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精)东北革命和抗日根据地货币研究
-
>
近代天津工业与企业制度
-
>
眉山金融论剑
-
>
图解资本论
-
>
金融炼金术(专业珍藏版)2021专业审订
-
>
认知世界的经济学
-
>
全球货币进化史
2015-新常态与新发展-理论研究和政策选择 版权信息
- ISBN:9787543225800
- 条形码:9787543225800 ; 978-7-5432-2580-0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2015-新常态与新发展-理论研究和政策选择 本书特色
《新常态与新发展(理论研究和政策选择2015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思想)》是上海市经济学会多年来一直坚持编撰出版的年度经济论文精粹,旨在汇集上海经济学界一年一度的*新研究成果,促进上海经济学理论的繁荣与发展。本书收录30余篇文章,在研究范围方面,覆盖之广,为历年之*,涉及到政治、经济、资源、环境、廉政建设等各个方面。在研究跨度方面,既有聚焦于地方性问题的研究,如上海“自贸区建设”和“科创中心建设”问题;也有国家产业发展和对外贸易等的宏观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既有理论和政策研究;也有通过实证计量模型研究,来预估各种经济变量可能对经济造成的影响。在供稿的作者方面,既有上海市经济学界的领军人物,也有已经退休但仍然热衷于学术研究的老专家和学者等。
2015-新常态与新发展-理论研究和政策选择 内容简介
《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思想2015 新常态与新发展:理论研究和政策选择》是上海市经济学会多年来一直坚持编撰出版的年度经济论文精粹,旨在汇集上海经济学界一年一度的新研究成果,促进上海经济学理论的繁荣与发展。 《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思想2015 新常态与新发展:理论研究和政策选择》收录30余篇文章,在研究范围方面,覆盖之广,为历年之*,涉及到政治、经济、资源、环境、廉政建设等各个方面。在研究跨度方面,既有聚焦于地方性问题的研究,如上海“自贸区建设”和“科创中心建设”问题;也有国家产业发展和对外贸易等的宏观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既有理论和政策研究;也有通过实证计量模型研究,来预估各种经济变量可能对经济造成的影响。在供稿的作者方面,既有上海市经济学界的领军人物,也有已经退休但仍然热衷于学术研究的老专家和学者等。
2015-新常态与新发展-理论研究和政策选择 目录
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定位
建设开放度*高的自贸试验区
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与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研究
关于建设上海国际经济中心的几点建议——上海国际经济中心建设的历史记忆和现状研究
借助上海自贸试验区平台拓展其文化出口贸易的新途径
自由贸易区海关监管法律制度创新——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为视角
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居住分离——来自上海的实证研究
上海土地市场健康发展研究
上海证券市场的重建和发展
经济学理论与创新研究
打磨反腐的理论利剑
当代中国“劳动一资本”关系的实践发展与理论创新
职业精神是文化之于经济的重器
新型城镇化与“胡焕庸线”的突破可能性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理论和实践创新
论我国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理论创新和统计分析
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一个新的解释
政府人与经济人的关系——人本位地解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经济发展与改革开放研究
产业升级必须关注开放性与拓展国际视野
全面深化改革新举措: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
地方官员任期、企业资源获取与产能过剩
中国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
以建设“一带一路”开启全面改革开放的新格局
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对货物贸易出口的促进作用——基于上海地区数据的实证分析
融资约束、金融发展与企业雇佣——来自中国企业调查数据的经验证据
“三个平衡式”条件下的中国粮田流转——当前土地流转现实问题的一个分析新框架
制造驱动还是服务驱动?——基于中国产业关联效应的实证研究
中国环境污染排放绩效的演变与关键驱动因素——“基于一种新型环境污染排放绩效指数的再考察
经济政策研究
破解国企改革中的五大难题亟待准确理解混合所有制经济
制度环境、政治网络与创业
来自转型国家的证据
国资改革:如何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货币环境和流动性创造——基于中国银行业的经验数据
新型农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创新构想
以闵行区为例探索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的路径和方向
学术活动综述选刊
研讨会综述
报告会综述
第十届上海青年经济学者论坛获奖名单
2015-新常态与新发展-理论研究和政策选择 节选
《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思想2015 新常态与新发展:理论研究和政策选择》: (3)多重尺度的科技创新活动。尽管实体性的科技发明、新产品及其产业化是科技创新的核心基础,但现代科技创新更强调技术创新的扩散、创新技术的融合、创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创新技术与创新非技术的有机结合等,极大拓展了科技创新的多重尺度。这就使现代科技创新中心的内涵更加丰富和多样化,不仅涌现大量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等实物性成果,而且也不断创造和重塑新业态和新的商业模式等非实物性成果;不仅促进科技与金融的结合,而且在更大范围内促进科技、金融、文化等领域之间的融合;不仅在当地培育和孵化丰硕的科技创新成果,而且形成广泛的科技创新全球连通性。 (4)基于流动一地点空间的科技创新集聚与扩散功能。现代科技创新中心作为全球创新网络的主要节点,强调基于流动空间的广泛连通性,而具有明显地域边界的地点空间只是其创新资源广泛流动和有效配置的物质载体。也就是,现代科技创新中心的创新资源集聚不是一味地从外部吸纳并沉淀下来,而是在开放性创新资源流动中的集聚,同时这也就意味着更多的是在聚集中不断向外辐射。因此,基于流动一地点空间的科技创新中心;是通过建立起更广泛的对外交流与互动的平台,发挥其与外界创新资源交流、交互及其诱导有效配置的作用。这也就决定了科技创新中心难以凭借若干科技园区来形成更广泛的对外交流与互动平台,而要凭借全球城市的综合功能来搭建全球创新资源流动与交互的空间载体。 因此,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要适应全球科技创新模式的转型,融入开放式全球创新网络体系之中,强化与全球科技创新资源与机构的广泛连接与紧密合作,强调动态化、多点式连接、空间跳跃式、交叉式的网络协同,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网络的核心节点。 (三)立足全球城市 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必须立足于当地并体现地方特点。上海作为正在崛起中的全球城市,就是*大的地方特点。 作为崛起中的全球城市,上海正处在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将为上海创新驱动发展注入新动力,激发更强的创新活力,集聚更多的创新资源,,涌现更多的创新成果,催生许多新兴业态与新兴产业,从而有力促进上海迈向全球城市。与此同时,科技创新中心将成为未来全球城市功能的新内涵,与其他功能一起同步推进、互为支撑。随着全球化与信息化的不断深入,以往发达经济体中全球城市在城市等级体系下的崛起路径已不再适用于未来的全球城市,全球城市的崛起路径将从以往发达经济体经历的“在城市等级体系下崛起”演化为“在全球网络体系下崛起”,全球网络体系下资本、科技、人才、信息等各类资源要素配置权的相辅相成、同步崛起路径将更为高效。因此,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上海崛起为全球城市的战略支撑。 ……
- >
我从未如此眷恋人间
我从未如此眷恋人间
¥24.9¥49.8 - >
经典常谈
经典常谈
¥28.3¥39.8 - >
企鹅口袋书系列·伟大的思想20:论自然选择(英汉双语)
企鹅口袋书系列·伟大的思想20:论自然选择(英汉双语)
¥6.3¥14.0 - >
自卑与超越
自卑与超越
¥29.9¥39.8 - >
唐代进士录
唐代进士录
¥25.9¥39.8 - >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
¥15.4¥28.0 - >
回忆爱玛侬
回忆爱玛侬
¥9.8¥32.8 - >
名家带你读鲁迅:朝花夕拾
名家带你读鲁迅:朝花夕拾
¥10.5¥21.0