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野菊花
-
>
我的父亲母亲 - 民国大家笔下的父母
-
>
吴宓日记续编.第7册.1965-1966
-
>
吴宓日记续编.第4册:1959-1960
-
>
吴宓日记续编.第3册:1957-1958
-
>
吴宓日记续编.第2册:1954-1956
-
>
吴宓日记续编.第1册:1949-1953
艺由别山 本书特色
由张涓涓编著的《艺由别山》一书讲述了主人公周森不断与命运抗争,切实履行人民艺术家神圣使命,不断探索实践追求真理、全心全意为大别山革命老区服务的心路历程。 本书对人们了解周森慈善爱心事业的心路历程,深刻认知周森左书艺术文化品牌,感受大别山革命老区风土人情起到了巨大的宣传效应,对于传播慈善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艺由别山 内容简介
大别山,他生于斯,长于斯,童年的饥饿如烙印一样深刻在心底,青年创业的艰辛也时常牵挂心头,她所给予他的,除了物质上的极度贫穷匮乏,年少求学的坎坷历程之外,还有忠厚、仁义、善良等禀赋,以及足以温暖他一生的浓郁乡情。所有这些,一路支撑着他笑对一切逆境,历经千难研习左手反书,矢志不渝追求心中梦想,乃至*终功成名就,走出金寨,走出大别山,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人间世事如白云苍狗。而今,他已年近半百了,客居他乡三十五年,竟是越来越依恋这片土地。他说,这里是他的根基,是他的梦想萌芽的地方。曾听老人们讲,人,真是一种奇怪的生物,长到五十岁以后,无论阔别家乡多久,无论离家多远,都会常常梦回家乡,记忆中封存的那些遥远的时光会愈发清晰,故乡的轮廓里,那远去的事,与逝去的人,总会在脑海中萦绕不去。而今,他是真的梦回大别山了,常梦见儿时山村小学课堂上斑驳破旧的木桌,梦见倾颓老屋前枯木逢春的新芽,梦见和小伙伴们一起放牛时追赶戏耍的午后,梦见爷爷家红土布做的镰刀铁锤的旗帜,梦见大生产时田埂上乡亲们欢呼的铜锣…… 梦里的场景竟是那样细微而真实,那些熟悉了多年又远离了多年的场景,他在梦中重新一遍遍走过。*初的哭泣,*初的微笑,*初的甜蜜和痛苦,还有那*初的反书情缘,*初的水墨梦想.都已掩埋在那里,正等待着再次生根发芽,开出更灿烂的花朵,结出更丰硕的果实。 现实,总与内心冲撞。然而心中无形的梦想,却弥足珍贵,它蕴藏着无穷的能量,可以冲破一切艰难险阻,直达开满鲜花的彼岸。 2013年“两会”上,习主席提出的“中国梦”,让多少国人重塑希望,“中国梦”即国家的富强梦、民族的复兴梦、人民的富裕梦、个人的成功梦、青春的奋斗梦。这个梦想于他,是文化梦,是艺术梦,也是无数大别山儿女的梦。
艺由别山 目录
**章 梦里炊烟
第二章 大别山,今夜别把我遗忘
第三章 上海,青春的驿站
第四章 情缘至此,柳暗花明
第五章 笔卷风云,勇追艺梦
第六章 北京,拨云见日的理想之光
第七章 初心不退,方得始终
第八章 自身不让才白留
第九章 绿叶对根的情意
附 中国三峡画院赋
周森慈善事迹一览表
艺由别山 节选
《艺由别山》: 1964年,整个中国刚刚从三年自然灾害的噩梦中醒来。连续三年严重自然灾害带来的全国性粮食短缺和饥荒,使得城里米面粮油等供应全面紧张,农村生活更加困难。 周森就出生在1964年一个春寒料峭的正月,大别山金刚台脚下的安徽省金寨县。皖西边陲的大别山腹地虽物产丰饶,但在那个物资匮乏的特殊年月里,几乎所有人的记忆都被贫穷和饥饿所充斥。他是家中的第五个孩子,上头有两个哥哥和两个姐姐,之后又添了一个妹妹和弟弟。九口之家的生计问题,俨然成为压在父母心头的沉重大山。 那时候,在生产队干一天活可得十个工分,这十分年终就能分到八分钱。如果一家人挣的工分少,不够粮食所分的折款,还得欠队里的钱。为了挣工分,给家里多挣些口粮,母亲不顾父亲的极力劝阻,在生下周森之后的第三天,就毅然下地干活了。 母亲生产后身子虚弱,得补养身体,父亲就背着母亲杀了家里仅有的一只老母鸡。就是这只鸡,整整炖了一个月。