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包容性发展与中国参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走向

包容性发展与中国参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走向

作者:王俊著
出版社: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12-01
开本: 23cm 页数: 192
本类榜单:经济销量榜
中 图 价:¥20.9(7.2折) 定价  ¥29.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包容性发展与中国参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走向 版权信息

  • ISBN:9787567219267
  • 条形码:9787567219267 ; 978-7-5672-1926-7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包容性发展与中国参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走向 内容简介

本书从包容性发展理念出发, 对中国参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实践进行了深入思考, 并提出对策建议。其主要内容包括: 绪论 ; 中国参与国际区域性经济合作的理念溯源 ; 中国参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理念的现实基础等。

包容性发展与中国参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走向 目录

CHAPTER 0 绪论
**节 研究背景缕析
一、新区域主义与多边主义并行的时代
二、中国在多边与区域道路上同时迈进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学者的研究现状和趋势
二、国内学者的研究现状和趋势
第三节 本书的研究框架
一、本书的研究目的
二、本书的研究路径与框架结构
三、需要补充说明的几个问题

CHAPTER 1 中国参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理念溯源
**节 跨学科视野下的国际区域经济合作
一、当代马克思主义学者眼中的国际区域经济合作
二、国际经济学对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渐进解读
三、国际政治经济学关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理论范式
四、诠释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实践的新理论
第二节 中国参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理念变迁
一、对外经济交往的实践:理念演变的基础
二、中国参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理念回溯

CHAPTER 2 中国参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理念的现实基础
**节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需要包容性发展
一、传统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无法适应新的时代
二、国际经济环境迫使中国寻求新的经济增长方式
三、经济新常态的实质意义在于寻找全新的发展模式
第二节 世界发展呈现向多文明并存的区域合作转换的趋势
一、全球经济发展多极化趋势不可阻挡
二、全球治理主体多样化的特征越来越明显
三、全球环境治理合作化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第三节 推进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必须坚持包容性发展理念
一、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需要中国与贸易伙伴通力合作
二、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需要以包容性发展理念为指导

CHAPTER 3 中国参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包容性发展理念
CHAPTER 4 中国参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实践
CHAPTER 5 中国参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面临的重大挑战
CHAPTER 6 中国参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选择
展开全部

包容性发展与中国参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走向 节选

  《应用经济学丛书:包容性发展与中国参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走向》:  (二)中国参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理念之历史演进  回溯历史可以发现,中国参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实践所呈现出的阶段性特征是非常明显的,其背后就是中国参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理念不断转换的历程。过去几十年来,这些不同的理念前后相继,推动着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交往。  **,“寻亲访友式”的国际经济合作理念指导。如果给这些不同阶段的理念加以界定、冠上特定名称的话,那么新中国成立后直到改革开放前的这段时期,中国一直以“寻亲访友式”的国际经济合作理念指导本国与他国的合作与经济交往,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快速寻找到朋友并在国际舞台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众所周知,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面临着非常艰巨的国际大环境。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严重对立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不承认新中国的合法地位,对中国进行政治经济双封锁,为摆脱重围,中国在外交关系上被迫采取了“一边倒”、“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再请客”三条外交政策,把寻求外交突破、建立政治和外交上的密切联系作为与他国进行经贸往来的首要目标。在这样的国际大环境下,新中国出于对世界两大阵营的认知和对这一阵营的归属感,便积极发展与苏联及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贸易关系。中国先后从苏联进口了156个大项目,又引进了东欧国家68个大项目,尽管中苏关系很快破裂造成许多经济合作项目未能*终完成,但是已有的经贸合作客观上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基础。为获得更多的国际认可,更早加入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常规队伍,中国在自身经济基础极为薄弱、国内经济极为困难的情况下,积极主动援助第三世界国家,以牺牲自我发展的机会帮助他国,从而获得政治上的支持,结交更多的国际朋友。从新中国成立初至1978年,接受中国援助的国家近70个,遍及亚非拉和南太平洋地区,援助额巨大。虽然在贸易利益方面我国付出了巨大代价,但总体说来与这些国家(除了越南和阿尔巴尼亚外)的外交关系还是得以不断巩固和发展。也正是由于以经济援助为对外交往的主要形式,中国获得了亚非拉诸多小国的信任和支持,才得以在1971年10月25日重返联合国。事实证明,当时中国所采取的对外经济合作必须服从政治和外交的战略选择是正确的。  在这一时期,为尽快摆脱被美国围困和国际上孤立无援的境地,中国政府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国家,寻求朋友和同道。1955年万隆会议上,由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国政府所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吸纳进大会决议中,成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十大重要原则之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所追求的“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随之成为中国与众多中小国家进行经济合作的基本准则,在发展经济交往的过程中加深了政治联系。也正是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理念之下,中国与日本、瑞士、瑞典、丹麦、法国等国恢复了民间贸易,打破了美国的封锁,事实上也为日后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提供了可能的参考。  ……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