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不再提示
关闭
图书盲袋,以书为“药”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中国监察通鉴:三国卷

中国监察通鉴:三国卷

作者:贺清龙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11-01
开本: 27cm 页数: 238
本类榜单:政治军事销量榜
中 图 价:¥38.4(3.4折) 定价  ¥113.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买过本商品的人还买了

中国监察通鉴:三国卷 版权信息

  • ISBN:9787010168142
  • 条形码:9787010168142 ; 978-7-01-016814-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中国监察通鉴:三国卷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为魏国、蜀国、吴国三部分, 主要内容包括: 魏国预防和惩治贪腐概述、魏国监察制度的主要内容、魏国的反腐机制、魏国预防和惩治腐败的经验与教训等。

中国监察通鉴:三国卷 目录

魏国
**章 魏国预防和惩治贪腐概述
第二章 魏国监察制度的主要内容
**节 御史制度
第二节 谏官制度
第三节 官员选拔任用制度
第四节 考课制度
第五节 巡视制度
第三章 魏国的反腐机制
**节 监察机构和体系
第二节 监察机构的制度和法规
第三节 监察机制的运转
第四章 魏国预防和惩治腐败的经验与教训

蜀国
**章 蜀国监察制度的主要内容
**节 谏官制度
第二节 考课制度
第二章 蜀国的反腐机制
**节 蜀国监察机构的监察职责、监察制度和监察法规
第二节 监察机制的运转
第三章 蜀国监察建设的基本特色
**节 对蜀国预防和惩治贪腐的特点进行概括总结
第二节 蜀国预防和惩治贪腐的积极成果
第四章 蜀国监察文化,预防与惩治腐败的思想文化
**节 诸葛亮预防与惩治腐败的思想
第二节 惩贪除恶的突出案例

吴国
**章 吴国监察制度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吴国官员选拔制度
**节 东吴的中正组织、职权及其选任
第二节 东吴实行九品中正制的原因及其作用
第三章 吴国考课制度
**节 中央官
第二节 地方行政长官
第三节 巡视制度
第四章 吴国的反腐机制
**节 机构职责
第二节 谏官言谏
第五章 吴国监察制度之特点
**节 沿与革并存
第二节 此起彼伏——常规监察有名无实,特任监察大行其道
第三节 阶段性明显
第六章 吴国司法方面的监督制约
**节 司法机构的设置
第二节 地方司法机构
第三节 户籍管理制度
第七章 吴国监察建设的基本特色
**节 监察制度对孙吴的影响
第二节 孙吴校事的积极意义
第三节 校事的负面影响
第八章 吴国预防和反腐败的指导思想
第九章 三国时期监察制度的经验教训与启示
附件1:中国历代监察制度演变表
附件2:魏国监察体制图
附件3:蜀国监察体制图
附件4:吴国监察体制图
附件5:三国世系图
附件6:三国时期形势图
后记
展开全部

中国监察通鉴:三国卷 节选

  《中国监察通鉴(三国卷)》:  一、曹魏考课法制定的社会背景  曹魏政权屡次下诏制定考课法,是有深刻的社会背景和政治原因的。  (一)地方大族操纵地方选举,制定考课法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东汉末年,清议之风盛行,地方大族名士操纵乡间清议,一般士人要想在仕途上有所发展,就必须获得名士的好评。于是汉末士人、太学生遂广泛交游,互相标榜,结果使得朋党连群,浮华成风。《后汉书·儒林传序》载:“自是游学增盛,至三万余人,然章句渐疏,以浮华相尚。”《意林》卷5引魏文帝曹丕《典论》日:“桓、灵之际,阉寺专命于上,布衣横议于下,干禄者殚货以奉贵,要名者倾身以事势,位成于私门,名定于横巷,由是户异议,人殊论,论无常检,事无定价,长爱恶,兴朋党。”由于名士清议和朋党浮华与大族势力的扩大有密切关系,是对中央集权政治的破坏,所以曹操在世时曾采取了排清议、抑朋党的政策,对于大族势力予以一定打击。但是至曹魏政权建立以后,浮华朋党之风依然盛行。如明帝时“诸葛诞、邓飚等驰名誉,有四聪八达之诮”;他们“合党连群,互相褒叹”,“附己者则叹之盈言,不附者则为作瑕衅”,大有汉末名士“善善恶恶,臧否人物”的作风。为此,明帝曾罢免诸葛诞、邓飚等,并下诏“其浮华不务道本者,皆罢退之”。与此同时,曹魏建立九品中正制后,“以毁誉相进退”的现象非常严重,中正品评人才时没有客观标准,而是随心所欲,极易造成“虚实相蒙”的情况。所以魏明帝为杜绝朋党浮华,也为了使选举者有个客观标准,才试图建立一种考课法,来驾驭混杂的舆论。《通典》卷15考绩条云:“魏明帝时以士人毁称是非,混杂难辨,遂令散骑常侍刘劭作都官考课之法七十二条,考核百官,其略欲使州郡考士必由四科,皆有效。”对此,唐长孺先生曾经指出,魏明帝诏令刘劭制定考课法,“意在使品第高低有一定标准,以驾驭混杂的议论,还是曹操以来的政策”。其说甚确。司马氏掌握政权后,为了加强对官吏的管理,抑制地方大族过分扩张势力,也有诏令王昶修撰《百官考课》之事。因此,两次制定考课法是一脉相承的,其目的都是试图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借以使政权高效有力的运转,同时也是曹魏政权打击大族、控制舆论和巩固中央集权的重要措施。  (二)名理学的兴起。名理学又称形名学或刑名学,讲究求真之风,要求恢复事物的本来面目。汉末名实不符的现象令一部分士人痛心疾首,乃转而求检形定名,循名责实。“名理学本来是针对东汉名教之治而兴起的。曹魏政治即与初期名家相配合,所谓名法之治。名法之治要求检查名实,其中即包含了法家扩大君权,裁抑大族的意义”。汉魏之际重要的名理学家如崔定、王符、徐干和刘劭等都主张考校功实。崔定著有《政论》,主张综核名实。王符著有《潜夫论》,主张考绩,以此为治理天下的基础。徐干著有《中论》,认为“仲尼之所以贵者,名实之名也。贵名乃所以贵实也”。而刘劭的《人物志》则是名理学的集大成者,该书以名实为依归。名理学所倡导的名实相符,求真务实的精神犹如一股清风,对名教之治发起冲击,为曹魏时多次下诏制定考课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

中国监察通鉴:三国卷 作者简介

  贺清龙,1957年8月生,湖南醴陵人,法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客座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就读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运输工程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石家庄陆军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华中师范大学、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纪检监察学院、香港中文大学等学校。1974年12月入伍,曾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坦克9师、28集团军、后勤指挥学院、总参谋部军务部和军委办公厅服役,1993年被授予上校军衔。1999年转业至今在中央纪委监察部任纪检监察专员。2014年11月曾任中共中央巡视专员。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