母亲每天下地前,都将锅里填上满满一锅水,灶上架好柴,收工回到家,就把炖好的鸡肉一点点分给孩子们,自己和父亲只喝几口鸡汤。一个月后,那只鸡煮出来的汤已经完全没有鸡的味道了,而鸡肉还没舍得吃完。这段从邻居那里听来的故事,成了周森心里抹不去的凄楚烙印。 村子太穷了,几乎家家都缺衣少粮,很多家庭实在没有能力养育多个孩子,只得把孩子送到别家去寄养,或者直接送给别的村里境况稍好的人家,以免遭饿死的威胁。十月怀胎,一朝分娩,血缘亲情大于天,不到万不得已,哪家父母愿意把自己亲生的孩子拱手相让?然而,即便如此困窘,周森的父亲母亲,也从没有想过要送走七兄妹中的任何一个,无论光景多么艰苦,他们都坚持把子女留在身边亲自抚养,面对旁人好意的劝说,也从不动摇。 在周森的童年印象里,他似乎从来都没有吃饱过。自打记事开始,他就经常跟在母亲身后,哭丧着脸喊饿,扯着她的衣襟向她要吃的。而每每此时,母亲便在家里翻箱倒柜,实在没什么东西可吃,才无奈地打开墙角腌成千菜的土坛子,掏出一根长长的咸豆角塞到他手里,还不忘掐下一半留给弟弟。直到现在,哪怕是走到天涯海角,他只要一闻到类似腌制咸菜的味道,所有的记忆就都被迅速拉回到那段难忘的凄苦岁月。 原来,故乡和童年,只是一种味觉。那种味道,丝丝密密慰藉着一个孩童幼小的身体和心灵,已然渗透进每一个细胞里,呼之欲出。 家里分到的粮食永远都不够吃,换来的食物也不够分,整个村子,人们对饥饿的恐惧已经变成一种心理的阵痛。山里的黄桷树叶子和蕨根都被姑娘们摘完了,附近地里的葛根更是被刨得精光,他们一家人吃过茅草根、芦苇根、葛根、柳树叶、荠荠毛,甚至树皮。当种种野菜都被吃光的时候,五六岁正在长身体的小周森常常饿得头昏眼花,四肢无力。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饭,他总是吃得*快的那一个。一旁的母亲望着正在伸舌头舔碗的儿子,心疼得止不住叹息,侧过脸悄悄抹去眼角的泪花,连忙把自己碗里的稀饭拨给他一半,待母亲一转身,他已咕咚几口喝完了。 那些年的夜晚总是来得特别早,不是因为暮霭提早降临,而是人体抗击肠胃翻腾的意志力实在太过薄弱了。许多人早早喝点稀粥便躺下睡觉,企求在睡梦中躲避饥饿的痛苦折磨。 *怕的是半晌,寡淡的清水米汤穿肠而过,肚里不到中午就饥肠辘辘,声似擂鼓。有一天下午,时间漫长得仿佛停滞了,似乎总也走不到傍晚,不到天黑,在田地里干活的父母亲是不会回家的。就这样盼啊盼,小周森四肢酸软,实在走不动了,竟然搂着两岁的弟弟在家门前的长石板上睡着了。 ……
艺由别山 作者简介
张涓涓,1988年生于河南省信阳市新、县大别山脚下,2012年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毕业后,在河南电视台当实习记者期间,结识了大别山籍书法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周森先生,被其勇于和贫穷命运抗争、悲悯帮扶弱势群体的炙热情怀所打动,遂追随周森先生左右,在中国三峡画院工作了三年。在工作期间创作了经典名作《翰墨三峡赋》。随后,她回到家乡,在巩义山区一所传统文化小学当起了支教老师。
- >
中国人在乌苏里边疆区:历史与人类学概述
中国人在乌苏里边疆区:历史与人类学概述
¥34.1¥48.0 - >
人文阅读与收藏·良友文学丛书:一天的工作
人文阅读与收藏·良友文学丛书:一天的工作
¥14.7¥45.8 - >
【精装绘本】画给孩子的中国神话
【精装绘本】画给孩子的中国神话
¥19.3¥55.0 - >
月亮虎
月亮虎
¥14.4¥48.0 - >
罗庸西南联大授课录
罗庸西南联大授课录
¥13.8¥32.0 - >
罗曼·罗兰读书随笔-精装
罗曼·罗兰读书随笔-精装
¥20.3¥58.0 - >
我从未如此眷恋人间
我从未如此眷恋人间
¥24.4¥49.8 - >
回忆爱玛侬
回忆爱玛侬
¥23.0¥32.8
水手工艺
¥22.1¥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