成了龙的传人?
老中国幻影显形
当大门口站着陌生人
珠江口外,那艘蓝旗船
如果世上只有英文
一切只为了抵达*底层
洪业的故事:儒生变成基督徒
辛亥:不战的革命*难得
物质技术改变了文学生活
通俗不易,写史更难
便恁地在意兴亡沧桑
左史右图说晚清
“以旧带新”的新闻画史
《新青年》是《甲寅》的翻版
编辑角度看《良友》
报业如何成史
学问还可以这样表述
旧史新意大题小做
第三套笔墨
晚明晚清的回忆
他们带回的德国
那些中国的好人
大家都来读经典
一只改邪归正的猴
二十年前读红楼
一个不折不扣的另类
救救《背影》
倘若我来选鲁迅……
“真孔子”与“真老子”
吴福辉“暗算”现代文学史
跨语际,不是翻译是重构
相对论对“文傻”也是有用的
昆明大学生跑警报耽误了多少节课
武戏文唱的《古金兵器谱》
施耐庵罗贯中吴承恩你们这帮路痴
损出一片新天地
苏北是个语言迷
为什么是纳兰?
人人家里都有史
人人家里都有史
十年日记百科全书
《四明别墅对照记》之落生
匪兵、拾荒者与解梦师
怎样让孩子认知恐怖主义
闲笔未让丹青妙
香港那个欧阳
十年辛苦说《话题》
2007,四姊妹来到大陆
革命与生活的“相关”与“无关”
彼时尚不耻以日为师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用小说法,而以记史
好书恨多贪过眼
A~Z
展开全部

早读过了 作者简介

杨早,1973年生于四川富顺,中山大学文学学士,北京大学文学硕士、博士。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研究员。曾发表《五四时期北大学生刊物比较》《〈京话日报〉的启蒙困境——以梁济等人自杀为中心》《评价于丹:学术规范还是传播法则?》《“话题电影”与当代中国的精神生活》《改写历史与文学重建——晚清小说与当下网络小说异同辨》等论文,著有《纸墨勾当》《清末民初北京舆论环境与新文化的登场》《民国了》《野史记》《说史记》,编有“话题”年度系列(《话题2005》至《话题2014》)、《沈从文集》《汪曾祺集》《六十年与六十部:共和国文学档案》等,译著有《合肥四姊妹》。

商品评论(2条)
  • 主题:评价书的内容

    《早读过了》辑录了作者杨早近十年来近百篇关于阅读、文学、大众文化等方面的文化评论、书评等,内容广泛而深入。杨早的文字晓畅明快,既有学者的严谨,又不失幽默与犀利,读来令人耳目一新。他凭借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对当下出版、媒体与阅读生态进行了犀利的观察与评论,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2024/8/13 17:12:46
    读者:she***(购买过本书)
  • 主题:杨早读过了

    早读过了,现在轮到我读了!

    2023/7/23 10:39:52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